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江西文化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部的南岸,毗邻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安徽六省份,位于我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之区。这片古老的土地古时候即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因境内流淌着赣江与鄱阳湖,又称赣鄱大地。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它与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最终形成源远流长又别具一格的江西文化。
背景与渊源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江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江西境内河流密布谷汊纵横,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盆地,每个盆地相当于一个稳定又自给自足的农耕基地,渐渐发育成各种小型的地域文化,如赣南文化、庐陵文化、临川文化、袁州文化、饶州文化等。
江西多山,山间又孔道众多,沟通并加强了江西与各地的文化交流。怀玉山、鄣公山蜿蜒于东北,是吴越文化的连接地;九连山、大庾岭横亘于赣粤之间,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要冲;幕阜山、九岭山并列西北,是江西吸纳楚文化的陆路交通区;幕阜山余脉延伸到江湖之滨,形成拔地而起的庐山,宗教文化在此共荣。
赣江是江西第一大河流,也是长江第二大支流,它沿途经过19个县市,为全省带来了航运之便,把大小城镇联结成网,融汇滋育了江西的地域文化。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承接赣江等五条大河,最后注入长江,是长江航运系统中的重要枢纽。这一带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江西接纳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长年以来一直与外地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
商晚期·提梁三足兽首壶
此壶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通高37.2厘米,足高9.5厘米,梁高13厘米,口径9.2厘米,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商周时期江西就有先民生存并进行生产劳作。
江西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发现的200多处远古文化遗址,表明了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汉时期,江西一带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宗教文化也开始出现。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各路英豪争雄,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赣鄱民情的融合,特别是儒学与佛教获得长足发展,江西文化逐渐融入了中心文化区域。
江西美丽的梯田
江西的农耕文化由来已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赣鄱地区的先民已经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隋唐以后,江西的丘陵地区被广泛垦殖;南宋以后,梯田越来越广泛,进一步加强了江西水稻主产区的地位。
隋唐时期,儒、佛、道思想在种种矛盾与冲突间相互渗透,一些著名的佛寺、道观大量涌现,一批开宗立派的高僧也频频出现。到了宋元时期,江西一带的学术风气甚浓,宋学、理学、经学、史学、文学、医学、农学、科技纷纷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明清时期,江西文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明显,全省兴办儒学,倡导忠孝伦理,江西文化逐步向外扩散。到了清代后期,由于连年兵祸,此地的文化发展速度渐渐放缓。后来,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一批年轻学子远赴海外求学,归国后在史学、哲学、经济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江西文化的代表
江西文化基础深厚,而且覆盖面很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学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铜文化和宗教文化。
江西省龙江书院
龙江书院位于江西省的龙江河下游,因龙江而得名。该书院由原宁冈、酃县、茶陵三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修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三年后完工,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
儒家学说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江西人尊儒崇儒,大力弘扬儒学精神。两汉时期,南昌的程曾就前往京师,精研《春秋》博读“五经”,回乡后又收纳各地弟子广泛传播儒学教义;唐宋时期,刘敞等人阐扬“微言大义”,开创了批评汉儒的新学风;明朝时期,又有颜钧、何心隐等人传播仁义道德之观念……经过历代学者的大力弘扬,江西的各种文化现象有了鲜明的儒学标记,甚至连僧道的修行中也出现了“君臣五位”、“净明忠孝”等规条。
从中唐到清末,江西的书院教育长盛不衰。在科举制度的促进下,江西当地的平民家族追求“学而优则仕”,纷纷兴办书院,形成崇学兴学之风尚。书院教育与儒学思潮交融并汇,一些从平民书院里成长起来的官宦学者踏入仕途,为家族增光添彩,也为后辈书生树立了奋斗的榜样,江西的书院教育有了更充足的后劲。受此影响,社会上的文化职业也相继增多,大批读书人或教书、学医,或开设书铺、传习书画等。
江西一带以水稻为核心的农耕文明有着上万年的历史,在隋唐时期就已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烧制陶瓷和青铜冶铸也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很早以前便显现出极大的地方优势。江西先辈们把这些古老的智慧编撰成书,一代代传播下来,比较著名的有《禾谱》、《浸铜要略》、《天工开物》、《景德镇陶录》等。
宗教文化在江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几千年发展史中,江西出现了一批佛教高僧,如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开创洪州宗的道一,开创曹洞宗的良价、本寂,开创禅宗南派的慧能等人。一批佛教祖庭也相继建起,如庐山东林寺、宜丰洞山、宜黄曹山、修水崇恩禅院、萍乡普通禅院等。江西的道教要提到张天师与许真君,前者在龙虎山开创了道教的正一派,后者开创了道教的净明忠孝派,著名道场有龙虎山天师府、西山万寿宫、铁柱万寿宫等。
特点与地位
江西文化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特点,即起点较高、兼容并蓄与教育为先。
从江西已发现的200多处远古遗址来看,那时候已经出现比较先进的冶炼技术、陶窖制作与原始农业。尤其是从大洋洲商墓、吴城遗址、角山遗址及一千多个原始符号来看,江西一带的远古文化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域文化。
因为江西地处东南腹地,再加上便捷的航运交通,江西文化与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甚至海外文化都有过频繁的交流。在这场漫长的交流中,江西文化接纳八方兼容并蓄,创出了别具一格的本地特色。陶渊明、朱熹、陆九渊等人推动了江西的文学、理学向前迈进。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以及景德镇烧瓷之技、樟树镇的药都之名俱成为江西文化的精彩亮点。
江西一向比较注重教育事业,时时处于朝代前列。东晋时期,官学教育兴盛一时,一般富家子弟均能入学。唐末以后,平民教育日益盛起,东佳书堂、华林书院、刘氏墨庄等民办书院渐渐增多,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官办书院也相继涌现。到了近代时期,江西学者还积极创办新式学堂,建成了一批女子学校与农业学堂。
厚重绵长的江西文化从上古发展而来,又不断丰富繁盛,处处反射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
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塑像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戏曲大家,明抚州临川人,他一生有四部剧作最著名,即《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和《邯郸记》,此四部并称“临川四梦”。他开创了“临川派”戏剧,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