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863计划”第一人(3)
1939年10月11日,萨克斯亲手将爱因斯坦的信交到了罗斯福的手中。开始,罗斯福总统没太在意。看过信后,总统只随便地说了一句:“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想法,不过现在政府没有精力考虑这件事情。”就随手放到一边去了。萨克斯一看总统无意支持此事,心里非常着急。第二天,趁罗斯福总统请他共进早餐的机会,萨克斯为总统讲述了拿破仑当年拒绝富尔顿建造汽船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果然打动了罗斯福总统,总统当即叫来随从,命令立刻组成一个铀咨询委员会。这件事最终促成了着名的“曼哈顿计划”,并因此把人类战争带入了核武器时代。
罗斯福的明智在于他敏锐的科学意识,在于他懂得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够迅速地调整思维偏差,及时抓住科学赐予他的机会。
但是,前提是得有西拉德和爱因斯坦的那封信,否则,一切都敬爱的小平、耀邦、紫阳同志:
首先向您们致敬!
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淦昌、陈芳允、杨家墀、王大珩)关心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釆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釆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们签名呈上。敬恳察阅裁夺。我们四人的现任职务分别是:
王大珩敬上
一九八六年三月三曰
走“后门”走出了个“863计划”
信是写好了,但如何才能让邓小平尽快看到这封信呢?
王大珩知道,如果走正常途径这封信就不知要经多少人批示转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送到邓小平那里,他甚至不敢保证这封信最终是否真的能送到邓小平的手上。王大珩是不想拖延也不敢拖延了,他需要有一个中国的萨克斯,一个能把信直接送到邓小平面前的,能像萨克斯那样把爱因斯坦和罗斯福联系起来的人。
王大衔想到了张宏。
张宏是王大珩的助手,王大珩此时想到张宏是因为他的特殊的身份——邓楠的丈夫,邓小平的女婿。从不走后门的王大珩走了他此生最大的一个后门,他找到张宏,请张宏把这封信尽快送到邓小平那里。
22王大珩传
张宏的办公桌就在王大珩的对面。作为助手,张宏对王大珩的想法早就有所了解。张宏也是个极具责任感的人,他对目前的局势也一直深感忧虑。所以,当王大珩找到他后,他立刻欣然允诺,很快就把信送到邓小平那里去了。
与罗斯福不同的是,邓小平甚至不需要任何实际意义上的说服,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政治家,邓小平立刻掂量出了这封信的分量,他当然不会错过历史赋予的任何机会。
3月4日,王大珩等四人联名签署的信和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送到邓小平面前。
3月5日,邓小平在信上批示:此事宜速做决断,不可拖延!
此后,从3月到8月,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七次会议,讨论制定《863计划纲要》。
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863计划纲要》。
10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纲要》,并决定拨款100亿元。
11月18日,中共中央正式下发了关于《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的通知。
至此,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战略性高科技发展计划正式公之于世。
由于促成这个计划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进行的,“863计划”这个由科学家和政治家联手推出的名字一下子就叫响了。
多年后,有人问王大冲是怎么把信送到邓小平手里的?怎么会那么快就让邓小平看到了信,在信上做了批示?
王大珩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当时走了个大“后门”。
王大珩没想到国家会如此重视他们提出的高科技发展建议。
开始提出这个建议时,他们的底气还不足,他们知道国家有难处,经济上并不宽裕。所以,当张劲夫接见他们四人,问到高科技发展计划需要多少钱时,他们一时语塞,使了好大的劲儿,才试探着说,怎么也得几个亿吧。王大珩当时还在心里暗暗算了笔账:咱们国家这么多人,每个人省下一个鸡蛋,发展高科技的钱不就省出来了嘛。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国家竟然一下子就拿出了100个亿!
资100个亿呀!震惊之余,王大珩明白政治家们这回是真的重视起来了,国家这回是真的要把发展高科技当大事情来干了。
中国终于站到了世界高科技竞争的起跑线上。“863计划”
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提出了“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的总体目标。
当时就有媒体评价说:中国将有限的一点钱花到了刀刃上。
20多年后,当人们在回望“863计划”时,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七五”“八五”“九五”阶段,参加“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达3万多人,约有200多个研究机构,100多所高校,上百个企业参与了“863计划”的研究开发。
——“十五”参加“863计划”实施科研人员达到10万人,参加单位超过1万家。
——“十一五”参与“863计划”实施的研究人员达到13万人。
20多年后,当人们在回望“863计划”时,看到了这样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中子反应堆达到首次临界状态,标志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紫外非线性晶体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引领了世界紫外非线性晶体发展潮流,以非线性晶体为基础的全固态激光器及应用实现重大突破。
——自主研制的首台12000米钻机,打破了国外对高端石油装备的垄断,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万米钻探装备的国家。
——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煤浆气化技术,实现了我国大型煤气化技术零的突破,打破了跨国公司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
20多年后,当人们在回望“863计划”时,在许多辉煌的后面都看到了“863”的影响:
——航天是“863计划”首批的7个重点支持领域之一。由于“863计划”对载人航天探索所起到的催化剂作用,推动了“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目前实施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就有13个来自于“863计划”前期的积累。
——“863计划”通过集成创新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
20多年后,当人们在回望“863计划”时,发现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
——疫苗研制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最初的只能从国外引进菌株、生产线,到目前能够独立进行全程开发与生产,甚至向国外出口。所以当甲流病毒袭来时,只用了短短87天,中国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便在全球率先研制成功。
——我国掌握了一系列先进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具有亚分米级分辨率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分辨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当汶川、玉树大地震时,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立刻将灾情影像及时呈现在抗震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
——以龙芯、北大众志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结束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有机无芯”的历史。
——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示范工程使中国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核心技术方面跻身世界前列。
——高端数控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
——45个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带动我国主产麦区实现一次品种更换。
20多年后,人们在回望“863计划”时,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
——申请专利5万多项,获得专利授权1.6万余项。
——申请发明专利3.7万多项,获得授权近9000多项。
——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近4000项。
——发表学术文章20多万篇。
先后参加的科研工作者30万人,造就了一批既有深厚专业造诣,又能把握高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形成了高性能计算、基因组学、人工晶体、杂交水稻等一批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高技术创新团队。
无疑,“863计划”已经成为中国高科技走向辉煌的标志。在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引起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重大调整的今天,“863计划”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中国人了几代的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