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个笨蛋赚钱比我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为什么你那么聪明却不够有钱

★他们教了你要像某某那样伟大,却没告诉你成功不可复制

当你坐下来,品着一杯茶,慢慢地梳理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你,你的脑海便会蹦出这么几个词:伟大、理想、有用。从那时起,我们的内心开始被装入“伟大的盒子”,我们渐渐地被引向伟大的道路,即便我们从来不明白,到底伟大是什么。

初中语文书上有这样一篇短文:

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的故事。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了一个“爸爸”,画了一个“妈妈”,再画了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我们读了这样一篇短文,深深地被那位温柔又有智慧、对孩子有爱心又有耐心的老师感动了,也被孩子们稚嫩的童心感染了。但是,你需要警醒的是:我们从小就被老师灌输了“伟大”这个词。

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否成为当年你所崇拜、所模仿的那个伟人了呢?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没有”,否则这个世界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你肯定也明白了,原因在于:你只知道你要像谁那么伟大,却不知道这个成功过程是不可复制的。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你还可能勇敢地讲出那幼稚的故事,随着你心智的逐渐成熟,跟“伟大”沾边的话你很难再有勇气说出口了,你发现了它的虚无缥缈,但你一时仍旧无法走出这种缥渺。

为了变得伟大,你遵守了所有被要求遵守的规则,但伟大还离你很远。我们为什么对远的、虚无的东西投入那么多?

嫉妒、自负,它们也是生活中不可否认的事实,甚至比谦虚更来得真实。如果你想成为有钱人,那么,首先你的内心对富人是有嫉妒之心的,嫉妒越强烈,你成为富人的可能性便越大,不论你承认与否。面对既定的规则,能否具有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这点决定了很多事。

有一位画家,画了两幅同样的画,他先把其中的一幅放在大街上,告诉过往行人如果发现这幅画的败笔之处,就用红笔圈出来,三天之后,画被圈满了;之后,他又把另一幅同样的画挂在大街上,告诉过往的人们,把这幅画的最成功之处圈出来,三天之后画同样被圈满了。这个小故事足以让我们明白:思考是多角度的,同样一件事情,有时不在于它本身优劣如何,而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它。所以,有时候换个角度去看我们内心最真实的东西,收获的会更多。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嫉妒是最要不得的、充满罪恶感的东西。然而实际上,嫉妒本是早期人类的一种优秀情绪。在蛮荒时代,捕猎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技能,而在捕猎中产生的嫉妒,催发了人的奋进行为;在自觉不自觉中,人类一直在鼓励这种情绪,以保持生存中的必要竞争。只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不再靠体力生存的时候,嫉妒才逐渐演化为一种滞后的情绪,拖累着文明的进程。而后,因种族的差异、生存背景的不同,嫉妒逐渐又形成特点鲜明的次生文化。参照我们自身的经验,恰当的嫉妒心是一个人积累财富的源动力,有人用“羡慕”来代替嫉妒这个词,但羡慕远远不够,只要你在奋斗,你就是在嫉妒更高的东西。我们为何不去正视这再真实不过的东西呢?

是的,从来不会有人教你做一个嫉妒、自负的笨蛋,从来不会。相反,如果你从小就不够“聪明”,你不爱遵守规则,你总认为一加一应该等于三,你总是想用你的理论与行动来超越考试第一名的孩子,那么,你在他们眼里已然是一个十足的笨蛋。由此看来,无数具有笨蛋潜质的人被扼杀在笨蛋的摇篮期了,这个社会不断地在用它复制的规则来印制“聪明人”。但是聪明的你一定要清楚:不论别人有多么伟大,他们的成功之道只属于他们自己,别人是不可能完全复制的。

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功方式,最关键的是“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先知苏格拉底早在2000多年前就说出了这句箴言,我们更多的人却自以为是,并不把这话放在心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或者正在走进如何成为有钱人的误区,怀抱着所谓的成功法则,踩着成功人士的脚印,小心翼翼地向前走,结果往往没有靠近理想,反而越走越远。

再举一个小例子,我们先不说他是什么人物。

我们先来看一个少年的有趣经历:

6岁时,一位非洲的主教跟他一块玩了一下午的滚球,他觉得从来没有一位大人对他这么好过,认为黑人是最优秀的人种。

8岁那年,他有了一个嗜好,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大部分人都被他吓了一跳,只好昏头昏脑地告诉他。

上小学时,他常常花一整天时间偷看大姐的情书,从来没有被发觉。

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

他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你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心,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

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觉得有诈,自作聪明地改以荷兰人作答,结果遭到了不准吃饭的惩罚。

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只是普通人的正常智商。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

他一生朋友无数,他曾列了一个有50个名字的挚友清单,包括美国国防部部长、纽约的著名律师、报刊总编以及女房东、农场的邻居、贫民区的医生,等等。

“二战”期间,在他31岁时,他为了帮助自己的祖国,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当了几年的间谍。

38岁时,他记起祖父从一个失败的农夫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于是决定效仿。没有文凭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他曾自嘲:“只要比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他活了88岁。

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就跑到巴黎当厨师,继而卖厨具,到美国好莱坞做调查员,随后又做了间谍、农民和广告人。晚年隐居于法国古堡。

他说:“永远不要把财务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很多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上面两个故事讲的是同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大卫·奥格威,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员工成长到跻身全球八大广告企业集团之一、有359个分支机构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奥美广告公司的创始人。

大卫·奥格威的成功,在于他顺从了性格而非前辈的教导,并能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假如他当初按照父亲的意愿,在牛津大学读下去,他恐怕就成了父亲希望的大学教师,也不会有厨师、间谍、农民以及广告人的经历;假如他没有哮喘和恐惧症的折磨,他未必有那么坚强的毅力;假如他很有耐心地坚持做某一件事而没有闯荡天涯的经历,他也不会结交那么多社会名流,恐怕更难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以及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没有复制别人,他成功了。当然,他的成功也同样是不可复制的。人的出身、性格、环境、智商、情商、机遇都不一样,如何能够拷贝成功?如果说成功有规律可循,那么这个规律只能是: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至于运用什么方式,那就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你是好孩子、高才生、高薪白领,却并非真正的快乐

小学的时候,你是优秀少先队员;中学的时候,你是优秀团员、“三好”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你考上了名牌大学;大学里,你从不逃课,每门成绩都是优良,是老师的重点栽培对象;步入社会,你勤勤恳恳,是公司里的优秀职员……

但是,你真的实现你的理想了吗?你真的快乐吗?

我们先来看一封来自“乖学生”的自白书:

我们是一群优秀的孩子:成绩优异,品德优良,多才多艺,在学校里担负着各种各样的职务。我们就像“王子”和“公主”一样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们的羡慕,在家里得到父母的呵护。应该说,我们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孩子,可谁知道,我们其实并不那么快乐。

虽然被老师和同学们众星捧月地簇拥着,但并不是很开心,我们常感到孤独与苦恼。家长和老师不让我们和成绩差的学生一起玩,而成绩好的同学又互相不太理睬,因此我们的知心朋友很少。我是一个五年级的女孩,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但不知怎么的,同学们就是不喜欢同我一起玩,每次看到同学们在一起蹦蹦跳跳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痛苦、孤独。

我们怕考试。虽然我们的成绩在班上顶呱呱,按理说考试对我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可我们一样害怕考试、一样担心考不好,因为如果没考好,那就天下大乱了。先是老师单独找你“聊天”,刨根问底,看你最近是不是有“不轨”行为。爸爸妈妈更是不得了,不打则骂,还会唠唠叨叨好长一段时间,什么以后要用功啦!不要贪玩呀!考试要认真审题呀,等等,然后就是给我们买各种版本的参考书辅导书,或者没完没了地补课,周末别想轻松了。老师、爸爸或妈妈会不停地在我们耳边教育:要再接再厉,千万不能翘“尾巴”之类的话,让耳朵都起老茧了。除了这些,我们还有好多烦恼,比如说,优秀干部没评上、三好学生没选上、没考到前三名被老师批评……我们,其实并不快乐。

做任何事都需要代价,只是代价有大有小而已,你小时候是否也与这个小作者有同样的共鸣?或者你是独生子,父母捧得跟“小太阳”似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应有尽有,可是读书升学压力大,父母望子成龙的欲望强,教育方面往往形成一种畸形的竞争。少年时期本该是最快乐、无忧无虑、生气勃勃、天真无邪的时期,可是小小年龄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压力,人压力太大还何来快乐之有?你的自主、你的自由、你的兴趣爱好、你的个性,都被畸形的升学竞争剥夺了。每天最早起床、最晚睡觉,上课、自习、作业、考试,还得外加什么奥林匹克班、英语强化辅导班,等等,你那么小,却身心疲惫,面容憔悴。学生时代本是人的一生中最富生命力、生命色彩最丰富斑斓、生命成长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但那些超负荷的课程,往往让你的内心充满挫败感。

看看吧,你从一开始就不那么快乐,你的代价就是弯曲自己,努力地做他们眼里的标准好孩子,直到你已经悄悄长大,你还是奋斗在他们的阴影下。你已经成为了高薪白领,和那些仍旧奋斗在温饱线上的同龄人相比,你绝对是被羡慕的对象,但你每天被各种任务包围加班加点,老板的电话要随叫随到,更郁闷的是,公司内部上下不公平的待遇常能碰到。

阿敏:我学的是秘书专业,毕业后在企业做行政管理。因为是本科毕业,月薪还不错,但这份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的性格天生好静,而秘书工作则要求八面玲珑、能说会道。每天上班我要替总经理接无数个电话,遇到问题还要懂得随机应变。虽然不太喜欢,但也要强打起精神,工作和薪水对我太重要了,我只好暂且把人格和个性放在一边。

小强:这份工作的薪水比前份工作的确高出一倍多,当时我是何等的得意啊!加班没关系,反正我的月收入足以让我趁晚饭间隙在楼下名品专卖店刷卡血拼,就凭这,我对这份工作是满意得不得了!慢慢地我才发现,每晚加班,有时候要在凌晨2点以后才能休息,白天就更难熬。你想比别人多拿10倍的薪水,就要多付出100倍的精力!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六成以上的白领员工尽管拿着高薪,却感觉幸福指数并不高。而半数以上的人为“跳槽”方便,只肯与公司签一年工作合同。数据显示,都市白领员工中只有37.72%的人选择工作“总的来说是快乐的”这一答案,有41.64%的人表示“不快乐的时候多”,还有20.64%的人表示“很痛苦,想换工作”。

有人说,追求快乐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缺少这种传统。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此刻的任何状态,都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我们从小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是,长大要光宗耀祖,作为家长更是望子成龙。所以我们工作后也总期待着可以挣大钱、当大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欧美一些国家则没有类似的教育,他们并不过多地期待孩子可以挣大钱、当大官,只希望他们能参与社会工作,并能把它做好,然后有时间再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从中得到满足。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人们工作之初所背负的东西就不一样,国人所背负的相对就多些,压力就大些,不满足感就容易逼近我们。比如你刚工作,一个月可能只有一两千块钱,还没怎么参与工作就已经不满足了,因为你想,什么时候才能挣到大钱呢?由这种不快乐的基点出发,你马上又发现许多问题,比如管理、薪酬,等等。

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面对生活、选择追求快乐的态度。拿美国人为例。

在美国图书馆借书时,图书管理员会笑着对你说:enjoy your books,一句简短的话会让你忽然明白,读书原来是可以寻找阅读的快乐;到美国博物馆参观,老师会对学生们说:Have a fun!而在国内,老师带学生到上海博物馆,学生必须拿着小本子记录,因为回去还有作文要写,他们自然快乐不起来;在美国餐馆用餐,服务生会对你说:enjoy your lunch,而国内的免费工作午餐,虽然不用付一分钱,可是抱怨的话还是不少,没有人感觉用餐是一种快乐。

对美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很多事情的动机;对中国人而言,做事情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常常是一种奢侈。这就是选择的差异与差距。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电话中经常对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抱怨,说她要备12种教案,儿子却对妈妈的意思感到非常不理解,有工夫计算多少种教案还不如把事情做好算了,何必给自己心理增加负担。美国的老师自己往往还要自己编一些教材,也没有什么抱怨,还忙得很开心。那位教师还抱怨自己班上的平均分比别班少0.01分,不是第一名。这实际上更没有必要了,懂得教育规律的人都应该明白,语文多3~5分是不代表什么的。“教育是‘百年大计’,长期长效的事业,沦落到流水线上的标准操作、分数排名次实在是很可笑。如果校长为分数排教师的名次和收入,那么这个校长应该第一个下岗。”儿子如此对妈妈说。见妈妈工作不开心,儿子就建议她退休,母亲却坚决地说,“不行,我现在好歹还多挣1000多元。”

你看,就是这样,估计这位母亲将来还是不会快乐,因为她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快乐。老祖宗教我们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人上人”,就是伟大的人,比别人强的人,你在这套规则里奋斗着,努力成为强人,但你并不知道那个强人到底在哪里、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再来看一位年轻公务员郁闷的自白:

我毕业7年了,7年来,我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就是在办公室发呆。最近我发呆发得比较有创意:间歇性睡眠,大概每40分钟打个盹儿,而后在领导出现在我办公室的前一秒钟醒来,迅速坐好,装出忙碌的样子……

我看不到我的未来,更别说什么快乐。坐机关就是坐牢,区别只是有的人把自己坐成了“监狱长”,有的人一直是囚犯。我就是后者。7年来,我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前几年考公务员的那段时间,想当年我也是中文系的高材生,考试我还不会吗?我兴奋地学习,兴奋地背题,兴奋地参加考试,直到——知道自己考上的那一刻。我不骗你,知道自己考上的那一瞬间,我竟然那么失落,我在那一刻才知道有多么寂寞和无聊,我宁肯没考上继续考,好让自己有事做,也不想再这么过下去。

我觉得自己早就退休了,提前很久就开始享受退休生活了。我看上去年龄很小,细皮嫩肉的,很多跟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的心已经老得快掉渣了。是啊,天天在那条件舒适的办公室里坐着,没有什么悲喜,也没有什么力气活儿,当然细皮嫩肉的;是啊,天天在那条件舒适的办公室里坐着,什么事都没有,就是干坐,心能不老吗?

其实我不是没事可做,我是资料员,但我是世界上最痛恨资料员这份工作的资料员。我也想过混个一官半职的,也曾努力过,但我天生不是那块材料,试了几下就没信心了。做官我没能力,下海我没条件,辞职我没勇气。我现在唯一聊以自慰的就是我还能写几篇文章,可内容也不算高级,也就是发发牢骚或者骂骂自己,不过也好,我发现自己只有在写东西的时候,才敢直面自己的软弱与失败……

恐怕这绝不仅仅是他一个或者几个人的状态,这是很大一部分人的基本状态:按照大多数人喜欢的方向奋斗了很久,却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又没办法、没勇气、没精力去改变,只能无奈地顺从下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娱乐自己,聊以自慰。然而,时间的列车从来不等人,刚才过去的那班再也不会回来,下一班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你的位置了。

恰巧读着此段文字的朋友,假如你真的不快乐,请你一定记得反思一下你的不快乐。是的,每个人都有忧郁的权力,但请不要让你的忧郁停留在不得志的初级阶段,去寻找能让你兴奋的事情吧!

★那个“挂科”大笨蛋在开奔驰,你却还在挤地铁

如果你已经开始反思,你一定会发现周围有不少这样的事实:你的某位小学或中学或者大学同学,当年是个不起眼的角色,逃课、捣蛋、受老师惩罚,语文打过零分,数学常常不及格,或者在大学里“不务正业”,是个有名的“挂科”大王,甚至他高中刚读就辍学了;然而,某次同学聚会,他开着奔驰来参加,手腕戴着名表,言谈举止甚是不凡。大家不禁都倒吸一口气:那个大笨蛋怎么混得这么牛!

是的,他已经自己做了老板,公司可能不大,但发展的前景十分可观。那个当年“不干正事”的笨蛋已经走在了你的前头,你拿到了两个硕士学位,却还是给别人打工,房子每月还贷款,没钱买车,挤地铁上下班。

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商界的一道奇特风景:世界首富、大学肄业的比尔·盖茨,领导着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经营着微软公司;华人首富、小学学历的李嘉诚,领导着一群高学历、高智商的人,经营着长江实业。他们的学历都不高,但无数的高学历者无不向往着效力于他们。连任两届美国总统的林肯只接受过一年的正规教育,丘吉尔曾经是全校倒数第一……这类例证举不胜举,他们的存在总是说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生存,最重要的不是被教育成什么样子,而是正确认识自己,选对自己的路。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择业与就业的难度凸显,很多企业家都有一种感触,手下拥有高学历的员工日益增多,连顶尖学历的博士们也在找关系拉人情,纷纷进入比自己学历低一或二等的老板门下。老板们在一起也讨论着这个看似正常而又困惑的现象。其原由用经济学原理理解,当为机会成本的概念。高学历的员工因竞争优势明显,知识丰厚,找个稳定工作在当今的社会并非难事,无非是降低自我估量的标准和薪水;而多数老板为学历不高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让他们凭借敏感的商业嗅觉、过人的胆量和高情商,寻找着创业的门路并立刻付诸行动,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呈现在我们周围的成功人士。这其中不乏高学历创业者,但总体上,低学历老板的多数和高学历员工的多数让中国的企业呈现出一个低学历老板管理高学历员工的现实。

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角度考虑,学历、能力、经历的关系,可以用车来比喻:能力是发动机,学历是油门,经历则是燃油。没有燃油,发动机是摆设;不给足油门,发动机无法发挥到最佳;而车的性能高低,发动机性能则是关键的评判。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驰骋于各种道路,任何的孤立,都只能是钢铁废物。高学历并不等于有高能力,而一个好学历运用得好,对能力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实际经验作为基石,高学历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能力、学历、经历,是事业发展道路上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条件,高学历可能决定择业的表象高度,但丰富的经历和职业能力又往往决定职业的内涵高度,而内涵是大事业的核心动力。

除了机会成本不同,我们也必须承认性格上的差异,那些经常“挂科”却大获成功的笨蛋们可能就是比你敢闯、敢于坚持己见。他们身上很多的品质都是你所不具有的,有的是天生不具有,有的是家庭环境影响过大,而更多的则在于后天自己的选择。要记住,从来没有人能够逼迫你成为什么,都是你自己在逼迫自己。如果你认为你被他们打造成了“套子里的人”,错了,其实动手的从来就是你自己。

那个开奔驰的笨蛋朝你走过来,别嫉妒,别怨愤,冷静地看看他,寻找一下,到底是什么让有钱人的头衔眷顾于他而不是你。可能你现在的老板也有着和那个笨蛋相似的经历,想想他们所经历的波折,市场虽然险恶,但从来富贵险中求,他们多年在市场中拼杀的经验远比书本上的教条更生动。你从书本上学知识,他们在社会上用血的教训长本事,现实的教训永远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也是能让一个人快速成长的。于是,机遇开始不断青睐这样的人,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

现在,社会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考研;如果研究生毕业后,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考博。这也是国内近几年博士数量急剧增多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政府当然鼓励读书,延迟就业对于缓解国民整体就业压力来说,是立竿见影的事。

这种思路的逻辑是这样的:学历决定出路。学历高,读完书后,自然在社会上,比别人拥有更大的竞争力,更容易抢到一个可以获得高薪的体面位置。所以,不难理解,每年的考研、考公务员大军不亚于高考的热闹,又是一次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不知道你是否属于这类人群。不过,你应该首先明白,这种完全基于学历竞争的策略,有两个基本的常识错误:

第一,如今的学历,已经跟能力不是一个概念,如今的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能力和贡献,学历是次要的。

第二,考研或考博,要看最终目标是什么。真正追求学术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考研的人认为,延迟两年进入社会,自己有可能有更大的优势。想法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读研的成本,不在于花费的学费上面,而是两年的时间里还有很多的机会成本。试想两个人,一个读研毕业,另外一个已经在某个行业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这种机会差异,很少被人注意。

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田文江博士在“名家论坛”上谈到时下低学历老板占大多数现象时提到,目前85%~90%的老板没上过大学。他还透露,首份《中国状元职场状况调查》显示,1977~2006年 的30年全国各省状元全军覆没,没有发现一个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企业家是一群以创新和冒险为己任的人,而老师可以教无限多的知识,就是教不了思维上的创新。因为老师知道的东西都不叫创新,而老师不知道的没法教。

况且,如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政策已经今非昔比,不再有什么铁饭碗、金饭碗等着你,所以,对还在校园里贪图安逸者的建议是:趁你能保证没染上好吃懒做的恶习前,赶快离开,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好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还能够迷途知返,一切都还来得及。越是怕离开温柔乡的人,内心就越是挣扎,就越是不敢离开。学校是个避风港,只要能花着父母愿意支付的钱,把工作能推多远就多远,直到你不好意思再推下去为止。

你会得到什么呢?你付出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最后却可能连自信都丢了。一个只善于读书的人,最后把读书当成整个生活了,不知道该说是特长呢,还是说逃避呢?书不是这样读的。要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天的胆怯和犹豫,总有一天,生活会让你全部偿还。与其将来痛苦,不如现在就痛苦,年轻时痛苦会很快过去,而未来痛苦,可能就是一生的痛苦。

而一个念书不太好的笨蛋,却更有可能创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他可能不太会记住书本上的东西,但却对市场非常敏感——人们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他就去关注并经营什么。不断尝试是他的本性,他可能也不想是否符合MBA教材,或许连MBA是啥也不知道。他们的脑袋里成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赚钱。自利的动机,总是使人对市场需求非常敏锐,他们找到了别人的利益所在,就找到了自己的利益所在。

社会是一个大市场,每个人都首先需要在市场的规则下生存。你饱读圣贤之书,却有可能因此习惯面对财富的清高姿态:你从不愿意因销售产品而去祈求他人关注你手里的东西;你稍微撞到挫折就放弃掉,改走容易的路。为此,你错过了无数脚踏实地的机会。你一面渴望着财富,一面又用那些虚伪的感受将财富拒之门外,这就是你到今天还需要挤地铁上班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那个成功的笨蛋不是这样,他只执著于他的财富渴望,人群的规则大多对他不起作用。他不聪明,却比任何聪明人都懂得如何去获得财富。他的奔驰绝对不是好运的产物,放心,上帝发给人们的每一个苹果都是公平的。

学习成绩差的那些小笨蛋,从小被老师和家长批评着,“臭名在外”,却练就了一幅肯于低声下气的脸皮,从来不怕“闲言恶语”,你的话越难听,我越是心里不在乎,这种心态是做老板赚钱的必修课。而反观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同学,从小听惯了甜言蜜语,偶尔听到一句批评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脸薄如纸,你要他放下架子低声下气地去求人,一定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的。一直很出色的你为赚钱求过多少次人?大约屈指可数吧。

所以,不如就从现在开始,去学学那个有钱的笨蛋,探探他的致富锦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