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箪食壶浆

“箪食壶浆”形容老百姓对所拥护的军队的慰劳和欢迎。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据《孟子·梁惠王下》载:战国时,齐国和燕国是两个大国。一次,齐宣王讨伐燕国。由于燕国君苛政,燕国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齐国军队攻打燕国时,燕国老百姓都用竹篮子装着吃的,用壶盛着喝的来慰劳和欢迎齐军。最后,齐军取得了胜利。

干戈化玉帛

“干戈化玉帛”,用以表示是战争双方化敌为友。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春秋时期,秦穆公对晋惠公很友好,晋国发生饥荒,秦国支援粮食,帮助晋国度过难关。有一年秦国发生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却不答应,因此,秦穆公派人攻打晋国。

晋国打不过秦国,晋国军队撤退到韩地。

晋军与秦军在韩地交战,刚打起来,晋惠公的战车陷在泥坑中,结果晋惠公被俘。

秦穆公想把晋惠公带回国都,他的夫人穆姬听说后,十分伤心。秦穆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秦穆夫人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丧尽天良,最终沦为阶下囚,是她极大的耻辱。所以她反对秦穆公将晋惠公带入国都。

一天清早,秦穆夫人领太子莹、儿子弘和女儿简璧,一齐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了柴草,准备烧死自己和孩子。她派侍者去通知秦穆公说:

“秦国和晋国本是友好邻邦,却不能玉帛相见,而是兴师动众,兵戎相见,厮杀不断,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我坚决不见夷吾,如果你领夷吾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而死;如果你领他晚上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早上自焚而死,请你自己拿主意吧!”

秦穆公无计可施,只得把晋惠公留在灵台。有的大夫主张杀死晋惠公,有的提议留下晋惠公的太子当人质。秦穆公想来想去,还是决定释放晋惠公,同意晋国与秦国媾和。

疾风扫落叶

“疾风扫落叶”比喻军队力量强大,以迅猛之势扫除溃败的军队或腐朽的东西。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北朝时,初步统一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打算一举消灭南方的东晋王朝,统一中国。他的弟弟苻融及一些有见识的大臣都说不可轻举妄动,主要理由是:东晋目前比较安定、强大,而前秦王朝的军队是各少数民族联合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少,但人心却不齐,这场战争是没有必胜把握。然而苻坚却非常自信,他说:“我率领百万大军南下(其实是九十七万),投鞭可以塞断江流,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落秋叶耳。”于是命令大军出发。军队的前锋已抵淮南,后军还未出都城,迤逦八百多里。苻坚和苻融亲临前线。东晋派出了它最精锐的“北府兵”,由大将刘牢之率领作为前锋;以谢玄为前锋大都督,率八万人迎战。在洛涧与秦军相遇。刘牢之说:“要乘敌军还未到齐的机会作战,等待观望必死!”于是大呼进击,一举杀死秦军一万多,大大地挫伤了秦军的锐气。这时符坚亲率援兵二十余万人赶到,两军夹淝水对峙。苻坚登上高山望敌,看见晋军队伍严整,脸上变了色,说:“啊!这也是劲敌啊!”谢玄请求秦军略微退一点,以便让晋军渡过淝水来决战。苻融想到兵法中有“等待敌人渡过来一半时攻击敌人”的说法,便同意了谢玄的请求,挥军后退。这时,后面的部队根本不知道队伍后撤的原因,而秦军中的汉族官员乘机造谣,大呼:“秦军败了”,于是军队大乱。晋军乘机渡水攻击,苻融奔下山来整顿队伍,被晋军所杀。于是,秦军溃不成军,互相践踏抢逃,死伤不计其数。秦国的逃兵看到八公山草木都以为是埋伏的晋兵,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晋兵追来了。这一战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战后,前秦精锐丧尽,苻坚也被人杀死。

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指军事上的一种战术。意即加固城墙或堡垒,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目的是叫敌方既打不进来,又得不到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位重要的谋士,名叫荀彧(yù)。荀彧小时候非常聪慧,有一次客人夸他说:“你真是做宰相的材料呀!”

东汉末年,战乱不息,荀彧放弃了在朝廷的小官,回到家乡颍川颖阴。他对父老乡亲们说:

“咱们颍川这个地方,是块是非之地,如今天下大乱,如果打起仗来,颍川就是战场,大家赶紧想办法离开这里吧!”可是,乡亲们怀恋故土,不愿意离开。后来董卓的兵马来到颍川,结果许多留在颍川的乡亲都被杀害。

荀彧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立即封他为司马。荀彧给曹操谋划了许多计策,对他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帮助极大。

曹操打算攻取徐州,荀彧出来劝阻,并且讲了一番道理:

“过去汉高祖刘邦争夺天下,是先保住关中;光武皇帝刘秀平定天下,是先占据河内。他们这样做,都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取胜,退足以坚守。他们虽然遭到挫折、失败,但终于获得成功。这些历史的经验不能不借鉴呀!现在你占领的地方,是军事要地,老百姓又愿意归顺你,虽说残破些,但很容易保存力量,你必须先把这些地方安定下来。再说徐州也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现在那里都收麦子啦,他们必定坚守城池,加固营垒,把庄稼都收藏起来,等着你去打他。可是如果你的兵马真的派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十万大军,就会不战而溃。

退一步说,即使你攻破城池,人家为报父兄之仇,必然坚守到底,那么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此权衡一下利弊,还是以不打徐州为妙,请你再考虑考虑吧!”

曹操听了荀彧的劝告,取消了攻取徐州的计划,果然稳定了自己的地盘,壮大了力量。

坚甲利兵

“坚甲利兵”用以表示武器精良,或借指善战的军队。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因自己地盘处在中原一带,四面受敌,经常感到国势日衰。

这时,孟子前去拜见他。他对孟子说:“我国的强大,过去是没有任何国家能赶得上的。可是到了我执政的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了一仗,我们打败了,连我儿子也战死了;西边一仗,又败给秦国,丧失了河西七百里的地盘;南方又被楚国抢去八个城池。这实在是奇耻大辱啊!我希望自己能替我国所有的阵亡将士报仇雪恨,您说有什么办法呢?”

孟子说:“一个纵横只有一百里宽的小国都能够施行仁政而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是一个大国呢?如果您能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吃有穿;又能在农闲的时候,对老百姓进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教育,那就‘叫百姓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减灶之计

“减灶之计”表示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借此麻痹敌人。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战国时,韩国因魏国的进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得知敌人袭击后方阵地,连忙撤军回援。孙膑听说魏军撤了回来,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勇猛善战,从不把齐兵放在眼里,我们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如果我军今天做饭时挖十万个灶,明天挖五万个,后天再挖三万个灶。魏军会认为我们的兵力越来越少,因此麻痹轻敌。”果然一路上庞涓见齐军的灶越来越少,高兴地说:“想不到齐军如此胆怯,才入魏国境内三天,士兵就逃亡过半。”于是他下令丢掉步军,只率领少数骑兵追赶齐军。当行至狭窄的马陵道时,到处倒着树木,非常难走。庞涓见地上放着一封信,便叫人举起火把来看,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

这时,埋伏在两旁的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纷纷中箭,庞涓见难以逃命,就拔剑自杀了。

厉兵秣马

“厉兵秣马”意思是说磨快兵器,喂饱马,比喻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春秋时期,秦国称霸西戎,并觊觎东方领土很长时间了。公元前628年,驻在郑国的秦将杞子,暗中派人报告秦国国君秦穆公:“我现在掌握郑都北门的钥匙,可速派军队偷袭郑国国都。”

秦穆公欢喜异常,不顾大夫蹇叔的劝阻,派遣孟明视、西气术和白乙丙三人,统率大军前去偷袭。

秦国与郑国相隔千里,秦军好不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巧郑国商人弦高赶着一群牛来到这里。他担心自己的国家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经到了大门口,心急如焚。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弦高一面派人火速回国送信,一面又假扮成郑国的使者,把牛送给秦军。他对秦将说:“我们的国君早已知道贵军远道而来,特命我先送上皮革四张、肥牛一批,犒劳秦军将士。”秦将孟明视以为郑国已经做好迎战准备,不敢继续进兵。

在郑国的秦将杞子,觉得秦军快到了,就命令驻守官兵积极准备。他们整理好行装,喂饱战马,把兵器磨得异常锋利。

郑国接到弦高密报,立即做好迎敌准备。同时派人监视杞子的活动。杞子见势不妙,带着随从慌忙逃跑了。

秦将孟明视眼看偷袭不成,成功无望,只好败兴而归。当他们退兵时,遭到晋军的伏击,全军覆没,三个将领都成了俘虏。

令行禁止

“令行禁止”意即有令就行,所禁必止。比喻纪律严明。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

《议兵》是荀况的一篇军事文章。荀况从加强地主阶级专政、统一天下的政治需要出发,总结了战国末期兼并战争的经验,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

荀况认为,单纯的兼并并不难做到,但要长久地保持和巩固下去就很不容易了。他又列举了历史上许多能夺人之地而不能固守的事例,指出:只能兼并而不能巩固,那就一定会得而复失;不能兼并又不能巩固其原有的土地、政权,那就一定会亡国。如果得到了土地而且能够使它巩固下来,然后再去兼并其他的土地,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不会畏惧。……用礼来巩固士;用政来巩固民,才是最大的巩固。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政治局面,那么守住国土就会非常容易;征伐其他国家就会非常强大,就会令行禁止。

这样王者的事业就完备了。

柳营试马

“柳营试马”形容军营纪律严明,也泛指军营。

此典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刘邦的老朋友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承其父荫,封为条侯,担任河内太守。

刘邦死后,起初所封子侄还算老实,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后来为王权与皇权之争,渐渐地出现诸侯国王反抗中央政权的迹象。

吴王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初封浦侯,追随叔父以骑将纵横在淮南,打败英布,那时他才二十岁。后来天下大定,高帝把刘濞封为吴王,割出三个郡五十三个城,作为吴国属地。

吴国离汉帝国的辖地较远,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是最安定的一段时期,因为汉帝国吴王国当时都忙于生产建设,吴王濞四十年的经营,使吴国成为一等强国,他开山取铜,煮海为盐,使府库日渐充实,就对中央政权不肯服帖了。文帝在位,与吴王濞还算是平辈,到了景帝,吴王已是大伯身份了。对这个侄儿皇帝,越来越不恭顺。汉帝国碰也不能碰他,但不碰也要出毛病,这就是晁错所说: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吴王濞看到楚、赵、胶西这几个国,都在晁错的削藩政策下,眼看着削地政策就要轮到他的头上,于是他就联合楚、齐、济、北、胶西、胶东、胶南、济东、济南、淄川,以及赵国,来个九国联军,以“诛汉贼晁错”为名向长安进兵。

汉景帝得报后,想协商解决,就听了袁盎的话,杀了晁错,以谢吴王。谁知晁错虽然被杀掉,吴王仍不止兵,因为他最后的目的是要夺得皇位。

这时景帝才后悔杀了晁错,即拜条侯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员将军迎击吴楚联军。

周亚夫的战略是不打硬仗,用坚壁的方法,以守代攻。他把兵驻屯在昌邑(今山东金乡),在柳树茂密的地方札营,每天在这里操练兵马。

汉景帝率领官员慰问周亚夫的军队。

路过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发现这两个军营的纪律松弛,皇帝的车队畅通无阻。到了周亚夫的军营,士兵们都是身穿铠甲,手持兵刃,弓箭袋装满箭,军队威武严明。汉景帝的先驱部队来到营门,对守门的士兵说:“天子就要来了!”守门的士兵说:“将军有令,在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而不需听从天子的诏书。”先驱部队没有办法,汉景帝来到营门,也没有办法进入军营。于是汉景帝派遣使节持节进入军营,告诉周亚夫说:“皇帝要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命令打开营门。汉景帝的车队正要在军营中奔驰,守门的士兵高声喊道:“将军有命令,军营中不得驾车奔驰。”于是,汉景帝的车队只能慢慢地前进。到了周亚夫的营帐内,周亚夫以军礼相见。看到威武严明的军队,汉景帝非常高兴。出了军营以后,汉景帝的随从都惊出一身冷汗,汉景帝说:“周亚夫是一个真正的军人。霸上、棘门的军队简直是儿戏。”

吴王濞的军队要攻长安,必经梁国,梁王刘武是倾向中央政权的,阻住吴王去路,吴王就攻打梁王。梁王几次请周亚夫发兵援救,周亚夫都不答应,急得梁王派使者到景帝面前告周亚夫的状。景帝下诏,要亚夫速援梁国,亚夫不奉诏,坚守不出,暗中却派兵断了吴楚的后路,把粮道断绝。

吴王濞在梁地消耗的军力非常大,率军与周亚夫对阵,周亚夫依然是坚守不战。吴楚军的粮食耗尽了,不战自溃,吴王知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就下令退兵。此时周亚夫才出兵突击,仅仅一仗,吴楚军就彻底垮了。

披坚执锐

“披坚执锐”表示投身战斗。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派章邯进攻赵国,章邯带领二十万兵卒把赵王团团围困在巨鹿。赵王不停地向楚王求救,楚王便派宋义做主帅,项羽做次将,北上救援赵国。宋义故意带领人马缓缓而行,到了安阳,竟一下子停留四十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