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4章 情感如风一样嘶鸣——李金发《风》浅析

象征派诗歌的生命在于意象的选取。在李金发的诗歌中,既有如《弃妇》那样完整而纯粹的象征意象,其意义是鲜明统一的,也有一些意象是一个侧面接一个侧面地展现的,在开始并不完整,随着诗的展开而不断被丰富充实,至尾凝聚成一个如水晶般具有多个剖面的整体;只有纵观全诗,才能体味意象各方面的联系。《风》属于后者。同时,意象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弃妇》倾向于前者——象征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的被弃;而《风》倾向于后者——表现诗人内心的感情。当然,内外是不可分割的。

分析一下《风》这首诗,也许能更清楚地看到上述两个特点。

在第一段中,作者通过“看”来表现风的色彩与形象。“青白之手收拾残叶”,“风”在这里是一种自然的形象,与“为老旧而辛酸之印象缠着,颓委欲死”的人之间虽有某种联系,却模糊不清。第二段,作者进一步用“听”来表现风的内涵:“总是愚人的揶揄,不仁者的诌笑”,和慈母流泪的狂呼、风嘶声,是生活中的丑恶与痛苦发出的呼喊。这时,风的意象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关系明了了。二者紧紧地结合了起来。第三段含义较为隐晦,风挟雁而来,落羽而往,可理解为友人的来而复去,也可理解为生与死的循环,或其他的内容。正在这里,我们发现“风”的意象具有了象征的意义,这一段描写表现了在时空和历史的永恒面前,人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既无人理解,也无人知晓,同时表现了诗人对这些现象的感叹。第四段中,在“橡树上嘶着”的,已是作者内心的风潮,是对逝去的天真、美好的青春的痛苦追忆。第五段中,那单调疏懒的声音字面上看是“风”发出的,但实际上仍然是作者内心的感情,在二、三、四段中,不同的琴弦奏出的是几乎相同的基调——人生的悲哀,而诗人企盼听到的优美旋律——思想与欢乐之和谐、光明与黑暗之消长,却迟迟不肯出现,诗人陷在那种悲哀之中,力图自拔而不能,因之不能不感到“狂躁”。

假如我们以上的分析是可信的,那么可以看到,风是一步一步地由具体的形象变为抽象的感情,由外在的客观现象变为内在的主观现象,具有象征意象的效果。诗人所痛苦而又难以忘怀的一切凝聚为一种感情或情绪,它时时如风一样吹过诗人内心,由于岁月的磨难,由于理想的不可得和青春的不可驻,这种感情如风一样悲哀“嘶鸣”,如风一样单调冷峻又满含酸辛。因此,在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希望那些使人颓委欲死的印象不再纠缠,那悲哀的风不再重来,却又对这份悲哀不无留恋,当夜幕终于使他能够安静不再烦恼时,他希望留给“风”一点离别的伤感,他仿佛预感到,当“风”不再“嘶”的时候,新月会带来教堂墓地的钟声,心灵会填满空虚。

“风”这一类的意象不那么有针对性,有社会意义,但它的意义不在于此,而在于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类难以表达的复杂感情。

(孟悦)

李金发

欲寻高处倚危栏

闲看垂杨风里老

沈尹默

“Les vagues blêmes d'Uelin roulent

dans la met;les vertes collines sont

convertes de jour;les arbres secouent

leurs tetes poussiéreuses dans la brise,”

W。Wordsworth

尽在橡枝上嘶着,

欲用青白之手

收拾一切残叶,

以完成冷冬之工作;

至于人儿,

为老旧而辛酸之印象缠着,

颓委欲死。

尽在橡枝上嘶着,

总是愚人的揶揄,

不仁者的谄笑,

辽远的海岸里

慈母屈膝伸手狂呼,

泪儿随波远去

润其失掉的爱子之唇?

尽在橡枝上嘶着,

孟浪地挟归雁前来,

他们的羽在我故国里变换,

落下残败的在河干,

没有人留心此诗意,

因为他们去了重来。

尽在橡木枝上嘶着,

他重问我曾否再作童年之盛会!

我失去了温背的日光,

牲群缘登的曲径,

此地片片的雪花,

在我心头留下可数的斑痕。

尽在橡枝上嘶着,

你的呼声太单调而疏懒,

仅引我心头抱歉之狂噪,

而思想与欢乐之谐和,

光明与黑暗的消长,

惟上帝能给我一回答。

尽在橡枝上嘶着,

夜色终掩蔽我的眼帘,

深望此地的新月钟声,

与溪流之音,

给你一点临别之伤感,

然后永远向无限——不可重来!

(选自《为幸福而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