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秋纷争战事连绵
孙武大约出生在公元前535年,也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人,是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对军事兴趣浓厚,专心研究兵法,辅佐吴王,带兵东征西战,功不可没。他用毕生心血著成《孙子兵法》,此书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而且在军事理论方面也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一位卓越军事家的出现,与其所生活的时代紧密相关。孙武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充满杀戮、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一个富于变革、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在周王朝建立之初,由于当时交通落后,对一个大的疆域实行统一管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周天子为了维护国土完整,把全国划分为几个小的国家,国都附近的地方由周天子直接管理,其他地区分别让自己的亲戚或者有功的大臣们来管理。封各个小国的首领为侯,同时定下各种法令,包括诸侯们要定期到中央朝见周天子、交纳贡品、报告政治经济的大事件、反映地方民情,另外分封诸侯国的国君可以世代沿袭。开始几代的诸侯国君对王室还怀有感激之情,恪守君臣之道,而后面的国君与周天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产生了反叛之心,朝见天子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遵守严格的礼节,渐渐流于形式,甚至取消了进贡。自从周平王迁都后,国都的面积大大缩小,周王朝的核心地位受到威胁,各地诸侯已不再听命于周王,周王朝曾经制定的一整套完备的礼仪制度也已不复存在了,大到君臣之礼、小到家庭生活,都处于混乱的状态。由于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的不同,各诸侯国的发展逐渐拉开差距,那些日趋强大的诸侯国常常打着“尊王”的大旗,代替周天子召集诸侯,发号施令,实际上掌握着政治军事大权。
在这样的乱世,权力和利益是一切行动的目的。各诸侯国都想趁此机会抢占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而赢得霸主的地位,在当时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靠战争的力量才能实现。据史书记载,在二百四十年的时间里,大约发生了大大小小四百八十三次战争。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占有了土地也就意味着拥有了充足的资源,当地归顺的百姓可以为战争提供兵源、劳力,疆域的大小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因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争夺土地的战争,进而产生著名的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活跃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除了服务于中央的兵力外,各国还纷纷组建起自己的军队,这些私人的军队担负着维护国内安定、为国君征讨其他国家的任务。为增强实力、巩固地位,各国国君广纳贤才。例如,齐国国君齐桓公礼贤下士,任用管仲改革政治军事,加强防守,齐桓公二年攻占谭,三年后,占领了遂,桓公二十年,讨伐卫国,并且大获全胜,十年后,桓公召集其他各诸侯国一同攻打蔡,在此期间,还征服了前来侵犯的东南少数民族军队,共三十一个国家。在晋国,晋献公先后攻占了耿、霍、魏、虢、虞,等到晋文公继承祖业后,颁布了许多发展农业和商业的政策,使人民生活富足,国家蒸蒸日上,为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632年,晋与齐、秦等国联盟,在城濮大败楚军,盛极一时,到晋襄公时先后多次击溃秦军。位于南方的楚国也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兴修水利、鼓励农耕,公元前597年打败北方强国楚国,成为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可见当时战争是极为普遍的事,大国吞并小国、大国与大国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力量此消彼长,各国不敢稍有懈怠。
在国内,诸侯国君与下属卿大夫之间由于土地分配、收取赋税等问题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为了不断扩大自己的管辖区域、聚敛财富、增强自身的实力,郑国子展、子西杀掉子孔并且将其家里的财产分尽。齐国、鲁国内政混乱,在当时尽人皆知。公元前545年,齐国几大有权势的家族互相倾轧,齐庆封陷害崔氏家族,杀死崔成、崔强。第二年,高、陈、栾、鲍四大家族又联合致庆氏于死地,庆氏家族最终没落,资财一空,子孙只得仓皇离散,投奔吴国。几年之后,这四大家族之间又展开激烈拼争,分为两派,陈、鲍两家联手举兵攻打栾、高联军,激战数日,血流成河。鲁国也不太平,公元前517年鲁昭公讨伐本国的大族之一季氏,不料被季氏、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击败,大挫昭公锐气。孟氏、阳虎两家趁昭公元气大伤之际,试图夺取国君宝座,在叫做且知的地方横扫昭公残军。然而孟氏与阳虎两家也在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公元前502年,阳虎劫持丧失实权的昭公,以无礼为借口讨伐孟氏,结果未能遂愿,将士损伤严重。由于战争频繁,国家三番五次地征兵,百姓没有时间种田,导致土地一片荒凉,庄稼颗粒无收,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性命一文不值,走投无路之际便揭竿而起。周景王二十五年,国内手工业者难以维持生计,对统治者充满怨恨之情,于是相约举兵,夜间偷袭王宫,结果被王室军队镇压。由于社会上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杀人、抢劫是常有之事,春秋时期的晋国大盗猖獗,强盗公然行走在大道上,也无人问津,当时的人们持有这样的观念,国与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臣下篡权,国家易主,像窃取国家这样的大事都是家常便饭、无人指责,何况是拿他人一件器具、一袋粮食,比起篡夺国家大权这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面对纷纭的战争,讨论军队阵势、作战方式、预测未来格局成为春秋时期的热点话题,各地的智谋之士相继提出了作战之法、制胜之道,他们或是受人举荐或是主动奔走于各诸侯国为诸侯效力。《左传》中记载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长勺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鲁国采纳曹刿的战争策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胜强敌。晋国士会提出“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也就是说在战争中要善于抓住时机,攻打弱小的国家,见有利的形势才可以发动战争。在春秋时代,各种军事思想闪烁着智慧之光,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