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性格决定命运(3)

当某一个行为受到奖励时,孩子们常常会重复这个行为。在进行奖励时,要注重奖励的方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要合理使用,另外,奖励要及时。

——对儿童的利他行为的原因、动机予以正确的引导荣格大师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情境是让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食品分给一个正在哭泣的孩子。将这些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告诉他们,你们这样做是因为你们是一个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好孩子。对第二组的儿童进行表扬,而对第三组的儿童,什么都不说不做。然后再使儿童有机会去安慰、关心他人。则第一组儿童所表现出的利他行为最多,第三组则最少。

而后的研究表明:那些被说成是关心他人,善解人意的儿童在三周后的测验中仍然表现出利他行为,而受到表扬与未加任何处理的儿童则表现相同。

实验说明,只有当把利他的观念深化之后,转化为儿童自身的信念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人际智商。当然,利他、同感、关怀的教育应该从儿童甚至是婴幼儿时期抓起。

建立同感

按语

同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你是上司、妻子、丈夫、孩子、朋友,还是合作伙伴。同感都会成为一种帮你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武器。

同感就是指了解他人的感受。许多违法犯罪分子,之所以会犯下那些为人所不齿的罪行,多少归因于缺乏这种低情商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例如一些强奸犯、虐待狂等心理变态的罪犯,若他们能设身处地地替受害者考虑一下,能了解到他们的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和后果,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些胡作非为了。同感又不仅仅停留在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上,它与同情还是有区别的。荣格认为同感还应该引起情感上的协调和共鸣,并能做出相应的回应方式。从生理反应的指标来看,对他人产生同感的人在生理反应上与他人的步调几乎都是协调一致的。

一次电话联系使得原来相处融洽、关系甚好的一对朋友之间竖起了一座隔断墙。凌晨两点半,莉莎与她的丈夫正好梦方酣,突然莉莎被窗外传来一阵阵烦人的声响吵醒,她便起身探个究竟。原来是邻家的猫在她家屋檐上磨抓子。可能由于起身太急,突然间,莉莎感到一阵晕眩,她赶忙走回床边,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只觉得手脚发软、天旋地转,“扑嗵”一声便跌坐在地面上。这下子可把她的丈夫惊醒了,他丈夫立刻起来把她抱上床。打开灯发现莉莎四肢发软,脸色惨白,眼球向上翻,呼吸似乎也若有若无,这下子可把丈夫吓坏了。他赶紧坐在床边,采取一种最为古老的措施——捏鼻尖下方的人中穴,希望这招儿能管用。幸运得很,莉莎马上便醒了过来,睁大充满了惊惶的眼睛。丈夫拍拍她的脸颊,她马上也有知觉了,过了几分钟,一切都恢复了正常。而就在刚刚那短短的几分钟里,莉莎迷糊中觉得自己仿佛就要离开了人间,离开她心爱的丈夫。

整个上午,莉莎仍然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惊悸当中,全身虚软无力。但想起来本来约好第二天晚上去好女友玛尼娅家吃饭,可是就目前的身体状况来看,还是呆在家里比较稳妥,因为此时此刻不能掉以轻心,还是安静的休息和放松远比在吵闹喧哗的客厅中高谈阔论几个小时要好得多,况且还不知莉莎是否完全恢复。于是他们就给玛尼娅打了个电话,将清晨发生的事告诉她,并准备另约时间。

谁知玛尼娅听了电话以后,以一种颇不以为然的口气说道:“哎哟,我都不知道晕倒过几百次了,别那么紧张,弄得神经兮兮的。喂!你说什么时候过来吃饭?早一点儿好了,最近商场都在削价,早点儿吃好,我们去逛逛街。我准备买一件羊毛衫……”莉莎连忙打断她的话抢着说:“可我的老公认为我快要断气了,我自己也认为快要死了,那种感受真的很恐怖。”玛尼娅又说:“哦?我倒是没这种体验,不过我倒是昏倒过好几次,好吧!既然你不想来就算了,我们再另约时间,本来约翰夫妇也要过来,大家聚聚挺不容易的,以后再说吧!”“啪”的一声电话挂断了,莉莎感觉心灵如受了一次重撞,她以后再也没有打电话主动约玛尼娅一起吃饭,原本两个走得很近的一对好朋友之间便出现了一条很深的裂痕。

这段友谊的主要葬送者是玛尼娅,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对莉莎的处境、情绪和感受缺乏一种如同自己亲身经历的同情,没有设身处地地替莉莎着想。这是一种缺乏同感的表现,可以说玛尼娅的人际情商不高。

同感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你是上司、妻子、丈夫、孩子、朋友,还是合作伙伴。同感都会成为一种帮你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武器。将它运用在处理商务、教育孩子、家庭生活、工作或是政治活动中,必将使你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人。

要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可从他人的情绪信息中获得。当然语言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其他非语言的方式也非常重要,例如:语调、手势、体态、仪表。判断他人情感的关键就在于捕捉这种非语言的讯息,并从中分析出意义来。所谓察言观色的高手,便是充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常常是社交场上明星似的人物。

荣格大师在人类情绪的非语言表达上做过广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非语言的情绪信息的判断上存在着性别差异。一般而言女性优于男性。在这方面能力强的人,容易与异性相处,爱情生活质量较高,比较外向,比较受人欢迎,情感的调适能力也高。

研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接受实验的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好。结束实验之后他们的非语言的情绪信息判断能力均有所提高。可见,同感是可以学习训练的。实验所采取的材料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录像带。录制的是一位女性的各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但除去了语言的信息。要求被试者判断这位女性在一特殊场合下所表达的情感。而后,许多人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同感的训练。

关于同感的生理机制的探究,最开始是来自于临床上的一些特殊病例。1975年的一份报告中,曾描述了前额叶右侧受损的病人的奇特症状:他们无法了解他人语调中所传达的情感信息,虽然他们能够了解他人语言的涵义。比方说,别人略带讽刺味道的谢谢,对于他们而言,认为是真心的谢谢。同时这种病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感受,但是无法表达出来,更无法透过声调、手势,以及表情来表达。当时认为这些症状是由于边缘系统的受损所致。

而后荣格大师根据对动物的比较实验研究,以及其它一些神经病学的研究发现,指出杏仁核及其与大脑视觉皮层的联结是同感产生的根源。

荣格是以灵长类的恒河猴为实验对象。研究人员先让恒河猴学会害怕一种声音,方法是在声音出现时伴随一次电击。而后让恒河猴学会推一根棍子来避免电击。随后将这些猴子分别关在不同的笼子里,彼此听不见对方笼子里是否有声音。但可以通过闭路电视看到另一个猴子的表情。当让一只猴子听到那令人害怕的声音,而第二只猴子显然没听见,但它通过电视看到了第一只猴子害怕的表情,居然也会推棍子,这显然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

从埋植在猴子脑中的电极所记录的神经元中发现:当猴子看到另一个猴子害怕的表情时,冲动的传导遵从一般情绪刺激的通路,先到视觉皮层再到杏仁核。同时又发现:视觉皮层的某些神经元只对特定的表情或姿势有反应,似乎是专门用来储存对特定表情进行反应的模式的。

在荣格的另一项实验中:他将野生猴子的杏仁核与皮层的联结切断,然后再放回原居住地,发现该猴子在应付日常生活所必备的一些能力上如爬树、摄食等能力上并无太大的损害,但却失去了与同伴进行情绪互通的能力,当同伴亲近它时,它却惊慌地逃离,终日过着离群索居的森林生活。

可见,杏仁核与皮层的连接通路,对于情绪的判断以及作出适当反应的重要性。这种连接通路关系到动物种族的生存。当动物觉得有异物靠近时,激发起特定的生理反应,进而做出快速地判断,判断对方的意图是攻击还是求爱,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同样,在人类身上,同感具有相似的生理机制。荣格的研究表明:

生理反应的协调一致才能产生真正的同感。

用自信催发巨大潜力

按语

自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将人的才能、优势正常发挥出来,从而完成自己能做的任何事情。

自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操纵人类命运。拥有自信,就能创造奇迹;拥有自信,就能进入成功者的行列;拥有自信,就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一种人。

意识和潜意识具有操纵人类命运的巨大能力。自信也是源于意识和潜意识的。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有两个主要部分,这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当意识作决定时,潜意识则做好准备。换句话说,意识决定了“做什么”,而潜意识就会将“如何做”整理出来。意识好像山浮出水平面的一角,而潜意识就是埋藏在水平线下面很大很深的部分。

从字面理解:意识,简单地说,是人的较明显的认知世界的大脑心智活动。潜意识是指不露在表面的意识,是不明显、不露在表面的大脑认知、思想等心智活动。

潜意识,是指暂时并未知觉,但在适当的情况下就能意识到的信息。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始冲击、本能、欲望、性欲。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人的动机、意图的根源。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对立部分。

潜意识是人类“心”的大海。它汇集着一切思想感情的涓涓细流,容纳各种心态观念的山川江河,它是形成我们一切思维意识的源泉。

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三万倍。

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一个人的潜能只开发了约10%或25%,像爱因斯坦这样聪明的人,他的潜能大概也只开发了12%左右,只比我们常人高了一些。我们从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身上发现,他们的成功虽然各有不同,但在善于运用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难怪人们把意识和潜意识称为人类的自动引导系统。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某件事,那么,他就会凭借意识的驱动和潜意识的力量,跨越种种坎坷,从而跨进成功的门槛。被称为新工业之父的亨利·福特,年轻时在一家电灯公司当工人,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产生了要设计一种新型引擎的意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非常支持,还鼓励他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就试试吧!”她把家里的旧棚子腾出来,供他试用。福特每天下班回到家里,就钻进旧棚子作引擎研究工作。冬天旧棚子里冷,手冻起了紫包,牙齿格格颤抖,可他对自己默默地说:“研究已经有了头绪,再坚持干下去就能成功。”亨利·福特充分调动自身的自动引导系统,在旧棚子里苦干了3年,这个异想天开的稀奇东西终于问世了。1893年,亨利·福特和妻子乘坐一辆没有马的马车,在大街上摇晃着前进,街上的人被这一景象吓了一跳,有些胆小者还躲在远处偷偷观看。从这一天起,这个对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工业,在亨利·福特的意识和潜意识的驱动下诞生了。

后来亨利·福特决定制造著名的V8型汽车,他要求工程师在一个引擎上铸造8个完整的气缸。工程师们听了都摇头说:“这不可能。”福特命令道:“谁不想干,就走人!”工程师们不愿失业,只好照着亨利·福特的命令去做。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没有把成功输入自己的意识里,这样潜意识也就闲置起来。几个月过去了,研究毫无进展。亨利·福特决定另外挑选几个对研制V8型汽车有信心的人去完成。他坚信一旦有了稳操胜券的心理,就有了希望。新挑选的几个工程师经过反复研究,忽然间,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击中”,终于找到制造V8型汽车的关键窍门。

是什么令V8型汽车从无到有?是什么令“不可能”的计划奇迹般成功?这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无形力量在起作用。意识仅是极小极小的“已知能量”,而潜意识却是大脑细胞内匿藏着的巨大潜能。亨利·福特就是用这小小的已知力量,开发了无穷无尽的大脑潜能。如果把意识和潜意识比喻为成功的“第一把金钥匙”,一点也不过分。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就会明白,如果意识给潜意识一个目标,潜意识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行动起来;如果意识给潜意识一个指令,潜意识就会认真去执行这个指令。所以说,一个人想着成功,就可能成功;想着失败,就会失败。一个人期望的多,获得的也多;期望的少,获得的也少。成功产生在那些有了成功意识的人身上,失败则源于那些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失败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