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天年养生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3)

张仲景提到太阴病的治疗方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里所说的“温”就是温藏、温里。何为“四逆”?“四”源于四肢,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四”与脾胃的关系密切。“逆”就是逆冷,如果我们把由外向里看成顺,那么逆就是由里向外。由里向外的冷,这就是人体的脾胃冷了,人体内的阳气虚衰了,导致里虚寒。这时一定要及时温里,避免疾病继续向少阴发展。

阳气不足,让“龙火”在子、丑、寅三时归根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传说有一种鸟,被称为寒号鸟。冬天来了,天气寒冷极了,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落光了。每到夜晚它被冻得浑身直哆嗦,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赶快造个窝啊!”慢慢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照在寒号鸟身上,暖和多了,它忘记了夜晚的寒冷,又开始唱着:“太阳照着暖和!太阳照着暖和!”就这样,寒号鸟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忍受着风寒,直到生命的结束。

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说明到了最寒冷的时候,也就是《伤寒论》中提到的“子至寅上”,是指子、丑、寅三时,也就是一天之中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这段时间。

相对于月份来说,就是一月之中,初一到初七或初八的这7天半的时间里。此时月相从无到有,反映了到阴极盛后,阳气开始回升。一般在农历的初一,人们无法看到月亮,而农历的初七或初八,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呈“D”字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弦月”。

对于一年来说,是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一月。我们再来具体查看一下二十四节气,你会发现其中的子、丑、寅三时中的第一个子时对应的节气正好是大雪和冬至,也反映了阴阳的消长。

张仲景把病分为三阴三阳,其中在三阴病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经欲解时的三个时辰有两个重复,例如太阴的亥、子、丑,少阴的子、丑、寅,子丑相重。所以,对于三阴病欲解时,第一个时辰就显得特别重要,少阴始于子时,正是节气当中的大雪和冬至。

大雪这个节气并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而是说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要大,水凝结成了更多的雪,这说明大雪时的天气更冷了。一方面说明这是阴气最盛的时期,另一方面,这时阳气却有所萌动。一般来说,在大雪进补得当,一年都不受寒。但是,此时天地之间的阳气仍然较虚,要以温补为主。如果寒号鸟在这时能盖一个温暖的窝,也就相当于温补了,那么它一定不会被冻得奄奄一息。

古人称“冬至—阳生”,这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这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天气,适当进补。冬天是补肾的季节,冬至正处在冬日6个节气的中间,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给肾补充能源的最佳时期。再说,从冬至开始,阳气本来就慢慢生发,这时再温补一下,就相当于给肾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

有的人身体抵抗力比较弱,主要就是因为阳气不足。常有这样的人:一到冬天,只要出门,就恨不得把自己包起来,大衣、口罩、手套、帽子、围巾一样也不少。但是你握一下她的手,还是冰凉。她说自己手脚冰凉是不抗冻,没有别人火力壮,那就得多捂着点儿。我说多捂着点儿肯定是好的,但是还不够,最好是补一下。

中医认为“阳虚则寒”,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浑身发冷,手和脚最能反映出来,因为它是“四末”,位于肢体的末端。当有足够的气血运行至手脚时,手脚才会感觉到暖和。阳气虚了,使气血运行不畅,自然就会手脚冰凉了。再加上外边天气寒冷,那手脚冰凉的情况就会更严重了。这时除了保暖,还需要及时补充阳气。在子、丑、寅的时候好好休息,再适当吃点儿温补肾元的食物。

少阴病为什么要欲解于子、丑、寅呢?就是因为少阴病属于阳气虚衰,子、丑、寅正是阳气回升的时间,所以有助于少阴病的缓解。

人体内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个时间段里阴寒已经到了最盛的时候,不仅脾胃的阳气亏虚了,而且肾阳也不足了,才使得病情进一步严重。少阴病的主要问题是肾阳往外越,阳不归根,影响到生命的根本。

肾包括阴阳两个方面,肾阳也被称为“龙火”,肾阴就是“肾水”。我们可以把阴阳看成男女,男属阳,女属阴。一对男女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就是夫妻,夫妻就要相依,就要夫唱妇随。但是现在是阴水太过,水太寒,“龙火”待不下去了,就往外越,可见这对夫妻吵架了,甚至到了离婚的程度,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对于人体而言,“龙火”也是命门火,它是生命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没有它,就没有生命。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肾水不那么寒,让“龙火”归根。

但是肾水寒不寒,通常人感觉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龙火”外越,例如太阴病会出现证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就是肾阳外越了,要服用通脉四逆汤来回阳救逆。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就看能不能把外越的“龙火”重新送回原位,这也称为引火归元。

如何引火归元呢?首先要用到滋阴药。为什么要用滋阴药呢?因为水太寒了,真阳藏不住,需要暖一下这个水寒。通脉四逆汤中的炙甘草气味甘平,得土气,能起到持续的温煦作用,有归根的作用。然后再用辛热药附子、干姜,才能温里,引火归元,让真阳归根,这个“龙火”才会得到潜藏。肾阳潜藏,才能温养生气,使生命生气勃勃,生命才会久长。如果肾阳不潜藏,用作其他用场,那么生命就会危机四伏。

一个病如果累及到肾,那么就会变得比较严重,因为人需要肾阳来使生命得以延续,这个命火就犹如储存在地下的石油、煤等能源。肾主水,石油是液体的,与水相似。煤虽然是固体,但是它颜色黑,我们看黑豆、黑芝麻类的黑色食物都有养肾的作用。

但是这些石油、煤等能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如果人们疯狂开采,又不循环利用,那么就会枯竭。能源枯竭了,人类没有了能源,暖器还会热吗?汽车还能开得动吗?人类就处在了一个危机的时刻。其实全球变暖,就是肾阳外越的一个征兆,这与人体内“龙火”外越是何其的相似。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就要保护能源,要保护身体就要保护肾阳这个“龙火”,使“龙火”归根。

通常来说,人体内的阳证比较容易解决,为什么呢?因为阳证易于发觉。阳火太过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所以阳证它潜伏不了,人们往往会很快发现并及时治疗,所以阳证大多不会危及生命。而阴证则不然,阴证人们不易发觉它。为什么阴证不易发觉呢?根本的原因就是阳火虚衰了,整个人的体质都下降,连识别苦痛的系统也不起作用了。这就使得本来有病了,但是人自身还没什么反应。所以说,到最后酿成大患、造成危险之证的,就是这个阴证,特别是少阴病,治疗时一定要把握好子、丑、寅这个阳气归根的时间。

阴尽阳生,丑、寅、卯时宜解厥证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同“绝”,有“极少”的意思,所以“厥阴”就是阴气最少的意思。正如古人所言“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因此,有的时候又称厥阴为“一阴”。在谈及厥阴的时候,讲到“一阴至绝,作朔晦”,朔晦是每个月的初一和末日,此时的月亮正值最灰暗的时候,厥阴就有此象征意义;而物极则必反,阴尽则阳生,“作朔晦”就是对阴阳交接转化之机的形象描述,寓有阴尽阳生之意。由此看来,厥阴病与阴阳气的交替转化有密切的关系。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肝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说的是,厥阴病在丑时至卯时这段时间可能会得到缓解。丑时是指早上的1点到3点,卯时是指早上的5点到7点,中间的3点到5点称之为寅时。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疾病会得到缓减呢?

厥阴病,是因为肝胆功能失调,疏泄失利导致体内气郁化火,而这火又抑郁不得出,所以就生病了。丑至卯时,是太阳将出、由阴转阳之时。当寅前寅后,也就是在早上4点左右,太阳初生,借助天阳之升发,使郁闭的内火得以外发,由里达表,散发开来。因此,厥阴病经常在这个时间段里会得到缓解。

厥阴病处于六经病末期,在此期间,体内正邪之气交争,最具特征的就是反映阴尽阳生、阴阳转化失常的复杂病症。包括厥阴热痢证、厥阴寒呕证、厥冷、厥热,以及厥热往来证等。

厥冷是厥阴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寒冷的冬天,如果你将手放进冰凉的水里浸泡一会儿,你就发现手没有了感觉,不知冷热。触碰任何东西,感觉都是很迟钝,不能灵活自如。人体的温度常年保持在36℃左右,在这个温暖的环境里,体内的气血畅通循环。如果长时间处在阴寒的环境里,就有可能影响到气血循环,进而影响到脏腑功能的运行。这就好像一天当中的丑时,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这时候病人常常感到喉咽干燥。而到了寅卯之时,两阴交尽而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症状也随之消失,所以说厥阴主阳气。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脏寒不退,处在身体末端的四肢,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这时候病人常感到手脚甚至手腕、脚踝冰凉寒冷,还伴有麻木疼痛。

我曾遇见这么一个病人,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小姑娘,看上去面色红润,乖巧可爱,一点儿也不像是个病人。当时是由她妈妈带到这儿来,我试着问:“给谁看病呢?”妈妈指了指旁边的她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孩子有时半夜肚子痛。大家都睡觉了,却被她因肚子痛吵醒了。刚开始以为是吃错东西了,可是就这样的疼痛持续了半年多,隔三岔五就发作,而且都是半夜,直到天快亮了才好,白天倒也相安无事。可是这几天,每天晚上就像定了时的闹钟,到点儿就痛,严重的时候,手脚冰冷,天亮的时候就好了。”昼安夜甚,剧痛在子时,就可以判断出这并不是简单的受凉或吃错东西引起,而是寒气占据了厥阴而发成的厥阴病。对于这样的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从厥阴病在丑、寅、卯时“欲解”获得启示,用扶阳的办法来治疗此病。给她用了《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服用两剂后,小姑娘的病就再也没有复发过。此方中的当归、吴茱萸、甘草等都是用来扶助正气,以祛寒邪。

在所发疾病中,只要发现疾病在凌晨1点到清晨7点这段时间有缓解的倾向,都有可能是厥阴病。如果疾病历时较长,达到几个月甚或几年,你也可以观察一下它所缓解的时间,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阴尽阳生的时机,除了在一天的丑、寅、卯时,也可以是在一个月的朔晦之时,也就是每月的月初和月末,这个时候一个月内阴气就是强弩之末;还可以是在一年的冬去春来之时,常言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春交替之时也是阴尽阳生之际。倘若疾病在这些时候有所变化都可以考虑属于厥阴病,也都可以采用阴尽阳生的治病方法,助其一臂之力,以彻底解除病症。

接下来这个例子里,更能体现出阴阳交替对疾病的影响。吴某是一名技术员,一年冬天,他外出检查线路,等工作完成后,在下班的路上,他感觉到四肢寒冷并有麻木疼痛感,回到家,过了一会儿就好了。当时没有在意,但是,从这以后,他每逢外出工作,两只手和脸部都呈现青紫色,尤其是手指、鼻尖、耳郭最明显。不过只要一回到室内温暖一会儿后,青紫处就逐渐红润并最终消失。去了一家医院做了血液化验,被确诊为“肢端青紫症”,加上当时正值冬天,出现这种情况只是觉得受了寒冻,不足为奇。第二年夏季的一个阴雨天,他的四肢及面部又出现青紫,决定改找中医,诊断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不能温营四肢,寒邪侵袭致使经脉不通所致。开了四逆汤加减方嘱咐他服用,经过几次诊治,最终获得痊愈。寒属阴,热属阳,由此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阴阳交替也可能无定时。但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不同的病情,属于同样的病机,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论治,只是根据病症选取不同的药材而已。

治病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扶助阳气上,那么,服药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厥阴病的“欲解时”是在丑、寅、卯时,尤其以寅时阳气开始生发,如在这时候服药,扶阳效果最佳。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处于健康状态。在治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时而动,参以天时,促其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