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儿童之家”的一日活动安排
从教育效果上看,孩子们一旦真正专注起来(其实这种专注的背后,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要比强迫他们数小时聆听某个老师灌输知识有效得多。这种真正专注的时刻意义非凡,因为它可以事半功倍,而强迫他们倾听说教却毫无效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一切几乎肯定会促使许多读者头脑中提出这样的问题,“蒙台梭利博士到底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或者是更加觉得不可思议的惊呼,“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不管是蒙台梭利博士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们是怎样实现自我学习的呢?他们怎么能在没有老师进行详细言传身教的情况下学到知识?
小男孩是怎样学会爬上苹果树的?方法很简单,当他处在某个特定的年龄段、觉得有爬树的自然冲动时,让他成天自由地与苹果树为伴即可。3岁的小男孩即使成天待在苹果树底下玩耍,也不太可能想着往树上爬,就像我们不会想到在房子的横梁上行走一样。21岁的小伙子在树枝底下打网球或者犁田的时候,同样没有像猴子那样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的欲望。不过,在这两个年龄之间的某个时期(对每个正常人来说都存在这样一个阶段),当爬树的机会出现时,当人们的肌肉灵活性、身体力量以及动作的准确性都相当不错的时候,只要再有一定的勇气、一些胆量、耐力以及比较好的判断能力,你根本不需要强迫或劝说,孩子就会具有掌握这些技巧的本能。
蒙氏教具的锻炼目的及其教育价值
实际上,我们经常谈到的、设计科学而精巧的蒙氏教具,就是由这些起教育辅助作用的“苹果树”组成的。设计和发明这些教具有三个目的:第一,刺激孩子的本能欲望,即通过动作来实践和学习;第二,为他提供一些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和意念的活动;第三,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他从从事一些简单的活动,发展到从事较难的活动。
培养五种感官能力
从销售的正规蒙氏教具的作用看,如果孩子年龄非常小,那么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他感官能力的培养。对五官的这种详细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培养,其重要性一开始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很明显的是,人的五官是将外界环境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唯一渠道;同样不言而喻的是,要想行为得体和恰当,大脑就需要尽可能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因此不难看出(只要认真想一想即可),对孩子各种感官能力,包括快速、敏捷、严谨等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并不在于孩子在当时学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对这五种精巧而严谨的器官进行更好的控制和利用。
蒙氏教育的理念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对蒙氏教具说了这么多,但在我具体介绍这些教具或者介绍某一所“儿童之家”之前,我想先提出一点反面意见。倘若不理解蒙氏教育的根本原则,不领悟蒙氏教育的精髓(这是一切真正的蒙氏教育发挥作用的原动力),而只是单纯地使用她的教具,那么结果只会让你陷入迷茫和混乱。蒙氏教具是蒙氏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但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却是蒙氏教育的理念。不错,教具的设计的确非常精巧,是了不起的成就,很好地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但是仅有蒙氏教具是远远不够的。用蒙台梭利博士对孩子的爱和尊重武装全身的母亲,即使身处荒岛,也要比拥有教具却缺乏沟通和理解能力(这是教育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的母亲成功得多。所以,亲爱的母亲,如果你由于生活拮据而买不起蒙氏教具,请不要灰心丧气。最重要的是,要对你的孩子有信心,要善于将蒙氏教育的理念贯彻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
“儿童之家”
如果你想看到一所典型的“儿童之家”(意即“儿童的家园”),不妨想象有30个孩子无拘无束、完全放松地待在一间通风的大房子里。屋里配有很小的孩子都方便使用的小桌小椅,一出门就有开阔的场地,孩子们可以在想玩的时候到那里奔跑和玩耍。你还要想象出一位安静、温柔、警惕甚至几乎始终一言不发的辅导老师,那些自学成才的小家伙们只有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遇到难题时,才会去向她请教;屋子的一角有一架钢琴,只有在孩子们想要跳舞或游戏的时候,才会有人弹上一曲。地板上铺着柔软的垫子,玩累了的孩子随时都可以躺在上面休息。墙上挂着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图画,画中的主题都适合于小孩子。窗台上有一些花坛,由孩子们负责照料;在屋子的某个角落,还有一些小脸盆架,配有小碗、小水罐,孩子们在活动或游戏时如果不慎身上弄脏了,可以随时过去洗脸洗手。实际上,“儿童之家”的房间以及里面的陈设,几乎和每个母亲在自己家中为孩子配备的一模一样。“儿童之家”的确是“儿童的家园”,一个自力更生做事、无拘无束玩耍的乐园。这样一个孩子的乐园,聚集和承载着孩子兴趣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在里面的时候,怎能不心满意足、开心快乐!
感受到一种责任
在这里,在孩子们自己的家里,他们逐渐学会了感受一种责任,一种营造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因为别人允许他们拥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开始上午的工作之前,他们要自己动手,用小扫帚、小畚箕打扫教室(他们的小手握起来刚刚合适),在小脸盆架前面整齐地、快乐地进行早上的梳洗。所有人似乎都是某个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在一所宽敞而设施齐全的托儿所里共同过着欢乐而得体的家庭生活。解决某个难题时,他们会三三两两组成许多团队;当某些教具需要许多孩子一起操作时,他们会由四五个人组成一个游戏小组;而当需要合唱“玫瑰花环”儿歌的时候,他们又会十人或十二人一组,随着钢琴伴奏载歌载舞。室外的场地上鲜花盛开、绿草茵茵,那都是他们亲手种植的。在那里,总有一些孩子奔跑着,玩着意大利版的“捉迷藏”游戏。没有任何人尝试着劝说他们停止玩耍,去学习拼音字母或者简单的数学运算。这一切活动都是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的。不过我们就会有第一个发现:尽管他们完全可以由着性子做所有这一切,但也并不想将所有时间都花在玩小孩们玩的游戏上,就像糖果制造厂的工人不会时时刻刻都想着吃巧克力一样。
主动学习要比被迫专注宝贵得多
第二个发现其实比第一个发现还要重要得多,实际上,在我们阐述蒙氏教育体系的一切时,都不必过于宣扬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因为那是自然而然的。这个发现就是:从教育效果上看,孩子们一旦真正专注起来(其实这种专注的背后,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要比强迫他们数小时聆听某个老师灌输知识有效得多。这种真正专注的时刻意义非凡,因为它可以事半功倍,而强迫他们倾听说教却毫无效果。
“儿童之家”里的午餐
通常情况下,在上午的大部分时间里,孩子们会快乐而忙碌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具。快到中午时,就要开始准备午餐了。孩子们要轮流值班,每天要有四五个人负责摆桌子、端汤盘,为小伙伴们服务。这是一天工作中最有意思也最可宝贵的时刻,蒙台梭利博士在其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有一段话对其作了最精辟的描写:
任何一个亲眼目睹他们摆放餐桌的人,肯定都会面面相觑。年仅4岁的小服务员拿着刀叉和勺子,摆放在桌子的各个位置上;他们端着托盘,里面放着多达5个盛水的玻璃杯,最后还要捧着装有热汤的汤盘,在每张桌子之间来回穿梭。在整个过程中,一个错误也没有犯,一个玻璃杯也没有碎,一滴汤汁也没有洒。在大家吃饭的时候,谦逊的小服务员们会殷勤地看着桌子;没有一个孩子在服务员尚未添加菜汤的情况下,将手中的汤盘吃干净;如果他还想再喝一点儿,会有某个服务员脚步轻快地取走他的汤盘。没有人强迫某个孩子多喝一点汤,或者强迫他说“我喝完了”。
每个人都会被我刚才描述的场景深深地触动,因为我们不会忘记,在通常情况下,一个4岁大的孩子会哭闹,会碰到什么就打碎什么,会要有人在旁边照看。很显然,我描述的一幕之所以出现,源于在人的灵魂深处潜藏着的那种精神。我经常看到有旁观者在看到这些小孩子午餐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按照自己的选择去做
午餐之后,孩子们再次无拘无束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些孩子跑到室外的场地上嬉戏;有些去给自己精心呵护的植物浇水;有些则放心地小憩,而且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过,更多的孩子仍然会去操作蒙氏教具,沉迷于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材料,直到该回到他们“父母亲的家”的那一刻来到(因为他们觉得这里的教室是他们“自己的家”)。他们这样想也情有可原,因为那时的一切都设计得那么科学、人性化、富有创意、充满爱意,3—7岁大的孩子在这里,可以舒服地、充实地、快乐地进行自我教育。当然,这并不是意大利或美国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不过,如果普通家庭真的是这样,那么孩子们会觉得多么有趣,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又会多么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