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
肥胖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轻、中、重度肥胖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5倍与10倍。维持肥胖的时间越长,演变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越高。
●肥胖引起2型糖尿病的机制
胰岛素抵抗: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
糖耐量降低:糖耐量降低是介于正常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中间状态。清晨空腹口服75克葡萄糖,2小时后测定血糖,若血糖≥7.8毫摩尔/升,<11.1毫摩尔/升,可确诊为糖耐量降低。肥胖患者体内胰岛素受到了抵抗,正常量的胰岛素难以肩负起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重任。机体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浓度,胰岛必须加大胰岛素的分泌量,以抵消胰岛素的抵抗,结果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上述两种因素之间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不堪重负的胰岛无法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机体糖代谢障碍,血糖持续升高,导致高血糖,进而发展为2型糖尿病。
●如何定义自己是否肥胖
判定是否肥胖的简便方法是:体重超过按身高计算的标准体重20%以上即认为是肥胖,其中,>10%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100%为病态肥胖。
BMI:由于单纯的体重测量并不能充分反映体内的脂肪含量,因此较多文献中采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中国的标准是: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
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发生。
测量腰围的方法是:让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用一根没有弹性、最小刻度为1毫米的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髂嵴(俗称胯骨)上缘与最低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读数精确至毫米。
表1-1 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及腰围界限值表
比如,王某,男性,体重指数为25,腰围测得89厘米,那么按照上表,在“体重指数”栏中找到“超重24~27.9”横行,在“腰围”栏中找到“男:85~95”纵行,两者交集为“高”,意思就是王某患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性为高。从表1-1中可以看出,体重指数越高、腰围越大的人患相关疾病的危险性越高。
运动不足
体力活动或者体育锻炼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可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降低胰岛素抵抗。运动量不足最明显的结果就是肥胖。人体脂肪堆积越来越多,使得胰岛不堪重负,糖尿病就发生了。研究表明,一般脑力劳动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运动不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还有一个特点:越是活动量不足,越不想活动,不仅怕活动,而且怕动脑,哈欠连绵,喜躺思睡。
精神压力大
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会引起机体某些应激激素大量分泌,比如肾上腺素分泌过多,这些激素都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如果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导致这些激素长期大量地释放,势必会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血糖、血压的持续增高,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血压。
感染
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两组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某些感染,而感染又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感染可使糖尿病症状明显,病情加重,使原有的糖尿病不易控制。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某些1型糖尿病患者,是在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人体后,直接侵害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并抑制β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最终引发1型糖尿病。
妊娠
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多次妊娠容易使遗传因素较弱或者具有易感体质者发生糖尿病。妊娠期,母体会大量产生多种有益胎儿生长的激素,但是它们也可以阻断母体的胰岛素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最终引发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特殊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