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话的力量
“没关系,这次跑进决赛也是你的一个突破,上一次你都没进第二轮。”
“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却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愧对祖国吗?”
“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
以上这些提问你或许会很熟悉,它们来自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结束后,冬日娜等体育记者对运动员们的采访。当时,这些让被提问者窘迫的对话,一时间成了网络上热议的话题。之所以被提问者会窘迫,就是因为在沟通中欠缺说话的技巧,欠缺说话技巧的不仅是提问者,被提问者同样如此!
说话就是武器
就拿“你们没能拿到铜牌告慰四川灾区的人民,是不是感到遗憾?”这个问题来说,如果换成我一定会这样回答:
这个问题是不是在提醒我,我是唯一一个来自四川的运动员?人类的遗憾并不全是与家乡的人联系在一起的,我告慰我家乡人民用的不是奖牌,而是参与。在家乡遭受巨大灾难的情况下,还有来自四川的运动员,还有我们家乡的声音,我们心中无论有多么大的悲伤,我们都仍然在拼搏,仍然在追求人类的体育梦想。无论你的家乡是否受灾,是否富足,我们都有同样的梦想,以及同样的追求,那就是通过人类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来克服障碍,迎接挑战,而不是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不是永远的哀伤,在这个意义上,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抱歉的是,可能我的回答不是你想得到的,为此,我要表达对你的遗憾。
沟通是双向的,当沟通的双方对话的时候,就算一方的水平极为低劣,另一方仍然可以通过巧妙的回答来让听众赞叹,让问话者羞愧,并且可以通过回答让更多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问话,以及理解我们自身看待问题的局限性。被问话者万万不能陷入被记者的问题引发的激动情绪中,一旦陷入情绪之中,当然就无法冷静地应对各种不管是出于善意还是恶意的提问了。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训练出卓越的沟通能力。在迎接媒体的提问时,无论提问是弱智的、纯情的,还是挑衅的,都要从理解记者、了解自我、不接收对方语意表面的内容以及隐藏的思路的角度来回答,要超越问题本身,尤其是明显的攻击性问题表面肤浅的逻辑含义。概括来说,每一次回答都可以从如下的3个方面进行评价:
1.回答中表达了对记者提问的理解;
2.回答中深化了奥运比赛真正的价值、意义;
3.回答中有效地表达了运动员自己内心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参赛的运动员在花大量时间练习体能的同时,是否也应该用百分之一的时间练习一下沟通,而这种练习是不是会提高他们对大众的影响程度呢?
从这个意义上看,演艺明星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并掌握高超的沟通、回答技巧呢?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能得到说话机会的人,无论是政府的还是民间的,是不是都应该学习一下高超的说话技巧呢?
每一个个体有机会发言的时候,其实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营销,通过传播来影响大众、影响听众、影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都应该从学会沟通开始管理自己的传播。不管你是企业的管理者、行政人员、营销人员,还是销售人员,在需要说话的时候,难道不应该努力提升,让自己具备强大的说话武器吗?
如果面对媒体记者,所有人都能够用上面所说的模式来回答,那么记者的具体问题也就成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成了让听众能够获得启发或者提升的基石了。当我们真的能够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感谢这些记者,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袒露你的素质,勇敢地提问吧。无论是愚蠢还是卓越,我们都有先进武器等着你呢。妹妹,你大胆地问吧……
说话就是武器!
说话到底多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以下几个现象?
第一个现象: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说话。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个人的工作性质不同,有的工作只需要简单交谈几句,有的工作则需要组织一个小时的会议进行商讨。不管是面对同事、客户,还是竞争对手,要交流、要合作、要谈判,都离不开说话。
生活中也需要说话,你能说服别人和你去看电影吗?你能说服别人和你一起去旅游吗?你能说服别人借钱给你吗?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大家一起去吃饭,一个朋友提议去吃湘菜,一个朋友提议去吃川菜,一个朋友说咱们干脆去吃快餐,你能说服别人去一个你认为还不错的地方吃饭吗?
第二个现象:许多职业或者某些工作要求说话有效率,甚至生活中也有这样的需求。
所谓有效率的说话和我们平常聊天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向下属布置工作的时候我需要说话有效率,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我需要说话有效率,在对外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我也需要说话有效率。只有保证了效率,我们才能对目前发生的事实进行迅速而全面的收集和了解,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第三个现象:社会上有些人的说话水平确实比其他人高,而这样的人往往比别人更有影响力。
在中小学中,并没有专门教授说话的课程,人们大都是通过自学学习说话的,但确实有些人的说话水平比别人更高。我们可以观察到,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说话水平更高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机会,也比别人更有影响力。尤其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展开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交流,两个人交流的效率以交流水平低的人为准。社会合作是平等的,人与人相处也是平等的,谁能够快速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容易占据有利的、获得他人认可的地位。
上面的三个现象表明说话已经成为一件越来越重要的事情。今天的社会讲求的是效率,讲求的是效益,讲求的是效能。而这三点都是通过一个形式来体现的,那就是生产力。
21世纪,真正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靠说话。对今天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说话决定发展,说话决定命运。
我们真的会说话吗
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说话的吗?语言功能发展快的人可能10个月大就开始叫“爸爸妈妈”了,慢一点的人1岁也开始说话了。从1岁到今天,你已经走过了20年、30年甚至更多年的人生路程了,可是说话这件事后来就再也没有学过了。后来我们学会了识字,学会了发音,可是再也没有学过说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大家认为自己会说话了,当然就不用再学了。
其次,没有一所学校设置了教授说话的系统课程,也没有哪个老师靠系统教授说话为生。一节课45分钟,一个学年那么多节课,基本都是老师在说,学生没有机会练习说话。
最后,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说话的重要性以及说话的意义。
可见,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认真地学习过说话。但是在职场和日常生活中,说话又是极其重要的。就拿求职面试来说吧,在求职过程时,有一个环节必不可少,那就是面试。想象一下,如果现在让你做一个自我介绍,出于你的本能,按照你的习惯,你会怎样说?请拿出你的手表计算时间,你的自我介绍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统计资料显示,绝大多数没有经过说话训练的人做自我介绍的平均时间只有56秒。其实对方要求你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并没有给你限定时间,就算限定时间一般也会给你2分钟的时间。结果,你只用了56秒,还不到1分钟。也就是说,你放弃了宝贵的1分钟。而在这1分钟里,你本可以把你的性格、你的特长,甚至你想打动对方的东西更好地传递出来。
现在,想象这样一个情境,你面试的职位是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你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了面试阶段,也非常清楚这个职位需要应聘者具有细心的特点。于是在面试时你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我从来没粗心大意过。”你觉得这种说法有说服力吗?其实这三句话全是个人看法,虽然你在生活中可能真是一个细心的人,但你的话却并不足以说服对方。如果你在生活中真是一个细心的人,那么我给你一个机会,你怎样做才能让别人在听完你的话之后,相信你是个细心的人呢?(在仔细阅读第1章后,你将找到答案。)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说话时,都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时间短。不会充分利用别人给你的时间。
第二,内容零散。内容缺乏逻辑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夹带太多口头禅,比如“嗯”“啊”“这个”“也许”等。这些口头禅会把你的表达割裂成片断,给听者留下你说话毫无章法,漫无目的的印象。
第三,内容多是个人看法,而非事实。什么是个人看法?比如,我觉得北京不如上海好——这就是个人看法。你在面试时说,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我是一个细心的人,这全都是个人看法。
时间短、内容零散、内容多是个人看法,这就是没有受过说话训练的人在说话时表现出来的三个弱点。想要改变这些弱点,就要系统地学习说话。
从现在开始学会说话
读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意识到学习说话的重要性了。那么恭喜你,这本书将带给你的正是最具实战性、最有实际意义,也是最实用的沟通能力提高系统课程。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但这句话是在19世纪时说的,那时候知识少,有知识的人就有力量。到了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只有知识已经不够了。开个玩笑说,如果知识真的就是力量,那么图书馆力量最大。怎么才能有力量?知识只有用了才有力量,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行动,就需要技能。所以,在这本书中,你将要学习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技能。因此,打造说话的能力,最关键的不是了解关于说话的知识,而是按照基本的规则进行训练,参与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还记得你是怎么学会游泳和骑自行车的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不断练习换气、踩水,从而学会了游泳。不断练习手和脚的配合,从而学会了控制自行车按照你的意愿行驶。同样的道理,当你不断练习按照一个模式说话的时候,你也就掌握了说话的若干技巧。方法已经搭好,教练已经就位,现在该是你行动的时候了。
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你可以先简要了解一下本书的结构。本书共有14章,分为8个说话方法,4个说话技巧,两种实战工具(如图0—1所示)。一步一个脚印,帮你打造说话的能力。
图0—1 本书结构
这不是一本空谈理论的教科书,而是一本能够直接运用于具体生活、工作的手册。仅仅是阅读并不足以确保你能够最大效果地吸收这本书的精华,你还需要制作实战的工具。后面章节给出了具体工具的制作细节,用最常见的扑克牌,就能够给自己练习沟通能力找到平台,就能够开始与人尝试书中的各种讲话的次序、要点,以及说话的4个技巧了。
有了操作的工具,你还需要一个共同参与练习的伙伴,最好是你的同事、室友、同学或家人。练习的时候不一定每次都是同一个伙伴,不断更换练习的对手,往往更能够促进你熟练掌握这些技巧。
你也可以与我保持联系,有了心得体会就写邮件给我:yes4you@gmail.com。在练习中遇到了困难也可以写来,看我能够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帮助。
有了练习的工具,有了练习的合作伙伴,甚至还找到了一个能够联系上的老师,你就再也没有理由说自己不擅长沟通了。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