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当代阐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一个颇具张力的学术问题(3)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做出伟大的成就,也不见得在哲学思想上有多么全面而高深,他们大多信奉宗教。我们经常解释为他们不自觉地运用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言外之意也不自觉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说法不如反过来,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会成为人类继续进步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产生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它不会包罗万象,也不必包罗万象。比如什么叫作时间,什么叫作空间,什么叫作运动,什么叫作物质和意识,我们除了在《反杜林论》当中看到恩格斯分析杜林的一些糊涂观念和定义,哪里有现在教科书上所规定的那些完整的定义呢?难道没有这些完整的定义我们就没有哲学思维了么?谁都知道,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除了《导言》、《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三篇论文是完成式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思考的半成品。我们不能就此说恩格斯的思想是不系统的吧!当然,我们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没有完整体系的,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爱因斯坦曾说过:“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被称为当代的爱因斯坦的霍金写出了《时间简史》,普列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比尔·盖茨以计算机的超越性思维领跑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很难说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因此而贬值,它还和原来一样,不愧为千年思想家领航而生成的人类解放学说,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经常讲牛顿是形而上学的时空观,先不说形而上学这个词,就说他的经典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被恩格斯说成是“夸张的命名”,但是,在地球范围内,也就是在初级物理学的层次上,谁不承认牛顿的三定律呢?难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可以把牛顿学说看作是光速运动以下的特殊情况么?我们经常灌输“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如果说“没有外力的作用,做均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就不会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不是更有内容和效用么?又比如“联系是普遍的”,如果不用具体条件做参数,它是要多空洞有多空洞,以至于有的学生从头至尾都不承认。请问马克思会这样叙述他的辩证法思想么?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节最抽象,曾有的教授把讲清这部分知识看作是最有水平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把自己加上许多主观前提的设定,又把诸多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例分配在不同的矩阵点上聊以自慰罢了。本来清楚明白的矛盾学说,又有马克思带头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各种现象作榜样,却非要搞一个规律,而且是辩证法的核心。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提到了离合自然,融贯成篇。我们讲一个问题,要是先定好框框,接着就一步不离地围着它转圈,是不能讲清问题的。当我们解释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时,想到了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先进无所谓落后;当我们解释向对立面转化时则又举出了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祸福相依等等。当说到矛盾双方互相利用时又拿出了外商投资中国市场的事例。请问这是一种活的辩证法么?这根本就是一种零散的确证,虽然有不小的启发意义,但离辩证法的智慧差得太多了。马克思如何展示辩证法的力量,是本书后面的内容。

现在扩展一下,再说“三个组成部分”,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惯常的说法是哲学是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落脚点。认真分析一下便可看出,是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让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作为落脚点,或者作为目标,如果把科学社会主义单独作为一种理论形态,首先是和为它提供平台的两大支柱不相称(当然,苏联解体之后的各种社会现实的分析并不在原创理论的范围之内,比如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评价等内容),而且也难免有叙述上的重复。现在编写的研究生必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很多内容就是在实践的角度又重复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三个组成部分”这个体系,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拉得太长了,反而拖累了它。马克思于1874年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里的告诫就像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是在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时候才使用一样,充分考虑了它们的针对性和范围。因此不能把它们绝对化。就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说,在理论上,它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平起平坐,如果说它是一种纲领,那就不妨把《哥达纲领批判》作为它的蓝本,而把《哥达纲领》作为它的反衬。如果说它是一种宣言,那就自然归为《共产党宣言》了。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事情值得注意,就是《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三个组成部分,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还要单独提出呢?难道它还会在两个意义上诞生么?在我看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以这两个纲领性的文件为中心,结合现实的状况分析问题非常有效,没必要为了凑体系重复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四、从比较中看系统与体系

哲学界内有句行话,叫作“哲学就是哲学史”。如果抛开哲学的功能,从它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来讲这是没有问题的。不妨借此组织一次体系上的比较,看它对一个个系统思想有什么作用。康德的哲学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的批判》。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些大家思想丰富到没有几个平辈可以相提并论,那还有更多哲学家的思想被后人拆分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逻辑论、社会主张等等。再不然就分为自然观和历史观。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用《工具论》来表达他的演绎逻辑,到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怀疑主义,从中国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到朱熹的“理在事先”,再加上孙中山的“知难行易”等等,他们谁也不是按照后来分析家们编写教科书或学术专著的需要来建立自己的学说的,他们的体系都是后来者加给他们的,但是,这些思想成果的系统性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一些在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教科书上提得比较少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也许没有过于缜密的体系,但是其主张和信仰总是让人们一目了然的。就拿让·保罗·萨特(法)来说,一部《存在与虚无》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意义的态度,也可以用他的一个核心命题来概括其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当然,要想理解得更深入和细微一些,他还有不少文学作品供读者品咂,比如《苍蝇》、《墙》、《懂事的年龄》,到后来干脆写出了《字句》这样的作品,这里怎能不随着作者去感伤和虚妄一把?另外,威廉·詹姆士的《实用主义》这本书文字并不多,如果用体系结构的方法去分析可能觉得它算不上完整的哲学文本,但是一句“有用就是真理”,不是影响了并还在影响着好多人么?英国罗素的分析哲学到后来就直接是逻辑学了,难怪有人说“哲学就是逻辑学”。妙哇!逻辑学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它的体系,概念,判断,推理,但是请注意,这里的体系不是你建立与不建立的问题,它本来就是人类思维路径的自然表现,或者说存在方式,这就是系统,它是去掉了体系也照样存在的东西。可以说,系统是一个看不见的整体,它一惯发生作用,但不可分裂。维特根斯坦说:所有我没写出来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从这些形形色色的哲学万花筒来看,思想不必成体系,但必须是系统的。你在生活的某一焦点上把握了某种东西,你不会忘记它对全部生活的意义,在全面反思之后,就会有一个集中的表达,这绝不同于那些名言警句,思想片断之类的文字,因为这类文字离开了产生它们的背景就是随人任意解释的。

五、从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性

这里不得不从几年前开始、一直明暗起伏地延续至今的一场争论说起。先来看一篇文章的观点,郝敬之先生在《经济学之树怎么结出了哲学之果》一文的开头便指出:“张一兵先生所著《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主题是‘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为此,作者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源发处’完全归结为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最初形式,《回到马克思》却认为社会唯物主义是隐含在早期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哲学线索’,而马克思的社会唯物主义正是对它的解悟和认同。从而作者也就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来源归结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社会唯物主义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说法。上文的作者不同意争论对象所讲的是资产阶级早期产生的哲学观点,而是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创立的。这使得问题有些复杂,马克思从一个唯心主义者——青年黑格尔派成长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些早期著作是我们对此进行考察的原始文本。加上一个社会唯物主义有什么意义呢?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又有什么区别呢?郝先生不同意这个概念是资产阶级早期的成果,应该归于马克思,但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标题——经济学之树怎么结出了哲学之果,来反驳对方呢?那么作者是否承认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至后来的《资本论》,在完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之后,同时也就完成甚至发展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看来和作者的认识也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那么,在这里不也照样是“经济学之树结出了哲学之果”吗?这与是不是资产阶级,是不是早期观点应该没有关系。

我选择以上的材料是为了说明,经济学和哲学并不是“树与果”的关系。从学科成长过程和存在形态来看,它们都是“树”;从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对人类发展起到了推进的功效来说,它们也都是“果”。这样一来,从形式上看,问题是简化了,但它却需要在内容上做大量的说明。

先要对学科分类做一个大体的说明。实际上,不管什么学科,都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但是这个对象是在特定方式下来把握的东西,它包括特定的视角、方法和一系列术语表达。但是这种圈定并不排除别的学科在另一视角对现实客体的另一认知体系。比如同样是人体,医学研究它的生理过程和表现;美学研究它的造型、动感;生物学研究它的遗传变异等等。应该记住,学科的研究对象总是具体的,因而是狭窄的,受限的。所谓哲学研究对象的包罗万象,它首先也受到了层次的限制,即它只能选择形上的东西。比如遗传和变异是怎么完成的,这就不是哲学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它却能告诉人们,遗传和变异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免你在生物研究的过程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得出不客观的结论。恒星的寿命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这是天文学的事,但是哲学会及时提醒人们,天体运动正像一切运动一样,不但在量上是守恒的,而且在质上也是不灭的,就是说从机械运动到社会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不会少了哪一种,在此时此地失去现有存在形式的运动,在彼时彼地还会以铁的必然性重新产生出来。现代医学可以通过换器官来挽救人的生命,但是它却解决不了你到底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这并没有夸大哲学的功能,一个即将进入手术台的患者,期待的还是医术而不是信仰。我们只是说学科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区别则是学科内部不同人的学术水准高低。

经济学是什么学问?在我看来它就是研究人类生产、消费、交换、分配关系的学问。很显然,这就是人类生产关系的动态方式,它也是社会存在或物质生活过程的核心内容。这样看来,它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但正如前文所述,你选择了一种客体,同时还要选择一种解释、分析、判断和推测事实的方法,这就是说,没有哲学的思维,经济学就不是一种学问,只能是生活报告。哲学家查尔斯·泰勒说:“从词源学的角度看,‘经济’(Economics)乃是指家庭管理术;它指明了一个需要谨慎且节俭管理的特定领域。当人们开始把整个王国当作家庭一样而需要以家庭管理术来管理其生产和消费时,它已然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革命。它使我们跨越到‘政治经济’(politicaleconomy)的领域”,“一家的管理有‘术’则可,一国的经济管理远非如此简单,它需要由‘术’到‘学’,即是说,它需要专门性的学问来应对和说明十分复杂的情况”。这里必须强调,不管有没有“政治”这个词放在前面,经济学也绝对脱离不了政治,因为很简单,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