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上古天真论

宝命,珍惜生命的意思;全形,保全形体。宝命全形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即养生,也叫摄生。《内经》认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本单元主要讨论的就是养生的思想与方法。

篇解

上古天真论,上古:指遥远的古代,《素问》第一篇篇名,其中主要讲述了“天真”即肾精对人生命、身体之盛衰的重要作用,养生的总则大法等问题,而这些又是远古懂得养生之人的健康长寿之道。

原文101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1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2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3,和于术数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5,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6,务快其心,逆于生乐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注释

1.春秋:指年龄。

2.人将失之:人的过失。将:或是;失:过失,《千金》改为将人失亡。

3.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阴阳变化规律。

4.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的方法。术数:这里指养生方法。

5.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妄:违背。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

6.不时御神:不善于驾驭控制自己的精神情志。时:善于;御:用。

7.逆于生乐:违背生命的愿望。乐:愿望。

释义

(黄帝问道)我听说远古时候的人,都能活到一百多岁,而他们的动作并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人,只活过五十,动作就有衰老的表现。这是由于时代的不同还是现在的人不善于养生呢?岐伯回答说:远古时候的人,他们大都懂得养生的道理,适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通晓养生的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一定的规律,不过度的劳累,所以能够形体健康,精力充沛,活到他们生命应该达到的年龄,一百多岁才死去。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嗜酒无度,经常违背正常的生活规律,酒醉后还任意行房,以至精气欲竭,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动,只贪图一时的痛快,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到五十多岁就衰老了。

按语

本段主要讨论古人养生的基本方法。按原文可以概括成以下五方面:

1.法于阴阳,即以阴阳之道为准则指导养生活动,其范围甚广,如适应四时(春夏属阳而秋冬属阴)与昼夜阴阳规律和特点而进行起居、饮食、精神等活动的调节。

2.和于术数,就是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术来保养身体,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保健针灸等。

3.食饮有节,饮食调养要适度。许多人不懂得养生之道,饮食不加以节制,往往影响到“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功能,造成多种疾病。

4.起居有常,起居作息应有规律,否则会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抗病能力的下降,发生疾病。

5.不妄作劳,指劳作和房事不要过度。《内经》认为“精者,神之本也”,不论形体劳动,还是房事过度,都会耗伤精气导致疾病的发生。

《内经》中提到的这些养生方法对今天的养生保健有很大实践意义。

现今意义

本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说想要减慢衰老的速度就要进行必要的养生。古人认为最有效、合理的养生方式就是遵循自然的阴阳变化规律,采用一些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要有节制,遵循正确的作息时间来工作和休息,适量饮酒及保证正常的性生活。如此才能达到形体与神、气和谐统一的理想养生境界。

四时变化顺序永远是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冬再到春。人体也要顺应这个次序,应时而动;随着昼夜的阴阳更替有规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喝都要有节制,五味源于地气,什么时间吃什么东西,得什么气;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旺盛的精力。处于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的人不仅作息没有规律,而且也不注意饮食节律和节制,想到什么吃什么,饮酒无度,酒后行房。此外,人还有一个妄,就是关于名利的欲望。如此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情绪等诸多方面都促成了现代人的未老先衰,亚健康状态已成普遍现象。所以,古人是举反面的例子给我们警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善待自己。避免习性造病,一定要有理性、顺应自然控制自己的身体、情绪,包括情欲等,才能保证生活质量,健康长寿,颐养天年。

原文102

夫上古圣人1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2,避之有时3,恬虚无4,真气从之5,精神内守6,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7,心安而不惧8,形劳而不倦9,气从以顺10,各从其欲,皆得所愿11.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12,高下不相慕13,其民故曰朴14.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15,淫邪不能惑其心16,愚智贤不肖17,不惧于物18,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19也。

注释

1.圣人:对精通世事、智慧超常者的敬称。此处指道德修养、养生水平与智慧才能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人。

2.虚邪贼风:即四时不正之气。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虚邪:一指外邪,外界致病因素的泛称。因邪乘虚侵犯人体,故名。二指反当令之风向而导致疾病的邪气,即虚风。)

3.避之有时:即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侵袭。

4.恬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安静之意。虚无,心无杂念。

5.真气从之:即正气调和之意。从之,顺从、调和。

6.精神内守:即精气和神气能够安守于体内而不向外泄越散失。精神,精气和神气。

7.志闲而少欲:即思想安闲清静而私心杂念较少。

8.心安而不惧:指心中安定而没有恐惧之感。

9.形劳而不倦:即形体虽劳,但不过分疲倦。

10.气从以顺:即真气调达而和顺。气,即真气。以,而之意。

11.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即各自欲望都能够满足,愿望都能够达到。

12.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即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着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到快乐。任,任意、随意。

13.高下不相慕:即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分,不互相倾慕。高下,指社会地位而言。慕,倾慕、羡慕。张介宾注:“高忘其贵,下安其分,两无相慕。”

14.朴:质朴、淳朴之意。即淳朴敦厚的性格特点。

15.嗜欲不能劳其目:即各种嗜好、欲望都不能引起他注目(烦劳他的耳目)。目,泛指感官知觉。

16.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淫乱邪说不能蛊惑他的思想。

17.愚智贤不肖:即指愚者、智者、贤者、不成才者。不肖,不成才的人。

18.不惧于物:指不为外界物欲所惊扰。

19.德全不危:即全面符合养生之道,而不受早衰的危害。德全,指修养而有德于心。

释义

那些深懂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反复谈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境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才能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他们就精神安祥,欲望很少,心底光明磊落,没有焦虑,劳作而不过分疲劳,身体真气平和而调顺,人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样人们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嫉妒,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任何不正当的嗜欲都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任何淫乱邪说都不能蛊乱他们的精神信仰。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触心竭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活到过百而动作不显衰老。所以,养生的要点既要领会和掌握修身养性的方法还要避免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

按语

本段经文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精神内守”旨在保全人体的精、气、神,揭示了中医养生学的奥秘。文中还提出养生的具体要求:“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因此,随时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正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这种“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贯准则。

现今意义

自然界四季以及诸多气候的变化并不是非常有规律的,常常会出现反常现象。现在经常见到的厄尔尼诺等各种自然现象的更是这种反常气候的体现,正像有人所比喻的,此时的地球母亲就像经历着更年期,她多变的脾气常常令我们感到无所适从,面对突如其来的反常气候,人们来不及调节机体的适应力便会引发疾病。

所论养生方法除避“虚邪”外,还十分注重对体内正气的调养。其中,对精神的调养又显得尤为重要。经典理论认为人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就可使神气内守,精气充足,气血旺盛,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这也是预防疾病的最大法宝。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对诸多的诱惑,现代人的欲望的不断膨胀,大多数人都感到压力逐步增大,心力日益憔悴,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神气不内守”。精神的紧张往往会导致一系列心理疾病的发生,抑郁症,失眠等疾病产生的大部分原因都是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从侧面给出我们警示:内在的心理因素对发病有着重要影响。

经文反复强调“恬虚无,真气从之,就是在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没有私心杂念,没有非分之想,不贪图什么东西,这个人的正气就能够很好地得以保存。他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的水平,就能够提高,健康常在,也就能益寿延年了。

原文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1尽邪?将天数2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3,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4;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5,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6,故形坏而无子7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8,阴阳和9,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10;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11;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12;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13,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14,而无子耳。

注释

1.材力:即精力,指生殖机能而言。

2.天数:即自然赋予人类的寿数。

3.天癸至:指肾气充盛而产生的促进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达到成熟。至,此处有成熟的意思。

4.真牙生而长极:指智齿生出,发育健全。真牙,即智齿。长极,指身体发育完全、成熟。

5.焦:通“憔”,憔悴、干枯之意。

6.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

7.形坏而无子:指形体衰弱,并且丧失了生殖能力。

8.精气溢写:写,通“泻”。精气盈满而能外泻。

9.阴阳和:指男女交合。

10.肌肉满壮:肌肉发达健壮。

11.颁白:即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

12.形体皆极:指身体各部分全都衰弱了。

13.筋骨解堕:解,通懈。指筋骨松懈无力。

14.行步不正:走路步履蹒跚。

释义

黄帝说:人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不够了呢,还是由于生理的自然规律的使然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开始充盛,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旺盛,智齿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是身体最强壮的时候。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枯焦,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亏虚,太冲脉的气血也减少了,天癸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盛,筋骨强健有力,智齿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活动不能自如。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才能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就枯竭了。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笨拙,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说:有的人年岁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先天禀赋的精力超过一般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虽然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就枯竭了。黄帝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活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延缓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按语

本段经文通过对人体生、长、壮、老等生命过程的论述,突出了肾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生、长、衰、老、寿及生育能力均取决于肾气的盛衰,保持肾气的充足也是养生的根本,也给我们指出了保养肾中精气对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文中还阐述了“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这句的意思是肾主藏精,贮藏来自五脏六腑的精气,所以五脏精气充盛,才能使肾更好地发挥泄精的功能。这说明肾具有藏精的功能,也能够泄精。这种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为用的关系,证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临床上常用到的“补先天以促后天“的治疗法则就是以这段经文为理论根据的。

现今意义

经文根据人的生理周期,将人的生命阶段按照肾中精气的渐衰来划分,而不是从具体的年龄来划分人体是否衰老,强调了肾中精气对人体衰老的重要意义。这在古老的黄帝时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此外,透过文中对衰老过程中各阶段症状极其机理的描述,我们可以借鉴出很多对“抗劳防衰”这一热点话题的探讨研究。如文中谈到“女子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枯焦”的阐述,就是在暗示我们,女性朋友的衰老是从足阳明胃经开始的。经文告诉我们,女子过了三十五岁以后,身体机能下降,最先表现为面部肤色的萎黄,皱纹增多,这就是胃经气血衰弱的表现。因为胃经是循行于面部的,而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颜面又恰恰容易体现全身气血分布的部位。所以,《内经》典藉告诉我们这就是女性朋友衰老最先表现,为胃经的经脉气血失调。所以根据“未病先防”的理论,女性朋友如果想保持容颜不老,犹为重要的是注重对胃气的护养,比如平时不暴饮暴食,夏季不贪饮寒凉等等来保护胃气,自然容颜不老,气色有加。此外,针对男性朋友而言,经文强调“四十岁时,肾气衰竭”,旨在提示男性衰老是从足少阴肾经开始的,所以,四十岁左右的男性朋友会明显感到衰老的迹象,比如开始出现白发,发际后延即“拔头顶”等,因为肾其华在发。所以男性朋友预防衰老应该注重对肾气的保养,如节制房事,避免房劳伤精;适当锻炼以强壮筋骨,因为肾主骨。如此才能做到青春永驻,避免衰老。

原文104

春三月1,此为发陈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3,以使志生,生而勿杀4,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5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6,奉长者少。

夏三月7,此为蕃秀8.天地气交,万物华实9,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10,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11,奉收者少,冬至重病12.

秋三月13,此为容平14.天气以急,地气以明15,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16,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17,奉藏者少。

冬三月18,此为闭藏19.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20,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21.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22,奉生者少。

注释

1.春三月:按节气指自立春日起至立夏前一日期间。王冰注:“所谓春三月者,皆因节候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2.发陈:春季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发,生发,发散。陈,敷布、布陈。王冰注:“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容,故曰发陈也。”

3.被发缓形: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舒缓形体。被,同披。

4.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调摄人的精神情志,犹如保护万物的生机,不可滥行杀伐,要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向大自然施以爱心。

5.养生之道:保养春生之气的规律。下文“养生之道”“养收之道”“养藏之道”皆仿此。

6.寒变:由于春季失于调摄,生长之气不足所致的寒性病变。吴注:“肝象木,旺于春,肝气既伤,则夏火为木之子,无以受气,故病生于夏而为寒变。”

7.夏三月: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

8.蕃秀:繁茂秀美。马莳注:“阳气已盛,物蕃且秀,故气象谓之蕃秀也。”

9.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繁茂充实。华,开花。实,果实。

10.使华英成秀:使人的精神饱满,以适应夏气成其秀美。

11.疟:泛指疟疾。

12.冬至重病:日丹波元简去:“据前文例,四字恐剩文。”当删之。

13.秋三月:按节气指自立秋日起至立冬前一日。

14.容平:秋季万物成熟,不再生长的自然景象。容,生态、相貌。

15.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风清劲急,万物萧条,山川清肃宁静。杨上善注:“天气急者,风清气凉也;地气明者,山川景净也。”

16.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神志安宁平静。以避秋季肃杀之气。秋气肃杀,万物敛,降故称“秋刑”。

17.飧泄:泻出未消化的食物。又称完谷不化的泄泻。

18.冬三月:自立冬日起至立春前一日。

19.闭藏:冬季阳气内伏,万物潜藏的自然景象。

20.使志若伏若匿,若隐私意,若已有得: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如有隐私不能外泄,如获心爱之物而窃喜。

21.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冬季不要使皮肤过多出汗,导致阳气频繁耗伤。亟,频数,屡次。

22.痿厥:四肢软弱无力而逆冷的病证。包括痿证和厥证。

释义

春季的三个月是发陈推新,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之间自然界万物,都富有生气,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起床后,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这期间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自然界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脏,从而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称为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入夜即睡,早早起身,不要抱怨白天过长,精神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以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时候如果损伤心脏,就会导致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称为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稳、安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类似于鸡的活动时间,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胡思乱想心猿意马,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造成提供给冬季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称为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伏的时令。这个季节滴水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不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秘藏起来一样;随时注意保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使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背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至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这样的疾病。

按语

本节论述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节形神养生。做到春季能够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使志生;夏季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培养浓厚的兴趣,使志无怒;秋季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使志安宁;冬季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使志藏。人类如果能够顺应四时阴阳变化来调养神志和饮食起居,就可以保持形体康健,精神旺盛,减少疾病发生。如果违背四时阴阳,就会内伤五脏,并可能在下一季节发生病变。这一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及预防医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现今意义

根据《内经》提出的四时养生规律,给出我们这样的启示,针对自然界四时更替,人们的活动应当做出有相应的变化,方能达到强身健体,未病先防的目的。例如在春季,可以增加点户外活动,“眺园林之风光,观山河之奇秀,纳六气之甘清”,来修身养性。另外,春季是细菌、病毒滋生的旺季,肝脏承担着解毒、排泄的重任,所以春季,肝脏负担最重,易发侵害,而患肝病。此外,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容易使人精神疲倦,产生“春困”,因而久卧,易伤肝气。所以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保护肝脏,宜疏郁舒肝,制怒养肝,饮食宜清淡,多饮菊花茶等。夏季养生宜防暑降温,避免贪饮寒凉之品,外出要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以免烈日暴晒中暑,对于居室中的空调、电风扇均不宜久开,适度而止;在饮食上,宜以清淡素食为主,这是由于天气炎热人体消化能力减弱,食欲下降,故清淡饮食容易消化,故宜多吃些绿豆粥、绿豆汤等来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可以吃些西瓜等瓜果以降温解渴,少食肥厚之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如火锅、烧烤等;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防燥。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盛则干”。这个时期,人体常会出现一系列“燥象”,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等,因此,除要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湿度外,最好多吃些雪梨、鸭梨等,生食能清火,蒸熟能滋阴,对于防燥护阴均有益处。冬季养生宜注意顾护阳气,在饮食上,宜以进补热食为主,早餐宜食粥类。民谚有“早晨喝粥一大碗,站在雪里身也暖”。午饭要吃好,饭菜熟后,适时趁热进食,凉则寒,寒则食后伤胃生疾。晚饭避免吃太饱,宜吃少,如食小米粥等来滋养胃气。在寒冬腊月寒气偏盛时期,一般人可多吃些栗子、韭菜、羊肉、牛肉、狗肉、鲢鱼等热能多、御寒能力强的甘温食物。

原文10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1.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以从其根3;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4.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5.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6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7.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8,不亦晚乎?

注释

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盛衰的交替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保养阳气是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是适应收藏的需要。

3.以从其根:顺从万物阴阳的消长的根本。

4.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人与万物一样在生长化收藏中运动不止。

5.得道:知道养生之道。

6.佩:违逆。

7.内格:人体内在的生理性能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不相协调。

8.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比喻事到临头,为时已晚。

释义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是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像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透支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四时阴阳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所在,违背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称得上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很好地执行,愚人则时常背道而驰。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加速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在它发生之前进行治理。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才想到挖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为时已晚啊。

按语

本段经文主要论述了顺应四时变化规律养生的重要性。如文中强调,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在。阐明了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破坏真元之气。“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就道出了违反四时规律的危害。

文中最后还强调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即不等病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预防。这反映出中医养生重在未病先防的医学思想。

现今意义

“治未病”的思想是医学永恒的主题。而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是养生的核心内容,它是积极的。这种积极、主动的意识是十分值得提倡的。《内经》认为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不要等到疾病已成了,才想到如果好好锻炼,或者多加注意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病了,如同口渴了才想到去挖井,战争发生了才想到去凿兵器,这都是不可取的,而应当在病还没发生时及早预防,以备后患。

《内经》典籍中“未病先防”“治未病”的思想渗透在经文的字字句句中,这一思想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历代医家也都极为推崇这一观点,并将其发挥。指出未病先防既包括没得病时积极保养正气,预防病邪侵袭;还包括已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要掌握疾病发展的趋势,预防疾病的发展。正邪交争如同作战,这样可以掌握主控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阐述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正是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发挥的“防病传变”精神的体现。

原文106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2,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3,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4隧以长,基墙高以方5,通调营卫,三部6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注释

1.以母为基,以父为:人体胚胎形成,以母亲的血液和父亲的精液作为基础,阴阳互用,相互结合而成的。

2.肌肉解利:肌肉纹理间隙润滑,气道通畅。

3.气以度行:气血运行的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致。

4.使道:人中沟。

5.基墙高以方:泛指面部骨骼,肌肉方正、丰满。

6.三部:指颜面、上额角、中部鼻头、下部下颌处,下面三里也是指这三处部位。

释义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听听在人的生、长、老、死的过程中,基础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呢?岐伯说:人体胚胎形成,以母亲的血液和父亲的精液作为基础,相互结合而成的,死是因为神消失的缘故,生就是只要神存在就有生命存在。黄帝问:什么是神?岐伯说:气血调和,营卫通利,五脏已成,神存在于心中,魂魄等神志都形成后,人也就形成了。

黄帝问:人的寿命长短各不相同,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寿,有的得病很长时间不好,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如果五脏气血旺盛,畅流不止,气血经脉调和,肌肉细致紧密,皮肤纹理致密,营卫的运行就能很好的在体内正常循行,呼吸均匀,气血运行的速度与呼吸次数保持一致。六腑的功能也正常,运化津液,正常的输布营养物质到体表等等,身体的一切功能都有调不紊地进行,这样就能长寿。

黄帝说:有的人能活到过百才死去,怎样才能像那些人一样长寿呢?岐伯说:这样的人大多人中沟较长,颜面、上额角、鼻头、下颌等处的肌肉也都丰满紧实,具备这样的体征,说明身体的功能都处在强盛的运转状态,所以能长寿,活过百岁,达到自然年龄。

按语

本文开头叙述了人生命的形成所要具备的物质基础,即“以母为基,以父为”;也就是形成人体胚胎的先决条件,以母亲的血液,和父亲的精液作为基础,阴阳相互作用,相互结合而成的。并且人的形成还有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神”的化生,文中强调“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足以见到神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文中最后指明了人在生、长、老、死过程中,影响寿命长短的诸多因素,这里既包括内在因素,即先天之精气的强或弱,也有外在的体征,即人中沟的长短及各处肌肉的丰满与否。这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今意义

本段经文向我们阐述了影响人体生命长短的一系列因素,使我们对生命的生长壮老死都有了一定了解,同时文中提到的影响人们生命质量的诸多因素,从中渗透了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各种信息。比如,胚胎的形成是由母亲和父亲的精血凝聚而成,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先天之精了。而这一精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体质。可见父母的身体状态,机能强盛与否是要延续到子女身上的,所以我们强调优生优育,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父母的各方面的素质要调整到极佳的状态,出生的孩子才能聪明健康。长寿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而影响长寿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是先天之精和后天的习惯两方面。根据经文中强调的长寿者的外在体征,其实质是反映了后天身体的机能情况,如果机体各方面功能都强盛,自然气血调和,营卫的通利,各方面都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也有人把这种健康的最佳状态概括为“五快”,即“吃得快,说得快,行得快,睡得快,便得快”,其实这也就是中医讲的脏腑的功能协调运转,阴平阳秘的状态,无置可否,能够将身体始终调整到这种状态的人,自然颐寿延年了。由此,我们不难得出想要身体健康长寿就要从两方面去调养,优化先天,要优生优育,保养后天要养生防病,这也是该段经文所要传达给后人的主要旨意所在。

原文107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1;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2;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3;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4,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5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6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7,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8,故中寿而尽也。

注释

1.走:跑。

2.趋:快步走。

3.步:慢步走。

4.发颇斑白:头发花白。

5.四脏:肝心脾肺。

6.空外:鼻孔向外张。

7.其肉不石:肌肉松弛不坚实。

8.乱而相引:真气衰败,功能紊乱。

释义

黄帝曰:能给我讲讲人的气由盛到衰的过程是怎样的吗?岐伯曰:人在十岁时候,五脏机能开始稳定了,气血通顺,气在下,所以喜动爱跑;二十岁时,血气开始旺盛,肌肉长成,所以走路步伐很快;三十岁时,五脏机能达到最佳状态,肌肉变得紧实坚固,血脉充满,所以走路平稳;四十岁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保持充实旺盛的状态,这时候身体状况稳定,皮肤开始松弛,头发有脱落的迹象,有白头发出现,身体发育到了顶点,不再发育,所以喜坐不好动;五十岁时,肝脏的功能首先开始减退,肝叶变薄,胆汁分泌减少,开始有眼花的征象;六十岁时,心脏的功能开始下降,容易表现出抑郁,气血运行不畅快,总想睡觉;七十岁时,脾脏的功能开始下降,皮肤变得干枯;八十岁时,肺脏的功能开始下降,魄这一神志居无定所,有离体的倾向,所以思维有点不清,说话思维混乱;九十岁时,肾脏的功能开始减退,肝心脾肺四脏经脉都已经气血不足了,功能衰败;达到百岁时,肾肝心脾肺五脏机能全部衰败,神没有地方可藏,就会离开人体,这时的人已如同行尸走肉了,就要寿命终止了。

黄帝说:还有不能活到自然的寿命就死的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是因为这些人的五脏功能不强盛,人中沟不长,鼻孔向外张,得病一般多突然发生并且一开始得就是很重的病;这样的人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少,肌肉不结实,很容易遭到风寒等的邪气的侵袭,血气虚弱,血脉不畅通,遇到邪气侵袭,正气无力攻邪,这样的人寿命就不会太长。

按语

《内经》中论述生命规律的篇章共有三段,分别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以男女的八、七为度,阐述人体生长壮老死;《灵枢·天年》即本段——以十为度,产生五脏的盛衰,说明生命的全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四十到六十,以论述房劳对人体的衰老的影响,说明衰老的主要影响因素。

本段的鲜明特征是将人的生命过程划分为十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各自特征。如十岁“好走”,因为人在十岁时候,五脏机能开始稳定了,气血通顺,气在下,故喜动爱跑;二十岁“好趋”,这个年龄段,血气开始旺盛,肌肉长成,故走路步子较快;三十岁“好步”,此时五脏机能达到最佳状态,肌肉变得紧实坚固,血脉充满,爱好从容不迫的步行;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好坐”,五脏六腑十二经脉,都保持充实旺盛的状态有下降的趋势,所以会有皮肤松弛,头发脱落变白的迹象,容易感到累;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肝脏的功能首先开始始衰;六十岁,“心气始衰”“好卧”,心脏的功能开始下降,血不养神,爱睡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脾脏的功能开始下降,脾主肌肉,所以会有皮肤干枯不荣的表现;八十岁,“肺气衰,”“善误”,肺脏的功能开始下降,魄志属肺,肺为魄之处,现魄无所居,所以有离体的倾向,表现为思维不清,说话思维混乱的现象;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皆虚”,肾脏的功能开始减退,肝心脾肺四脏经脉都已经气血不足了,功能衰败;百岁时,“五脏皆虚,神气皆去”肾肝心脾肺五脏机能全部衰败,神无所依附,即将离开人体,这时的人离死也就不远了,这也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机理印证。这种对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脏腑功能依次衰退的阐述,至今仍很有研究价值。

现今意义

本段经文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阐述了生命的全过程,告诉我们在哪个阶段,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征象,对我们的养生、防衰、防病都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尤其从四十到百岁的五个阶段中各脏腑功能依次衰退的论述,很符合我们现实的衰老过程。如从四十岁开始会出现脏腑功能开始下降的趋势,五十肝脏功能最先衰退,和我们的谚语“女人四十八,不老眼也花”是一致的,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反证了这个年龄段肝功能开始失调了;另外肝还有疏畅情志的作用,这个时期的人也会表现为情志的容易失调,抑郁,急躁不安等,医学上将这些症状放在一起称之为“更年期综合症”,妇女还会表现为月经的失调等等都和肝气失调有关。而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的健忘,思维反映不敏捷,行动迟缓等又都是五脏功能下降,不藏神的具体表现。所以,经文强调“百岁时,五脏皆虚,神气皆去”。

因此,中医强调在人的整个生命状态是以精、气、神的状态为主要表现的,所以又将这三者称为人体“三宝”,人体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精、气、神”盛衰变化的体现,所以中医所谓的人的衰老程度,不仅仅是看年龄还要结合“精神头儿”来判断,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其最终无非都是为了达到补精、调气、养神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