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快速祛病:刮痧 拔罐 艾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艾炷灸法

艾炷放在穴位上的施灸称为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又称为明灸、着肤灸、着肉灸。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分为化脓直接灸和非化脓直接灸。

化脓直接灸法

化脓直接灸法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进行施灸,局部组织经烧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灸法,是古代最为常用的一种灸法。这种烧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因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又称瘢痕灸。《针灸资生经》:“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可见本法必须达到化脓方有效果,灸疮的发与不发是取效的关键。

操作方法:体位对取穴有直接关系,因灸治要安放艾炷,且治疗时间较长,特别要注意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体位放妥后,再在施灸部位上正确点穴,点穴可用圆棒蘸龙胆紫或墨笔作标记。

艾炷按要求做好,除单纯采用细艾绒之外,也可加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等,以利热力渗透。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些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使艾炷不易滚落。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

当艾炷燃尽熄灭后,除去灰烬,再重新换另一个艾炷点燃,这称为间断法,不易出现灸感循经传导。不待艾炷燃尽,当其将灭未灭之际,即在余烬上再加新艾炷,不使火力中断,每可出现感传,这种方法称为连续法。

当艾炷燃烧过半时,灸穴疼痛灼热,患者往往不能忍受。此时,可用手拍打穴处周围,或在其附近抓挠,或拍打身体其他部位,以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疼痛。一般只有在第一壮时最痛,以后各壮就可忍受。

灸满壮数后,可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每天换贴1次。或揩尽灰烬,用干敷料覆盖,不用任何药物。

待5~7天后,灸穴处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可隔1~2天更换干敷料或贴新的淡膏药。疮面宜用盐水棉球揩净,避免污染,防止并发其他炎症。正常的无菌性化脓,脓色较淡,多为白色。若感染细菌而化脓,则脓色黄绿。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会留有瘢痕。

如灸疮干燥,无分泌物渗出,古人称为“灸疮不发”,往往不易收效。可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或服补气养血药物,以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提高疗效。也有在原处再加添艾炷数壮施灸,以促使灸疮发作的。

临床应用:适于全身各系统顽固病症而又适于灸法者,如哮喘、瘰疬、肺结核、慢性肠胃病、骨髓炎、关节病等。

1.慢性腹泻:因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者,治当益肾健脾。取天枢、水分、关元、气海,或加脾俞、命门、肾俞。每次1穴,每穴5~7壮,灸后穴处先起泡、破溃,接着出现化脓反应,应勤换纱布,保持局部清洁。

2.哮喘:膻中、定喘、肺俞、丰隆,分为两组交替灸。每穴灸7壮,灸后穴处先起泡、破溃,接着出现化脓反应,应勤换纱布,保持局部清洁,30天左右灸疮结痂自行脱落。

注意事项:本法须注意体位平直舒适,灸后不可饮茶,恐泻火气。汲食须少停一二时。至于生冷瓜果均忌之。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倦,受热、冒寒。

非化脓直接灸法

主要是麦粒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直接在腧穴施灸,灸后不引起化脓的方法。因其艾炷小,刺激强,时间短,收效快,仅有轻微灼伤或发疱,不留瘢痕。

操作方法:为防止艾炷滚落,可在灸穴抹涂一些凡士林,使之黏附,然后将麦粒大的艾炷放置灸穴上;用线香或火柴点燃,任其自燃,或微微吹气助燃。至艾炷烧近皮肤,患者有温热或轻微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未燃尽的艾炷移去或压灭,再施第2壮。也可待其燃烧将尽,有清脆之爆炸声,将艾炷余烬清除,再施第2壮。若需减轻灸穴疼痛,可在该穴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痛感。若灸处皮肤呈黄褐色,可涂一点冰片油以防止起疱。本法灼痛时间短,约20秒钟。一般以不烫伤皮肤或起疱为准。即使起疱,亦可在2~3日内结痂脱落,不遗瘢痕。

临床应用:适用于气血虚弱、小儿发育不良等。

1.小儿发育不良:大椎、十七椎。灸至局部红晕温热而无疼痛灼伤为度,否则小儿不易配合。一般可灸3~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气血两虚:气海、足三里(双侧)。可灸3~7壮甚而更多壮,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间接灸法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有以下几种。

隔姜灸

操作方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厘米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临床应用:有温中、祛寒、止呕、解表作用,适用于感冒、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及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

操作方法: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厘米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或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临床应用:有消肿、拔毒、散结、止痛的作用,故临床适用于治疗痈、疽、疮、疖、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病症,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隔盐灸

操作方法: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炷。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临床应用: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直到脉象恢复、肢体温暖、症状改善。临床上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脱证等。

隔附子灸

操作方法: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0.4厘米,中间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临床应用:附子性味辛温大热,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与艾灸并用,适应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遗精、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此外,还有隔葱灸、豆豉饼灸、黄土灸、蛴螬灸、胡椒灸、巴豆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