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丹山龙虎山
施耐庵在《水浒传》开篇第一回里就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龙虎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瀑布横飞,藤萝倒挂。”道尽了龙虎山碧水丹山之美。2010年8月2日,龙虎山以其丹霞地貌与龟峰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碧水丹山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千米处,《龙虎山志》载:“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因以山名。”龙虎山之名享誉世界,它是我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信江盆地,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分布区之一,保护区范围与龙虎山风景名胜区基本吻合。园内由仙水岩、应天山、马祖岩、上清宫、洪五湖等六大景区组成。其碧水丹山、道教圣地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
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多样,拥有幼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老年早期地貌为主。
碧水丹山的龙虎山
公园南部是丹霞地貌发育比较集中的地方,从西到东,分别有龙虎山的仙水岩、应天山、弋阳龟峰等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的红层是龟峰群河口组巨厚层砾岩、含砾砂岩和砂岩。由于地处信江盆地的南部边缘地带,红层受边界断层活动的影响,不仅发生倾斜,而且被断层和节理强烈切割成条块状或方块状,红层的破碎度随之增大,促进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信江支流泸溪河、罗塘河、丰河等流水的强烈冲蚀作用下,形成高大的陡崖壁。此处的丹霞地貌以“顶斜”的峰林、峰丛型景观组合为特征,属于丹霞地貌的壮年晚期至老年早期。
公园北部位于信江盆地中部信江河两岸地带,出露的红层为龟峰群塘边组厚层、巨厚层砂岩和含砾砂岩。此处红层受边界断层活动的影响较弱,而河流地质作用较强。受流水长期的侧蚀作用,信江蜿蜒曲折,在信江河沿岸一带,常形成一些高度相对较矮的崖壁;而在河流凹岸(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有成群的岩洞景观,如龟峰园区的南岩寺景区、象山园区等,它们因河流侧蚀发生溶蚀而形成,这些岩洞的石峰顶部常呈圆形,形成顶圆的丹霞地貌,是公园中常见的丹霞景观类型之一,属丹霞地貌的幼年期至青年早期。
龙虎山金枪峰
金枪峰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其周围的岩石经千万年水流冲蚀、崩塌,形成方山石柱,留下这处岿然屹立的山峰。金枪峰高约70米,顶尖、身陡,屹立在天地之间,蔚为壮观。
龙虎山象山园区
象鼻山是水流侵蚀作用的结果。水流沿岩石节理冲刷、溶蚀,形成竖直小洞穴,经过不断冲刷、溶蚀和崩塌,洞穴逐渐扩大,蚀穿石梁形成穿洞,石梁顶部及穿洞前端残留岩柱风化、剥落成弧形弯曲,组合成巨大的石象景观。
公园中部位于信江盆地边缘与盆地中部的过渡地带,出露的红层为河口组上部的砂岩、含砾砂岩、塘边组砂岩。这一地区内大部分产状变化不大,水系的分布也较少,河流地质作用较弱,只有部分地区受构造或河流影响,呈现出平顶的方山、峡谷、石崖、巷谷等景观组合,如龙虎山园区的马祖岩景区,属丹霞地貌的青年期至壮年早期阶段。
道教正一派祖庭
作为道教的主要圣地,龙虎山的秀丽山水被赋予了神秘色彩。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自东汉张道陵之后,他的子孙便以世袭的方式掌管着道教正一派,在此持续传承了1900多年,目前已经传到了天师张道陵的第65代传人天师府的主持张金涛。
我国早在夏朝就已经形成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的气是万物源泉,老子将阴阳的概念提升到哲学范畴,表达了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道教的祖天师张道陵,推崇老子学说,希望用这种学说教化群众,给信众带来福音,于是东晋末年在龙虎山创立了道教,尊崇老子为道教祖先,将老子的《道德经》立为道教经典。元代之前,正一天师道一直是道教的主要流派,直到宋末元初,王重阳创建全真教派,才打破了这种局面。全真教讲究个人的修炼修持,龙虎山的正一天师道与之不同,以符箓斋蘸见长,因此正一派也被称为符箓派。
正一观
正一观是正一派祖庭的象征,最初名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现在的正一观是2000年在被毁正一观原址上按宋代建筑风格新建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坐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红门、廊庑以及生活用房等。整个建筑群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
每年,在龙虎山的天师府都要举办一至两次大型的授箓仪式。授箓对于天师道的道士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道环节,正一派修道之人只有在龙虎山授箓之后,才意味着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道士。在授箓现场会看到一张特殊的纸——职碟,相当于今天的证书。与证书不同的是,职碟蕴含着特殊内容,上面盖印,称为合同印,授箓的时候要分成两半,一半要烧掉,意指上达天庭,另一半要等修炼的道士驾鹤西去之时,再烧掉。
千年崖墓群
在龙虎山的悬崖峭壁间,溯流而下,便来到龙山虎岭的仙岩,这里两岸崖壁高耸,在岩洞中存有2600多年历史的岩墓。这些岩洞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群。崖墓洞穴形态不一,或单洞单葬,或连洞群葬。让人惊叹的是,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将一具具棺木和大量随葬品安放于千尺崖壁中的岩洞中的。后来有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在仙水岩采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的绞车、滑轮、绳索等原始机械,成功地进行了崖棺的吊装试验。古人的智慧和勇气着实令人钦佩。
龙虎山风景区的仿古吊升悬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