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姜太公任贤治齐

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在齐国,姜太公积极发展工商业,增强国力;同时不拘一格招纳贤士,为齐国的强大储备了大量栋梁之材。经过一番治理,为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公封齐

周文王在世时,事无巨细,大都听从姜太公的意见。在姜太公的大力辅佐之下,文王修德施恩,发展生产,扩张土地,征服戎狄,不断削弱着商的实力,逐步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这为武王继承父业、彻底推翻商朝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姜太公不仅辅佐文王完成了反商的准备工作,并亲自参与到直接推翻商朝的军事行动当中,担当着三军统帅的重任。

由于商纣残暴无道,国力衰微,且早已失去民心,经牧野决战,商朝彻底败亡。灭亡殷商,姜太公自然是头等功臣,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所载:“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也正因为有如此大功,在周初实行分封制之时,姜太公被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为齐国君主。受封之后,太公即率领姜姓族众赶赴封地。因为天下大局已定,太公心中不似过去那般忧虑,长期以来的辛劳和疲倦,此时亦得以缓解,因此路上晓行夜宿,兼游山看水,走得十分缓慢。

幡然醒悟

这一日,太公率领族众已经走了将近半天。中午太阳高照,十分燥热,大家都嚷着要休息。太公也觉得有些疲累,便吩咐下去,让大伙找些方便之处休息一阵,顺便吃点儿东西。

看着族众男女欢天喜地地散开休息,幼童少年却不知疲倦地互相打斗、嬉戏玩耍,太公心中十分快慰。心想自己以年老之身,得文王知遇,得以出将入相,成就一番伟业,毕竟不枉此生。文王虽然故去,武王亦尊师重道,待己不薄,虽是君臣,那一番情意却胜似君臣。自己那日去拜别武王,武王姬发竟感伤垂泪,依依不舍。如此重情尚义之主,离他而去,自己也确实有些割舍不下。

想到这,姜太公不禁深深叹了口气。这或许也是他一路慢行的一个缘由吧。不过,此番能率领族众奔赴自己的封地,得以安养天年,足可谓善始善终,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太公刚从深深思索之中解脱出来,就见迎面来了一支队伍,仔细一看也是赶路之人。但见他们行色匆匆,太公觉得奇怪,便过去问话。路人听说是姜太公在此,都停下脚步,赶过来向太公施礼。太公问:“如今天下已定,世道太平,却见你们脚步匆忙,不知道在为何奔忙啊?”“回太公的话,小人们并无急事。”一个中年人向前几步,恭敬地说,“只是,小人听说时难得而易失,慢行必定错失机会,太公不急于赶路,不像前往封地就职啊!”

这一番话,让太公猛然惊醒。是啊,此时虽然攻灭了商纣的军队,占领了京城,看似大势稳定,但边远地区还没有纳入统治秩序之内,仍是一片混乱状态。自己耽于行程,岂不误了大事。想罢,太公便命令族众即刻启程,急急赶路,第二天天刚放亮便赶到了营丘。果不出路人所言,姜太公刚到,正好赶上附近的莱夷部落聚众前来攻打营丘,与太公争夺此地。好在太公及时到达,亲自统率部属抵御来犯之敌,粉碎了莱夷部落的进攻。

三业并举

姜太公在营丘修明政治,积极治理。在治国的方针策略方面,他施行了因地制宜的方策。

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不仅全面周到,而且深刻精辟。齐地田土贫瘠,百姓穷困,人口也相当稀少。《汉书·地理志》就记载说:“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因此,在齐国经营农业十分困难,依靠农业来富国强兵绝对不是好出路。姜太公没有蛮干,他在一番调查之后,发现“负海”虽有缺陷,却也有丰富的鱼盐资源,齐地又有较好的手工业传统,因此决定“因其俗”,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至而辐凑。”这种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利用自身资源条件让商贾通商、工匠制作器物、妇女纺织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了国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完全符合当时齐国的具体国情的。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因此这三种行业绝对不可偏废,要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在这种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加上太公及后世诸王的苦心经营,齐国在经济实力上有了迅猛的提升。当然,这与姜太公个人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他早年曾经经商,在朝歌、孟津一带的市场做过小贩,也干过屠宰,还卖过酒,可谓经历丰富,因此对通过发展工商业来致富的方法十分熟悉。由此可见,太公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富于经济谋略的商业家。

选贤任能

姜太公高瞻远瞩,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人性好生恶死,好德而归利。如果能行仁义道德,就能使天下人前来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这样必可以使万民归心。因此他大行仁义之道,修德惠民。

在用人方面,太公采取了“尊贤尚功”的方针。实际上就是尊重人才、重用贤能之士。《六韬·文韬》里《上贤》《举贤》两篇文中,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凡是有才干之人,不论身世如何,哪怕是出身贫贱,只要能够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就应得到嘉奖和重用。这种不论高低贵贱、贤哲皆为我用的方针,是太公深远的谋略智慧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现。太公还要求,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来选取贤能,并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考核官吏,鉴别他们才智的高低,考核他们能力的强弱,评定他们政绩的优劣,使其名实相当,为国出力。此举为齐国招纳了大量的贤才。

以上由姜太公订立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齐国后来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周的舆服制度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各级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的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西周王室赐予受命者衣服、车马、旗帜,其冠冕服章包括衣、冠、带、履、佩、笏等,它们有数量、质地、形制、颜色、纹绘、组合等方面的差别。一般而言,爵位较高的贵族所享用的车服的质地优良,各种图案纹饰雅致,颜色搭配丰富多样。而低级贵族所享用的车服质地较差,纹饰图案也比较单调。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力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也不相同。冠冕服饰作为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专用服装,其严格的等级规定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政治色彩。冕服作为官服,为适应周代礼仪制度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地完善。舆服制度与封建册命制度及爵位制度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