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陆游(2)

第二年春天,南宋中央官署六部之一的礼部复试在临安举行。陆游满怀信心地参加了这次考试。他觉得自己在这次考试中发挥得比上一次要好,对恢复失地、坚持抗金的主张论述得比较透彻。如果能够取得功名,他就可以为国效力了。但事与愿违,满怀希望的陆游又一次落榜了。原来陆游这次考试的成绩本来很好,名列榜首,但录取名单上报后,秦桧一眼看到了陆游的名字,这立刻触动了他的旧恨,于是他公然把陆游的名字划掉了,而把自己的孙子秦埙列为第一名。

这件事给了陆游很大的打击,他不得不又回到山阴故里。当时的陆游“穷山读兵书”,作好了未来报国杀敌的准备。

陆游出头之日终于到了。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后,朝野人士纷纷议论边疆大事,主张抗金;北方人民也盼望南宋政府早日收复失地。赵构在抗金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斥退投降派,起用抗战派。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秋天,陆游以恩荫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时年34岁。主簿是地方县级小官,掌簿书等事。第二年的秋天,陆游改调福州决曹。决曹是管理刑法工作的,官阶仍然与主簿相同。

宋代官吏任职期限一般为三年。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陆游奉调回到临安,担任敕令所的删定官。这种官职主要是编辑朝廷公布的法令,事务并不很繁忙。删定官虽是小官,但到底是京官,接近庙堂,对于推动朝廷转向抗金,有直接影响。因而陆游非常重视这一官职。这时的陆游还对宋高宗存有幻想,便开始言事。他希望宋高宗放弃妥协投降的政策,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积蓄抗金力量。

陆游来到临安之后,结交朋友的范围扩大了。他结交了许多爱国志士,与国家民族共生死,他们相互勉励,积极组织抗金力量。但他们的热情不久便受到了打击。绍兴三十一年,陆游被罢免官职,又一次回到山阴。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退位,把皇权交给自己的养子、年已36岁的赵昚,这就是宋孝宗。赵昚做皇帝后,第二年把年号改为“隆兴”,表示要振兴国家。趁金兵南侵溃败,进行北伐,一举收复失地。为此他驱逐了一批误国投降的秦桧党羽,并任命主战将领张浚为枢密使,南宋政府一时又弥漫着浓厚的抗金气氛。

在这时,陆游也调到了枢密院担任编修官。枢密院是南宋王朝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编修官的职责在名义上是编纂文件,实际上就相当于草拟文件的秘书。

宋孝宗认为陆游很有才能,富有爱国热情,又有政治远见,于是特地赐给他进士出身,这时陆游已经38岁。宋代以科举选拔任用官员,对资历看得很重,陆游却是破例以文章进用,担任编类圣政所检讨官,修编《高宗圣政》及《实录》。《高宗圣政》草创凡例二十条,多出陆游手笔。这是陆游第一次担任史官。

南宋偏安以来,已有36年,统治阶级腐化堕落,加上投降派长期得势,纪律松弛。因而宋孝宗的某些改革诏令,在官吏和将帅中遇到很多阻挠。这一年十一月,陆游为了争取北伐的胜利,上书宋孝宗,首先提出了国家诏令的威信问题,要让大小文武官员知道诏令不可怠慢,借以增强抗金力量。同时,陆游劝谏孝宗“爱民”“恭俭”,减轻对人民的聚敛,改善人民的生活,以积蓄国力。

到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曾采纳主战派张浚的北伐意见,对敌反攻。张浚担任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陆游积极支持张浚北伐,提出了“熟讲而缓行”的策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打无准备的仗。对于北伐进军的计划,陆游主张用兵要稳扎稳打,反对孤军深入京东,纠正了张浚重兵深入京东的冒险想法。抗金最终失利,主和派又抬头,孝宗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罢免了张浚。汤思退正式与金人议和,签订了“隆兴和议”。

在这样的情势下,陆游也受到投降势力的排挤,隆兴二年(1164年),离开临安,调往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虽然已调任镇江通判,但还是以“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官职。这年三月,年已42岁的陆游,从南昌取道回乡。

自从南昌免归之后,陆游在故乡闲居了三年。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从前的侍御史(宋代中央监察机关的长官)陈俊卿做了右丞相,他和陆游在镇江时就相识了,当时陈俊卿还在张浚幕府中的参赞军事。随张浚到镇江时,陈俊卿经常住在陆游的通判衙门里。每次相见,他们都热烈地讨论抗金大业,陈俊卿得到右丞相任命后的第二年,陆游也得到任用,被召用为四川夔州府通判。

陆游在夔州任满三年,恰好王炎来做四川宣抚使,邀请陆游去做他的幕宾,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并兼任检法官。王炎是一个主战派的人物,才能出众,西北一带的军力、财力和人力都集中在他手里。陆游把他比做萧何、裴度,期望他能完成恢复中原的大业。

当时,四川宣抚使的行政办公地点设在兴元府南郑县(今陕西汉中)。这里是西北的抗金前哨,在地理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军队驻防在这里,北面能够掌握关中地区,南面容易保障蜀中的安全,西面可以控制秦州一带,东面又能直达襄阳。因此,这里不仅成为宋金必争之地,而且也是恢复中原的一个根据地。陆游到南郑前线军事机关供职,想起早年立下的报国志愿终于可以实现了,心里特别雀跃。

陆游来到南郑以后,与王炎意气相投,感情融洽。陆游希望王炎恢复中原,便向王炎献进取之策。陆游认为,关中富饶,又处于敌人的侧面,东面有崤函这样的地势,可以积粟练兵,遇到挑衅也可以反攻;没有战事的时候更可以闭关退守,防御敌人。所以恢复中原应以关中作为根据地。陇右处于长安的后方,要夺取长安,必先夺取陇右。这是陆游到汉中以后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恢复计划。

“隆兴和议”之后不久,宋孝宗赵昚也像宋高宗赵构似的患了“恐金病”。他虽然加强边防和筹谋恢复,表面上作着跃跃欲试的姿态,但骨子里还是以防御为主。对于出兵的事,南宋统治集团都是谈虎色变的。作为南宋统治集团重要人物之一的王炎,也必然能体会到宋孝宗的意图,所以虽然他赞同陆游的进取之策,但又不能立即采纳,因为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擅自出兵作战。陆游在晚年想起这件事来,仍然感到遗憾。

南郑是西师的重镇,扼踞入蜀的咽喉,南可作巴蜀的屏障,东北可以经略中原,东达襄邓,西控秦陇,且处于西北的最前线。陆游来到南郑之后的那一年秋天,王炎以十万兵力防御金兵在秋高马肥时进犯,这也是每年秋天常有的事。陆游身着戎装,亲自参加了秋防,实现了他多年来为国从戎的志愿。

陆游还经常与士兵们一同巡逻,侦察敌人的动态。军队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在爱国热情的支持下,她的心情是愉快的,而且对胜利前途充满了信心。“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段军旅生活成了陆游一生的自豪与光荣。

这一年的九月,宣抚使王炎奉调回临安担任枢密使,幕僚也随之散去,陆游也从此结束了南郑的戎马生涯。

乾道九年(1173年)的春天,陆游在成都安抚官署任参议官。成都府安抚使是地方军民的长官,而参议官则是一个空头衔,没有具体的公务。

不久,陆游担任了蜀州(今四川崇庆县)通判,后来又代理嘉州(今四川乐山县)的政务。宋孝宗抗金意向的不坚决,影响了主张抗金的虞允文的进军。局势的沉闷,使得年近半百的陆游心情异常苦闷,特别希望自己能再次拥有随军远征、打击敌人的机会。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四川宣抚使虞允文逝世,陆游也结束了嘉州的工作,又回到蜀州任通判。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担任四川制置使,召陆游担任参议官,于是陆游又来到成都。

范成大和陆游是好朋友,这次陆游来成都参议戎幕,对范成大抱有很大的希望。陆游以为范成大更能了解他,通过范成大可以实现他的恢复计划,完成驱逐金人的大业,以雪国耻。可是在与范成大的相处中,陆游的希望变成了失望。陆游寄意恢复,主张随时做好军事准备,等待时机北伐,而范成大则是全力守边,无意恢复。范成大始终对陆游很客气,在处理日常公务之外,他们经常饮酒赋诗,互相唱和。从诗的思想内容来看,他们的思想大不相同,范成大的诗多写身边琐事,陆游则寄意恢复。这一年的九月,言官们弹劾陆游“燕饮颓放”,陆游因此受到罢免的处分,担任主管台州桐柏崇道观的闲职。而针对“燕饮颓放”,陆游说:“这个说法别致得很,就作为我的别号吧。”从此以后,他自称“放翁”,后人也称他为“陆放翁”。

陆游受到这次打击以后,心里非常苦闷,也很悲观。漫步在一座驿站的旁边,望着细雨中年久失修、早已破败的驿站,他忽然看到驿站外面断残的小桥旁边开着一株梅花,孤独地挺立在那里,非常冷清。于是他即兴填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小词寄寓着陆游的深情,他以遭受风雨摧残和群花妒忌的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对抗金理想的坚持,也反映了他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孤芳自赏的性格,与其他咏梅的诗歌相比,这首词别具一格,别致深邃。

罢官后的陆游,尽管与范成大的政治观点不尽相同,但两人仍然保持了亲密的友谊。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奉诏东还临安。陆游感到有些怅然,作《送范舍人还朝》诗一首。在这首诗里,他希望范成大回朝以后,能说服孝宗赵昚,早日举兵北伐,实现先取关中、次取河北的抗金计划。但是,南宋统治者根本不以国事为重。因此,陆游对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和妥协投降不能不感到愤恨。他在这一年写下《关山月》一诗,对统治阶级的“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现实作了集中而有力的揭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概括了当时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与投降派的矛盾。从多个角度斥责了南宋封建统治者恃和苟安,不修武备,沉湎声色的种种罪恶,抒发了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虚掷年华的愤懑,表达了中原人民垂泪忍死、盼望恢复的痛切心情。诗中对南宋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是很深刻的。

淳熙五年秋天,陆游回到临安,这时他已54岁,孝宗在便殿召见了他,但并未重用,只不过派他到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掌管)常平茶盐公事的地方官。

淳熙七年,陆游被罢官回家,闲居山阴。直到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62岁时,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县)知州。

陆游虽被起用,但由于投降派的专权,他的报国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他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如《书愤》一诗,通过追述壮年时“塞上长城”的抱负与“世事多艰”的现实遭遇,抒发了自己壮怀不得实现的苦闷和对主和派误国的愤恨。结尾提到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及其所作的《出师表》,表达了自己想同诸葛亮一样挥师北上、为“兴复汉业,还于旧都”而驰骋疆场的壮志豪情。

严州在临安西南,140年以前,陆游的高祖父陆轸曾在这里做过知州。现在他又来这里做官,他的工作态度是勤勤恳恳的。他办事认真负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民租屡减追胥少,吏责全轻法令宽。”

淳熙十五年(1188年),陆游严州任满,卸职回家,不久奉诏到临安担任军器少监。第二年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修《高宗实录》,这是陆游第二次担任史官。这时,孝宗赵昚让位于儿子赵惇(宋光宗)。赵惇即位之初,陆游曾连上了几道奏章,切中时弊,劝新帝励精图治。昏庸的赵惇却把这些当做逆耳之言,再加上朝廷小人的弹劾,陆游又一次被罢免了官职。

从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到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的十一二年中,陆游一直住在山阴,过着田园生活。

陆游的住宅在镜湖边,在家居期间,他和百姓很接近,不但身穿民服,口诵农书,还经常跟农民在一起劳作,参加他们的宴会,同他们共话桑麻,继续愤慨地倾吐自己的满腔忠愤,抒发深厚的爱国感情。

陆游虽然遭到贬斥和迫害,但他抗金的豪气依然如故,时刻准备披坚执锐,奔赴疆场,为收复中原而战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另一首诗中,陆游还为北方人民向昏庸腐朽的南宋统治者提出了有力的呼吁:“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此诗写遗民的心情,实际也是他自己的心情。虽然表现得比较含蓄,但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已是一个有力的鞭挞。

陆游屡次遭到主和派的压制和打击,但决不同流合污,坚持写诗批判他们:“百战元和取蔡州,如今胡马饮淮流。和亲自古非长策,谁与朝家共此忧。”表现了他坚持不懈地批判投降派的顽强意志。

嘉泰二年(1202年),韩侂胄把修史的任务委托给陆游,又起用抗战派将领辛弃疾。陆游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不仅自己欣然前往,还力劝辛弃疾为国立功。

韩侂胄虽然起用了陆游、辛弃疾,但并不重用,他所重用的只是一些纨绔子弟。陆游很失望,在史书修完之后,便立刻辞官回家,前后在临安只待了一年的光景。开禧二年(1206年)夏天,朝廷仓促兴师北伐,终因准备不足而失败。以史弥远为首的卖国集团用阴谋诡计杀死韩侂胄,函首金人,订立了丧权辱国的“开禧和议”。陆游不愧为爱国志士,当战争失利,朝廷又要议和的时候,他仍然主张坚决打完这场战争。及至和议已成,陆游的悲愤心情可想而知。

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陆游十分关注,激情也永不衰竭。抗金的主张虽不能实现,但陆游的意气仍是轩昂的。正如他所说的:“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一闻战鼓意志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四)不朽诗篇

嘉定二年,陆游的病情时好时坏,但他的精神还是饱满的。立秋以后,陆游得了膈膜炎,在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抱着不曾目睹恢复失地的遗恨与世长辞了。临死的时候,他写下了一首《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充满血泪的绝笔诗,集中地表现了陆游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辛勤地从事文学创作,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现存《陆放翁全集》,通行的有《四部备要》本,内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附逸稿;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其中包括《入蜀记》六卷,词作二卷;还有《南唐书》十八卷,附有音释。《老学庵笔记》10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训》(见于《知不足斋丛书》)及《家世旧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