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血压患者必知的常识(6)
顽固性高血压应如何治疗
少数高血压病患者虽然服用包括利尿剂在内的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降压药物,且每种药物都用到了足量和足够时间,伹其血压仍然持续增高,称为顽固性高血压。充分了解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则对于及时做好病因治疗,控制血压十分关键。因此,要注意是否有下列情况的存在,并加以适当的处理。①高血压病的伴随情况未及时清除,如患者的体重增加,钠盐摄入过多,饮酒过量,处于高度紧张等。②继发性高血压未得到治疗,有些继发性高血压由于症状不典型或检查选择不适当,结果判断不准确,而未能及时诊断。由于不能针对病因治疗,当然高血压也难以控制。③肾损害对高血压治疗的影响,高血压病易发生肾损害,而肾损害本身又是高血压的原因,因此高血压患者如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造成肾功能损害,此时再不合理利用利尿剂,体内过多的水和盐就不能排出体外,更加重了高血压。④“白大衣高血压”,这种患者在医院测血压总是高于正常,甚至几种药物也难以控制到正常值。但在家里自己测血压却是正常的。另外,急进型高血压,也可以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
处理原则为:①主动查找、发现并清除不利的伴随因素。②排除“白大衣高血压”。③强调病因治疗。④当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不好时,要调整改善肾功能,并特别强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的应用。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高血压病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多种危险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流行广泛,治疗费用巨大,且疗程冗长,费时费力。在人群中开展早期预防和治疗可首先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半,继而又使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再减半,这对整个社会无疑是个极大的贡献。
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心血管病,而且也是预防肿瘤、糖尿病、骨质疏松及多种老年病的有效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而言,健康生活方式也可使药物治疗事半功倍。1992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心脏宣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至今为止,这仍然是人们预防高血压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血压防治的八个误区是什么
(1)担心血压降得过低。受传统高血压防治观念的影响,对目前提出的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即135/85mmHg以下有所顾虑,担心血压会因此降得过低,对心、脑、肾供血不利,引起这些器官供血不足而诱发相应并发症。这种认识是个误区。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2)对有并发症时应将血压降得更低认识不足。按现代高血压控制标准,凡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并发糖尿病、肾病时,日标血压水平应降得过低,应在130/80mmHg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但目前许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未能采取积极措施达到目标水平,因而心脑血管事件仍居高不下。
(3)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高血压的防治应是以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低盐、低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作为防治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而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如边吸烟边降压者大有人在,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治疗。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克服不良习惯和增强运动锻炼。
(4)血压降下来后不一定再用药。许多患者服药总是断断续续,使得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有增无减。造成用药中断的因素很多,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对高血压病必须长期治疗认识不足,因而形成一种误识,即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种误识极为有害,应当消除。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有些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以保持血压的理想水平。
(5)治病心切,喜欢作用快的降压药。高血压病为慢性疾病,治疗强调规律性和个体化,且不主张一下子将血压降得过快、过低,应当是逐渐降至理想或目标水平。但许多患者由于治疗心切,总想在一两天内就把血压降下来,如果用药几天后血压未能降至正常水平就更换药物。结果是药物频繁更换,一种药尚未起效前就已换用了另一种药物,总是“劳而无功”,血压形成波动和不稳定。另外,有些患者喜欢作用较快的短效降压药,而对长效降压药持怀疑态度,即便使用长效降压药,也要在先搭配短效降压药,以求所谓的保险及“先将血压降下来再说”。这些都是误区。其实,多年的高血压无须立即降至正常,应该缓慢、平稳地降压,并能在全日24小时平稳降压,对此,长效的缓释剂或控释剂降压药可达此目的,因而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尽量用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
(6)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及降压器具如降压表、降压帽、鞋垫等的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但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这些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就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和不明智的。
(7)新药、贵药就是好药。这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误识。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讲究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意味着是“好药”。在医生指导患者用药时,应注意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尽可能为患者推荐服用方便、效果好、价廉的药物,使患者经济上承受得起,反对那种唯利是图的错误做法。
(8)忽视血压监测和记录。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也是一种误区。这是因为目前的降压原则中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血压的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地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同时有利于医生更为准确地指导患者用药。所以,高血压病患者应学会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也可用电子血压计进行监测,做好记录,定期与主治医师联系,以使降压达标率得到提高和用药实现“个体化”。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早期仅有轻微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烦躁、精力不易集中、容易出现疲劳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长期未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就会导致心、脑、肾等主要器官受到严重的损伤,能引起脑卒中(中风)、冠心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特别是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的脑卒中(中风),血压越高意味着脑卒中(中风)的发生几率越高。
高血压患者的家庭保健
高血压病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能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家庭护理与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要想减少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危险性,提高治疗效果,应该重视这样几个问题。
(1)不要以一次性检查来确定病情的轻重,从而忽视对病情的经常监测。要坚持医生检测与家庭自我检测相结合,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一般情况下,老年高血压患者要1个月去医院复查1次血压,把1个月内的病情如实地通报给医生,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对血压波动大的老年患者,在家庭护理时,要注意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要注意早晨血压急剧升高的现象;二是注意季节、气候、情绪及体力负荷强弱的变化;三是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体位性低血压情况。特别是在卧位起床或站立时要加强监护,防止血压降得过低;四是注意有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时显示高血压、回到家中血压就正常的“白衣高血压”现象。
(2)不要病情重时才用药,病情轻时不用药。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坚持经常用药,保持血压的稳定。对因经济不宽裕而不能坚持经常用药的患者,要向他们介绍那些既对症又较便宜的降压药品,帮助他们减轻经济负担,坚持长期服药。对疾病不予重视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卫生宣教,坚持经常检测,使患者对高血压的危险性有一个认识。对容易遗忘的患者,可采取将服药与生活中某些必做的事情相联系的办法。如:起床、就寝、饭后,把药物放在醒目的位置,也可以用字体较大的标签标明用药剂量和服药时间,便于老年人记忆。对家庭的护理人员要教他们学会简单的测压、用药的常识,以便经常督促患者按时服药。
(3)不要忽视对病情不利的生活习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给治疗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控制好参加娱乐活动的时间。如:打麻将、打牌、跳舞等活动的时间不要过长或无节制。二是要控制好饮食。首先,要限制食盐摄取。要根据患者的特点,缓慢地将盐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8~10g。大约经过100天左右逐渐适应淡味的饮食。多量饮酒会导致高血压,经医学调查表明,每日饮酒量超过42mL的人,脑血管意外发病的危险性增加。从对血压影响和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角度来看,家庭护理人员要控制患者饮酒,切忌过量。
高血压病的降压目标是什么
1.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
治疗高血压病的目的有:①降低血压使之达到正常或理想水平,血压波动不宜太大。②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控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③避免发展成二三级(中、重度)高血压。④逆转靶器官损害。⑤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2.降压的“达标”应因人而异
治疗高血压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总死亡率和病残率。但是,在治疗高血压病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有已明确的危险因素,如血压水平、年龄、性别、吸烟、胆固醇水平、靶器官(心、脑、肾)的损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病史等作出综合评估。医生会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为每个病人选择相应的降压治疗方案,并决定对各种危险因素的治疗强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每个高血压病人的治疗都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治疗目标值(指血压水平的“达标”)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病人可能降到180/113kPa(135/85mmHg)就达标了,但对于另一些病人,这一血压值可能还太高。所以,在这一问题上不要盲目“攀比”。
根据高血压病人总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进行分层,不仅有助于决定何时开始降压治疗,而且有助于确定目标血压以及为达到这一目标值而应采取的措施。显然,危险性越高,将血压控制至目标值就越重要,对已发现的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也越重要。具体地说,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降至173/113kPa(130/85mmHg)以下,而低于160/106kPa(120/80mmHg)最理想;老年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控制在186/120kPa(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相关的临床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肾脏病、糖尿病等)者,血压控制应更加严格。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应将血压降至160/106kPa(120/80mmHg);高血压合并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克。肾功能不全时,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72/106kPa(130/80mmHg),甚至在166/100kPa(125/75mmHg)以下。当然,降压过程应缓慢而平稳,使机体有充分的调整适应过程,不至于因降压过快而不能耐受。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与血压之间的连续相关性并不存在一个最低阀,因此,降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降低至“正常或理想”水平。有证据表明,血压的降低程度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主要决定因子。
3.高血压病的降压目标
亦即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最合适。研究证实: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危险性呈连续的正相关,在正常范围内,血压越低,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性越小,从这个意义上讲,正常血压并不等于理想血压,理想的降压目标应该达到病人所能耐受的最低水平。以往某些学者提出的“舒张压降至113kPa(85mmHg)以下,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增高”的说法,该假说认为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随着舒张压的降低而出现心血管事件增多和危险性增高的现象,即所谓的“J曲线”。但是近年来公布的“高血压最佳治疗”国际性研究中发现,在合理显著降压治疗范围中未见有“J曲线”,而且治疗后血压平均为184/110kPa(1385/826mmHg)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最低。舒张压降至106kPa(80mmHg)水平以下时,也未发现高血压病人中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