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位戴着墨镜的张先生走到门口,递给狱卒一沓纸钞,遂昂首走进监狱大门。
狱卒一看手中的钱:“出手可真够大方的啊。”
瞀官:“小意思,他给我的比你多,”指着对面那家酒店,“喝酒去,我请客!”
一间宽大的牢房
杜重远背剪着双手,边在牢房中徐徐踱步边小声哼唱:离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了日本兵……”
那位商人走进牢房:“杜重老,别来无恙乎?”
杜重远闻声转身,打量了一下来客:“你是谁?”
来客放下礼盒,扔掉手杖,取下墨镜,原来是张学良。
杜重远惊愕地:“啊!怎么是汉卿……”
张学良:“难道我不该来探监吗?”
杜重远:“说实在的,你还敢来看我这位‘侮辱天皇’的罪犯,真是既出我所料,也令我感激不尽啊!”
张学良:“快别这样说,我是专程来请教的。”
杜重远:“请教?实不敢当!如果是来谈打回老家去的国事,我愿剖腹见心地和你谈。”
南京蒋介石官邸
蒋介石坐在沙发上,在认真地阅读一本杂志。
宋美龄走进:“达令,是什么文章让你这样着迷啊?”
蒋介石:“是立夫送来的一本在法国办的《救国时报》,上面刊登了一篇《八一宣言》,是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的。”
宋美龄:“读后有何感想?”
蒋介石:“看样子,夫人也听说了这篇《八一宣言》?”
宋美龄:“听阿哥说,《救国时报》是随着一份在国内发行的刊物赠送的,估计会有很多人知道这篇《八一宣言》。”
蒋介石微微地点了点头。
宋美龄:“对此,我们要有所准备哟。”
蒋介石:“等夫人看后谈了想法,我再和立夫他们商议具体应对的办法。”
戴笠走进,行军礼:“校长,学生前来聆听教海。”
宋美龄接过《救国时报》,笑着说:“你们师生谈吧,我进屋去读这本天书。”遂走进屋去。
蒋介石:“自从我下达通缉殷汝耕的命令以后,平津的师生有什么反应?”
戴笠:“他们还是不依不饶,不是包围宋哲元的官邸,就是找何应钦请愿。”
蒋介石:“请转吿宋哲元与何应钦,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决不允许在平津演出反日的学湖。”
戴笠:“是!自从东北军在直罗镇失敗以后,张汉卿的日子很不好过!”
蒋介石:“这我淸楚。告诉军委会,张汉卿要求补足他三个师的报告退回去,让他们自生自灭!”
戴笠:“是。”
蒋介石:“听说有很多人士去上海看杜重远啊!”
戴笠:“多是一些读书人,尚未发现军政两界的要人。”
蒋介石:“切不可演出大意失荆州的戏来!”
戴笠:“是。”
上海苏州监狱牢房
杜重远动情地:“汉卿啊,为了拯救东北三千万同胞,为了二十万东北军的前途,也为了你汉卿个人的荣誉,从现在起,我认为你必须另辟一条新路走。”
张学良沉重地点了点头。
杜重远:“一句话,那就是利用你在西安的特殊地位,设法促进西北大联合,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救国。”
张学良为难地:“和杨虎城将军的十七路军联合没问题,可是和红军……我真不知该怎么个联合法?”
杜重远:“你读过共产党最近发表的《八一宣言》吗?”
张学良:“在西安的时候听说过,但不知详细的内容。”
杜重远:“哎呀呀,你怎么还不如我这个犯人的消息灵通呢!简单地说,《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再者,共产党及其工农红军愿意和所有抗日力量建立联合阵线,共同抗曰。”
张学良凝思有顷:“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是本党的决定,还是有着其他的国际背景?”
杜重远:“据我的朋友说,是根据第三国际的指示精神作出的决定。”
张学良沉默良久,遂怆然地叹了口气。
杜重远笑了:“看来,汉卿又多虑了。”
张学良:“难道蒋先生他……”
杜重远:“他是玩政治的老手,绝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你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尽快实现西北大联合的政治局面。”
张学良:“人家共产党愿意和我张某人联合吗?”
杜重远:“放心,我们绝不是剃头的挑子头热。”
陕北东村毛泽东下榻的窑洞
毛泽东坐在桌前边吸烟边看业已写好的信件。
彭德怀走进:“老毛,又在做什么大文章?”
毛泽东:“以我和你的名义写给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的信,目的只有一个,力争和杨部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
彭德怀接过信件,边看边问:“有把握吗?”
毛泽东:“我不是算命先生,没有办法打保票。不过,我听恩来说,当年他在上海中央工作的时候,曾经收到过杨虎城将军要求人党的申请书。”
彭德怀边看边问:“党中央批准了吗?”
毛泽东:“批准了!遗憾的是,他当时在日本,等入党通知送达东京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日本回国。从此,他未过一天组织生活,就又远离了党组织。”
彭德怀看完信件:“这太遗憾了!”
毛泽东:“不过,他与党一直有联系,不仅南汉宸同志当过他的秘书长,而且汪锋同志也一直和他有关系。”
彭德怀:“这封信写得动之以情,我看就请汪锋同志亲自面呈杨虎城将军。”
毛泽东微微地点了点头。
彭德怀:“陕北冷得早,而且冷得厉害,我们红一军团的指战员多数还穿着单衣,林彪和荣臻同志找到了我这个司令员,说至少需要两千到三千大洋,才能解决过冬的棉衣。”
毛泽东:“他们也找了我。”
彭德怀:“你是怎么答复他们的?”
毛泽东:“我说没有办法。”从桌上拿起一封信,“我给徐海东同志写了封信,看看他们能不能借给一点钱。”
彭德怀接信阅毕:“老毛啊,你可开创了红军史上的先例,军委主席向部下借钱。”
毛泽东:“我这个军委主席不是财神爷,生不出钱来,只好出此下策啊。”
彭德怀:“可他们红十五军团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毛泽东:“所以我一边写信一边暗自说:请马克思或者是列宁保佑我们吧,海东同志的手里能有一些应急的钱。”
红十五军团指挥部
徐海东十分为难地捧读毛泽东写给他的信。
程子华走进:“老徐,发生了什么事,让我立即赶来?”
徐海东:“毛主席派杨至诚同志来向我们借钱。”
程子华惊诧地:“什么,毛主席向我们借钱?”
徐海东掂了掂手里的信:“看吧,这是毛主席亲笔写的借条,再三声明:有借有还,前提是不让我们为难。”
程子华接过信件阅毕,为难地:“咱还有多少家底?”
徐海东:“我问过供给部长了,一共还有七千块大洋。他说:这是红十五军团今冬吃饭穿衣的生命钱。”
程子华:“你说该怎么办呢?”
徐海东:“借。”
程子华:“我同意,一家三千五百大洋。”
,徐海东:“不行!毛主席率领红一军团爬雪山、过草地,走了整整一年,比我们苦啊。”
程子华:“这我清楚!你就说吧,给毛主席他们多少?”
徐海东:“五千。”
东村红一军团所在地
阴云密布,朔风劲吹,满天飘着雪花。
红一军团指战员穿着单薄的军装在操练。
毛泽东、彭德怀在林彪、聂荣臻的陪同下边看边交谈。
林彪:“陕北真是个穷地方!我们再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啊,不是冻死也得把大家饿死。”
彭徳怀:“苦是苦一点,可也没有你说的这样严重。”
聂荣臻:“就要进人寒冬腊月了,可我和林彪同志连指战员的御寒问题还解决不了。”
彭德怀:“为此,老毛亲自出面向徐海东同志借钱。”
林彪:“徐海东同志借给了吗?”
毛泽东:“借给了。”
聂荣臻:“多少?”
毛泽东:“五千大洋。”
林彪:“看来,他们的家底够厚的了!”
彭德怀:“不对!据杨至诚同志说,红十五军团的家底就七千大洋,为支援我们,人家只留了两千。”
毛泽东:“永远记住,不要忘记海东同志雪中送炭的恩情!同时,你们也都想一想未来红军发展的方向。”
林彪:“关于红军未来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应当向渭南、汉中一带发展。
毛泽东:“理由呢?”
林彪:“那里是自古兵家必争的粮仓宝地,我们可以到那里打游击去。”
毛泽东:“你想得不错,可我们靠什么和蒋介石的中央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争这块粮仓宝地?”
林彪嗫嚅地:“这……”
毛泽东:“说明你的设想虽好,我们达不到。”毛泽东为缓和气氛,“林彪同志,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族兄林仲丹同志从莫斯科到了瓦窑堡。”
林彪激动地:“真的?”
毛泽东:“真的!不过他改名叫张浩了。洛甫同志来信说:张浩同志了不起,他以惊人的毅力,背熟了共产国际七大的决议,化装成商人,穿过蒙古荒漠,带回了革命的真经!”
林彪:“他是我的革命引路人,我一定向他学习。”
聂荣揉:“主席一定知道张浩同志带来的真经吧?”
毛泽东:“不知道,等我回到瓦窑堡再向张浩同志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