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美丽甘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董志塬 世界最大的黄土塬

董志原位于庆阳市中南部,地处泾水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塬面面积910平方千米,约合9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3%。塬面北起庆城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岗,南北最长处110千米,东西最宽处50千米。

“深谷峻坡山无峰,万顷平畴出横空。娲皇补天欲取土,始将峰巅移苍穹。”清末诗人李良栋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董志塬。诗人以大胆的想象为董志塬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事实上,董志塬的形成经历了极其漫长和艰难的岁月。

据地质专家考证,大约在1.2亿年的二叠纪,这里尚是鄂尔多斯内陆盆地的一部分。进入上新世,即在距今1200万年时起,开始出现了土状堆积物。这种土状堆积物就是呈现在黄土高原低层的红色黏土,即三趾马红土。进入第四纪,即距今二三百万年以后,由于世界性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鄂尔多斯盆地的气候已逐渐演变成像今天撒哈拉大沙漠以南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凹凸起伏的原野上,可以看到相互交织的河湖沼泽,高大粗壮的栎树,成群结伴的剑齿象和羚羊、骆驼、野马、犀牛在林草间觅食、嬉戏……后来,随着喜马拉雅板块的升高,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形成,热带草原逐渐消失了,席卷着沙尘的大风日复一日地向这里运送来层层黄土,经过上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黄土高原终于在今天的黄河中游地区形成。在黄土高原上,就出现了今天泾河上游以北、固原以东,以今董志塬为中心、土层最厚处达200多米的大原。

据载,董志塬就是在西周时所称的“大原”的一部分。到了唐代,大原易名为彭原。而今,彭原、董志是西峰区所辖的南北两个乡镇,这条大塬人们不再叫彭原而称之为董志塬了。雨水与河流一道将本来完整的陇东黄土高原分割成一个个小塬面。如今,在庆阳市境内的屯字、孟坝、临泾、平泉、新集、西华池、早胜、春荣、盘克、宫河、永和等11个小高原,就是伟大而无情的大自然肢解陇东高原的杰作。它们与董志塬犹如一母同胞的兄弟,手牵长兄,分立四周。所幸的是,大自然还是有所偏爱,虽将董志塬变成了一个极不规则的叶片似的模样,却将它仍然塑造得平坦而宽广。它不仅是庆阳的黄土残原中排行第一,而且在全国所有的黄土高原残原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层最厚,从而赢得了“天下第一黄土塬”的美称。

庆阳东有郁郁葱葱的子午岭,西有高耸险峻的六盘山,北有连绵不断的丘陵,向南缓缓倾斜,全境形成北高南低的簸箕形状,故有“高原盆地”之称。对于地处盆底的董志塬,民间尚有“八百里秦川,比不上董志塬一个边边”之说。实际上指的就是董志塬可以与关中平原相媲美。

董志塬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这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是发展农业的理想之地,尤其是肥沃平坦的原面,为大型农饥耕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春到人间,平畴绿野,繁花似锦;入夏以后,麦浪似诲,遍地金黄;仲秋前后,景色宜人,瓜果飘香;冬雪季节,银装素裹,雪兆丰稔。远在先周时期,农耕文化就在这里诞生。公刘“教民稼穑”,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诗作。董志塬人民至不忘先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公刘诞辰时,都有数万民众聚集“公刘殿”,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农耕文化是董志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而奇特的沟壑、梁峁又为董志塬靓丽的风景增添了几多诗意,是董志塬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些过去黄褐皱褶,满目荒凉的地方,如已变得葱茏滴翠,姹紫嫣红。正如宋代范成人诗作所云:“陇麦欣欣绿,山桃寂寂红。”

董志塬上的农田和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