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的代价
冲动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发突然,缺乏理智而带有盲目性,对后果缺乏清醒认识的行为缺陷。冲动靠激情推动,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其行为缺乏意识能动调节作用,因而常表现为感情用事、鲁莽行事,既不对行为的目的做清醒的思考,也不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更不会对行为的消极和不良后果做理性的评估和认识,而是一厢情愿、忘乎所以,结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铸成大错,遗憾终身。我们每个人要想尽快成长就必须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冲动你克制住了,你就在成长的路上迈出了一步。
⊙⊙⊙
咬耳朵的故事
1997年,拳王泰森曾制造了体坛史上最大的闹剧之一——咬耳朵。堂堂拳王为什么要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报复对手呢?
在此之前,泰森为了夺得某拳击组织的金腰带,大战老将霍利菲尔德。结果霍利菲尔德凭借丰富的经验,使用各种被泰森称为“下三烂”的手段,如搂抱、头撞等,避免与泰森的正面冲杀,结果让泰森有力使不出,输掉了这场比赛。憋了一肚子气的泰森第二年再次挑战霍利菲尔德,没想到这次对手故技重施,这让泰森恼羞成怒,冲动之下,咬伤了老霍的一只耳朵。结果泰森不仅输了比赛,而且还丢了尊严。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泰森对当年的这一举动表示了道歉:“其实我是好人,但我当时太冲动了,完全疯掉了。”
无独有偶,2010年8月,河南省也出现了一起“咬耳朵”事件。大致原委是:李某带着幼子在小区门口的商店玩耍,店主也不时逗着孩子。结果店主不小心动作重了一些,把孩子推倒在地。李某见状火冒三丈,不由分说就和店主打了起来。打斗中,占下风的李某冲动之下咬掉了店主的一块耳朵。
事后,李某因故意伤人罪获刑。他表示,自己当时确实太冲动了,后悔也来不及,只能乞求对方的原谅。
两个“咬耳朵”事件,背后都是同一种情绪在作怪,那就是冲动。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在冲动情绪的控制下,人们的行为完全是怨气的宣泄,是欲望的爆发,几乎毫无理性可言,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言行大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做到公平。更为严重的是,冲动时人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直接导致行为的破坏性大大上升。所以,冲动的代价往往是十分惨重的。
和愤怒、恐惧一样,冲动也是一种消极作用很大的负面情绪。但是与其他负面情绪不同,冲动一般是由其他极端的情绪所引起的,因此它的成因很复杂。要想战胜冲动,首先要了解导致冲动的不同原因,进而对症下药。
三种冲动
冲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恐惧衍生的冲动。
药家鑫是陕西省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谁承想,这位曾经受社会尊重的大学生却在冲动的支配下变成了杀人恶魔。
2010年10月,药家鑫在深夜驾着私家车去看望女友,结果在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女服务员。药家鑫急忙下车查看受害者的伤势,结果发现受害者正在用手机记录自己的车牌号。
“当时我吓坏了,生怕对方跟自己纠缠不清,要是他们闹到学校甚至闹到法院,那我的名誉、前途会受到很坏的影响。”由于对前途和命运的恐惧,药家鑫只觉热血冲顶,冲动之下,他狂捅对方8刀,然后驾车逃逸。后来,年轻的女服务员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药家鑫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他的一时冲动,毁了两个家庭。
在这个案例中,药家鑫先是感到了对自己名誉、前途的恐惧,这种恐惧没有正确地排遣,进而转变成了瞬间的冲动。
很多人的冲动往往来源于恐惧,正如前文所说,当自己的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时,人们就会产生恐惧情绪。可悲的是,人们往往处理不好这种恐惧,总是用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一幅巨大的悲观图景。在这种悲观情绪的笼罩之下,人们就会产生第一类冲动——恐惧衍生的冲动。
第二种冲动是愤怒衍生的冲动。
“愤怒的江河一旦冲决堤坝,就会变成冲动的洪水,造成极大的破坏。”
郑州的一对夫妇因为愤怒没有得到宣泄,演变成了冲动,打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2010年5月,3岁的幼女小荃在妈妈阿红的陪同下认图板上的字,很快就认全了。孩子的爸爸徐利回到家中后,阿红兴奋地跟丈夫说:“小荃把图板上的字都认全了!”爸爸听后也很高兴,拿着图板要考考女儿。结果认到“森林”的时候,年幼的小荃总是把这两个字念反,教了好几遍也记不住。爸爸顿时火冒三丈:“笨得像猪一样!跟你妈一样笨!”说着拿起拖鞋冲着小荃的胳膊和腿没轻没重地抽了过去。挨骂的阿红也一时气不过,拿着鞋刷子一起打小荃。
挨打后的小荃第二天出现了身体不适,但是仍在气头上的父母没有带她去医院看病,任凭孩子不吃饭也不闻不问。两天后,小荃浑身乌青,眼球上翻,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在幼儿园老师的眼中,小荃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亲生父亲竟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下如此毒手呢?原来,徐利是个重男轻女的人,思想很愚昧。当阿红为自己产下一女后,他感到很恼火,“一看到自己的女儿就气儿不打一处来”。平时孩子只要一不听话,徐利的火气马上就上来。这次孩子又没有认出这么“简单”的字,徐利平时的怒气一时间爆发出来,演变为冲动,结果将孩子虐待致死。
这个悲剧背后反映出来的道理其实十分普遍,很多人的冲动源于日积月累的或者是一时爆发的愤怒。愤怒中人的言行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如果得不到正确地宣泄,这种负面情绪很可能直接向他人爆发,这时人们就会产生第二类冲动——愤怒衍生的冲动。
第三种冲动是欲望衍生的冲动。
某著名心理学家曾如是说:“欲望应该是冲动的最本质属性。”
20世纪90年代,一起犯罪事件曾震动美国。在一个清晨,一个穷困潦倒的男子无所事事地在公园的树林里游荡,长期的贫困使他找不到生活的乐趣。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漂亮姑娘正沿着湖边晨跑,紧身的运动服装衬托出了她姣好的身材,而边跑边听的高档随身听同样吸引着男子的眼球。“强行占有她,然后抢走她的随身听”是该男子的第一反应。当女孩儿跑第二圈的时候,男子突然从湖边的树林中蹿了出来,实施了他的“计划”。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女孩儿大声呼救,怕事情败露的他一怒之下将女孩儿打死,然后畏罪潜逃。由于当时的侦破条件有限,这个案子一直悬而未决。过了近十年,案情终于浮出水面,当年这个少女奸杀案的嫌疑人也最终落网。落网后,男子仍然对当时的所作所为后悔不迭:“当时我的生活无聊极了,对金钱和异性的饥渴让我昏了头脑,当时我真不该那么冲动,这十年潜逃的噩梦可能就是对当时的惩罚吧……”
大千世界,冲动的案例林林总总,有的人见钱眼开,有的人见利忘义。其实人都是有本能的,心灵深处最本质的需要让我们对一些事物的欲望非常强烈,而且具有持久性,这些事物包括食物、金钱、异性等。一旦这些欲望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人就会为了欲望不顾一切,也就是产生了第三类冲动——欲望衍生的冲动。
别让冲动毁了你的理智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这句古训如同警钟一般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应当理智地面对身边的人与事,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铸成大错,令自己终身悔恨。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最低,特别容易做出冲动的傻事。在愤怒的关头,人们往往会自以为是,做出非常武断的决定,其冲动行为的危害性不可估量。
七百年前,在遥远的北威尔士,有一位王子要出门打猎,他留下自己的爱犬在家看护婴儿。等王子打完猎回到家,竟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摇篮旁边的地毯被鲜血染红,而自己的爱犬却伏在地上舔着嘴边的血,高兴地望着主人。王子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一定是爱犬兽性发作吃了自己的婴儿,想到这里,王子大怒,拔出身上的长剑刺入爱犬的肚子。随着爱犬的一声惨叫,惊醒了在地毯下熟睡的婴儿,这时王子才发现门后的角落躺着一条浑身血迹的狼。
原来在王子外出的时候,这条狼想要偷吃婴儿,爱犬拼命与狼奋力搏斗,咬死了狼保住了婴儿的生命。王子号啕大哭,悔恨不已,就这样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永远失去了爱犬,可是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因为王子的内心被强烈的愤怒占据,丧失了理智,一时间走向了情绪的极端,忽略了对现实情况最基本的判断与核实。王子如果能给自己三分钟时间去平静心绪,控制冲动,也许事实的真相就会及早被发现,那么可怜的爱犬也能幸免于难了。
在冲动的当下,人们会头脑发热,不顾一切地发泄愤怒与仇恨,将自己的生死祸福抛之脑后。冲动之人就如同魔鬼附身一般,被愤怒和怨恨蒙蔽了心智,为逞一时之快,为泄一时之愤,付出了惨痛代价。回顾一下生活中令我们后悔不已的事情,其中是否隐藏着冲动的影子?因为冲动,有人痛失爱人;因为冲动,有人误杀好人;因为冲动,有人家破人亡;因为冲动,有人一无所有……家庭的矛盾、爱情的失败、工作的挫折、人际交往的差强人意,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接踵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目不暇接,于是,我们生气了,恼怒了,冲动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冲动的恶魔让我们一步步走向非理性的悲苦境地,引发了难以预计的恶果和灾难。
萧伯纳笑对挑衅者的故事为人称道。在他的剧作《机器与人》首次公演结束谢幕时,有观众无礼羞辱他的剧本烂透了,萧伯纳并没有因为愤怒而冲动,而是向这位观众鞠躬用宽容的幽默化解了尴尬的场面。萧伯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那句名言:“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面对冲动的恶魔,萧伯纳唯一的武器就是自我控制,用理性和冷静去战胜感情用事,摒弃失控冲动,让无事生非、寻衅滋事者自讨没趣。
冲动易怒本就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还会伤人伤己。很多人因为一时冲动说出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都用“三思而后行”的警语来自我勉励。面对世事无常,我们要学会忍耐,通过忍耐来锻炼毅力、陶冶性情,做一个善于容忍、不计得失的宽大之人。一切冲动都是可以避免的,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是却有治疗冲动的良药。冲动还是理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在生气愤怒的时刻,要学会与自己对话,三思而后行。试着用自我控制和忍耐武装自己的内心,在冲动时刻,不再是束手就擒的弱者,而是理智的强者。只有战胜冲动的魔鬼,才能收获平安健康的幸福人生。
战胜冲动的普遍方法
引起冲动的原因十分复杂,但是要想战胜冲动,还是有一些方法可循的。
首先是保证睡眠。一般情况下,人在睡眠不足时会出现“脑子短路”,如果睡眠严重不足会顿生厌烦、焦虑之情,这会让一个人自我克制的能力大大降低,人就好像变成了一个干燥的炸药包,遇到一点儿火星就会瞬时爆发。所以,容易冲动的人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劳累过度得不到正常休息,如果是的话,要及时调整休假了。
一个企业的老总,平时大事小事都应对自如,谈判桌上更是谈笑风生,遇到多大的困难、多么难缠的对手都能应对自如,这样的风范让竞争对手都好奇地向他询问是否有什么奇招。老总的回答很简单:“当我感到自己要克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就停止加班,补充睡眠。”可见,睡眠恰似春风细雨,能够抚慰人们躁动的心灵。
其次是加大阅读量。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似乎“爱冲动”和“没涵养”有着某种联系,事实确实如此。很多人没有足够的阅历,做事只凭自己的感觉,从不考虑后果,经常冲动。如果爱冲动的人有这个特点的话,建议多读一些书。“书如人生”,读一本书的过程,就是了解不同人生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自己人生的过程。书读得多了,一个人的涵养和气度都会有所提升。
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吕蒙,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做事总是凭着一腔热情,不考虑后果,结果往往在冲动之中把事情搞砸。后来他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刻苦读书,结果以后做事考虑周全多了,冲动的概率大大下降,因此有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佳话。
对症下药
如上文所说,很多人的冲动源于过度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常常来自我们悲观的想象。如果发现这种现象出现在自己身上时,要尽快摆脱这种悲观想象,试着描绘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中,郭芙蓉有一句名言:“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这句话很搞笑,实际上正是“描绘快乐图景”这一方法的生动体现。
就拿药家鑫的例子来说吧,如果他撞人之后产生的是另外一种联想——“我主动地停车,请求对方原谅。如果对方伤势较重,我会把她送到医院,并及时跟双方家人沟通,这样对方肯定不会纠缠不清的”——恐怕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许多人的冲动源于愤怒,当自己感到怒不可遏,马上就要爆发的时候,试着倒数十个数。
某著名篮球教练曾经这样说:“我承认自己很爱冲动,但是我正在试着克服这个缺点。看到我的球员发挥不好时,我总是想大喊大叫,不过在大叫之前我会默数十个数,想想他们是不是差到我必须发脾气,是不是没有尽全力,是不是没有上进心,结果答案往往都是否定的。这样,我冲动的概率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