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放下就是拥有(2)
弘一法师指点善友看透纷扰:“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弘一法师引用的莲池大师的一句话,其意被佛家解为:世间事不容易看破,但是看戏就容易体会是假的。人生如梦境,梦醒之后,想想梦里的境界均非真实。佛在经中常劝我们不要造恶,他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明白这个道理,决定不造恶业。在世间吃亏上当,还是欢欢喜喜地接受,因为知道全是假的。
大师教化:如此行之,自然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净宗无比殊胜的特点是教我们抓住一个真实的法门,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超越三界,一生成就,为其他任何宗派所无。其他宗派要想一生圆满成就是不可能的。假如有可能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又何必求生净土。中国两千年来,历代祖师大德,禅宗大彻大悟,教下大开圆解,最后都念佛求生净土,此乃彻底觉悟之人。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是真实的。
佛家对念佛的崇信如此至深,世人也应该悟透其中道理,还原真我才对。禅宗六祖获得了衣钵心印之后,害怕别人嫉妒、迫害自己,所以连夜逃走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众僧侣就得知了这个消息,纷纷追赶而来。
一位叫慧明的僧侣最先追上了禅宗六祖,并假惺惺地说不是为了衣钵而来,而是真诚地为了求法而来,恳请禅宗六祖接见。
禅宗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求法而来,那么请先抛弃一切外援,断掉心中所有思恋的念头。”
过了一会儿,禅宗六祖接着说道:“你不要想着善,也不要心存邪恶,你问问你自己,你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听了禅宗六祖的提示,慧明顿时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接着他又请求禅宗六祖再告诉一下秘密的意思。
禅宗六祖说:“如果我能够告诉你的就不是什么秘密了,如果你能好好反省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的心里了。”
慧明听了,感激地说:“我遁入空门已经很长时间了,却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目。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在我了解了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明明白白了。”
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要学会时常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矫正自己,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欺骗一生,才会懂得自己的所想所要,才会明确自己心中的最终愿望和理想,才会鼓足勇气一直坚持和努力下去。才能在纷扰繁杂中,超越是非找到真我。
好心态是一种定力
心态决定人的行为,人若想有超然的定力,必然要有超然的心态,好心态是一种定力,是来自人们内心的一种超然的淡定。
弘一法师在回答善友们如何看待妄想这一情绪时,他引用了莲池大师的一句话来向善友们解释:“畏寒时欲夏,苦热复思冬,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草食胜空腹,茅堂过露居,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
这句话说出了世人的心态:天冷的时候,总想夏天好过;天热的时候,又想冬天多么好,总没有舒服的日子。如果去掉妄想,心就安定,心安才会没有烦恼。
没有烦恼的人生,充实的人生才更有意义,佛家修佛,修得就是一份平和淡定之心。
佛光禅师的大弟子大智外出参学二十年归来后,向佛光禅师述说此次在外参学的种种经历,最后大智问道:“师父,二十年过去了,您老人家一个人还好嘛?”
佛光禅师回答说:“很好,每天忙着讲学、说法、著作、抄经,生活的很惬意,也很快乐。”
大智关心地说:“师父,您也别太操劳了,应该注意休息。”
夜深了,佛光禅师对大智说道:“你早点休息吧,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说。”
第二天清晨,大智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禅房里传出师父诵经的木鱼声。
白天,佛光禅师接待了一批批来礼佛的信徒,给他们讲说佛法。晚上,他开始拟定教育僧众的教材,总有忙不完的事。
大智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禅师有一段闲暇时间,于是急忙跑过去问:“师父,这二十年来,您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可怎么一点也不显老啊?”
佛光禅师笑着说:“我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年龄呀!”
人活得就是个心态,有的人年纪轻轻,但是心力衰退,心早已经老了;有的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心力旺盛,精神饱满,老当益壮。心老,人必老;心童,人必年轻,所以要以年轻快乐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周围的一切。好好地活,争取多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调一颗怡然心
人们都有虚荣心,虚荣有时候和自卑相关联。事实上,观遍古今,只有平和低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才能给内心一份怡然之情。
弘一大师在一次讲经说法时,以了凡大师之言点化世人:“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过恶,过是罪过,恶是恶习气,即前面所说的宿业。其征兆是神志不清,容易忘事,无事时自生烦恼。或看到有道德有学问的正人君子,即觉得自己卑不足道;或听到正法时听不进去;或送礼与他人,反而受人奚落,或糊梦颠倒,语无伦次;都是过去的孽障所致。如有任何一项,即应改过自新,不要自误。
人们只有不断反省自我,追求内在的真性情,才能做到不自卑、不烦恼;才能够心态怡然。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是南印度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由于机缘巧合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未出家以前,超群的才智已经显现。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问达摩三兄弟:“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这些珠宝是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呢?”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也没有见过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菩提多罗笑着说:“我认为两位哥哥说得不对,这些珠宝没有任何价值!”
两位兄长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呢?那么你觉得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菩提多罗说道:“这些珠宝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佛法真理才是宝物。真正的宝物是由人们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佛法具有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所以,对稍纵即逝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欲念,应该把心思花在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上。
真理永远不会毁坏,真心本性才是人世间最珍贵的财宝。拥有一份真心本性,便拥有了一份怡然优雅的心境。
心量放宽人生通达
世事无常,人生难料,有时候你觉得暗淡无光时,却峰回路转,重见光明。有时候你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前面是悬崖峭壁。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只有把心态放宽,人生之路才会通达无阻。
曾有善友问弘一法师,如何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如何走出眼前的困境。法师教化说,“人心自通达”,并将藕益大师的“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这句话阐释于众善友。
大师详言,“此观是人生观、宇宙观。我们心量太小,只想到自己或家庭以及亲戚朋友,现在有心照顾亲戚朋友的已经很少了。心量小绝不能超越六道,也绝不能往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觉悟世间无常,生死事大,人生真苦,极乐真实不虚,依佛教诲,老实念佛决定得生。除一句‘阿弥陀佛’外,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越十方、通达无碍的宇宙观。”
出家人直说念佛,世间之人虽不求佛,但这种一心求佛的豁达心境和执着精神还是必须具备的。在我国历史上,佛法也曾一度遭遇劫难。唐武宗毁灭佛法时,岩头禅师偷偷缝制了一套俗装,准备到万不得已时应变突发事件。后来,朝廷强令僧尼还俗,有名的高僧纷纷被逮捕判刑。
为了躲避苛政,岩头禅师穿了俗装,戴着帽子,悄悄地躲到了一个在家修行的尼姑佛堂里。当时尼姑正在斋堂吃饭,岩头禅师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拿起碗筷也开始盛饭。
一个小尼看到了他,立刻告诉了尼姑。尼姑拿着棒子来驱赶,却发现是岩头禅师,于是便说:“原来竟是岩头禅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岩头禅师不慌不忙地说:“形可变,性不可变。”
后来,大彦禅师见到岩头禅师时,他正在门前拔草。大彦禅师戴着斗笠走了过来,站在岩头禅师的面前,用手敲敲斗笠说:“禅师还记得我吗?”
岩头禅师抓起一把草,朝着大彦禅师扔了过去,不快地说:“世事变化无常,想不起来了。”
大彦禅师不肯让步,说道:“世事无常,但是法性永恒,你怎么可以不认账呢?”
岩头禅师一听,有些不悦,起身打了大彦禅师三拳。
大彦禅师整好行装后准备进僧堂,岩头禅师缓缓地说道:“不是已经寒暄完了吗,根本没有再进僧堂的必要了。”
大彦禅师听了之后,立刻转身走了。第二天一大早,大彦禅师又走进了僧堂,刚进门,岩头禅师立刻从法座上跳下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道:“你快说,哪里才有不变。”
大彦禅师也一把抓住岩头禅师,说道:“形可变,性不可变!”
说罢,两人捧腹大笑起来。
不管经历多少变故,都要保持真心不变,只要心念不变,不管多少沧桑,你还是你。
一个人的信念和理想是绝对不能丢弃的东西,只要自己的梦想不破灭,生活就会有激情、有希望。任何时候,尤其是危难之时,一定要将心放宽,内心的豁达将帮助你走出困境,改变人生。
放下梦幻走向真实
有时候人的意志过于脆弱,在某种诱惑下,人们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幻想,那些幻想让他们失去了求真务实的本性,片面地追求利益和虚荣,当顿然醒悟时,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破碎的梦。与其如此,倒不如坚定意志,从一开始就不给自己幻想的机会,与真实相伴而行,心里总是踏实很多。
弘一法师劝诫那些驱逐利益的世人,“何不趁早放下幻梦尘劳,勤修戒定智慧。”世间人一生中能够觉悟,甚为难得。觉悟愈早愈好,功力才能踏实。自己没有真实功夫,很难体会大师的开示。
古时修行人有二三十岁即大彻大悟者,觉悟得早是放下早。我们闻法太晚,放下更晚,必无成就可言。身心世界均属幻梦尘劳,把一切虚幻不实的东西一齐放下,在戒定慧上下工夫,时时刻刻,精勤不懈,才有办法。
人只有把虚幻的东西放在心外,才不会去计较形式上的轻重大小,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在没有即位之前,曾经为了避难而隐居在佛寺中,担任那里盐官禅师的书记。他非常欣赏佛教中不立文字,不着形象,不假外求的思想。
当时,他隐居的寺庙住持是黄檗禅师。有一天,李忱看到黄檗禅师对佛像顶礼膜拜,于是走上前去问:“住持,你一直教导我们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为什么你却在这里虔诚地礼拜佛像呢?”
黄檗禅师生气地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应该要如是求,你懂什么啊?”
李忱听了很不服气,嘲笑着说:“既然如此,那么禅师以前说的话都是装模作样了?”
黄檗禅师听了,大为恼火,狠狠地打了李忱一个耳光。李忱被禅师的突然施暴吓坏了,愣在一旁,过了几秒钟才不高兴地说:“亏你还是个信佛之人,怎么能这么粗暴呢!”
黄檗禅师走上前去,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说:“这里是什么地方,你竟然敢对我说粗说细。”
李忱不甘示弱地辩解道:“既然你能拜佛、拜法、拜僧,我为什么就不能说粗说细呢?”
黄檗禅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我可以拜佛、拜法、拜僧,你也可以说粗说细。”
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这是无心禅,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都是真心的。所以,既不能跟一般人同流合污做坏事,也不要标新立异,要不拘泥于形式,形式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只要一个人能拥有坚定的意志,保持真实的自己,形式的存在就是虚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