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性格类型(3)
在内向型人看来,感觉是建立在主观知觉之上的主体,这种正在被感知的主体可以将主观意向注入客观事物的刺激中。这就好像请几位书画家来描绘一处美景,其结果因个人技巧、绘画能力、观察角度、采光效果等原因不同而产生区别。作品对主题的不同诠释,反映了对主观因素的协调和影响作用。
感觉是无意识的,它与主体与客观事物均有联系。感觉是主体以一种不同的观点来观察客观事物,并非客观事物逼迫进入主体。内向感觉有真正的知觉存在,是一种意象的传达。但主观知觉与客观感觉是不相同的。内向型感觉是从陈旧的主观经验及无法预测且仍未发生的未来事件上产生的。单纯的感觉印象转化为有深度的内含。外向型感觉却只注重事物的表象和短暂的存在形式。
内向性格的四种类型
按语
性格内向的人,很少向别人显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在情感方面经常自我满足,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在他人面前容易害羞,说话慌张,不愿在大庭广众面前出头露面,做事深思熟虑,但缺乏实际行动,常有困惑、忧虑、郁郁不乐之感。
荣格大师通过对内向性格、外向性格及其四种功能的分析和研究,将一些特殊的性格表现同心理类型结合起来,最终得出八种性格类型。
(1)思维型
这一类型的定向主要依据主观因素。作为判断的最终决定因素,这种主观因素至少可以表现为一种方向感。作为一种判断标准,它有时也是一种完整的意象。这种思维包含着一种抽象内容,其定向常常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前提是在做决定的时候。外界事实并不是这种思维的目标和追求,虽然内向型总喜欢标榜自己是以此为目的和根源的。虽然它也许真的在实实在在的现实中尽情地遨游了一番,但它还是以从主体开始到返回主体的形式存在,不可能从具体的经验返回到客观事物中去,反而直接进入主观内容之中。在新的事实基础上,其价值不是间接的,它主要关心的是新事物或新观点,而不是对新事实的认知。这些事实在说明例证时有其价值,却不能被容许占主要地位。也就是说,我们搜集事实并不是为了事实本身,而是为了作为某种理论的证据。如果是为事实本身而搜集,也只是为外向的风格形式让路。这一思维认为主观观念和摆在眼前的原始意象的进步及表达是最为重要的东西,而事实性论证是次要的。这就使其目的会涉及到从模糊意象转入一种光辉理念的形成过程,从不牵扯某些具体现实的理智性的观念。
当外在事实进入观念并填满观念的过程发生时,它的目标就实现了,它的愿望是到达真实。在这一思维中,观念虽然不是在外部事实中出现的,即观念是被创造出来的,但它还是这类事实最抽象、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当其形成的理念会在外在事实中体现,并致使这些实实在在的推断成为真实有效的时,思维便完成了它的任务。
内向思维无法将原始意象转化成能完全适应事实的观念,这一点与外向思维无法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完全充分的经验性定义,或创造出新的理念一样。因为在外向型思维中完全经验式的积累事实会使思维被蒙蔽,吞噬了这些事实的内在含义。在内向型思维中它表现出一种强迫事实变成它意象的形式的危险征兆,或者完全不理睬事实的方式,尽情地展示它的幻想意象,这都是不正确的倾向,显然这时要被出现的观念取代它所喜欢的原始意象的做法不大可能。我们很容易把它身上附带的某种神话特性理解成为“独创性”,或在某种更明显的实例中被理解成为一种怪念头,原因是那些不了解神话内涵及动机的所谓的专家门认为内向思维的古代特征并不是那么明显。这时主观内在的说服力在这种观念中往往是强而有力的,说服力的强弱与它跟外界事实接触的多少有关。其与外界事实接触越少,这种说服力越强,反之说服力越弱。
对那些具有热心观念的人来说,观念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的真正来源是那些贫乏的事实的储备和积累。这种说法在现实中并不是真理,因为观念的说服力衍生于具有广泛的有效性及永久的真实性的潜意识的原型中。由于潜意识的真实性太过普遍和富有象征意味,使得它必须首先进入到已被认知或可被认知的时代知识之中,之后才能变成对生命具有一切实用的真理。
如,因果性是在实际的原因和结果中变成可知的。
内向思维很易陷入主观因素的真理这一陷阱中。它只不过是为了理论而创造理论。它总是带着匆匆的经过观念世界进入完全的想象国度的倾向,虽然有明显的参照现实的可能的事实。所以,有很多有可能性的幻想上演,可惜这无数的幻想中竟没有一样能成为现实,直到一种不再表达任何外在现实的意象出现,此时它们纯粹是些全然不可知的象征;当它纯粹是一种神秘的思维时,会像那种仅在客观与料的结构中进行的经验思维一样贫乏,在这种情况下经验思维沉寂在完全表现事实的平面,而神秘的思维则跳到呈现不可表现者的那个平面上,更甚者超越了可用意想表达的全部。把主观因素排除出去,让事实自身开口说话,就会使事实的显现带有一种不容争辩的真理性。同理,因为不可表现者是由于其本身的存在而有所证明,所以它的表现也拥有一种直接的和主观的说服力。在极端的情况下,内向型思维得到其本身主观存在的证据,外向型思维却得到它与客观事实完全同一的证据。外向型思维舍弃了自身,分散到客体里;而内向型思维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消除了全部的内容。
在这两种情况中,生命的进步和发展被挤出思维的区域,被迫挤入其他心理功能的领域。这些功能一直在潜意识的状态中生存。内向思维型极少与客观事实产生联系,会在大量的潜意识中获得补偿。意识越受到思维功能的驱赶,把自己控制在最小最空洞的范围中(似乎里面有众神的庇护),潜意识的幻想越能被大量的古代内容,或足以被称为非理性和魔幻形象组成的“群魔殿”(Pandemonium)所丰富起来,这些形象的性质与将要成为生命的载体用来超越思维功能的那种功能的性质相一致。假如这种功能是直觉功能的话,对方会被用库宾或梅伦克的态度来审视和评论;假如这一功能是感觉功能,那么感官不管是在体内还是在体外,都会有些新的可能性和从前未经历过的可能性被发现;假如它是情感功能,就会有我们从未听过的神奇的情感故事发生。
进一步对这些变化进行研究,可将原始心理和它们所有典型特性的再现轻而易举地展现出来,但这些经验不只是原始的,还具有象征性。事实上,代表它未来的真理是从经验是否古老和原始看出来的。这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中所有古老的东西在暗示即将出现的可能性,通常无法达到向“彼岸”的过渡,更不要说跨过潜意识的救助过程。
跨过潜意识是为了阻止自身对潜意识的现实及它的决定性能力的服从,为意识的阻力把关。这是一种以内在衰败和脑部慢慢枯竭为特征的心理症,是一种决裂,是心理虚弱症的表现。
通俗地讲,此类人头脑非常聪明,但不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所以在社会上并没有成功,是典型的孤芳自赏型。康德(德国哲学家)就属于这一类型。同外向思维的典范达尔文相比,前者注重主观因素,后者依据的是客观事实。康德把自己限定在对知识的评论上,而达尔文善于对极为丰富的客观现实进行探讨。
内向思维型具有思维的优势特征。
在内向思维型的人看来,金钱、地位、名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问题。这类人在数学、物理等领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从某个角度看,这类人可能成为极富情感的人。
这类人易受决定性观念的影响。与其外向型对手一样,这些观念是来自自身的主观基础,而不是源于客观与料。他同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只是内向型与外向型的外向扩张正好相反,其目标指向内涵,却不是外延。正因为具有此种特征,内向型与外向型之间才表现出了显著的区别。像所有内向型人一样,他们也缺少那种对立类型所具有的辨别特性——与客体的密切联系。如果客体相对的是个人,那么这个客体对事物的消极性形式便是能够区别的情感。如果程度较轻,就能意识到自己对内向思维者来说是多余的;程度较重的话,则会感觉自己被别人看作是麻烦而抛到一边。前者表现出冷漠,后者表现出邪恶。对客体的这种否定态度是所有内向型人物的特征,因为有这种特性的存在,要描绘普遍的内向型是很不容易的。一切变得好像销声匿迹了。因为其与主体的关系远多于与客体的联系,所以其理性判断变得冷淡、执拗且武断不留情。但我们感受不到任何可能给予客体较高价值的评价,反而有种让人认为主体处于优越地位的感觉,因为它总是显得想要超过客体。礼貌、和蔼、友善的出现常因为了排除敌人的装备,付出全部的代价来抚慰敌人,免得出现不必要的麻烦,而显得忐忑不安,有某种隐秘的目的。他就是说,善良的举动常常伴随着一种特殊的性质。这并不是指他是一个敌人,只是说如果他过于敏感将会感觉有种抑制或蔑视存在。
客观容易被忽略,这就造成这类型往往会在误会的情形下消失。这种误会的形势严重性是由其借助其他功能的帮助程度而定的,他越是想借助补偿或他的劣势功能的帮助,装出和他真实本性形成明显对比的温柔勤快的模样,这样的误会就会越深。虽然他在创造自己的观念时,不会因为一种想法是冒险的、具有毁灭性的、不正常的、伤感的而畏惧,也不会因为任何事情具有危险而退缩,但这些事物一旦成了客观的现实,就会使他十分苦闷,因为那与他的性格不相融。当他的观念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时候,这种苦闷就会暂时放在一旁;当它们不能用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时,就又变得十分苦闷。
这类人认为,主观的产物是正确的、真实的,在实际应用中也应如此;而且,他人也应对这一真理持肯定的态度。他不会降低身份或迁就任何事情来放弃自己的做事方式,以赢得别人的褒奖,尤其别人是很有影响的大人物时。然而,他的做法总是很笨拙,所以每次产生的结果总是和他的期望背道而驰。在人际交往中,他由于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做起事来显得很笨拙。这完全可证明他的观念追求执着、任性、拒不接受周遭事物的影响。但如果一个人在外表上让其信任的话,他会义无反顾地向这个人敞开大门。这使得他对私人影响的暗示感应性十分关照,这是以潜意识来限制及掌控他的。只要他的观念追寻不受到压抑和干扰,他就可以忍受任何粗俗的条件和最粗鲁的压制。因为他对人和事物的关系不被他放在主要位置,所以有时很可能出现其产品被他人暗中窃取,并有可能蒙受不白之冤。他总是极力地去思考问题,致使问题被复杂化了,最终被自己设置的障碍所阻挡。他对自己的思维如何与真实世界连接,或在什么地方与现实扣连不得而知,尽管他认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这种清晰只是他自身的看法,别人却无法清楚地弄懂,必须经过一番折腾,他才可能说服自己已接受这一点。他对事物的犹疑谨慎使得他在写作文体中时常承载很多附加物,如条件限制、保留款项、悬疑问题等等;更使得他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进展缓慢,步履也很艰难。
至于私人关系,他们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就陷入不理解他的组织中,这些让他更加愚蠢地确定人类的深不可测。偶然有人理解他或赞同他的观点时,他会觉得自己的本领很大。只须懂得如何利用他毫无头绪地对待现实事物这一方面,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征服这些人,反之他会一点一点地变成一个带有意心的愤世嫉俗的单身汉。他为了躲避众人注目而表现出一种很明显的无忧无虑,像幼稚的天真浪漫。在他工作的特殊范围中,时常会出现激烈的冲突,但他对这些冲突无能为力,除非他偶尔被原始感情引到这些尖利刻薄却毫无结果的争论里。
对他了解不深的人都会觉得他是个蛮横霸道、非常自私的人,但随着与他交往的次数逐渐增多,慢慢地就会了解他,那时对他的评价就会变得对他很有利,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会特别珍惜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这类人当私人教师,他对学生的心理不了解使得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力。他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喜欢教学,当教学偶尔给他提出理论性的问题时,也许会激起他的兴致,但由于过于注重教材,不懂如何更好地执教,所以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随着性格的日益成熟与完善,这类人将变得更加刚正不阿,不畏惧、不屈服。或是排除外界的影响,或是对与他交往较深的人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而对他的挚友显得更加依赖,语气变得更加不客气更具个人化,思维更倾向深奥。但现有的知识无法恰当地表述这些思索,不过这一缺陷被情绪性和敏感性所填补了。他极力排斥外部对他的影响,可外界事物又从潜意识及内心等方面侵扰他,于是他被迫进行抵御,尽管那些东西在外人看来是无足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