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陆游(1)
(一)家世出身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光复中原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一位老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他是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市),可是他的出生地并不是在山阴,而是在淮水上。因为当时他的父亲陆宰任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接到皇帝的圣旨,奉调入京,带着家眷从淮水乘船赶往京都汴京,陆游就出生在这次旅途中。
就在陆游出生的这年冬天,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开始大举南侵。当时宋王朝政治腐败,军队也腐朽到毫无作战能力的地步。在陆游两岁的时候,开封陷落;三岁的时候,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被抓当了俘虏,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一百六十年历史的北宋王朝灭亡。当时号称“兵马大元帅”的康王赵构,从河北逃回南京(今河南商丘),五月一日即皇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高宗。赵构没有积极抗战的决心,一味妥协,在金兵的压迫下,仓皇渡江南逃,绍兴八年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陆游生在腐败不振、国家遭受金人侵略的北宋,成长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南宋。当时中国的大片土地被金朝占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金朝一心想灭亡南宋,在开封陷落之后,仍准备南侵。广大民众英勇地展开了反对妥协投降、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斗争。陆游同当时的广大民众一起,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陆宰就带着一家大小先逃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到山阴。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入侵山阴,陆游一家又从山阴逃到东阳(今浙江金华)。这一段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铭刻了深刻的仇恨。十岁以后,他们回到山阴,居住在乡间。这正是秦桧杀害岳飞、南宋小朝廷向金称臣纳贡之际。往来于陆家的,除了那些爱国的政治家以外,还有很多文人学者。陆游认识了曾几(1084—1166年),并开始向曾几学诗。曾几是南宋初年江西诗派的著名诗人。他反对和议,抵触权贵,为官清廉,是一个有操守的诗人。他不仅在诗学方面教育了陆游,在为人方面也影响了陆游。
陆游出身于官僚地主士大夫家庭。他自称远祖是“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陆通,近祖是唐丞相陆贽,住在吴郡,为吴中朱、张、顾、陆四大姓之一。唐末,陆游所属的一支,自江苏吴县迁浙江嘉兴,又东迁居钱塘。唐灭亡后,厌恶五代之乱,不再为官。吴越王钱时,又迁居到山阴鲁墟务农,所以他也称“先世本鲁墟农家”。到了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年间,他的高祖陆轸才又通过科举考试,重新恢复为士大夫世家。
陆轸,字齐卿,相传七岁能作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做过会稽太守,皇祐中做过吏部郎中、直昭文馆、赠太傅,以后又做过睦州太守。陆轸生有二子,次子陆珪是陆游的曾祖。陆珪生子四人,其中陆佃就是为陆游所津津乐道的祖父。
陆佃,字农师,号陶山,年轻时跟随王安石学经,是王氏新学人物;因不同意王安石新政,后来被视为“元祐党人”。陆佃因新法得罪王安石,王安石便不和他谈论政事,只以经学任用。因而,陆佃在神宗时任国子监直讲、集贤校理、崇政殿说书,宣讲王氏新学。哲宗时,司马光做宰相,打击王安石党,王安石的门生故旧都不敢和其来往。王安石死后,陆佃前往哭祭,可见他不忘旧情。后来因为修撰《神宗实录》,任礼部尚书。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修《哲宗实录》,做吏部尚书。曾出使辽国,归来后写有《使辽语录》,拜尚书左丞,赠太师、楚国公。后被罢免,做亳州知县,不久去世。陆佃著书二百四十卷,成为陆氏家学。他还长于诗文,尤长于七言近体诗,作有《陶山集》十六卷。
陆游的父亲陆宰,字元钧,号千岩,师承陆氏家学,也是王学人物,富有学术。陆佃撰《春秋后传》二十卷,陆宰作《春秋后传补遗》一卷。他爱好诗文,也能作诗。徽宗政和年间做过淮西常平使者,宣和末年,做过转运副使、赠少傅、会稽公。南渡后,高宗建炎四年间,在山阴居住。后来受到秦桧的排挤,不再为官。虽然赋闲在家,退居林下,但仍时常牵挂国家兴衰与民族危亡,与当时的爱国士大夫讲到国仇时,经常食不能咽、水不能进、悲不自胜。父亲的这种爱国思想,深深影响着陆游。
从陆游的家庭来看,对他的成长的确有许多积极影响。那就是: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自陆佃以后,又是富国强兵的王安石新学的传播者,富有爱国主义思想;对诗文的爱好成为家风;生活比较清贫。这样的家世传统,对于陆游成为一位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诗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游长于七律,更是与陆佃、陆宰的诗文造诣分不开。
陆游生活在民族斗争极为尖锐的南宋时代,并有较长时间和人民群众接触。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时代里,抗金的正义呼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行动,推动陆游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抗金斗争,反对妥协投降。在文学上他更是向前辈诗人学习,向民歌学习。战斗的时代、英勇的人民和前辈诗人以及家族的爱国传统,终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位爱国诗人。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不少的爱国诗人,但是像陆游这样,有生之年几乎无时无刻不胸怀爱国之情的作家,依然是凤毛麟角。
(二)曲折爱情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正月十五,陆游到临安城的舅父唐闳(字仲俊)家,第一次见到了表妹唐琬。
唐琬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陆游情投意合。两人青梅竹马,虽然兵荒马乱,但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了一段纯洁无瑕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当时的陆游已经20岁,对唐琬的情意更深了。这一年,陆游的父亲年近花甲,身体也不太好,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陆游成亲,于是向唐仲俊提出这门亲事。
青春年少的陆游与唐琬都爱好诗词,他们常借诗词互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这门亲上加亲的婚事。在陆游20岁那年,唐琬嫁入陆家。
从此,陆游、唐琬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课业科举、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抛到了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但新婚燕尔的陆游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威严而又专横,她一心盼望儿子金榜题名,光耀门庭。所以,眼下的状况,让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先把儿女私情放在一边。但陆、唐二人依然如胶似漆,情况始终未见改善。陆母因此对儿媳大为反感,认为唐琬简直是陆家的扫把星,必将耽误儿子的前程。
据说陆游的母亲唐氏曾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子、儿媳卜算。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琬与陆游八字不合,唐琬先是对陆游予以误导,久而久之,陆游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将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让陆游不知所措。待陆母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更是心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陆游的父亲身染重病,常常卧床不起;而唐琬又未能生下一儿半女,因此,陆母的心情更加烦躁,也更讨厌唐琬,经常借故对她严加训斥。唐琬百般容忍,但仍得不到婆婆的宽恕。陆游也一次又一次地替妻子向母亲求情,但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最后,在母亲的逼迫下,陆游和唐琬终于劳燕分飞。
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父母之命,难以违抗。虽然陆游和唐琬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但还是无能为力。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归娘家。一对有情人无奈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这一步。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就是“圣旨”,为人子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深意切的鸳鸯,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利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琬难舍难分,不忍就此分离,于是陆游暗地里在外面找了一所房子安置唐琬,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琬相会。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陆游知道这种关系实在不是长久之计,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痛与心爱的人分离。这时,他们结婚还不到三年。
又过了一年,陆游的父亲病故了。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温顺本分的蜀郡人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但二人心中的情愫却难以割断。
十年后,也就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陆游进士落榜。遭受打击的他回到山阴家中,满腔的不得志,使他百感交集,苦闷异常。
山阴人有游春的风俗。特别是在三月初五——相传这天是禹的生日,当天去会稽县东南的禹庙游玩的人最多,不论贫富,倾城俱出,携带酒食,来禹庙游赏。这一年,就在禹生日这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去了禹庙,不知不觉中逛到附近的沈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居然与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不期而遇了。
陆游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仍然无法割舍对唐琬的情感。想到唐琬本来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却改嫁他人,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陆游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酒菜,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酒入愁肠,更使陆游感到惆怅哀怨,便提笔在园内墙壁上题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了爱情遭受挫折后的伤感、内疚,对唐琬的深情爱意,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琬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琬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首词深刻地揭示了唐琬内心的哀怨痛苦,同时又对破坏美满婚姻的封建礼教表达了强烈的控诉。自写了这首词以后,唐琬忧郁成疾,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但几十年的风雨生涯,始终无法排遣他心中的眷恋。63岁时,他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陆游67岁重游沈园,又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残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又提笔写诗感怀。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
枫叶初丹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陆游75岁时住在沈园的附近,又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的爱是如此深沉,生死不已,以致在“美人作土”“红粉成灰”几十年之后,还能用将枯的血泪吟出这样的断肠诗句。
陆游一直对唐琬不能忘情,在临逝世的前一年又写下了这样哀婉的诗句: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一幕婚姻悲剧,在陆游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至死也无法释怀。他在82岁那年仍这样写道:
学道当于万事轻,可怜力浅未忘情。
孤愁忽起不可耐,风雨溪头姑恶声。
姑恶是水鸟,相传为姑虐其妇,妇死所化。在此诗中,诗人无疑是借水鸟姑恶,寄托了对母亲的不满。从“姑恶声”,很自然联想起自己的婚姻悲剧,这种“孤愁”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婚姻悲剧更加重了他的苦闷情绪。
(三)坎坷仕途
绍兴十三年(1143年),陆游年19岁,恰逢科举之年。这一年他在绍兴府参加了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的考试,中选后被推荐到礼部应试。此时的他对前途充满了幻想,希望可以进入仕途,建功立业,实现他为国为民的抱负。在这种乐观的心情下,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陆游这次礼部考试不中,怀着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回到山阴故里。落第的原因不是他诗文不好,而是他“喜论恢复河山”的文章,难以得到秦桧一党的考官的赏识。
绍兴十八年,陆游24岁,其父陆宰去世。在三年守丧期间,陆游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当然,在秦桧当权期间,对于陆游来说,即使参加考试,恐怕也难以及第和进入仕途。
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南宋王朝为了粉饰太平和笼络知识分子,在临安举行两浙地区的科举考试。这一年,已经29岁的陆游参加了这次考试。这次考试的主考官陈之茂(字阜卿),是一位主张抗金的官员。当时,秦桧要陈之茂把第一名给他的孙子秦埙。可是当陈之茂细心批阅考卷时,发现有一份试卷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且是讲恢复大业的,语句通达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热情,读来令人深受感动。后经核查字号,这篇文章是出自一名叫陆游的考生之手,考官毫不犹豫地把陆游评为第一。这件事让秦桧非常气愤,从此怀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