第4章 完善你的说话风格和个性
——18岁后说话要发挥肢体语言的魅力
把握最初的10秒钟
一位演说家说,我们开始说话的10秒钟最能吸引听众。原因是:在这最初的10秒钟内,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所以,你如果抓住了这10秒钟,整个说话的场合就会形成一种有利于你的情势。
如何把握住这最初的10秒钟呢?
1.用吸引人的故事或幽默开头
感人的故事(尤其是真人真事)或能够使观众们发出会心笑声的幽默,能够一下便抓住听众的心,即使前面的发言者已使观众思绪分散,也仍然能起到把握全局情绪的作用,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使自己很快被听众所接受。
2.用一些物品吸引听众
一张图纸、一个战场上带回的实物或是一张相片,因其能够直观地反映一定的主题,因而能很快地把听众吸引过来。如果讲者乐意,他还可能将自己的话题抽象成一幅画——根本不必去追究它的艺术性,或者随便写几个有趣的大字。别出心裁的举动也能一下子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只要物品有助于讲者借题发挥就行。
3.不妨用提问来开头
提问,是有趣的开头法。在问题提出以后,几乎所有感兴趣的人都会去思考,并产生一种要求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而这将能使听众的注意力得到迅速集中——他们等着用你说出的答案去验证自己的判断。但是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能“发人深省”引起思考,或能使听者有所收益。
4.制造悬念
可以通过听众的求知欲而造成悬念,采用此种讲话开头方法时可能需要一些“内幕”消息。无疑,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吸引听众的方法。
5.从听众的利益和关心焦点出发
有经验的谈话者,往往善于将自己的讲话与听众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即使牵强一些,为了开始讲话时能吸引听众,有时不得不有策略地绕个弯子,待听众兴趣已起时再转入正题。
6.从与听众的共鸣说起
共同的经历或遭遇、共同的研究专业和方向、共同的希望和展望等,都是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话题,以此种方式开场,常常更易于使自己被听众“认同”。
7.用一句名言开场
名人名言是很好的开场白。心理学研究认为,公众具有崇拜权威(名人是人们自认的权威)的共同心理。名人的话对听众来说总是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因而也最易于将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8.先赞扬听众
世人都爱听赞颂之辞。因此,具体的赞扬会使他们很注意听,同时,也会使讲话者被认为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而被听众接受。
表情语言为你铺平道路
一个会说话的人,他所用的不仅仅是他的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静下来听;而另一些人讲话时,听众仍各干各的,甚至打断他的话。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的人懂得使用表情,使用眼、胸、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他的口来吸引人,而有的人却不懂得。试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只是嘴在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绝对静止的,他会对听众有吸引力吗?
其实,从你出现到你开口说话的这段时间里,你都在说话,只是没有用口,而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你的眼、手、脚等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一种表情,而这种表情可使人准备听你的话,也可以使人不想听你的话,甚至使人对你产生一种厌恶感。
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开口之前,必须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向听众传达他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他将要说的话的基调和重要性。这是一次成功交谈的必要前奏。即使是在谈话的过程中,他突然站起来,或者是座位向对方移近一些,或者突然做一个不寻常的姿态,只要自然得体,对他的说话的效果也大有帮助。
许多参加演讲比赛的人都很注重采用以上的办法。他们非常注意练习登台走路的姿态,练习怎样鞠躬、怎样注视听众,以此来使听众对他们产生兴趣,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他们身上来。他们的这些动作,一般都成功地为他们的语言铺平了道路。
1.眼神
语言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黑格尔在《美学》中说:“不但是身体的形状、面容、姿态和姿势,就是行动和事迹,语言和声音以及它们在不同生活情况中的千变万化,全部要由艺术化成眼神,人们从这眼神里就可以认识到内在的无限的自由的心灵。”
“双目炯炯有神”这句话是人们用来描述一个人精力旺盛、机敏干练的,从这句话可以发现“眼”与“神”之间的联系。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人们即称之为眼神。眼神是人际交往中最能传神的非语言交往。人的眼神是通过眼睛的开闭张合,眼球的运动,瞳孔的舒缩,视线的变化以及眉毛的配合表现出来的。眼神有热情友好的、含情脉脉的、严厉苛刻的、慈祥的、和蔼的、凶恶的、胆怯的、坚定的、蔑视的等多种类型。
眼神可以向外界传达多种信息。表示爱慕时,双目传情;表示挑衅时,目不转睛;表示接纳时,目光平和。眼神还可传达命令、请求、劝诫及安慰等丰富的内容。
眼神,犹如一面聚焦镜,凝聚着一个人的神韵气质。凡是亲耳聆听过周恩来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刚毅、睿智的眼神所吸引,从中得到激励;凡是亲耳聆听过陈毅演讲的人,无不为他那敏锐的眼神所慑服,从中受到鼓舞。
切记我们的一双眼睛时刻都在“说话”。互相正视片刻,表示坦诚;互相瞪视,表示敌意;乜斜着眼扫一下,表示鄙夷;正视、逼视,表示命令;不住上下打量对方,表示挑衅;低眉偷觑,表示困窘;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关注;白他一眼,表示反感;双目大睁或面面相觑,表示吃惊;眼睛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着眼看,表示高兴或者轻视。至于用眼神来表达爱情,更是不言而喻的了。青年男女在喁喁情话时,一定是互相对视,两人的眼中流露出千般情万种意,故而心理学家梅里比安说:“一个人看谁的时间越长,表示越是喜欢对方。”
2.眉毛
眉毛的功用是保护眼睛,但它还能传递人心理行为的信息。人的心情变化了,眉毛的形状也会跟着改变。眉毛的动作,大致有5种表现:
扬眉:当人的某种冤仇得到伸张时,人们常用“扬眉吐气”一词来形容这时的心情。当眉毛扬起时,会略向外分开,造成眉间皮肤的伸展,使短而垂直的皱纹拉平,同时整个前额的皮肤挤紧向上,造成水平方向的长条皱纹。扬眉这个动作,能扩大视野。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眉毛高挑的人,正是想逃离庸俗世事的人,通常会认为这是自炫高深的傲慢表现,而称为“高眉毛”。当一个人双眉上扬时,表示非常欣喜或极度惊讶;单眉上扬时,表示对别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不理解、有疑问。当我们面临某种恐惧的事件时,可以用皱眉来保护眼睛,也可以用扬眉来扩大视野,两者都对我们有利,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一。一般的反应是:面临威胁时,牺牲扩大视野的好处,皱眉以保护眼睛;危机减弱时,则会牺牲对眼睛的保护,扬眉以看清周围的环境。
皱眉:皱眉的情形包括防护性和侵略性两种。防护性的皱眉只是保护眼睛免受外来的伤害。但是光皱眉还不行,还需将眼睛下面的面颊往上挤,眼睛仍睁开注意外界动静。这种上下挤压的形式,是面临外界攻击、突遇强光照射、强烈情绪反应时典型的退避反应。至于侵略性的皱眉,其基点仍是出于防御,是担心自己侵略性的情绪会激起对方的反击,与自卫有关。真正侵略性眼光应该是瞪眼直视、毫不皱眉的。最常见的皱眉,容易被人理解为厌烦、反感、不同意等情形。
耸眉:耸眉指眉毛先扬起,停留片刻,然后再下降。耸眉与眉毛闪动的区别就在那片刻的停留。耸眉还经常伴随着嘴角迅速而短暂地往下一撇,脸的其他部位没有任何动作。耸眉所牵动的嘴形是忧伤的,有时它表示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惊奇,有时它表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样子,此外,人们在热烈地谈话时,会做一些小动作来强调他所说的话,当他讲到重要处时,也会不断地耸眉。
斜挑:斜挑是两条眉毛中的一条向下降低,一条向上扬起,这种无声语言,较多在成年男子脸上看到。眉毛斜挑所传达的信息介于扬眉与皱眉之间,半边脸显得激越,半边脸显得恐惧。扬起的那条眉毛就像提出了一个问号,反映了眉毛斜挑者那种怀疑的心理。
闪动:眉毛闪动,是指眉毛先上扬,然后在瞬间再下降,像流星划过天际,动作敏捷。眉毛闪动的动作,是全世界人类通用的表示欢迎的信号,是一种友善的行为。两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相见的一刹那会出现这种动作,而且伴随着扬头和微笑。但是在握手、亲吻和拥抱等密切接触的时候很少出现。眉毛闪动除了作为欢迎的信号外,如果出现在对话里,则表示加强语气。每当说话者要强调某一个词语时,眉毛就会很自然地扬起并瞬即落下。
3.嘴巴
嘴巴本身就是传递有声语言的器官,但它同时也传递一种无声语言。为什么呢?因为嘴是人身上最忙碌的部位——笑、哭、咬、舔、接吻、吃饭、吸吮、品尝、咀嚼、吞咽、咳嗽、说话、吼叫、抽烟等动作都要嘴巴来完成。人的生存需要通过嘴巴输送粮食,交流需要嘴巴说话。同时,嘴巴也是脸上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张开闭合、向前向后、向上向下、抿紧放松,这四种基本方式可以组成五彩缤纷的嘴部动作。
人的嘴巴一开一合能够鲜明地表现人的态度来。一个人口唇部分的变化,主要有几种情况:张开嘴而合不上,是个意志软弱的人;口齿伶俐、吐词清楚的人有一个好口才;人的嘴唇往前空撅的时候,可能是防卫心理的表示;人在注意听说话时,嘴唇两端会呈现稍稍拉向后方的状态;嘴角上翘,这种人豁达、随和,比较好说话,易于说服;下巴缩起的人,干活仔细,疑心病很重,容易封闭自己,不易相信他人;下巴高抬的人,性格骄傲,优越感、自尊心强,目光望向你时,常带否定性的眼光或敌意;说话或听话时咬嘴唇,对方在自我谴责,自我解嘲,甚至自我反省;口齿不清、说话迟钝,但意气坚定、见解不凡,此人必定才能出众;说话时以手掩口,其人性格较内向、保守,不敢过多暴露自己,还有一种情形,表示对方存有戒心,或者在做某种自我掩饰;关键时将嘴抿成“一”字形的人,其性格坚强,交给他的任务他一定能完成,不管付出多大代价。
4.鼻子
在谈话中鼻子稍微胀大时,多半表示得意或不满,或情感有所抑制。鼻头冒出汗珠时,表示心理焦躁或紧张;如果对方是重要的交易对手时,必然是急于达成协议。鼻子的形状像鹰嘴,尖向下垂成钩状,阴险凶暴,鹰鼻而眼深者生性贪婪不知足。鼻子的颜色整个泛白,显示对方的心情一定畏缩不前。鼻孔朝着对方,表示藐视对方,轻视别人。鼻子坚挺的人性格坚强,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摸着鼻子沉思,说明对方正在思考,希望有个权宜之计解决眼前的问题。
有位研究身体语言的学者,为了弄清这个“鼻子”的“表情”问题,专门做了一次观察“鼻语”的旅行。他到车站观察,到码头观察,到机场观察。他旅行了一个星期,观察了一个星期。由此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旅途是身体语言最丰富的表现区域。因为各种地区、各种年龄、各种性别、各种性格的人汇集在一起,而且都是陌生人,语言交流很少,但心理活动又很多,所以,大量的心态都流露于身体语言。他说:“旅途是身体语言的试验场。”第二,人的鼻子是会动的。因此,鼻子是有无声语言的器官。他说,根据他的观察,在有异味和香味刺激时,鼻孔有明显的伸缩动作,严重时,整个鼻孔会微微地颤动,接下来往往就出现“打喷嚏”现象。他认为,这些“动作”,都是在发射信息。此外,据他观察,凡高鼻梁的人,多少都有某种优越感,表现出“挺着鼻梁”的傲慢态度。关于这一点,有些影视界的女明星表现得最为明显。他说,在旅途中,与这类“挺着鼻梁”的人打交道,比跟低鼻梁的人打交道要难一些。他的这次旅行观察,对于身体语言学,可能是个不小的贡献。
5.微笑
笑,是每个人都可无数次显露的表情。笑的种类很多:如岳飞《满江红》中“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笑”,是豪迈的笑,战斗的笑;如陈然《我的自白书》中“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的“笑”,是充满信心的笑,胜利的笑;如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是礼貌的笑,文明的笑;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她在丛中笑”的“笑”,是谦逊的笑,高尚的笑;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笑”,是揶揄的笑,活泼的笑。
在各种各样的笑容里,最动人的还是微笑。
有个叫威廉·史坦哈的人,在谈他的交际经验时说:“我是一个闷闷不乐的人,结婚18年来,我很少对我太太微笑。后来,有人鼓励我微笑,我答应试试。于是,第二天早起,当我跟太太打招呼:‘早安,亲爱的。’同时对她微笑时,她怔住了,惊诧不已。我说:‘从此以后我的微笑将成为寻常的事,不用惊愕。’结果这竟改变了我的生活,一改过去闷闷不乐的状态,在家中我得到了幸福温暖。现在,我对每个人都微笑,他们也对我报以微笑。我可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同一些满腹牢骚的人交谈,一面微笑,一面恭听。原来棘手的问题,现在也变得容易解决了。这就是微笑给我带来的许多方便和更多的收入。微笑使我快乐、富有、拥有友谊和幸福。而不会微笑的人在生活中将处处感到困难和不方便。”
日本著名影视演员山口百惠给世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息影多年后仍有大量的影迷想念她,渴望她复出。山口百惠能够得到如此高的声誉当然与她卓越的演技分不开,但是也不能否认她那天真无邪、可爱动人的微笑以及笑时露出的两颗虎牙所具有的摄人魂魄的魅力,令多少观众醉心于她的表演。
微笑应该发自心底深处,足以温暖别人的心,使冰雪为之融化。没有诚意的微笑不但不能打动人,反而令人生厌。在才智不相上下的人群中,你拥有更多的微笑,成功便在更大程度上属于你。
发挥肢体语言的魅力
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它是一种比有声语言更能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和个性欲望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柯尔在他的《肢体语言》一书中说:“肢体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很多。”
人类发出的语言信息,其中肢体语言占有较大比值。肢体语言比有声语言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多变性、多意性和联想性。肢体语言的符号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人们常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哈姆莱特的形象。这就是说,每个人在接触艺术符号的时候,都凭借着自己人生的经验去补充,去完善,去创造。到今天为止,学者们已发现并记录下了二百万种非语言的信息。莫拉宾发现一个信息的传达是由7%的语言和38%的声音以及55%的非语言所组成的。戴维斯在《怎样识别肢体语言》一文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信息总效果=7%文字+38%声音+55%面部表情。因此英国学者莫里思认为,“人类从里到外还是‘动物性的生物’——是一种以动作、手势、行动来表达和沟通的灵长类动物。”
从对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是了解和掌握说话要领的一种技巧。如:正襟危坐表示恭谨,手舞足蹈表示欢乐,振臂昂首表示慷慨激昂,点头哈腰表示谄媚。可以说,不使用动作的人是没有的,同时,动作也是调整体态平衡的一种需要,而且,还强化你抒发此地此时的感情。如:当孩子有错误时,母亲往往在说理时搂着孩子。这一动作充分体现了母爱的赤诚,从而也更容易感化孩子的心灵。
肢体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是比较复杂而微妙的,但不管如何,不是自然的动作,就是呆笨的动作。
美国纽约市市政厅邀请瑞格去一个集会演说。事前由当地一位不善言辞也不注重体态表情的秘书明威尔作开场白。明威尔由于说话结结巴巴,使听者的反应从一开始就不大热烈。更糟的是明威尔开始慌乱起来,他的腿不停地改变姿势,从分立变成交叉,甚至将脚尖微微相对,引起前排的妇女阵阵笑声,他赶忙将手抽出来,环抱着,听众又是一阵骚动,结果,这种拙劣的表演把在场的听众的兴致全部打消了。
良好的体态,首先要给人一个精神饱满的印象,弯腰驼背的模样,不仅给人一种颓丧感,而且对说话也不利。目前,西方学者提出演讲者的姿势,强调头抬得高些,背挺直,眼光注视观众,这种体态,不但充满活力,而且使你的话语带有权威性,因为这种体态显示了一种自信和坚定。当然,也有人出于策略需要,故意装出颓丧不振的样子,以尽量打消对方听话的兴趣。在某种情况下,这也是一种技巧。
美国著名律师达罗,有时会在他的对手向陪审团提出证据时耍点小花招,他乱动乱摆,甚至让手中的雪茄烟灰逐渐增长,直到人们的眼睛望着他,直到手中烟灰落下来,使对手说不下去。
肢体语言的类型
每个人说话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风格,但都不外乎3种类型,即情感型、示意型、陈述型。这三种肢体语言类型在具体运用中互相协调、互相联系。
1.情感型
这是表示思想感情机能的身体语言,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欢迎的意思。比如,有两个人在一块儿说话,你也走过去和他们在一起,如果他们只是很平淡地看了你一眼,那就说明他们对你的到来不感兴趣,你最好主动离开。第二种是欢迎的意思。比如两个人坐在桌旁,他们的姿势很自然地互相对称,这表明其中一人对另一人十分感兴趣。
另外,有时几个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势力圈,而对圈内的人来说,则是一个整体。这说明情感型肢体语言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
2.示意型
肢体语言是可以用肢体表达意思的语言。如迎接客人时“请”的姿势就是典型。这种肢体语言在身体各个部位都有所表现。例如腿部:你在酒吧等人,但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这时你的腿开始抖动,甚至还出现频频顿足的动作,而头部也频繁地朝门口扭动,眼睛不时地往来人的方向张望或看手表,这一系列姿态,就把你焦躁不安的心态暴露无遗。
还有腰部。弯腰是表示某种“谦逊”或“尊敬”的态度。经常挺直腰板站立、行走或坐下的人,表示其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也可能表示其性格过于古板。
其他部位都有不少这类肢体语言。挺起胸部,手臂抬高交叉脑后,表示自信、有把握或有优越感;挺起腹部,意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威慑对方;反之,收腹蜷缩则表现出不安、消沉和沮丧。
3.陈述型
这是对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的肢体语言类型。首先,它有助于增强反馈效应。例如美国人交谈时,头部的动作很频繁。如果想等待答复,他总是动头,每次说完话后也动头,意思是说自己的话完了,请对方接着说。如果自己以陈述语气继续讲话,那么他就不会动头,并且保持同样的语调。其次,陈述型肢体语言有助于强化语意。例如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演讲,当讲到特别重要的内容时,便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甚至上身还向听众倾斜,目的是要强调所讲内容的重要性。
另外,陈述型肢体语言还有助于提高听众的理解,有助于你说话顺利流畅,有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所以说,陈述型肢体语言是善于言谈者的拿手本领。
肢体语言的特性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的凡人都掩盖不了自己,如果他口唇静止,手指在轻轻击节,则秘密就会从他的每个毛孔中流溢出来。”这不奇怪,这正是肢体语言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肢体语言的特性有下面三点。
1.连续性
只要两人在一起,不管你是正襟危坐,还是手舞足蹈,都在传递着信息,整个过程是连续不断、不可分割的。这与语言信息交流一旦话说完了、文章写完了,过程也就结束了的“分离性”是不同的。
2.互动性
语言信息的传递只经过一个通道,比如听话只能逐字逐句地听,读文章也有个前后的顺序。而肢体语言信息则可以“多通道”互动,比如:一个人坐着思考问题时,一手托着腮帮、一手轻敲桌面、双脚踝交叠就是生动的例子。
3.可靠性
人们对语言信息的操纵总是自觉的,这也就难免产生虚假,肢体语言大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中说话的,因而传递的信息就较为可靠些。
肢体语言的功能
电影表演大师卓别林早年出演的无声电影之所以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就在于卓别林准确夸张的肢体语言。其表演显示了肢体语言的强大功能。
肢体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出“无言的沟通”,它的功能有以下四点。
1.替代功能
《晋书·阮籍传》记载,魏晋时代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为青白眼。所谓“青”,就是黑的意思。“青眼”即人喜悦时眼睛正视,黑珠在中间,是相对于“白眼”(眼睛向上或向旁,现出白眼)而言的。阮籍常用“青眼”表示赞许和喜悦;用“白眼”表示厌恶和蔑视。他见到雅士,便作“青眼”;见到俗人,即以“白眼”对之。阮籍居丧期间,嵇喜前往吊唁,他白眼冷对,嵇喜十分难堪,只好不怿而退。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提着个大酒壶,挟着把琴也来吊丧,阮籍立即投之以青眼,表示欢迎。今天我们常用的“青睐”、“垂青”等词,也就是由此而来。
心理学家阿盖尔认为,诸如承认、爱欲、挑衅、拒绝、寻衅、优越感、屈从、谦恭、满足、妥协、害怕、悲伤、欢乐、痛苦、哀愁等情绪,通常都可以由肢体语言直接替代加以表达。
2.表露功能
有时,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一时说不出口的心底的话,采用肢体语言巧妙地加以表露,就容易使对方心领神会。
3.辅助功能
在社交场合讲话要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印象,那更是少不了肢体语言来辅助。辅助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加强语势,并能取得较好的信息沟通效果。
4.调节功能
有人来访,你正在忙这忙那,当对方还在滔滔不绝地漫谈时,你会用看看手表或坐立不安等的肢体语言,来暗示对方“废话少说,无事快走”。当教师讲解不清时,学生的脸上会出现困惑不解的神色,有的可能摇头以示不悦,这时许多教师会及时理解学生向自己发来的调节信号,并迅速作出积极反应。
肢体语言的上述4种功能,显露了不可低估的“无言的沟通”之意义。如果一个人不会正确破译肢体语言,不善于发挥它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作用,那就可以说他成功的大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站姿
一个人的站姿要显得健康、自信。标准的人体站姿应该是:抬头,两眼平视前方,嘴唇微闭,面带微笑,下颌微收;放松双肩,稍向下压;挺胸、收腹、立腰;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双腿直立,膝和脚后跟要靠紧。一个人站立时不良的姿态表现为:身体僵直,胸部外凸,板腰;垂肩,脊柱后凸,腹部鼓起;胸部下凹及垂肩,脊柱侧凸。此外,缩头探脑,佝偻双肩,双腿弯曲颤抖等,这些站姿都会给人留下不良印象。不良站姿无法显示出一个人的朝气及活力。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站立姿势表现出挺、直、高,那他(她)便是具有了基本的美感。就男性来说,站立时身体各主要部位舒展,头不下垂,颈不扭曲,肩不耸,胸不含,背不驼,髋、膝不弯,这样他就做到了“挺”。站立时脊柱与地面保持垂直,在颈、胸、腰等处保持正常的生理弯曲,颈、腰、背后肌群保持一定紧张度,这样他就做到了“直”。站立时身体重心提高,并且重点放在两腿中间,这样他就做到了“高”。就女性来说,站立时头部微低,显示了她的温柔之美;挺胸,不仅使她显得朝气蓬勃,而且让人觉得她是个自信的人;腹部微收,臀部放松后突,表示她很在意女性曲线美。
在社交场所和任何人群集合的地方,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站着谈话,其站姿各种各样。相对站立,这是两个人谈话时常采用的姿态,其中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亲密友好,一是彼此发生争吵。又有双人八字形站姿,表明欢迎别人加入。还有多人并肩站姿,说明几个人受到同一约束力。
站立时,对方手臂的姿势也值得琢磨:手臂下垂时,表示他此刻的心理处于松弛状态,心态比较自然,手臂张开时,表示出欢迎和拥抱的姿态,手臂交叉时,既表现一种防卫心理,又具有一定的掩饰作用。即便是颇有声望的政界要人,或社会名声显赫的人物,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都会程度不一地采用这种姿势。用手握臂时,表示一种自制。有的人置身陌生人当中,为了掩饰不安的心情和缺乏自信心理,会采取这种姿态。手臂上举时,要么表示胜利,要么表示投降,要么表示敬礼、挥手、招手等特定的含义。
坐姿
正确的坐姿在说话时给人以端庄、稳重的印象,使人产生信任感。另一方面,它也给交谈带来方便。坐姿本身就可以向对方传递信息,因此应作为一种交谈手段加以注意。
首先,为了促进交谈,坐椅子时可稍往前坐一点,身体前倾,采取这样的姿势,便于将身体前后摇动,以对对方的谈话内容表示肯定,同时还可以促使对方作决定。如果背部靠在沙发上,则给人以傲慢的印象,同时身体后仰,会使下巴突出,这样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被对方掌握主动权。
其次,交谈时可以采取稍微侧身的姿势,这样面向对方的侧身坐姿,会产生一种易于接近的作用。
正确的坐姿是:入坐时要轻要稳。走到座位前,转身后,轻稳地坐下。
人的正常坐姿,在其身体背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应正直而稍向前倾,头平正,两臂贴身自然下垂,两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两腿间距和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背后有依靠时,在正式社交场合,也不能随地把头向后仰靠,显出很懒散的样子。
步态
人们行走的姿态——步态——是千姿百态、变化万端的,比如有消磨时间的散步、无精打采的慢步、大摇大摆的阔步、闲庭自得时的信步、节奏均匀的慢跑、风驰电掣的疾奔、老态龙钟的蹒跚、犹豫不决的徘徊、偷偷摸摸的蹑行、摇摇摆摆的跛行、姿态优雅的滑行、兴高采烈的蹦跳、心焦气躁的急走、故作姿态的扭摆、夸张行进的正步、急促小奔的碎步,等等。这些移动身体的步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用到其中某些部分。
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走路姿势,能使他的熟人一眼认出来。至少有一些特征,是因为身体的结构而有所不同,但是步法、跨步的大小和姿势,似乎是随着情绪而改变的。假如一个人心情愉快,他会走得比较快、脚步也轻快;反之,他的双肩会下垂,走起路来好像穿着铅底的鞋子一般。走路快且双臂自在摆动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而准备积极地加以追求;习惯双手半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时也不例外的人,喜欢挑战而颇具神秘感,通常他善于扮演“魔鬼的拥护者”的角色,因为他喜欢贬低别人。
一个自满甚至傲慢的人走路时,他的下巴通常会抬起,手臂夸张地摆,腿是僵直的,步伐是沉重而迟缓,似是有意加深别人对他的印象。
一个人在沮丧时,往往拖着步子将两手插入口袋中,很少抬头注意到自己往何处走。一个人在这种心情下,走到井边,说不定会朝里边望一望,借以转移目标,暂时忘记烦恼。
走路时双手叉腰的人,看起来像个短跑者,往往他想在最快的时间内跑最短的距离,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突然爆发的精力,常是在他计划下一步决定性的行动时看似沉寂的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
正确的步态表现出一个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呈现出一种健美的姿态,行走出一阵疾风,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手势
人的肢体语言中,手势是十分突出的。演讲、教学、谈判、辩论乃至日常交谈,都离不开手势,因此有人说手势是第二唇舌。
此外,在让座、握手、传递物件、表示默契,以及在谈话进行中,手势能借以加强我们语言的力量,丰富我们语言的色调。所以说,手势是一种独立的有效的语言。
1.手势的类型
手势从动作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力量型。
这类手势一般使用整个手掌,有时还包括手臂,具体来说,有这样几种情况:
晃动食指:食指伸出,手掌紧握,并大幅度地晃动,这是一种具有很大威胁性的手势。振臂:五指紧握拳头并摇动手臂,向上或向前摇动,主要用来表达强烈的要求。压掌:掌心向下,并猛烈下压,这是表示抑制或压制的手势,能给人一种强制性的感觉。推掌:掌心向外,用力推出,主要用来表示拒绝之意。伸掌:双手掌心向上,向胸前或向腰部的两侧伸出手掌,主要用来表示真诚。抱掌:两手掌心朝向自己的前胸,好像是在拥抱,主要用来表示抒发得到被肯定的心情。切掌:伸直手掌像刀一样上下斩切,主要用来表示果断的决定。
(2)细腻型。
这是指手指的尖或某一个手指,构成仿佛在拿一件小东西并力求要准确地操纵它的形态,主要表示要人们对某一事情做谨慎细致的考虑。
2.手势的作用
说话时巧妙地运用手势,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手势语言使所说的话给人以立体感、形象感,帮助对方理解所说的内容。手势语言能强化感情,激起对方共鸣。手势语言还能传达微妙感情,同时提醒自己及时调整表达内容或表达方式。手势能增加说话的魅力,突出自己的个性。手势语言在运用时需注意如下几点:手势的运用恰到好处才会发挥其作用。手势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对象都有作用。尤其是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用手势表情达意,应是无意识的,否则会给人做作的感觉。手势要协调,不能说东指西,令人无所适从。
哇啦乱叫不是说话,乱挥乱舞不是手势。不自然的手势,会招致许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际的障碍。
3.手势的特点
手势有如下三个特点。
(1)能代笔描绘形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手表示物体的大小、高矮、长短等。戏剧中手势更多,开门、关门、骑马、上车,都可以通过手势表现出来。
(2)能传达强烈的感情。
手势可以表示强调,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愤怒时紧握拳头;懊悔时拍腿顿足;勇敢时拍胸而应;痛苦时捶胸顿足;失望时双手捂脸。有的手势令人远远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漫不经心;有的手势使人觉得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非常之忙,正要赶着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跟你谈,请你等一等。
(3)能指示方位或借代事物。
问路时,人们常用手指指示方向;在人群中寻找某人时亦用手指点。另外,手势可代替数目,中国人吃酒划拳的手势就是以指代数。
4.手势表达的方式
说话时,人们用手势来表达态度的方式主要有:用手遮住额头,表示害羞、困惑、为难;用手搔头,表示尴尬、为难、不好意思;双手相搓,说明陷入为难或急躁状态之中;双手摊开,表示真诚、坦然或无可奈何;双手叉腰,说明对方在挑战、示威或感到自豪;双手插在口袋里,表明内心紧张,对将要发生的事没有把握;双手抱在胸前,表明胸有成竹,对将要发生的事有思想准备;交谈中用手指做小幅度的动作,表明其对提议不感兴趣、不耐烦或持反对态度。
心情处于焦虑不安时,一些人习惯将一只手放在桌上或沙发扶手上,不停地轻弹手指;一些人则习惯用手指搓捻纸条或烟蒂;有些年轻女性则喜欢用手绞手绢。面临某一选择而处于犹豫不决或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时,一些人会不知不觉地用手搔脖子;一些人则会用手搔后脑勺。当人们对某件事情充满渴望和期待的心理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摩拳擦掌。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在表示亲密时热情握手;分别时挥手相向;熟人见面招手示意;紧握拳头表示信心和力量;摆手则是谢绝;学生举手发言是礼貌之举;胜利时则拍手欢呼等。
5.握手技巧
握手在现代社交中非常普遍,除了传统的表示友好和亲近外,还表示见面时的寒暄,告辞时的道别,以及对他人的感谢或祝贺、慰问等。握手不仅是中国人最为常用的一种见面礼和告别礼,而且在涉外交往中也普遍适用。
握手的感觉比一般礼节性要求的内容更丰富、细腻。紧紧相握、用力较重是热情诚恳,或有所期待的表示;力度均匀适中,说明情绪稳定。握手既轻且时间短,是冷淡不热情的表示;握手时拇指向下弯,又不把另外四指伸直,则说明不愿让对方完全握住自己的手,是对对方的一种藐视。用两只手握住对方的一只手,并左右轻轻摇动,是热情、欢迎、感激的表现;反之,刚触到对方的手掌便立即放开,是冷淡和不愿合作的反映。
握手时手指微向内曲,掌心稍呈凹陷,是诚恳、亲切的表示。握手之时,掌心朝下显得傲慢,掌心朝上则显得谦恭,而伸出双手去捧接对方的手那更是谦恭备至了。
握手时还要讲究先后次序。握手次序要依据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长辈在先,上司在先,主人在先,女士在先。客人、男士、下级、晚辈,应该先问候对方,见对方伸出手后,立即与之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贸然伸手。如果对方人多,应该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
握手还可以表示感谢、祝贺、鼓励、慰问之意。矛盾和解了,有时也多习惯以握手为礼。
声调会表达情感
声调也可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恐怕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声调既可以表示热情,也可以表示冷漠;既可以表示非常有耐心,也可以表示厌倦;既可以表示谦虚谨慎,也可以表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既然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那么我们在言谈中就应该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声调。如果你的声调与说话的内容和目的相冲突,那么你的话无论多么重要,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试想一想,如果你用演讲的声调对你刚刚认识的女朋友说“我爱你”、“我喜欢你”、“我昨天晚上梦见你”或“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等一类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适当的声调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我们懂得能用什么语调表达什么感情。一般地说,高声叫喊表示着粗野、不耐烦和狂妄自大;轻言细语表示精细、富有耐心和谦虚;吞吞吐吐往往被理解为惊慌;加重语气表示强调;说话不紧不慢表示沉着和胸有成竹;抑扬顿挫是为了吸引人……
一个善于使用声调来表达情感的人,往往都会熟练地使用各种声调。如果他想强调某一句话,就把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字用加强的语气说出来,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当他看到听众跟不上他说话的速度时,他就会不紧不慢地叙述,使说者和听者能保持同步;当他看到听众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他就会有意地把嗓门提高一些,使听众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讲话上来……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不同声调的方法,他就能使他的讲话生动形象,受到听众欢迎。
此外,在选择适当的声调表达情感的时候,还要注意声调与措辞的一致性。比如,我们在说“对××表示热烈欢迎”的时候,“热烈欢迎”的声调不能太低,否则就没有“热烈”的效果;在说“××因病去世”的时候,“去世”两个字的声调不能太高,否则就不能表现出悲伤的气氛。
总之,我们在用声调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各种声调的含义,注意声调与说话内容的一致,注意声调与措辞的一致以及声调之间的协调,而且还要注意声调、内容、措辞的交叉运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讲话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听听自己的声音
当你与人谈话的时候,你是不是曾经留心过自己的声音?
第一,你要留意自己,说话是否太快?我们常见许多人说话很快。有的快而清楚,有的快而不清楚,听了以后也不知所云。由于说话太快致使咬字不清楚,固不足道,即使是快而清楚,也不足为法。你虽有说话很快的本领,但听者不一定有听得快的本领,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了解,否则就是浪费。
训练你自己,说话时声音要清楚,快慢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听懂一句,不必再问你,你要明白,陌生的或地位比你低下的人是不大敢一再请你重说的。
第二,你说话的声音是否太响?在火车里,在嘈杂的公共场所,或者在别人放爆竹的时候,提高声音说话是不得已的,但绝不适合于平常的时候。试想在一个柔和的黄昏,或在舒适的室内,高声谈话是如何粗俗与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是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
诚然,说话不可太快和太响,你要明白的是并非每个句子都不可太快太响,而是要懂得怎样调节。
抑扬顿挫,这是调节你声音大小强弱的做法。在乐曲里,不是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的快慢符号吗?不是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吗?要想你的话也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低沉。流水般的,毫无抑扬顿挫节奏的说话方法,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抑扬顿挫是使你的说话充满感情的方法,你要常常留心电视上那些演技精湛的演员。他们说话的神态是你最好的参考。
你必须细细揣摩神态与声音技巧,在遇到你叙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发表较详细的意见时,说话时得体恰当的声音和神态对表达是很有助益的。
不可不知的说话技巧
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与人作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照例反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心中只有自己,而且他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事事都要占上风。
平时谈论没有绝对是非标准的问题时,你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错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要和他们争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