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意志力的疾患与治疗(1)
有时意志也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出现病态,渴望安逸,就是意志的一种疾病,也就是渴望舒适悠闲的生活。意志之所以会染疾病,其原因在于在人的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或者人经不住“不道德思想的诱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可能是身体方面的,也可能是精神或道德方面的。
对于意志力的疾病,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或多或少、甚至永久性的行为反常”。这不仅适用于一个人,而且也适用于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全人的天性。一个人的意志力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他本来正常的个人活动也会发生紊乱,这种需要加以治疗的“病例”,我就碰到过。
我们应该知道,意志力所以患病可能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首先,患病的是大脑;
其次,大脑思维的发展出现偏差;
再次,根源于被认为大脑机能之一的意志本身。
严格来说,是由于人自身出了毛病才引发了意志患病,因为人本身能够控制自身的意愿和意志。但是,我们可以将意志力分成几个层次,它们通常被看作患了疾病,但其实这仅仅是思维的一些正常状态。关于这一问题,我在第三部分已经做了阐述。
意志力患病的不同层次
第一个层次
由于大脑患病而引发意志力患病,其表现为精神失常。可以这样说,在所有偏离正常标准的精神病病例中,意志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一个人长期严重偏离正常的思维标准、感情和行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失常。这里所说的标准是指个人行为的标准。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决定了意志力的发挥状况。一般来讲,精神失常通常从另一方面衬托出正常大脑思维应该表现出来的状况,精神失常是与精神平常状态背道而驰的。在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从表面上来看,意志还能对头脑施加某种影响,表现出某种愿望,但由于它受到实际的生理状态或者错误倾向的控制,意志的影响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弱。此时意志力这位“国王”会被其他东西从王位上赶下来。对因教育问题而不是精神问题诱发的意志疾病来说,“国王”作为统治者还留在原来的位置,只是这个国王变得无能了,如果以一般人的行为准则来衡量这个国王的话,他的做法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第二个层次
由于大脑思维偏离正常轨道而造成的意志力疾病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意志力瘫痪是其主要表现,此时所有其他机能都完好无损。在这种状态下,也许原本合乎意愿、有条不紊的行动会由于一阵突然爆发的感情(比如恐惧、愤怒或者快乐)而陷入瘫痪,而不受意志力的支配。在短时间内,这种做法也许能使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或者进入奇怪的梦幻世界,但是如果时间一长,就会偏离理性的轨道。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奇怪经历,那就是自己明明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不知为什么,当时却怎么也找不出适当的理由说服自己应该这样做。这种瘫痪表现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持续很久,甚至在一个人一生之中始终都有这种表现。如果是属于后一种情况,例如一个人两个小时都无法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或者怎么也喝不下一杯水,那他就需要进行治疗。
大脑发育不良无论由于生理的原因,还是仅仅由于心理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意志力正好在这个时间里消失了,大脑本应该发出指令却停止了转动,它无法如愿以偿地按照某个特定的意愿行事。由此可见,情感、欲望、思维、判断、良知等等并非具有永远支配意志行为的力量。大脑发出意愿的行为是很难理解的,这就好比大脑进行想像、回忆、推理或者辨别是非的行为一样难以理解。例如,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当你犹犹豫豫要不要起床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已经站在地上了,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自己是怎么起床的呢?其实就是在这个犹豫不决的时刻,大脑对意志的支配停止了转动。
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大脑发育不良会使意志或者与正确的方向截然相反,或是变得软弱。意志力到底能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取决于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谈过的许多因素。就整个大脑而言,按照由强到弱的程度,可以将意愿分为三个等级:愿望、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脆弱的意愿只能是心里边有那样一个想法,而有明确目标的意愿则会想到具体的步骤,并且只有决心坚定不移才能义无反顾地实现自己的意愿。意愿本身不会希望什么,期望是大脑的行为。正如有人所说的:“说我想吃肉,或者说我希望摆脱痛苦的煎熬,这样的句式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我愿意吃肉或者我愿意摆脱痛苦的煎熬,这样的句式则是不正确的。”
脆弱的意愿就是意志力脆弱的表现。坚强的意愿表现出产生愿望时的精神力量是积极向上的。坚定不移的愿望是强烈意愿的继续和延伸。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表现为:当单纯的欲望占据了大脑的主导地位时,在发挥意志力的时候,大脑的作用就可能很脆弱无力、犹豫不决。当大脑决定以某种东西为自己的目标时,意志力开始变得强大。这时,身体就会在强大的自制力作用下,使自己继续服从意愿的支配,即使目标看起来非常遥远而渺茫。我们可以用这一点来衡量意志力的强弱。
本章所讨论的意志力的疾患,可以简单地将其分成两类:一种是由于处于某种不适宜的环境下,脱离了意志力的引导和制约;另外一种是由于大脑的感知、联想、推理分析的能力与道德准则格格不入时,现实对人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意志力可以控制的范围。因为在做出选择时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使他与同类中的其他个体相区别。此外,选择时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他对未来的希望,许多人会因自己的理想而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个性。
意志力是个人情感的普通模式,或者说是人的机体的普通行为。一般来讲,它是最关键的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个人根本不可能控制自己的意志力。正是因为这种基本状况因人而异,要么稳定要么变化多端,要么持久要么短暂,要么强大要么微弱,所以我们才能够区分意志力--强大的意志力、微弱的意志力和中等的意志力,三者之间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下,这些差异是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使然,是由他独特的天赋和气质所造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天赋和个人气质而导致了基本状况的差异。当然,通过后天的教育也可以使这些素质发生改变。所以,意志力即便一开始发生动摇,最终还是会坚定下来;即便一开始变来变去,最终还是会变得持久;即便一开始微弱,最后也会变得强大执著。也就是说,意志力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是能够增强的,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前提。
美好的意愿可能会马上实现,也可能不会马上实现,这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以及对自己智慧的把握情况。但是,一旦智慧开始积极地施加影响,那么意志力就可以牢牢地掌握手中的事情。
最高级别的意志力能够表现为无所不能的、无法抑制的激情,它控制着一个人的所有思想。所谓激情就是在心理情绪方面所表达出来的人的素质、品性。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人物身上看到这种典型的例子,他们用伟大的激情和意志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例如恺撒、米开朗基罗、拿破仑等等。上面所说的是最高级别的意志力,即个人内心的意愿与外在行为和谐融洽。对次一级的意志力而言,这种和谐被种种彼此矛盾的倾向打破,尽管每一种倾向都在起作用,但是有些却与实现核心目标相背离。那些阻碍目标实现的倾向,使人脱离了通往正大光明的主干道。人们称弗朗西斯·培根为“最伟大、最有智慧和最卑鄙的人”,因为他背离了高尚行为的基本准则。达·芬奇在追求艺术过程中,凭着自己的性子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天才,他常常是一个作品还没有完成,就又产生了新的想法,把精力又转向另一个作品。结果,他只创造了一件经典艺术作品。
第三种意志力是指一个人的行为被两个或三个目标交替影响,每一个目标都不能持久地处于主导地位,几种思想交替控制着一个人的定位和取向。例如,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吉杰尔博士的心理就呈现出两面性,每一面的意志力在一定范围内都是顽固不化的,但是每一面都无法与另一面达成和谐。这些互相作用的意志力之间冲突程度越严重,整个意志力的削弱也就越严重。其结果就可能表现出精神失常者的种种病症。
第三个层面
在这一部分里,我们并不是要对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进行讨论,而是要讨论思想通过意志表现出来的行为,至于其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高明的还是愚蠢的,则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不过,这种意志力到底是敏捷还是迟缓,是强壮还是虚弱,是持久还是短暂则是目前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我们所要讨论的意志疾患可以限定为两种具体形式:缺乏力量和缺乏持久性。这两种形式又表现在一些具体的事例中,下面就举一些特殊的例子加以说明。
1.缺少意志激情。
上述例子中说明了大脑处于难以实现自己意愿的状况,例如,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的大衣脱掉或者想入非非等等,大脑的一切活动都高度集中在自己臆想的境界里,在这种情况下,思绪无论如何也无法从臆想的状态中转移出来从而回到现实世界中。
治疗方法:对患有精神失常症状的病人进行专门治疗。如果表现为白日梦、狂喜等症状,可以通过保持健康、充实生活给以积极治疗。而对于那些意志处于停滞状态的人,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安排好具体的日常生活,有意识地去实现每个计划。
2.优柔寡断。
有些人对某种处境永远都无法形成自己的明确观点。他们看不到关键的细节;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揣测别人行动背后的动机;他们不能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缺乏应对困难的勇气;他们的想法总是充满悲观色彩,很少想到可能出现的好处。所以他们永远不能或者很少能够做出明确的决断。他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的行为不受决心的引导而总是凭一时的冲动;平时他们做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却一筹莫展。
治疗方法:无论眼前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利弊之处,都要养成专心于手头工作的习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不管何时都乐观地看待问题,考虑其积极发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