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扫除常见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掌握好敲打方法和力度很重要

(一)敲打的方法

在查找到了基本穴位之后,就要采取敲打手法进行治疗。敲打的方法很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敲打,狭义的敲打就是用手握拳进行简单地敲打和锤击,而广义的敲打则包括敲、砍、拍、擦、扇、叩、借助器物敲打等多种手法。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作介绍。

1.一指禅敲打法

一指禅

用食指或中指的指尖或指端着力于穴位上,腕部用力,通过腕部的摆动和食指或中指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敲打点上,称为一指禅敲打法。

※ 动作要领:

① 上肢肌肉须放松,不可用蛮劲。

② 腕关节自然悬屈,肘关节微屈下垂,使腕部做往返均匀的摆动。

③ 敲打用力须均匀,动作要灵活。敲打速度为每分钟100~130次。

本法刺激量中等,接触面积较小,可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关节处。对头痛、胃痛、腹痛及关节筋骨酸痛等疾患常用该法进行治疗。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2.砍法

该法是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的掌关节部分,通过腕关节的上下连续活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砍法

※ 动作要领:

① 肩臂不要过分紧张,肘关节微屈。

② 砍压时压力要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一般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该法力度较大,接触面积也大,适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对风湿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疾病常用该法治疗。具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

3.拍打法

拍打

该法是用掌面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拍打。

※ 动作要领:

① 拍打时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

② 拍打以皮肤微微出汗、发红为宜,尽量避免出现瘀血。

该法可在人体的各部位使用,有舒筋活络的功效。本法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机体机能。

4.擦打法

擦打

该法是用手掌面、大鱼际或小鱼际部分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直线来回摩擦,触及穴位之后即可离开。

※ 动作要领:

① 擦打时不论是上下方向还是左右方向,都应直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适当,不要拉得过长。

② 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擦破皮肤。

③ 用力要稳,动作要均匀连续;呼吸自然,不可屏气。一般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该法是一种温热刺激,具有温经通络,消肿止痛,健脾和胃,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循环的作用。其中,用掌擦打的温热度较低,多用于胸胁及腹部,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常用该法治疗;小鱼际擦打法的温热度较高,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对风湿酸痛、肢体麻木、伤筋等常用该法;大鱼际擦打法的温热度中等,在胸腹、腰背、四肢等部均可应用,适宜于治疗外伤红肿,疼痛剧烈者。三种方法可以配合变化使用,不必拘泥方式。

※ 擦打使用法时要注意:

① 治疗部位要暴露,并涂些润滑油,既可防止擦破皮肤,又可增高局部温度。

② 擦打法使用后,不要在该部位再用其他的手法,否则容易引起破皮。所以一般在治疗最后使用擦打法。

5.击打法

该法是用掌根、指尖或小鱼际击打体表。

※ 动作要领:

① 掌根击打法:手指微屈,自然放松,腕伸直,用掌根部击打患部。

② 指尖击打法:用指端轻打患部如雨点下落,手法较轻。

该法适用于头、肩、背、腰臀及四肢,对风湿酸痛、局部知觉迟钝,肌肉痉挛或头痛等症常用该法配合治疗。具有调和气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肌肉疲劳和缓解痉挛的作用。

拳根击打

指尖击打

6.叩打法

叩打

叩打法主要指的是空拳叩打法。五指微曲并拢并严,最好指间不漏空气。叩打时,以掌周及拇指外侧与其余4指端触及患处或所选穴位,单手或两手交替自上而下,或由近端至远端叩击。

※ 动作要领:

① 前臂旋前,掌心向下,以肘、腕灵活的伸屈带动掌,掌中要扣住空气,掌心不能触及皮肤。

② 动作要稳重、灵活,有节奏而又轻快有力、富有弹性,能使震荡力量深达骨部。

③ 叩打频率每分钟60~120次,患处可重复叩打3~5次。

该法可用于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也可以用于腰背、四肢肌肉丰满之处陈旧性筋伤,风寒湿痹等,也常用于施术后的结束手法。

7.敲打锤敲打

敲打锤的种类

敲打锤是借助器物敲打身体的一种方法。

※ 动作要领:

① 用劲要快速而短暂,棒与体表平行,在叩击体表时不能有拖拉的动作,击打要均匀而有节奏。

② 叩击频率每分钟50~100次,患处可重复叩击3~5次。

此法方便中老年人自己操作,可以敲打身体的远端和背侧。

以上各法有柔有刚,刚柔相济,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如果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其要领,在准确寻找到治疗穴位的基础上,按照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加以运用,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二)敲打的力度

敲打的用力轻重,按患者的身体强弱,年龄大小,复诊和初诊及具体部位等情况,可分为轻敲、中敲和重敲三种。

轻敲敲打时用力比较小,多用于年老体弱和儿童以及初诊的患者,或肌肉比较薄弱的地方,如关节或重要脏器部位。

中敲敲打时用力比轻敲重,比重敲又轻,即用中等力度进行敲打,是比较常用的,也是一般人和广泛的部位都可以用的一种敲打力度。

重敲敲打时用力比较重,此时已不只是单纯的用腕力,还要用前臂的力量进行敲打,重敲多用于身体比较强壮的复诊病人,或敲打肩部、骶部、臀部等肌肉丰富处。

总之,施术时,当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重(痛),或同时向他处传导,便是达到了有效刺激量。刺激量强弱与手法轻重有关,手法重则刺激量强,手法轻则刺激量弱。由于患者中存在着个体与疾病等的差别,因此对有效刺激强度的适应也不同。一般来说,对年老、年幼、体弱患者,以及劳累、空腹、精神紧张、大汗或大泻后,慢性疾病患者,施术时手法要轻巧,使有效刺激维持在患者感到合适为宜。如果手法过重,刺激强烈,反而会引起不良后果,最常见的是头昏眼花,胸闷呕吐等不良反应。而对于青壮年、体壮者以及病症反应急(如腹部剧烈绞痛、猝然晕倒等)的患者,手法便应适当加重,加强刺激,但还要掌握在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