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职场懒病:工作到位的拦路虎(2)
这种“坐不住”的浮躁心态是工作和人生的大敌。我们要想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既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排除杂念,杜绝浮躁,淡薄利害,归于平常,静下心来,不好大喜功,不贪大求全,不爱慕虚荣,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当你时刻掌握自己的工作状态,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成绩的时候,自然就会觉得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了。
4.显示“大智慧”,拒绝“小聪明”
职场中,总是不乏这样的抱怨之声:自己辛辛苦苦干活,升职没我的份,涨薪与我无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某大型招聘网站做过这样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埋头工作却得不到赏识,至于原因,有一多半人认为自己不了解如何运用职场SMART原则,有21.4%的人觉得是因为自己所在公司的晋升机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有11.9%的人认为是自己流年不利,运气不好,仅仅有9.5%的人认为是自己的业务能力不够,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赏识。
52.4%,自己不了解和运用SMART原则4.8%,其他9.5%,自己能力不够11.9%,运气不佳21.4%,公司晋升机制不规范。
工作得不到赏识的原因
职场SMART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在工作的时候,要注重技巧、运用技巧,要像《潜伏》里的余则成一样,善于灵活应对与周旋,这样才能让工作变得更有意思,也就是说,要聪明地干活,不要埋下头工作。
小余就读于名牌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工作,一做就是三四年。他头脑聪明,逻辑能力强,干起活来相当勤快,按说以他的能力,早就应该进入管理层了,可几年下来,他还是一直在部门里做一些初级工作,似乎很难有比较好的上升空间。尽管后来换到了另外一个部门,结果还是一样,自己累得要死,上司还是觉得他工作量不够饱和,老是给他增加任务,让他叫苦不迭。
后来,有同学跟他聊天,发现他这个人总是喜欢埋头工作,很少主动跟自己的顶头上司交流心得。当他领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努力消化,然后认真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全部的工作完成了,他会发一封邮件汇报一下,说自己已经完成了,然后就觉得万事大吉了。
看到问题了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干的多,拿的少,卖了力,不讨好”的“老黄牛型”员工还是遍地都是。尽管工作勤勤恳恳,涨薪和升职的速度却总被一些后来者居上,一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也成了领导面前的红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上面的调查中,有将近70%的人最在乎的事情是如何让老板满意。这种满意,不是说要让你溜须拍马,而是要掌握工作的“大智慧”:要学会及时和老板、上司保持沟通,这样才能时刻让他们知道你的工作进展情况,并向他们寻求支持,帮助你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才不会导致工作偏离大的方向,并保证你的工作质量。
这种聪明工作的方式,不是“小聪明”。真正意义上的“聪明工作”,是指不仅要按质按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要在此基础上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而在工作中耍“小聪明”,则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减少付出,却又获得更多的利益。
据说,鹿怕山狸,山狸怕老虎,老虎怕马熊。有个猎人,学习打猎本领的时候,不认真,总是偷偷跑去玩,因此打猎的本领不强,不过他有一个特技——把竹管削成口哨,然后模仿各种野兽的叫声。
凭着这点小聪明,他常常学羊叫,学鹿鸣,把山羊、梅花鹿吸引到跟前,然后捉住它们,就这样,他每天打到的猎物一点也不比别的猎人少。以至于有一些猎人来他家里跟他学习怎么吹口哨,学习野兽的叫声。可他想,自己好不容易练就的这门技艺,怎么能轻易传授给别人呢,那岂不是要丢掉“铁饭碗”
吗?于是这门技艺,只有他自己会。
有一次,他又带着弓箭等打猎的东西上山了。没想到,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一开始的时候,他用口哨模仿鹿的叫声。因为鹿鸣声模仿得惟妙惟肖,结果把山狸给引了出来。他惊慌失色,忙吹出了老虎的吼叫声,把山狸吓跑了。
还没等他喘过气来,逼真的虎吼又招来了一只张牙舞爪的马熊。这个只会耍小聪明的猎人,这时候再也吹不出别的野兽叫声来吓唬马熊了。此时的他已经一点战斗力都没有了,瘫软在地上,任由自己成为马熊的甜点。
由此看来,“小聪明”不可取,只会靠吹哨子“骗猎”的猎人的最终结局证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正确性。
职场SMART原则的精髓,绝对不是要大家在工作中耍“小聪明”,而是鼓励大家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聪明工作”,运用“大智慧”,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靠耍“小聪明”蒙混过关,也许能够一时得利,但最终只能像那个猎人一样,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5.“机器人”只能原地踏步
现在的科学技术真的是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层出不穷,有会唱歌跳舞的,有会端茶倒水的,有会智能对话的,可如果让你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别人发个指令,按个按钮,你才会动一动,工作一下,你愿意吗?
肯定不愿意!因为那样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无聊透顶。不仅如此,那种“机器人”型的人才,根本就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不但不会由于自己只懂得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得到上司赏识,获得升迁的机会,反而会因为自己只能按指令工作,不能创新,有可能被逼进失业者的行列。
有一个人到法国巴黎旅游,对当地不熟悉,几乎连方向都辨不清,可是又非常想去看看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一些名胜古迹。他就找到入住的酒店前台,问值班人员:“我想去一下埃菲尔铁塔,离这里远吗?”
店员回答说:“不远,你出门打一辆车,几分钟就可以到了!”
这人回应道:“我不想坐车,我想步行过去,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店员回答:“对不起,先生,这不在我们的服务范围。”
这人不死心:“但你一定知道怎么走吧!”
店员答称:“没错,我知道。我去过很多次,但是我们经理没有吩咐过我这种事情,这跟我没有关系,也不是我的工作,所以我不能告诉你。”
这个人气坏了,当天就搬出了这家酒店,住进了另外一家旅馆。这家旅馆的店员热情地向他介绍着巴黎的历史,并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
他仍然不死心地询问怎么去埃菲尔铁塔等地方,店员热情洋溢地介绍了起来,不仅把路线告诉了他,还给他讲了一些趣闻和另外一些值得去的地方。他一扫阴霾,在巴黎快乐地住了一段时间。
过了两年,他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再次来到这个浪漫的国度。他特意去了那家“死心眼”店员的酒店。发现那个“机器人”店员仍然站在前台。而另外一家旅馆的那个热情的店员早已经当上了大堂经理,依然态度良好地对待每一位入住的旅客。
对于这种问路型的问题,的确,作为一个普通的店员,没有义务一定要回答给客人,有权利灵活掌握。态度决定人生,正是这种态度上的差别,造就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那个热情的店员,由于不是死板地按照条令工作,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很到位,因此得到了升职的机会,相信其薪酬也一定情随事迁,与日俱增。
而那个“机器人”员工,尽管很听话,但只懂得完全按照指令工作,不能灵活变通,没有自己的思想,很难把工作做好、做到位,不要说两年,即便再长的时间,估计也是原地踏步,仍然是小职员一名,不会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
黄金在任何时代都有着异常的魅力。150多年前,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淘金者们”蜂拥而至,如火如荼的“淘金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21岁的李维·施特劳斯也抵挡不住这股诱惑,也疯了一样地踏上了“淘金之路”。可是那里已经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淘金者。于是李维改变了“淘金”的想法,开了家专门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商店,从淘金人身上“淘金”。
有一天,他采购来了新的日用品和搭帐篷、马车用的帆布。他的那些日用品,还没有等下船,就已经被人订购一空了,只有那些帆布没人理会——大家都搭好了帐篷,没必要再搭第二个。
这天他正看着堆成山的帆布发愁。一位淘金者迎面走来。李维高兴地问道:
“您要买帆布搭帐篷吗?”对方回答:“我有帐篷,我需要的是一条足够结实耐磨的裤子,你有吗?”这话提醒了他:如果把这些帆布做成裤子,绝对结实耐磨,一定会大受欢迎!反正也卖不出去,“死马当活马医”,何不试试看呢?
李维找裁缝给那位“淘金者”做了一条帆布裤子。这消息不胫而走,没过几天,李维就接到了大量订单,他的生意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如今这种工装裤已经成了一种世界性服装品牌Levi’s牛仔服。
这个世界不缺少会干活的人,缺少的是积极主动,并且带着思考工作的人。如果李维也像那个“机器人”店员一样,只是一个会按指令动弹的“木偶”,恐怕也就不会有Levi’s这个品牌存在了。
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把那种工作循规蹈矩,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只会按指令工作的行为戏称为“职业性的机械行为”。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这样浑浑噩噩地工作着、生活着。对于这种“机器人”而言,方法重于目标,指令重于结果。
但这种人,是不会得到老板欣赏的。因为不管是从企业,还是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器人”的“职业性的机械行为”都是工作不到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