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中华文明史的分期

分期的依据:总体性与标志性第一期:先秦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期:隋唐至明中叶第四期:明中叶至辛亥革命

一般通史的写法偏重于政治史,但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的写法自然应当有别于通史,必须总体考察文明各个方面的状况,找到文明发展总体的阶段性。因为文明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文明的各种要素的发展不平衡,在综合考察的同时还必须有重点,重点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标志性文明成果。于是我们将总体性和标志性两者结合起来,以确定文明史的分期。

依据这个原则,我们将中华文明分为四期,四期之中还可以细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期:先秦(公元前二世纪以前)

第一阶段:先夏

第二阶段:夏商周

第二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二世纪至七世纪)

第一阶段:秦汉

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

第三期:隋唐至明中叶(公元七世纪至十六世纪)

第一阶段:隋唐五代

第二阶段:宋元至明中叶(正德末)

第四期: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公元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

第一阶段:明中叶(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

中华文明很可能应当上溯至龙山时代,即公元前第三千年。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综合考察,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里头文化,很可能就是目前已经发现的具有标志性的夏代文化遗存。在夏代以前漫长的岁月里,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着远古的生民,并有许多文明的创造,但总的看来还只能算是中华文明的曙光期,或者说是中华文明的序幕。夏文化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青铜冶铸技术的产生和青铜器的应用。与此相关的是礼制的形成,宫殿和宗庙的出现。

夏朝与其后的商朝、周朝合称三代,三代有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商朝的勃兴,以及商朝青铜器冶炼术和青铜器艺术的臻于高峰,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完整的文字体系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巨大进步。周朝完善的宗法制,作为中华文明中思维源头的《周易》,铁器的使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老子、孔子、孙子、庄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的涌现,《尚书》、《春秋》等书的编纂和史学传统的建立,《诗经》、《楚辞》的出现以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建立,都证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

秦汉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具有标志性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秦朝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年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基础,对于国家的统一、文明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汉承秦制,土地私有制和地主经济得以确立,经学的兴起,史学的兴盛,造纸术的发明,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西域的开通也都是重要的进展。魏晋南北朝是这个时期的第二阶段,北方和西方众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接受了汉族的文明,从而促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族的大融合。同时由于大量中原移民进入长江流域,也促成了南方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一种异域文明即佛教与佛学,深入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汉语的词汇也丰富了,佛教和佛学促使中华文明发生了不可低估的变化。一种新的富有思辨色彩的玄学迅速兴起,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美学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艺术更加精致。

隋唐是第三期的开始,具有标志性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再一次由分裂走向统一,南北文化在统一的国家中互相补充,中外文化在开放的局面下广泛交流。于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迅速崛起,在这座高峰上,展现着一批富有开拓精神的政治家,一批意气轩昂的诗人,一批垂范后世的艺术家。走向高峰的过程,可以归结为在整合中创新,这也成为一条很重要的历史经验。唐诗的辉煌成就,反映出唐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和那个时代的浪漫气息,是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永远的骄傲。此外,中下层庶族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科举制的实行,促使文化的重心下移,即从门阀世族垄断的状态转向庶族文化人的活跃;中唐以后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的繁荣,又促使市民文化人出现,他们以崭新的姿态开拓了文明的新面貌。一种本土化的佛学即禅宗的兴盛,是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现象,它为本土思想和异域思想的交融提供了一个范例。禅对士大夫的生活,进而对文学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另一座高峰。宋代的军事力量虽然不强,因而显得国势较弱,但宋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却突飞猛进:城市经济的繁荣,文官制度的完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都超过了唐代。宋代兴起的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儒也以其新的风貌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宋代的文学特别是宋词的高度成就及其广泛传唱,至今仍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宋代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宋代艺术,包括书画、陶瓷等等,也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宋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居于当时世界领先的地位。仅就印刷术而言,这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及其普及的程度,是文明史上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这在传播文化、造就人才、延续传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从唐到宋的过渡过程中,中唐是一个转折期。宋代的不少新的文明成果,都可以追溯到中唐。为了突出宋代在文明史上的成就,我们把宋代作为第三期第二阶段的开始,但丝毫也不低估中唐的意义。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又成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元代在边疆的开拓与建设方面,有显著的贡献。在元朝的统治下,文明中有些部分的发展受到一些影响,如儒家文化受到冲击;但另外一些部分却异军突起,杂剧和南戏便是十分鲜艳的奇葩,元代的白话小说也得到迅速的成长,元代的书画也有惊人的成就,中西文明的交流再度活跃起来。明代前期由于政治上的专制和思想上的禁锢,文明的发展相对停滞,除了不多的几个领域有所进展(如白话长篇小说)之外,整体看来比较平庸。但是在平庸中孕育着新的突破。永乐三年(1405)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壮举,比哥伦布在1492年率领的那次著名的航行时间更早。

明嘉靖初开始了文明史的第四期,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世俗化、商业化、个性化成为一时之风气。同时王学左派兴起,张扬个性,肯定人欲,向理学禁欲主义发起冲击,为思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以上两股潮流互为因果,它们的合力为这个时期造成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新的文明景观,整个社会呈现出个性解放的气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中出现新的世俗化商品化倾向,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在社会下层广泛传播。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国达到了在原有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极致,史称“康乾盛世”。盛世延续了一百三十多年,经济总量居于当时世界的首位,对外贸易长期顺差,整个学术文化呈现集大成的态势,编纂了各种大型的类书、总集、丛书。但正是这个时期,在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工业革命带动西方的经济全面迅速地发展,政治和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帝王却安于现状,闭关自守;官僚腐败无能,故步自封,以致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中西文明的大碰撞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个阶段的主要景观:一方面是西方文明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之路,救亡图存和求新变于异邦成为社会的主调;另一方面,国力的衰弱也充分暴露了传统文明固有的缺陷,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成为强烈的时代呼声。中国历史的车轮从未如此迅速地前进。终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中华文明也开始迈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