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经典绿色疗法
刮出健康新生活——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等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疾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疾病。
刮痧疗法又称为“夏法”,元、明时期就有较多的刮痧疗法记载。及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由于本疗法无须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刮痧对机体的作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疾病作用。其作用机制为:
1.利尿排毒:通过刮拭肾经、膀胱经等部位,并在治疗前后各饮一杯温开水,可产生良好的利尿排毒作用。
2.发汗排毒:应用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的挥发性刮痧油进行刮痧按摩,能促使毛孔开张、汗液排泄,加快新陈代谢,以促进体内毒素与废物的排出。
3.清除毒素:刮痧疗法的出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刺激,血管扩张,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加快,吞噬作用及转运能力加强,从而加速体内废物、毒素的清理。
4.舒经活络,能让人更加放松,更加容易入睡。
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
2.刮治手法:施术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选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一般自上而下刮。
4.四肢部位:从大腿开始,向下刮,每次只能刮一个方向,不能像搓澡一样来回地刮,静脉曲张者则需由下往上刮。
5.如果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小症者无论头部还是其他部位都不能刮痧。如果有神经衰弱,最好选择在白天进行头部刮痧。
6.刮痧一般约20分钟,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系统性疾病。
知“足”者长寿——足疗
在中医文化中,足浴疗法源远流长,它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人曾经有过许多对足浴的经典记载和描述:“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苏东坡曰:“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又在诗中写道“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陆游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浇汤”。清朝外治法祖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中医历来就非常重视足部的保健与治疗,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经过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如果能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便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从而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瘀、滋补元气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经常用热水洗脚,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培养健康好习“罐”——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现象,以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儿童同样适用。拔罐疗法又称为“拔罐子”,工具按其性质分为火罐、气罐等。
在使用拔火罐去除疾患时必须注意该种方法的宜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适应证:外感风寒、头痛眩晕、眼暴肿痛、畏光等症,可在太阳穴上拔之;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可在痛处拔之;嗽咳气喘,可在背部两侧拔之;腹痛、肠空鸣、大便泄泻,可在腹部拔之。
禁忌证:凡局部有皮肤病或全身枯瘦,肌肉失去弹性者,不可拔罐;凡血管多、骨凸起、毛发部、心跳处、眼、耳、鼻、口与乳头等部位,均不可拔。此外有高热、昏迷、抽搐、水肿、腹水、肿瘤等症患者及妇女妊娠期间亦不宜应用。
“针”取健康,“灸”走疾患——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手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种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
1.有广泛的适应证,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4.医疗费用经济。
5.没有或只有极小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自己动手除病痛——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中医指用手在人体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按摩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按摩,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按摩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的生机、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中国不断地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促使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按摩手法的机械刺激,通过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提高局部组织的温度,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使血液黏滞性减低,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担,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按摩还具有抗炎、退热、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按摩后可感到肌肉放松、关节灵活,使人精神振奋,疲劳感消失,对保护身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吃吃喝喝来保健——食疗
中医很早就认识到食物不仅能营养身体,而且还能疗疾祛病。如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主张:“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书中高度评价了食疗养生的作用,也是食疗养生理论的重大进步。东汉名医张仲景治疗外感病时,让病人服桂枝汤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在服药期间还应禁忌生冷、肥腻、辛辣等食物,可见其对饮食养生及其辅助治疗作用的重视。隋唐时期有很多食疗专著问世,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专论食治,他主张“为医者,当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后《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专著都系统地记载了一些食物药及药膳方。宋代的《圣济总录》中专设食治一门,介绍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宋代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专门论述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问题,重点谈论了饮食营养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一书,继承食、养、医结合的传统,对健康人的饮食做了很多的论述,堪称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谷物、蔬菜、水果类药物300余种,动物类药物400余种,皆可供食疗使用。此外,卢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及费伯雄的《费氏食养三种》等著作的出现,使食疗养生学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
“蒸”取早日康复——熏蒸疗法
熏蒸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所熏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止痒、清洁伤口、消肿止痛的效果,最后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熏蒸疗法历史久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熏洗方8首。《黄帝内经》记载了用椒、姜、桂和酒煮熏治疗关节肿胀、疼痛、伸展不利等痹证。在《金匮要略》中还记载有硫黄熏治肛门,苦参熏洗咽喉等治法。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有6味熏衣香方,以香身辟恶。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有许多熏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眼、骨伤诸科。如“治虫齿方”介绍熏法治疗龋齿牙痛。宋代《太平圣惠方》载有熏洗方剂163首。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子和,则把熏、蒸列为汗法的一种,指出“亦有熏渍而为汗者”。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多处记载有用熏蒸法治疗诸疾。张景岳则用“嗽烟筒”吸药烟治疗寒嗽。迄至清代,熏蒸疗法日臻完善。特别是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与赵学敏的《串雅》尤为突出,前者记载熏法达50多处,后者立有“熏法门”、“蒸法门”专篇,并称“治外以针刺蒸灸胜”,对熏蒸熨法做了诸多介绍,切合临床实际。由于中药熏蒸疗法简便有效,用途广泛,故时至今日仍被大量应用于临床。
熏蒸疗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1.药物渗透作用,因为中药煎煮以后,它的中药有效成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离子渗入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改善微循环,人体在熏蒸过程中,它的皮肤温度会升高,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会增快,促进了皮肤和机体的新陈代谢,可以促进关节肿胀的消退和促进组织的再生能力。
3.物理温热作用,能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同时可以降低皮肤末梢神经的兴奋性,缓解皮肤的紧张、肌肉的痉挛和强直,这样可以减轻和缓解关节的疼痛。
4.发汗解表、和卫散邪、疏通腠理、调气和血、解毒避秽、防疫保健、杀虫止痒等诸多功用,可广泛用于全身各种病症的治疗,并有较好的疗效。
5.药物熏蒸还能使皮肤光滑细润、补肾壮骨、养容生肌、延年益寿。
呼吸吐纳也养生——中医健身气功疗法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名著《金匮要略》一书中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这里所说的“导引吐纳”就是气功的一种方法。著名的“五禽戏”,相传就是汉代名医华佗所创,流传到今天仍被气功爱好者所喜爱。其后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宋代《圣济总录》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气功方面的论述。
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中医健身气功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4个方面:
1.平衡阴阳,调整脏腑:气功对机体阴阳平衡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可通过一定的功法,达到调节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使之呈现出“抑亢助虚”的双向调节效应。比如,对高血压和低血压病人,气功锻炼可使两类患者的血压均趋向正常水平。同时,通过练功使心神安宁,“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协调脏腑的功能,使各脏腑各安其职,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从而使身体健康。如失眠多梦多属“心肾不交”,通过练功使“水火既济”,即导引心火下行,肾水上济,脏腑功能得到调整,相应的病症即得到改善。
2.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气功锻炼时心静体松,元气充盛,使气血得到充养,并促使气血运行,疏通瘀阻的经络,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充养。大多数练功人在锻炼时会出现手足或身体某些部位发胀温热的感觉,或者感觉到一股暖流沿着一定路线移动。练功时肢体容积增加,区域血流相应变化等实验结果也证实气功确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3.培养真气,增强气化功能:气功锻炼通过调心凝神,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了气化功能,培养了真气,从而使“精”足、“气”充、“神”旺、身体健康。人体的健康取决于元气的充盛,元气充盛则后天诸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充盛,心身健康。气功锻炼的治病强身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补元气而实现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便是气功培补元气机理的精辟论述和概括。
4.养生益智,祛病延年:气功锻炼时,通过宁心敛神、息息归根、气贯丹田的方法,通过日积月累的锻炼,调整机体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使肾气充实,元气旺盛。气足神自旺,神旺则头脑清醒,步履稳健,体质增强。从而起到养生益智,祛病延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