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评剧的产生和发展(1)

一评剧的产生和发展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评剧形成前曾经叫过“平腔”,形成后叫过“平腔梆子戏”、“蹦蹦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评剧何时定名为“评剧”,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1924年奉天落子演员李金顺成名时;一说始于1935年以后,白玉霜在上海唱红时。当时,蹦蹦戏在上海演出,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之意,遂采纳海上名人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称便传遍了全国。

为什么叫评剧?还有一说,说是为了和当时的“平剧”(即京剧,因当时北京称北平)相区别。评字是在平字旁边加个言字,虽兼有评论之意,但定名为“评剧”,和它曾叫“平腔梆子戏”这一名称有关。

评剧在历史上曾分为东路评剧和西路评剧,两者虽然都是评剧,但各有源流,各有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都是在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各自吸收其他有关艺术营养,经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演变而成的。

莲花落又称“莲花乐”。宋代《五灯会元》记载说:“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玡,一日闻丐唱莲花乐,大悟。”“落”与“乐”音相近,可以通用。由此可知莲花落这一艺术形式已有悠久的历史了。

清代流行在天津以西,即北京周围的通州、三河、宝坻、蓟县一带的莲花落为“西路莲花落”,也称“单板书”或“竹板书”。

莲花落是说唱艺术,因说唱时常以“莲花落”为衬词,所以这种说唱艺术就称“莲花落”了。莲花落以沿街乞唱为主,光绪末年与“北京蹦蹦”相结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定县秧歌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舞蹈等艺术营养,借助戏曲的分场形式,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小戏,由演员组成戏班子进行演出。

但是,这种地方小戏因行当不全,形式不够完整,又因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被人称为“北京蹦蹦戏”,而其戏班子则称为“两下锅班”。“东路评剧”形成后,人们称其为“西路评剧”。

西路评剧的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各种善良愿望,如《卖水》《花亭会》《小王打鸟》《蓝桥会》《小过年》《顶锅》《杨二舍化缘》等。

这些剧目语言朴素,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河北乡土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歌和民间说唱文学的色彩。

《小王打鸟》又名《龙凤配》,其剧情简介如下:齐王无道,邹妃掌权后害死皇后,还要害死太子小王。小王被天台山高人孙伯灵救下,又被一老人收为养子。一天,小王到一花园打鸟,射下飞鸟后被花园主人苗梅女发现。苗梅女责怪小王,小王说出身世后,苗梅女毅然相留。二人在荼架下海誓山盟,成就了一段姻缘。

《蓝桥会》剧情简介:韦郎保和贾玉珍是集贤庄上的邻居,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来,遭逢兵乱,二人离散。贾玉珍被强迫卖给蓝家,改名蓝玉莲,后做了童养媳,丈夫只有13岁。公婆心肠狠毒,非打即骂,贾玉珍受尽折磨。贾玉珍日夜想念韦郎保,韦郎保却杳无音讯。几年后的一天,贾玉珍挑水路过蓝桥,意外地看见韦郎保从对面走来。久别重逢,两人又悲又喜,贾玉珍把满腹委屈倾诉给韦郎保,韦郎保也正在日夜想念她,遂决心帮她逃出苦海。于是,他们约定当晚三更时分在蓝桥相会,一同远走高飞。入夜,韦郎保来到蓝桥,不料山洪暴发,水漫蓝桥。韦郎保为了坚守信约,死死抱着桥柱,不肯离去。等贾玉珍摆脱了公婆的监视赶到蓝桥时,韦郎保早已被淹死了。贾玉珍痛哭一场,也纵身跃入水中。

《小过年》剧情简介:爱姐与王汉喜自幼定亲,后来王家破落,王汉喜与母亲寄居破庙,沿街乞食。年终,汉喜奉母命至爱姐家借粮,汉喜羞愧难当,入门后躲入厢房中。这时,刘氏嫂送爱姐回房安歇,见爱姐面带愁容,猜出她在思念汉喜,便说要汉喜倒插门,爱姐羞得满脸通红。打发嫂子走后,爱姐进房,见房中有一穷公子,公子说是汉喜,爱姐大喜,给了汉喜粮食和钱。四更天,刘氏嫂叫爱姐下饺子,一看是汉喜到来,便进房假意斥责,两人大惊失色。刘氏嫂说别怕别怕,我在开玩笑。说完,刘氏嫂便找出丈夫穿的衣服,给两人成亲,王汉喜成了倒插门女婿。故事结构小巧别致,赞扬了爱姐和王汉喜贫贱不移,忠于爱情,也赞扬了刘氏嫂的善良热情,因而此剧一直深受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顶锅》剧情简介:李月娥嫁给张勤后,夫妻和睦,但其婆婆张李氏外号母老虎,把月娥看作眼中钉,气走儿子后,继续折磨儿媳。李月娥的小妹接李月娥回娘家,刁婆只许住十天,还要做三床棉被、两床褥子,搓八斤麻绳,纺十斤白细线,还要绣荷包,做毛窝。毛窝是一种以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头,内有毡毛、芦花或鸡毛的保暖鞋。月娥在邻居的帮助下,把这些东西全都如数做好了。但是,回到婆家后,婆婆还是找茬,逼月娥去死。在王婶的保护下,诈称逼出了人命。娘家来人报仇,王婶把刁婆扣在大锅下边藏起来。经过大家教育诱导,刁婆悔改,从此婆媳和好了。

《杨二舍化缘》剧情简介:杨二舍幼年曾与燕山王怀之女王美荣定亲。父母去世后,二舍备受伯父虐待,多亏堂妹帮助,由管家张宽随同逃出家乡,奔赴燕山投亲。途中,张宽谋害王舍,幸遇樵夫将他救下。张宽得到行李和钱财后,冒名去王府投亲。王怀不辨真伪,热情款待,将其收留。不久,杨二舍也赶到王府,因衣裳褴褛,王怀说他冒认姻亲,将其乱棍逐出。杨二舍走投无路,只好在关王庙栖身。一日,杨二舍出外化缘,路过王府花园后门时,不禁怒从心起,痛斥王怀不仁不义。这时,恰巧王美荣在花园游玩,闻声登上墙头探望。杨二舍说明来历,二人相认,倾诉衷肠。当夜,二人又在花园相会,王美荣资助杨二舍进京赴试。不久,杨二舍考中状元,与王美荣完婚,张宽受到应有的惩罚。

西路评剧的角色行当以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后来,因受河北梆子的影响,又发展了老生、花脸、刀马等行当,演出了《双锁山》《畲塘关》等戏。

《双锁山》剧情简介:赵匡胤与元帅高怀德征南唐时,被困在寿州。高怀德之子高君保离京救驾,路过双锁山,遇山寨女英雄刘金定在山门立牌招夫。牌上题诗自夸勇武,要比武招夫。高君保不服金定武艺,怒打招夫诗牌,并留诗羞辱。刘金定下山质问,与高君保交锋。刘金定见高君保年轻俊美,武艺高强,遂表示愿意许配终身。高君保救驾心切,不肯许亲。刘金定用红龙套索三擒三纵高君保,高君保三次允诺,三次反悔。刘金定将高君保困于四十里大山中,高君保终于佩服刘金定,与其成婚。于是,夫妻二人同去寿州解围,并征南唐。

《畲塘关》剧情简介:畲赛花为报父仇,与杨继业交战。杨继业败下阵来,逃入七星庙中,诓畲赛花下马入庙,计擒畲赛花。畲赛花见杨继业智勇双全,便与之成婚。此剧又称《畲太君招亲》和《七星庙》。

清朝末年,西路评剧盛行期间,曾出现过一些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如能编善导的金叶子,以青衣、小旦见长的舍命红、桃帘红、歪脖红、小蜜蜂、大香蕉、青菊花、白菊花、红菊花;以老生、小生见长的郭启荣、银叶子、王殿良、贾三;以丑、彩旦见长的大白菜、胡椒面等。

西路评剧因袭江湖旧制,讲家门,分派系,受邱祖龙门派的行帮习气束缚,在思想上、艺术上保守落后,缺乏革新精神。

“东路评剧”兴起之后,西路评剧逐渐走向没落,停止了专业性的戏班演出活动。

清末,在天津以东、唐山周围、辽宁西部、承德南部一带也流行着莲花落,人称“东路莲花落”。“东路评剧”是在东路莲花落的基础上,结合冀东人民的生活、语言,吸收“东北蹦蹦戏”、冀东一带流行的多种民间演唱艺术与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融合而逐渐形成的。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评剧,其形成、发展经过四个历史阶段:

(一)莲花落

冀东地区(今河北省唐山地区)北靠长城,南临渤海,地处京沈要道,水陆交通便利,工商业兴旺发达。

冀东地区不仅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且还是军事重地。天才的民间艺术家们伴随着历史的发展,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历史悠久的滦州皮影、乐亭大鼓,生动活泼的唐山秧歌、渔鼓、什不闲、喇叭腔、莲花落等。其中什不闲也称“十不闲”,一说属于莲花落一支,一说属于杂耍的一种,清中叶即已风行一时。因演唱时用十种乐器伴奏,故称“十不闲”。

东路莲花落种类很多,除“单口”、“对口”外,还有“打落子”、“数来宝”、“金钱莲花落”数种。东路评剧艺人也都是贫苦农民出身,虽间有卖唱求生者,但其本来的活动目的则是为了在农闲时自我娱乐。因为东路艺人不讲师传,不论家门,不搞派系,只跑江湖,以四海为家,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东路莲花落中“单口”的表现形式是由一人表演,即一手拿着两块大竹板,另一手拿着五块小竹板自打自唱,有时有遇到搭伙的,也有配一把弦儿伴奏的。

东路莲花落中“对口”的表现形式是由小旦、小丑两人化装说唱。小旦用蓝布或花布包头,头前配有五至七个珠口,身穿飘带裙袄,手拿折扇、手帕;小丑头戴毡帽,身围腰包,手持竹板或花鞭,载歌载舞,生动活泼。除有锣鼓、大弦伴奏外,还有二至四人帮腔伴唱的。其节目多是演唱民歌小调,如《叹五更》《思夫》《十绣门帘》《补汗褟》等,有时也演唱一些较长的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如《乌龙院》《西厢记》《蓝桥会》等。东路莲花落艺人用这些艺术形式在农村集日和春节假期里活跃底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叹五更》讲述一个妇女一夜无眠,悲叹自己的不幸命运,唱词分五段,一更一段。《思夫》又称《王二姐思夫》,演唱王二姐的丈夫张廷秀进京赶考,六年杳无音讯。王二姐独居房中,日夜思念、无比焦虑。曲词通俗真挚、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极浓。汗褟是中式贴身小褂,《补汗褟》内容是妇女一边为丈夫补汗褟,一边劝其外出经商时不要赌博,唱词诚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