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唯物义理故事(13)

当初,青年时代的王章在长安求学,只与妻子一起居住。一次,王章得了疾病,因为家里贫穷无被,他便睡在乱麻编成的为牛御寒的“牛衣”中,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就与妻子诀别,哭泣起来。他的妻子十分生气,大声斥责他说:“仲卿!现在京师朝廷中的达官贵人中,有哪一个比你有才学?现在得了病,又贫困,你不自己振奋起来,反而大哭大叫,是多么没志气啊!”

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意思是病重到没有药可以治疗,后来多用它比喻人或事情已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天之方虐,无言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愧不可救药。”

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建立了西周。西周初期,奴隶制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比以前有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到了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他们长期发动战争,给百姓加重了负担。周厉王即位后,政局更加混乱,他贪财好利,独自霸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人们的言行,谁若是不听从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厉王。

就这样,西周的政权慢慢地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那时朝廷上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老臣,名叫凡伯。他极力劝谏周厉王去除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哪里肯听,朝廷上的一些权臣都嘲笑凡伯,还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这之后凡伯感到非常气愤,他挥笔写成一首长诗,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凡伯写的这首诗,题目称作《板》,诗中有一节写道:

老天正地行暴谑,不要这样来喜乐。

老夫谆谆将你劝,小子骄傲意轻薄。

说话非我老昏了,是你有意来戏谑。

你的气焰如此盛,真是不可再救药。

凡伯的意思是劝说周厉王和那些权臣,千万不能把忧患当儿戏,要趁它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全力阻止,如果忧患越积越多,到后来就没有办法救治了。

果然不出凡伯的预料,西周在公元前841年爆发了“国人暴动”,平民和奴隶手拿武器,冲入了王宫,周厉王仓皇而逃。西周从那以后就衰落下去了,于是便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后来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也就是历史上的“东周”。

不名一钱

“不名一钱”形容极端贫穷,一个钱也没有了。亦作“一钱不名”。

此典出自《史记·佞幸列传》:“及文帝崩,景帝立,邓通免,家居。居无何,人有告邓通盗出徼外铸钱。下吏验问,颇有之,遂竟案,尽没人邓通家,尚负责数巨万。

长公主赐邓通,吏辄随没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长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汉朝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宠臣,名叫邓通。邓通本来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撑船把式。只是因为皇帝做了一个梦,邓通便飞黄腾达了。

原来,一天夜里,汉文帝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他朝天上飞啊飞,可怎么也飞不上去,正在这时来了一个戴黄帽儿的年轻人,从后面往上一推,就把他推上天去了。他这时回头一看,看见推他上天的人是从身后往前穿着衣服,带子在后面的。等到他醒了之后,他就到处找梦中推他上天的那个年轻人。一天,他看见了邓通,觉得他与梦里的人一模一样,于是他心里非常欢喜,于是便将邓通安插在自己身边,当作他的心腹。并且赏给他几十万钱,又封他为上大夫的官职,可是邓通无德无才,只会奉承皇帝,陪皇帝游玩。

一天,汉文帝派一个相面的人去给邓通相面,相过面之后,他告诉皇帝说:“邓通这个人很贫穷,将来他必定会饿死。”

汉文帝心里十分不安,忧虑地说:“能让邓通富起来的只有寡人呀,我怎么可能会叫他受穷呢?”接着汉文帝下令把蜀郡严道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自己铸钱。这一下邓通可发了大财。他铸造的铜钱布满天下,人人都知道有“邓氏钱”。

邓通从那以后对汉文帝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有一年汉文帝背上生了一个疮,流脓流血不停。邓通看到后觉得孝顺皇帝的机会到了,便每天进宫去,替皇帝吮吸脓汁。

一次皇太子刘启来看望皇帝病情,皇帝说:

“我的疮流脓流血,你来帮我吮吸一下吧,这样我会好受一些……”

皇太子见疮口脓血模糊,腥臭难闻,禁不住一阵恶心。但是他又不敢违旨,不得不硬着头皮吮吸一口。接着邓通却高高兴兴地吮吸起来,脸上露出谄媚的奸笑。皇太子看到这副媚态,非常讨厌,从那以后便对邓通产生了忌恨。

汉文帝死后,皇太子刘启即位,称为汉景帝。刘启便免掉邓通的官职,让他回家闲居,不久有人告发邓通私自铸钱。刘启派御史查办,最终邓通的家产全被没收,邓通还负了几万钱的债务,顷刻之间便成了穷光蛋,连一个邓氏钱也没有了,吃饭、穿衣都要依靠别人救济。不久死在别人家里了。

不疑诬金

“不疑诬金”比喻遭到了冤枉;也可用它表示某人已表示宽容。

此典出自《汉书·直不疑传》。

汉代有一个人,叫直不疑,南阳人。

汉文帝时期,直不疑辅佐文帝,并担任郎官。

一次,与他一起居住的某公有事回老家了,误将别人的金子带走了。没过多久,金子主人发现自己的金子丢了,于是就怀疑是直不疑偷的。不疑并不辩解,马上承认道歉,并且买金偿还。

到了后来,告假回家的某公回来了,把误拿的金子归还了回来,金子的主人十分惭愧。直不疑也因此被称为忠厚的长者。没过多长时间,直不疑得到提拔,当了中大夫。百官入朝,在朝廷会见的时候,有人诋毁直不疑,造谣说:“直不疑的外表、相貌倒是挺漂亮,可惜他同嫂子通奸,真叫人没办法!”直不疑听到这种谣言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根本就没有哥哥的。”然而他并不进行辩解或替自己洗刷。

不越雷池一步

“不越雷池一步”

比喻严守成规,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或界限。

此典出自《晋书·庾亮传》:“亮知峻必为祸乱,征为大司农。举朝谓之不可,平南将军温峤亦累书止之,皆不纳。峻遂与祖约俱举兵反。温峤闻峻不受诏,便欲下卫京都,三吴又欲起兵,亮并不听,而报峤书曰:‘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既而峻将韩晃寇宣城,亮遣距之,不能制,峻乘胜至于京都。”

庾亮,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庾亮长得十分英俊,并且善于谈论,喜好《庄子》、《老子》,讲究礼节。在十六岁时,东海王司马越召他做官,庾亮不从。到了后来,他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成帝即位后,他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当上了中书令,执掌朝政。由于他乱杀大臣,所以引起各种势力的担心。

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的镇将苏峻、寿春(后改称寿阳,安徽寿县)的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率军进攻建康。

在这之前,庾亮就预感苏峻一定会成为祸乱,为了稳住苏峻,庾亮曾建议皇帝召苏峻为大司农。可是,满朝文武都认为不妥,平南将军温峤也多次写信想制止他这样做,所有的人都不肯采纳庾亮的建议。就在这时候,苏峻与祖约都举兵造反了。温峤听说苏峻不肯接受皇帝的诏令,便要从江州率兵去保卫京都,吴兴、吴郡等地又要组织反对苏峻、保卫皇室的义兵,庾亮觉得这样安排不是很合适,于是他不肯采纳这些建议和要求。他给温峤送去手书一封,写道:“我非常担心西部边陲的安危,胜过对历阳方面的担心。你镇守江州,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防区,不要越过雷池一步。”不久,苏峻的战将韩晃进攻宣城,庚亮派兵拒敌,但是也抵挡不住,苏峻乘胜到达京都。

不足回旋

这个典故形容处境局促,连转身都不便。

此典出自《汉书·长沙定王传》应劭《汉书集解音义》:“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

西汉时,景帝刘启将自己的十三个儿子分封为诸侯王,从而达到加强自己的统治势力的目的。

公元前142年,各诸侯王前来朝见,汉景帝设宴招待。席间,大家跳舞歌唱,共祝景帝万寿无疆。只有长沙定王刘发跳起舞来缩手缩脚,十分别扭,别人都笑他笨,不擅长跳舞。景帝看到以后,心里也不大高兴,便责问他为什么这样笨拙。刘发说:我们那里国小地狭,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景帝一听,心中便明白他是嫌封地小了,故意用此法要求扩大封地,于是景帝便把武陵、零陵、桂阳三个地方加封给了他,扩大了他的地盘。

沧海横流

“沧海横流”比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此典出自晋代范晋《〈春秋榖梁传〉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又见《晋书·王尼传》:“洛阳陷避乱江夏……常叹曰:

‘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

晋代城阳有个人名叫王尼,他住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当过护军的军士,给军府养马。有一天,王尼和胡毋辅之在马房烤羊肉下酒,酒醉后,便擅离职守而去。护军为此大惊,于是就免去了王尼的职务。从那以后,王尼无以为生,只能靠别人的救济过日子。

王尼早年丧妻,只有一个儿子,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后因避乱从洛阳到江夏。他们一文不名,最后就只有一头牛,一辆车。白天出门觅食,晚上宿在车中。

王尼对此感叹道:“沧海横流,处处不安也。”意思是说:海水四处奔流,使人无安身之处。

到了最后几年荆州又闹灾荒,王尼没有吃的,便把牛杀了当饭吃,把车打烂当柴烧。牛肉吃完,柴烧光,别无他物,父子两人终于冻饿而死。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形容遭遇惨败,以致胆小害怕得竟把外界不相干的事,也误认为可怕的事象。

此典出自《晋书·谢玄传》:“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晋朝的大将谢石、谢玄等领兵八万前去抵抗。符坚听说晋朝的军队很少,就立即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打算一举消灭晋军。可是却被谢玄的部下刘牢之独出奇兵杀死了他的大将梁成和一万多士兵。

那时,苻坚站在寿隐城上见晋军的队伍十分整齐,将士十分精锐。

当他看到八公山上长着许多草和树木的时候,竟然都以为都是晋兵,不禁胆怯地用手指着那些树木对站在他身旁的弟弟苻融说:“这是强有力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兵少呢?”后来谢玄又在淝水把苻坚打得大败。淹死在淝水里的秦军,甚至把淝水堵塞了。同时符融也阵亡了;苻坚也中箭受伤,带了残部仓皇往淮北逃跑。一路上听见刮风和仙鹤的叫声,他们都以为是晋兵追来了。

长门买赋

“长门买赋”形容妇女失宠,心境愁苦忧闷。

此典出自《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汉武帝在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喜欢姑母的女儿阿娇,并且对别人说如果能够娶了她做媳妇,他就要造金屋给她住。

后来汉武帝直的与阿娇成婚,立阿娇为皇后。陈皇后仗着汉武帝的宠爱,性格日益娇贵。但后来武帝又宠爱卫夫人,陈皇后非常嫉恨。有一段时间,卫夫人常常生病,有几次还差点没命了。汉武帝细查原因,发现陈皇后因为嫉妒卫夫人,在后宫中请一些女巫施行巫术。武帝非常恼怒,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将陈皇后贬于长门宫。

陈皇后贬居长门宫后,十分孤寂痛苦。

她回忆起当年汉武帝“金屋藏娇”的许诺,觉得也许还可以使武帝回心转意。她听说蜀郡成都有一个才子叫司马相如,是天下写文章的妙手,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陈皇后派人给司马相如送去黄金百斤,请他为自己写一篇文章来打动汉武帝。司马相如真的为她写了一篇《长门赋》,赋中诉说了陈皇后居长门宫后的悲哀与愁苦,以及她对汉武帝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写的《长门赋》,非常受感动。他马上赦免了陈皇后,并且与她和好如初。

长卿多病

“长卿多病”形容文人身体欠佳,疾病在身;但是有的时候,也可用来比喻文人因仕途坎坷而形成疾病缠身。

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爵。”

司马相如有些口吃,不善于表达,可是他却写得一手好辞赋,善于著书立说,写有《子虚赋》、《上林赋》、《美人赋》和《大人赋》

等,在上流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他与卓文君结婚后,曾一度贫寒,但没过多久就很富足了。他当官为宦之时,不肯参与官僚之间的闲杂事,也不愿意管理国家的政务,总是以病为理由长期休养,从来不想升官发财。

陈蔡之虞

“陈蔡之虞”形容生活的窘困,家里几乎已没有什么余粮。

此典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孔子生在春秋时代的鲁国。他出生没多主,父亲叔梁纥便死了。孔子在儿童时期,就喜设陈俎豆,设礼容,17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嫠子在病重弥留前,他就对儿子懿子说:“孔丘年少好礼,将来一定会发达的,我死之后,你要把他当作老师看待,向他学礼。”懿子谨遵父亲遗言,真的向孔子学礼。然而孔子贫贱,人微言轻,谁看得起他这样的人呢?他只得去做司职吏,郁郁不得志。35岁那年,季平子得罪了鲁昭公,昭公出师讨伐,但季平子联合了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抗昭公,昭公大败,投奔到齐国。孔子也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他见到了齐景公。景公问政,孔子能够对答如流。齐景公很想封孔子一块地方,让他治理。但却遭到宰相晏婴的反对。晏婴认为用孔子那一套方法治国,不是以老百姓的福利为前提的。景公当然是相信宰相的话,接着就对孔子疏远了。齐国有些大夫们有的竟然想害孔子。孔子在齐国待不下去,只得回鲁。那时他已42岁,鲁昭公死,鲁定公即位。

季平子也死了。季桓子嗣立,季氏与阳虎因仲梁怀的事件,闹得十分不愉快。鲁国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世道浑浊,孔子就远离仕途,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书为生。孔子50岁时,鲁定公才用他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治。遂由中都宰做到司空,又做到大司寇。定公十四年,由大司寇摄行相事,诛杀乱政的官吏少正卯,做了三个月的宰相,把鲁国治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但是齐国看到孔子相鲁,这对齐国是不利的,所以便想出种种办法迷惑鲁君,使鲁定公堕入声色犬马的陷阱中,于是疏远而又疑忌了孔子。孔子便辞去官职,到卫国。适陈,过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