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如何辅导孩子的课外学习
寻找孩子优点,增加学习兴趣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如果能够想方设法寓教于乐,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提高的。然而,有些父母为了孩子早日成“龙”,增加了大量的课外作业,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班,把孩子玩的时间都占用了。父母由于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学就是几个小时。这样,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就比较正常了。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产生恶性循环,孩子不但成不了“龙”,极有可能要成为“虫”。
◆ 孩子不爱做作业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会遇到孩子不爱做作业的问题。因此,关于做作业的问题,父母可谓伤尽了脑筋,有诉不完的苦,说不尽的累。有的父母哄着孩子做作业,有的父母打着、骂着孩子做作业。而孩子比较普遍地存在依赖心理、厌学情绪,把做作业作为一大负担。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儿童教育专家开出了以下药方。
首先,应该加强娱乐教育,提高学习兴趣。
对这样的“问题儿童”,有识之士已经多次指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不应该过早地强调孩子掌握靠死记硬背孩子还不能理解或很长时间都派不上用场的知识。
父母应该明白“鱼”与“网”的关系。只要孩子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就不愁学不会知识了。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网”,知识是“鱼”,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经常都在说一句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理很简单,要教给孩子的是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东拉西扯的所谓知识。因此,父母应该不失时机地把孩子学习的内容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去,融合到娱乐和游戏之中。父母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如问答式、猜谜法、比赛法等帮助孩子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父母要尽量避免刻板的做作业的方法,让做作业变得生动而有趣。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应该引起父母的注意。
其次,在学习、做作业的问题上,父母不能与孩子讨价还价。
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必须做的事,不能够有任何讨价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可以一步一步地结合一些具体的实例,如名人刻苦学习成材的故事,使学习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当然,父母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鼓励和奖励,也是强化孩子正确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千万不可让孩子因此变成向父母讨价还价的方式。
◆ 辅导孩子作业讲究技巧
在作业辅导中,父母应注意以下技巧。
①预习的时候要找出疑难问题,复习旧知识要联系新知识。年级大的孩子,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要做的作业也多,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预习找难点,以便孩子听课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提高听课的效率;复习的时候把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使孩子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新的知识容易理解,旧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②学习与休息要妥善安排,不要打疲劳战。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在30分钟左右。所以,孩子做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休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孩子的大脑活动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因此,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被动地休息,还要积极鼓励孩子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让孩子的大脑及身体都得到积极性休息。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对调剂大脑功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父母还要注意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睡眠,及时给孩子补充营养。
③课内的知识是主线,课外的知识是辅线,课内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要联系紧密,不要脱节。如果单纯地复习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一般都会感到枯燥无味。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前提之下,父母要尽可能地多联系课外的知识,包括直接的观察、实践,间接的辅助书等,要尽量开阔孩子的眼界,扩大知识的领域,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会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希望孩子学习好,最好的办法还是鼓励
怎样鼓励孩子学习呢?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
他们两人经由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举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鼓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鼓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鼓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虽然不能断定鼓励的效果必定优于惩罚,但至少证明了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要好。至于是鼓励好?还是惩罚好?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配。父母尤须注意的是,不论采用鼓励或惩罚的方式,都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开始上学就表示孩子已经懂事了,事实上,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心智成长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鼓励的次数要多,而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告诉他们。例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表现得不错时,不能只是说“嗯,你今天表现得不错”“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今天没有和哥哥抢东西,又能自动把玩具收好,妈妈很高兴!”或是告诉他“你今天没有把衣服弄脏,而且又很快把习题写完,很好哦!”这种清楚而具体的奖励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要特别提醒父母的是,低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被挨骂或被夸奖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地朝着这些行为去发展。
中年级的孩子从年龄和心智发展来说,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标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理想,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渐渐被区分为“受夸奖”及“常挨骂”两类型。对于“常挨骂”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会有“真叫我不知如何鼓励他”的烦恼。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父母太注意他的缺点而把优点忽视了。
对于这种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他制造“获得鼓励的机会”,也就是除了根据事实给予鼓励外,附带地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建议,使他产生某种习惯,而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整洁,常把周遭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却对美劳很感兴趣时,父母除了夸赞他的美劳外,还可鼓励孩子。何不设计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既可以放许多东西,还可以美化书桌。这种利用孩子的兴趣(或优点),鼓励孩子去改变其他缺点的方式,会比正面的责骂更为有效,同时孩子不断地获得父母的鼓励,也较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
然而“制造鼓励的机会”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只能为孩子制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并得到父母的赞许后,再渐渐增加其他机会。
◆ 孩子大了,要了解他的想法
到了高年级,孩子的个别差异越来越显著,所以要给予孩子奖励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一般来说,高年级的孩子思想较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楚,因此,父母根据事实给予鼓励的态度就越来越重要。这时,不适合以对待低年级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听话喔!”来鼓励高年级的孩子,更不适合用夸张或过度的方式奖励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以诚恳而富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例如当孩子考试考好时,他可能不再需要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是希望听到“这表示你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价,我很为你高兴”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
奖励高年级的孩子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也须格外注意。因为这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相反地,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爱,语气极为富有感情,孩子不但易受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勉励。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
◆ 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利用有形物质奖励的方式,也许会使某些人以为这是诱饵钓鱼的方法,让孩子产生一种被哄骗的感觉,万一父母有时失信了,容易造成孩子推卸责任的借口。
但是,即使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对于得到它的孩子来说,最大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某方面或某个行为受到肯定和欣赏。
一位家里有3个孩子的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在厨房的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分别写了三个孩子的名字,举行阅读比赛。我规定孩子们每读完一本书,要在笔记本上以简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将摘要、主人翁和有趣特殊的地方记下来。每次,当他们把读完的书和写好的笔记拿来给我时,我就在冰箱门上,在他们的名字下划上一条线,根据线的多少,可以看出谁读的书最多,写得最好。每两个月结算一次,最多、最好的可以得到一样礼物。孩子都有好胜心,如此一来,他们变得非常勤快。
这个方法,除了可以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其他像“习字”,“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等,用途非常广泛。
而这种利用“图表”记录的方式,每个孩子也可以从中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不仅是针对良好行为,更能使儿童从心理上产生朝目标努力的欲望。
当然,不要让这种物质奖励变成了贿赂。
有些父母常常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考100分,我就买机器人给你。”用酬赏的方式鼓励孩子某种行为,做什么事就给东西或金钱的奖赏方式,容易养成孩子偏向功利主义的习性,到后来,可能出现孩子每个行为、每个表现都只是纯粹为了物质,没有物质,他就会立即停止再做努力。
我们建议,父母应该要提升奖赏的层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质奖赏的弊端。
当孩子有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所给予的奖赏等于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对的,继续!继续!”头几次父母利用东西或金钱来奖赏孩子,是为了增强孩子对这种好行为的印象,接着父母就应该停止如此的奖赏,视这些行为是孩子应该遵行的,而渐渐地他无需依赖奖赏,也能持续下去!
父母如果不提升奖赏的层次,孩子会成长成怎样的人格呢?
有一位专家是这样说的:那就是被动、欠缺动机——凡事都要有目的才会去做。这种性格自然会影响他将来与人相处的态度,他会以为利用金钱等物质都可以换取一切,甚至包括别人的心,因为别人也是一生如此待他的。这种沟通就难以坦诚了。
因此,父母在激发孩子某种行为之后,一旦达成目的,就要转向另一要求的标准上,才能让他在做完一件事之后,不会只想到奖赏,也才不以“获得奖赏”作为所有行为表现的动机。
◆ 帮助孩子建构学习的心境
父母对孩子表现出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好奇心可以使孩子更自信,让他感到被重视的快乐,因此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的兴趣是快乐的。这需要父母与孩子共同来完成。
当你真和孩子共同完成任务或你为他作示范时,需考虑以下几点:如何让这项工作对孩子更有趣?怎样使用非言语沟通的方式进行教学?你能否简化工作,以便孩子能抓住要点?
例如,教孩子操作工具和物品是动作技能发展的开端。只要多花些时间慢慢地、仔细地教会孩子如何操作机械,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提高精细动作能力,并成功地完成任务。你可以采用慢动作,少用语言而更关注行动的方式,向孩子演示你真正希望他学习的内容。请记住,孩子喜欢事情做得慢一点儿,有些技能即使他以前已经掌握了,他也有可能要求你重复做给他看。
让孩子自由选择不同的操作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只要孩子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父母应该允许孩子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在活动和学习过程中让孩子自由选择,你的孩子就会勇于负责,并学会随机应变。
要让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来自行完成任务。提供一个能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如准备一条安全的木凳,让他自己到壁橱里拿自己的衣服或在浴室中拿自己的毛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可允许他试着把水倒进玻璃杯,洗刷塑料碗和使用测量工具。相信这些活动都是他自己感兴趣的。这种兴趣会促使他更深入地学习。提供选择的自由,能让他顺利地从感兴趣转变为主动参与。
在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时,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激发孩子完成的动机。例如,你可以说:“看看你能叠多少件衣服?”或“看看你能把一桶水灌得满满的吗?”
如果可能,当孩子专心做某事时,不要打断他,即使他的行为是无意义的或重复的。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如果你尊重他及他所做的事,你就可以很容易地教会他尊重他人及他人的劳动。
对于孩子自己从事的工作,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如果他遇到了困难,你可以给他提出各种意见,也可建议他采用某种方法,这将有助于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技能。最好不要替他完成任务。
◆ 学习环境也很重要
有的家庭给孩子的房间摆得满满的家具,玩具满眼都是,这样做不利于孩子的活动和休息。因为孩子的活动量比较大,家具过多势必影响活动,过小的孩子行走玩耍进度还会发生磕磕碰碰的小事故。摆放的东西及玩具太多,还会显得比较零乱,打扫卫生也比较麻烦,既不利于孩子养成爱好清洁的好习惯,也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安排的房间,除家具摆设外应照顾到孩子的特点之外,居室的装饰也应体现孩子的特点,使孩子对自己的居室环境情有独钟。
首先,孩子房间的灯应光线柔和,不宜过于明亮刺眼。柔和的灯光可以给孩子一个安静合适、和谐安全的环境。其次,房间色彩要鲜艳,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喜爱。男孩子的房间可以以蓝色调为主。女孩子的房间可以以粉色调为主,其他装饰也可以大胆地使用多重色彩,使孩子对多彩世界充满兴趣和热爱。房间内装饰的图案可以用动物或是卡通画图案,使孩子仿佛生活在童话世界中,激发起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墙上的装饰可以尽情展示孩子的个人喜爱。
辅导孩子学习重在学习方法
有些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养成自觉性。这种态度势必造成孩子对学习不重视,成绩一天天下滑。对孩子的学习一定要关心,不要放任,放任孩子,后果会令父母后悔莫及。
“望子成龙”可以说是父母共同的心愿,然而遗憾的是,不少父母虽然有“望子成龙”之愿,却无“教子成才”之法,虽然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很大劲,但孩子的成绩仍很差,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认为,主要还是方法不对。孩子尚小,父母首先应该手把手地教,如同孩子学走路一样,先牵着他们走一段,再扶着走一段,最后再放手,完全撒手不管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那么,应该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呢?
◆ 严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教就是孩子兴趣的激发与习惯的培养。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凡是好的态度和方法都应该把它们固定为习惯,只有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自觉地表现在学习上。
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坚持不懈,不成习惯就不能放松。如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做作业再玩,做作业要一心一意,开始孩子可能不愿意,但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以后,就会主动先去做作业。
做作业专时专用也是一样的道理,从开始很别扭到逐步养成习惯,孩子就会自觉地先做作业后玩,做作业时聚精会神,他的行为也就在严格训练下成了自觉行为了。
◆ 自检——培养责任心
有个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孩子的病症,家长只说了“马虎”两个字,“马虎”导致孩子学习频频出错,针对孩子这种学习马虎缺少责任心的态度,家长从小就包办代替,帮他查、帮他改,甚至替孩子写,当老师问及出错的原因时孩子却说:“不是我马虎,是我妈马虎。”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检查任务,而要从小教给孩子自我检查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对每一个字、每一道题都认真负责的习惯,或者家长虽然心中有数,但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而让他们自己查出错误来。并且给他整理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时时翻阅,这对他们细心的培养会有很大好处。
◆ 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在家庭中可采用游戏法进行语文科目的训练。
“读”是根本。语文的很多精华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被吸收和消化,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家里可以举行“朗诵会”、“家庭广播”和“家庭剧院”等游戏节目,都会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时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过程中可采取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让孩子感到哪怕是一个多么微小的地方都要用心读、记,才能在“家庭大赛”中获胜。
这实际上同上面提到的责任心的培养是一致的。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成绩就会突飞猛进。
专家指出,辅导孩子学习重在方法,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
了解孩子学习上的瓶颈
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虽然也想学好,但是因为学习中的困难过多、学习差等原因,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抑郁、失眠等,严重的孩子甚至出现了厌学和弃学的行为。这令很多家长产生了困惑和疑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学习困难,困难在何处?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所有的父母深思和探讨。
孩子们并不是天生就学习困难的,之所以学习有困难,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些来自外界的包括家长的压力,让孩子们本来轻松的学习变得更加紧张。孩子的超负荷学习,使孩子们学习更加困难!
很多专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曾多次呼吁解放孩子。
一些家庭教育专家还专门分析过孩子学习困难的形式,认为孩子学习困难主要有动力性困难、暂时性困难、综合性困难及能力性困难等几种形式。
(1)动力性困难
孩子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困难主要是学习没有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孩子因为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又害怕困难,不能克服困难,所以在遇到困难以后马上就打起了退堂鼓。
(2)暂时性困难
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暂时性学习困难,主要是因为熟悉的环境或要求有了变动,一时不能适应所致。
比如,当孩子因某种原因转入新学校时,就会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暂时性的学习困难。
对于这种学习困难,父母只要注意引导孩子,并支持和鼓励孩子,让孩子增强信心。就很容易克服。
(3)整体性困难
孩子产生这种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学习基础的好坏及孩子的学习动力等,都能造成这种学习困难。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困难,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的治理。
(4)能力性困难
有这种学习困难的孩子,大多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例如,没有学好语文和数学等基础课,从而不能学好其他学科。
管孩子学习不可时紧时松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习的大敌。可是有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时,特别是在抓孩子的学习时,时紧时松、阵风阵雨,造成孩子学习情绪不稳,甚至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
一些家长经常抱怨,“我们的孩子学习不稳定,狠抓他一阵,成天督促他的学习,就好一阵,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不抓他,学习成绩就降下来了。”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通过调查发现,原来,学生也很抱怨父母这种时紧时松的教育方法。
一个学生拿出了一份练习题诉苦道:“您看,我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不闻不问,可是不知她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也不知她从哪里抄来这么难的习题,硬逼着我把它都做对。”问及这位学生对这份练习题怎么办,她诚实地说,只好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做。学生们还大胆地分析和解释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学习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老师教给学生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知识结构是一环扣一环的,系统性极强,就像一条索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难以发挥作用,需要每一个环节都扎扎实实。时紧时松的教育,使孩子有些地方学得扎实,有些地方松懈,当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用起来时,必然会出现问题。
对孩子学习抓得时紧时松,打乱了孩子的正常的学习节奏。紧的时候,孩子们一方面要完成正常规定的作业,一方面又要服从父母的安排,加重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很反感;松的时候,孩子感到父母不管了,可以放松放松,于是学习开始走下坡路。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大脑发育不完善,自制力差。到了初中后,他们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他们面临外在的和内在的矛盾,情绪很容易波动,有时会过高估计自己,变得过于自信,有时候又过低地估价自己,对学习、对自己缺少信心。这两种情绪都对学习不利。父母一方面要不断调整孩子的学习情绪,增进孩子的自信心、稳定感。一方面要更加广泛的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变化。父母忽紧忽松地对待孩子的学习,容易引起孩子情绪的极大波动,使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面对学习。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具有主观能动的反应,忽冷忽热地对待孩子,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使用各种办法对付父母。
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就像我们培育花朵一样,要按时施肥和浇水,常抓不懈。调查发现,即使是处在反抗父母时期的少年学生,也渴望父母不断关心自己的学习。父母每天可以抽出一点时间关心、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果没有条件,可以阶段性地、有规律地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
怎样辅导孩子家庭作业
父母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懂得完成作业很重要
就算学校没有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父母每天也要花10~2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讲一些故事,或者讨论当天所学习的课程。这不但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很关心,而且让孩子懂得学习也能在家里进行。通过阅读、写作、组词造句和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等,让孩子明白,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讲,他们在家里所做的事情和在学校里所做的事情都很重要。
◆ 教会孩子排除干扰
事实上,任何不受家庭干扰的、安静的地方都适合学习。在孩子的卧室里配置一张书桌,再加上铅笔、纸和参考书等,这种学习场所就非常理想了。
有的孩子不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对于他们来讲,客厅里的餐桌或许很合适。对于完成书面作业来讲,配置一张光滑的桌子和舒适的椅子是很重要的。这样能使孩子减轻心理和眼睛的疲劳。可是,一些小孩在教室坐了一天以后,或许更爱躺在床上看书,这是不足取的。
◆ 不要无故中断作业过程
要严格执行学习时间表,可是没有必要每天都从同一时间起步。每晚的学习时间的最低标准应该相同,不论所布置的家庭作业的数量怎样。这样不但能提醒那些“忘记”做家庭作业的孩子,还能提醒一些只注重完成作业速度的孩子。并且,只要学习时间开始了,就不要让它中断,比如不许吃零食、不许看电视、不许接电话等。
◆ 及时为孩子答疑释惑
当孩子碰到一道难题或者得出一个错误答案的时候,不要马上告诉他正确的答案。假如父母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老师了解到的只是孩子的父母知道多少而并非孩子掌握的情况。“帮助”会破坏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不过,在孩子学习期间,父母也不能采取一种袖手旁观的态度,而应该坐在孩子身旁进行指导、解释,或者检查孩子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家庭作业。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讲,父母不妨在题型训练、背诵或者复述课文等方面提供某些帮助,或者对他学过的课程进行强化复习,等等。
◆ 记录作业的完成过程
父母叫孩子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当天的家庭作业情况,然后让父母看,并让他的老师证明他已经做好了每次家庭作业的记录。在开始做家庭作业以前,父母和孩子一起检查记录本。家庭作业的日记不但能让孩子知道将要做什么,还能减少孩子给同学打一些关于课文方面的电话,还可以减少下列的某种借口,比如“我把作业本忘在学校里了”。别忘了,孩子做完家庭作业以后,父母要检查他是不是都完成了。
借助课外阅读发展孩子智力
书籍是一所可以终身享用的学校,人们可以在这所学校里学到广泛的知识,一个拥有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将会对其一生有着不尽的影响。可是在现实中,有不少父母忽视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甚至认为,只要把课本上、课堂上的东西学好就行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极其片面的。
有些父母认为学习好,即是吃透课本知识,把孩子看教科书以外的书籍认为是不务正业、不专心学习、不求上进。所以只许孩子成天啃课本,课本以外的课外读物一律不让孩子看。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家庭里,盖房子可以花上数万元,却舍不得花上几元钱给孩子买课外书。我曾到过一个很富裕的农村家庭,房子是价值50多万元的小楼,家具摆设也很讲究,可是家中别说没有课外读物,就连一本汉语词典也找不到。
单调的死啃书本的学习必然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使孩子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中。教育家斯卡特金说:“没完没了的背书不是学习的母亲,而是学习的后娘。由此造成的死读书,与其说是一种怪论,不如说是摧残脑子和理性更确切、更实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也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说:“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跨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一些健康的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历史性的符合他们思想和知识水平的课外书,不仅不会妨碍对正课的学习,而且对课堂学习大有帮助。最直观地说,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可以巩固学到的字、词,还能够学到大量的生字、生词,并运用这些字、词。书籍使他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一般的少儿读物都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书籍。读这些书可以使孩子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激励他们更好地去学习、探索。如果是读一些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走进大自然》、《动物世界》等,会对孩子的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和补充,也会对他们将来立志成才奠定基础。
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来说,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重要手段,但有些家长却不这么认为。记得苏霍姆林斯基专门谈到这个问题,他在一本书中说:有些人认为,要减轻这些学生的学习负担,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老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
学生越感到学习有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教育家们提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记住,书籍也是一所学校。父母、教师应当引导孩子们在这所学校里学习,在书籍的世界里邀游。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就是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让孩子像数学家一样思维
报纸上曾报道,灵巧的手指是书写的关键前提。“一切都取决于手指。”它说:在数学领域中有同样的故事,父母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从四五岁起就开始给他们布置识字卡和作业题。我曾看到过有的父母把吃饭变成数字练习。吃饭的时候,好好在儿子面前放一盘饼问道:“你有几块饼?”孩子吃掉了两块,他的妈妈待在旁边,等着把那顿点心变成一个减法问题,“你有5块饼,你吃掉了2块,还剩几块?”我还看见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爬楼梯时,边爬边数,当她注意到我在观察他们时,自豪地对我说:“我的大儿子能三级三级地数!”
看着这种场景,我真想对那些父母说“到此为止吧!”我想告诉他们正如写作不只与手指有关而是与整个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也是如此。正如我们想让孩子沉浸到故事的多层含义中而不只是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字母训练,我们也想引导他们对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进行全方位的探索,而不只是简化为数字的正确与否。正如读写包含的远不止是字母,数学包含的也远非1到10这些数字,正如大多数孩子长大后会认识所有字母,他们最终也会认识所有的数字。但是他们会变成充满好奇心和创造性、善于思考的数字家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进行数字计算吗?他们会具备严格的时间、空间、造型、比例、比率等概念吗?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搭积木和制作模型来培养数学的感觉。当孩子摆平积木时,他培养了相等的概念。这两个三角形和那个正方形平衡,这块厚积木与那块细长的积木平衡。当孩子们试着让自己的结构站稳时,他们必须考虑角度,他们知道加固一座塔的最好办法是在旁边拼接正方形而不是三角形。当他们按指导制作模型时,他们学会了如何一步一步按逻辑进行。他们学习用单词在脑海中构成图形然后再复制出来,这是所有复杂几何的基础。他们还学习如何对付难题,细心检查哪里出了错,并把已学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所有这些对数学学习的意义远比父母们意识到的更为关键。
父母们可能认为让孩子“认识数字”是最重要的,但实际上,会写出数字“7”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绩,孩子们很快就能学会。当我的儿子们还在读一年级时,他们经常会从后往前写“7”和“9”,这使他们的数学作业看起来很不成熟。我会提醒他应该怎样书写数字,但事实上一个孩子倒写数字和他的数学熟练程度没有任何关系。
为了使孩子把数学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数字训练,作为父母,我们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去杂货店购物这样简单的活动中来。我们先看钟,估计一下我们能否去趟超市并赶在客人到来之前回家。假定是11点钟,估计购物要花去50分钟。很快地心算一下,我们觉得应该没有问题。进了汽车,我们发现油箱没油了,这时我们就得考虑一下从家到商店的距离,并把它和上次我们把油跑光的距离比较一下,最后我们认为用这些油去趟商店绰绰有余,于是就出发了。到达商店之后,我们看了一下表,检验一下我们的估计是否合理。结果证明我们的猜测准确无误。在商店里,我们比较大听和小听可乐的价格,在我们发现大听可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省钱时,就拿了两小听可乐。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边估算着所有货品的价格。我们又看了看表,发现我们还有时间很快扫一眼最后一排货架。
细心的读者也许能发现在我这种虚拟购物中,游戏数学贯穿始终,孩子就能在生活中领略到数学的魅力。有趣的是,我们所做的大多数数学问题不要求精确的数字,而只需要估算,不必用纸算计算,而只需心算,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似乎是种本能。但我们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生活的这个侧面,并让孩子分享这种意识,最终必定对孩子的教育大有裨益。
提倡“发现学习”式教育
教育者为中心,家长是主动方,这是传统教育法所坚持的,孩子是以吸收教育者所解释的教材为学习目的,因而科学的思维和发现的训练难以成立。所以,目前有人提倡以“发现学习”为特点的创造性教育。
答案的获得并不是此类学习的目的,而是由孩子直观地建立假说,然后寻找它的道理,反复验证假说的正确性。通过正确性地建立假说的训练,孩子就可进行使自己的直观活跃起来的训练,同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改组知识。孩子可以进行学习,而不是单纯地记住所接受的知识。
◆ 好奇心是探索未知的前提
没有好奇,人类的一切知识都不会诞生、发展,科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孩子好奇是探索未知新事物的前提,学习者现有信息之间或者现有信息与新信息之间产生不和谐的关系,就会产生使这种不和谐达到均衡化的倾向。这种需求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往往孩子会以其冒险精神与好奇心相关联,就需求来说,则与创造的需求、成就的需求有关。这种现象从幼儿期就萌发了,通过适当的训练和教育,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和艺术的好奇心,然后变成科学技术的发明以及艺术创作的活动,并且获得成功。
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是孩子的本能,但是,如果某种现象过于新奇,以致无法了解它时,孩子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或者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孩子积累经验并产生兴趣,或者家长可以利用音像设备进行刺激,向他们提供间接经验,或者提供信息,说明它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来诱发孩子的知识好奇心。
◆ 指导孩子运用经验
①动手能丰富孩子的经验。孩子的好奇心强,对什么都想触摸、摇动或拆卸,也喜欢观察并操作事物,家长可以利用这些好奇心加强孩子的创造性培养。据报道,时常使用物品和工具进行游戏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萌发出许多设想,成为独创型的人才。
②探索能引出孩子的设想。让孩子能自由地进行探索,从而萌发出设想。有时废品和杂物都可以成为新产品或新玩具的原料。
③对孩子的探索应有反应。从行为医学理论分析,孩子的探索行为要及时地给予反馈。家长的反应相当重要,要注意发现孩子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并及时给予鼓励。
④让孩子体会到创造活动的喜悦。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应该让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以体会到创造活动的意义。只有做一件事情令人高兴,他才会去做这件事。通过完成新奇或有价值的事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欲和好奇心。
⑤创造自由解答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得知孩子学习知识有两种形式:一是给予可以自由解答的课题,二是规定解答方式的问题。前者可以促进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扩散性思维。例如,“你的班级有多少同学?”这种问题只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最近某地区人口增加是什么缘故?”这种问题则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
⑥独立性。从创造过程看:创造活动都是由个人单独进行和主动完成的,因此,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让孩子自己思考并制订计划。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表达的不同意见、看法和活动,尊重孩子的独创性,同时不断地培养创新意识。
⑦让孩子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挫折是家长给予孩子学习最好的课程,失败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中间的挫折,这样可避免因一时失败而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失败不表示创造结束,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援助,使儿童体会到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喜悦。
◆ 家长的作用
美国创造性教育的权威史密斯博士就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方面的作用,提出以下要求。
①准备好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包括为培养创造性所需要的身体、情绪、社会条件以及思考力开发的有利环境。
②教导孩子把学到的技术运用于创造过程中。
③不要把表扬只给在功课上优异的孩子。
④在授课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经验。为了增加解决创造性问题的方法,应尽量不教给孩子那些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集中的,但不应是封闭的,应该采取扩散的、“自由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史密斯博士还提出了以下家长自我评价的标准。
①培养孩子需要灵活。
②从重视集中性思维过程转变为重视发散性思维过程。
③需要从注意孩子的顺从性转变为注意个性和开发个性的方法。
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原因
应该说聪聪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做事情也挺灵活的。可不知为什么,在学习上他可没少让父母操心。这不,开家长会时老师又反映他的成绩下降了。唉!上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不错啊,怎么又下降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聪聪都是这样,成绩总是忽上忽下的,开过家长会,爸爸妈妈抓得紧一点,他的成绩马上就赶上去了,可还没等父母高兴多久,他的成绩又开始一落千丈,真让老师和父母伤透了脑筋。
孩子偶尔成绩上下是正常的,但老是忽上忽下地摆动,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心理学家分析了大量的这类孩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几方面。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孩子自制力不是很强,一旦家长和老师放松了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他们就管不住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放学后因玩耍忘记做作业等成了家常便饭。有的家长因为平时工作忙,顾不上管孩子的学习,有的甚至一个星期才能见到孩子一面。一旦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大幅度下降后,才紧张起来,他们有的可能狠狠地批评孩子,有的可能抽出点时间来监督孩子的学习。有的孩子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父母在一起,他们发现只要自己学习下降,就会得到这种额外的“奖赏”,于是,就出现了成绩忽上忽下的现象。
有的孩子成绩不稳定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认为学习是家长和老师强迫给自己的任务,在家长的逼迫下不得不努力学一段时间,只要考试成绩一上去,家长稍微放松一下,他们马上就把学习的事情放到了一边。
更多的孩子是因为情绪不稳定影响了学习成绩。有的孩子生活在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家庭中,有的还面临家庭破裂、经济困难等问题,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家庭气氛的变化而战战兢兢,当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时,孩子感到特别愉快,情绪稳定,能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而当家庭出现危机时,孩子整天胆战心惊,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失去了某位亲人,这样的心情必然会带到课堂中,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讲,放学后也没有心思做作业,成绩当然就会下降。有的孩子由于没有掌握好考试技巧,可能平时成绩还可以,一旦有比较重要的考试就感到害怕、紧张,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
当你的孩子老是出现成绩忽上忽下的情况时,家长一定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孩子正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成绩不稳定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家长应和老师、孩子一起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家长要多关心孩子,不要等孩子出现成绩大幅度下降后才想到批评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是一天一天地进行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应是每时每刻的。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成绩,更要关心孩子的个性品质、情绪感受等。不管有多忙,家长每天都应抽哪怕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主动询问一下孩子的思想活动,看看孩子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情绪上有何变化,孩子的性格有什么特点等。这样,你就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多与孩子沟通是孩子情绪稳定的重要途径,所以,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在学习上有无困难,需不需要父母的辅导?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烦恼的事情,家长能不能指导孩子解决问题等,以便和老师配合,加强教育。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学习稳定发展,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怎么准备考试以及考试技巧等。孩子在每次考试后,应给他们提出下一次争取的目标,要求他们每次考试能有所进步,孩子有了一点进步时,家长要给予鼓励,成绩下降时,家长也不要着急,一味地责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反感和自卑。
掌握消除学习疲劳的方法
学习疲劳的主要特征是产生了疲劳的感觉。轻者每天下午下课的时候感到疲惫,稍微严重的在早晨起床的时候或晚上复习功课的时候也会感到疲劳,严重的则整天都可能感到十分疲劳。
当学习疲劳出现以后,睡眠、体重、饭量和身体状况等方面也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很难入睡、晚上多梦、睡得不沉、容易被惊醒;体重减轻、饭量减少、胃口不好、身体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等症状。这些症状对孩子的学习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也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学习疲劳是孩子在持续紧张学习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后,自然产生的有机体体能衰退的现象,这也是为了避免有机体过分衰竭、能量过分消耗的一种保护性的反应。在疲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学习活动的继续进行,大脑皮层细胞的兴奋和抑制、消耗和补偿的平衡会遭到破坏,于是就会产生自我保护性的反应,产生疲劳的感觉,而这正是一种需要暂停学习、进行调节休息的信号。
专家指出,在感到疲劳的时候,可以采取休息和运动的方式来缓解大脑的疲劳状态,另外还要掌握几种消除疲劳的方法。
◆ 疲劳防治操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常采用的姿势是坐姿,因为身体经常保持前倾姿势,造成呼吸肤浅,肺活量减少,物质代谢功能下降,从而产生疲劳。孩子如果做一做疲劳防治操,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疲劳。
坐着的时候做些挺胸直背的动作,同时用手臂绕圈按摩腰部;
身体后屈,伸腿、伸臂,伸直后用力摆几次;
慢慢地做一做头向左右、前后摆动或绕圈的动作,然后用按摩法轻轻地按摩颈肌和肩胛肌;
做深呼吸,然后慢慢地呼气;
两手臂自然下垂,做一做手的动作,松紧手指,两手腕放松抖动等;
变换坐时姿势,背靠椅背,移动椅子,然后再变换坐的姿势;
离开座位,在教室内或去室外走动走动。
◆ 采用身心放松术
使精神放松的方法非常多,孩子采用哪种方法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要使孩子能够全身放松,尤其是要使大脑保持清醒,使身心处于一种松弛、协调的最好状态。
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的环境。
暂时放下或忘记自己的日常学习功课,这是一种主动的意识消除方法,有利于身心的放松。
(1)姿势的选择
选择一种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的姿势都可以,如果是白天,或者精神状态要进入兴奋阶段的时候,最好选择站的姿势或坐姿势,如果是晚上要进入休息状态或睡眠状态,那么可以选择坐的姿势或躺的姿势。
(2)放松肌肉
活动身体上的一些关节和肌肉,动作不需要有固定的格式,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直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为止。
(3)调节呼吸
不要用意识去调节和支配呼吸行为,在舒适、安逸的情况下忘却呼吸。
(4)意识的放松
放松意识,集中注意力,把思想归于某一对象或有意识地注意并放松整个身体,从而达到一种清净和舒适的清醒状态。
(5)运用想象力,达到一种志我的境界
这是最复杂的一步,同时也是调节身心的平衡,克服疲劳的最关键的一步。
以上是各种调节消除疲劳的方法,孩子可以根据环境、自己的特点,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方式进行调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