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起义的爆发
人祸、天灾,造成了元末的经济残破,民不聊生。但元朝统治者却仍然醉生梦死地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广大劳动人民已经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了,于是民怨沸腾。当时,人们往往借用一些自然现象,编造出短小生动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心愿。像河北民谣:“塔儿黑,北人做主南是客;塔儿红,朱衣人做主人公。”在河南有民谣:“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这些民谣,很明显是反对元朝统治的,它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所以出现以后,就广为流传,鼓舞人心。浙江温州和台州地区的人民,由于受不了地主阶级和元朝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直接在村边竖起造反的大旗,旗上写着:“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若何!”这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的愿望。
(一)龙凤政权的建立
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最初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韩山童和刘福通。他们是利用宣传白莲教进行组织活动的。
白莲教又称白莲会,它是自东汉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某些教派的教义,最后与摩尼教合流而成的。南宋时候出现了白莲教这个名称,到了元代流传更盛。由于流传地区和师承不同,他们分成了若干支派。起初,元朝政府曾明令保护白莲教,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元朝政府害怕白莲教被群众利用,便加以取缔。但白莲教仍在民间流行。韩山童是北方白莲教的首领之一。他的祖父是白莲教主,被元朝政府以“烧香惑众”的罪名驱逐到永年(今河北邯郸市东北)。到韩山童时,秘密结社有了很大发展,白莲教的活动十分活跃。韩山童、刘福通就利用它作为发动群众的工具,为起义做准备。刘福通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的八代孙,河南和江淮的人们都相信,贫苦农民中相信的人也很多,都随着他们去参加起义。
元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发生。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三次决口,洪水淹没了很多州府,出现了大量的饥民。到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朝政府任命工部尚书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强迫征求十五万的民夫修治黄河,又以两万士兵作为监工,更加加重了灾区人民的负担。而治河官又贪污、克扣治河的钱财,要治河的民工自己带干粮,激起了民工的极大不满。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抓住了这一机会,在民工中宣扬“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天下就要大乱。一天,民工们突然挖出了一个石头刻的人。这个石人长得很特别,只有一只眼睛,更奇怪的是,背部竟然刻着一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民工们奔走相告,这个消息就像长上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黄河两岸,人们认为这是老天爷叫他们起来造反。他们本来早就想反抗元朝,现在竟然天意也叫他们造反,这个时候不造反更待何时?正当韩山童在河北永年准备起义的时候,有人走漏了消息,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和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避难。刘福通聚集了部分起义群众组织农民起义军,并且出其不意,在这年的五月迅速攻占了颍州,占领了元朝囤粮的地点,获得了大批粮食,散发给贫苦农民,壮大了起义队伍。接着又攻下了罗山、上蔡、真阳、确山。到了九月又攻下了汝宁府和光、息等县。起义军每到一地,便杀掉元朝的贪官,开仓救济贫民,对百姓不杀不淫,毫不侵犯,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
起义军因为都头包红布,所以叫做红巾军。又因为这些起义军多数信仰白莲教和弥勒教,烧香拜佛,因此又叫做香军。红巾军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主力和中坚力量,人数最多,组织也最严密,贡献最大,因而元末农民大起义又叫做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占领颍州之后,元朝廷派枢密院同知(主管军事的中央机构的副长官)赫斯虎赤率领六千名阿速军(由色目人中的阿速人组成)和各路汉军前去镇压。阿速军原来以精悍出名,特别善于骑马、射箭,但这个时候他们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只知道乘机抢掠,早就丧失了战斗力,而赫斯虎赤等人只顾自己喝酒,寻欢作乐,根本没有心思去打仗。当赫斯虎赤率领兵马和红巾军对峙的时候,看见红巾军人多势众,就吓得连连扬鞭高呼:“阿布(跑)!阿布!”并带头一溜烟地逃跑了。主将一逃,士兵们也纷纷溃散。元顺帝为了消除红巾军这个心腹大患,九月,派御史大夫(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兼知枢密院事(枢密院长官)也先帖木儿和卫王宽彻哥率领卫兵十几万人前往镇压;1352年2月,又增派逯鲁曾、月阔察儿、赫斯虎赤等军。1351年12月,也先帖木儿攻陷了上蔡(今属河南),起义军最早的领导人之一韩咬儿不幸被捕牺牲。1352年3月,元军打下汝宁,元将巩卜班率数万侍卫和蒙汉军驻在汝宁沙河岸,他们为暂时的胜利所陶醉,日夜饮酒作乐。刘福通乘他们不备,偷袭元营,巩卜班被打死,元军溃散。同时,逯鲁曾、月阔察儿、赫斯虎赤三路会攻徐州,受红巾军截击,也相继溃散。巩卜班的下场使也先帖木儿及其部下吓破了胆,他们日夜提心吊胆、疑神疑鬼。有一天晚上,士兵突然叫起来,也先帖木儿以为刘福通又来偷袭了,吓得丢弃军姿粮草,立刻上马逃命,几万人的大军直奔向汴梁逃窜。闰三月,也先帖木儿逃到朱仙镇,元顺帝听说后,一气之下把也先帖木儿撤职查办。可见元朝军队的腐败与无能。
刘福通的农民起义军几次打退了元朝军队的进攻,队伍得到了壮大,立足点稳固下来。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刘福通找到了韩林儿,把他迎到了亳州,立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又以林儿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杜遵道、盛文郁、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刘六知为枢密院院事,于是和元朝相对立的农民政权比较完备地建立起来了。
(二)天完政权的建立
在刘福通领导的汝、颖红巾军的影响下,原在袁州发动过起义的彭莹玉,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又与徐寿辉、邹普胜在蕲州发动起义。后来因为家乡有疾疫的发生,彭莹玉以清泉的水为人民治病,患病的人都被治愈了,把他奉为神一样看待。袁州起义失败之后,他就逃避到淮西,淮西的人民争先庇护他。徐寿辉,蕲州罗田县人,以前是一个卖布的。邹普胜是黄州麻城人,之前是一个铁工,自从彭莹玉在袁州起义失败后,他继续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的造反舆论。于是,他们共同推选徐寿辉为首领,聚集群众进行起义,以洪金为号令。他们起义后的第二个月,就占领了蕲水县以及黄州路。十月的时候,徐寿辉以蕲水为都城称帝,国号天完,建立治平政权,以邹普胜为太师。当时南方人民在元朝政府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下,都知道形势有所变化,所以徐寿辉所到的各个地方,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发展很迅速。所以起义不到半年,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就攻占了湖广行省的首府武昌,接着起义军又分几路向外扩展。起义军所到的地方,元朝的官军大多不能够与他们进行抗衡,狼狈逃跑。而广大贫苦农民则纷纷参加起义军,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徐寿辉的起义军到达江西饶州地区的时候,就有几万人参加了起义军,声势十分浩大。起义军纪律严明,至元十二年(1352年)七月,攻下杭州的时候,不杀不淫,也不强制人民去当兵,只是把投降的人记在名单上。但是对于从元朝政府搜刮来的政府财物,加以没收,深受杭州人民的拥护。而元朝的官员,当起义军进城的时候,狼狈逃窜,等到起义军退走的时候,却又耀武扬威地进入杭州,焚烧城池,残暴不堪。
徐寿辉所领导的红巾军,还推行了剥夺富家、救济贫民的政策。至元十二年(1352年),江西宜黄一路涂佑所率的起义军进入了福建,和另一支起义军共同攻占了邵武,他们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号召人们起来造反。他们没收地主阶级的财物来救济贫民,有的地主逃跑了,起义军就跟踪到山谷中去搜索。“摧富益民”的政策受到贫苦人民的热烈拥护,十多天之内就聚集了几万的群众。
面对着农民起义军杀掠有钱人的威胁,地主阶级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要做拼死的挣扎,不少地主分子纷纷组织反动的地主武装来反抗农民起义军,如江西、四川、徽州等地区,他们对农民起义军的冲击非常大。元朝政府认识到地主武装可以利用,因此,竭力扩充所谓的“民兵”或者“义兵”。这些地主武装在当时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死敌,而对于元朝政府来说,在官军不堪一击的情况下,他们又成为了延长生命的兴奋剂。
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初级阶段,徐寿辉等人所领导的蕲黄红巾军,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发展得很快,声势也很大。因此,当时元朝的军事重点就放在对付蕲黄的红巾军上。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政府任命四川行省派兵向东进攻荆襄地区,命令江西行省派兵守住江东西关隘,对蕲黄红巾军形成了围剿的态势。这些部队在元朝军队中是比较能够作战的,大多是通过招募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的。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之后,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后来由于遇到了地主武装和元朝军队的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湖广、江西、江浙等一些战略要地,进行了反复的争夺,战斗打得十分激烈。起义军重要的首领彭莹玉和项普都在战斗中牺牲。到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元军由信州和徽州两路进军攻陷了饶州后,就逐渐地向蕲水逼近。六月,攻陷了蕲水西北方的安陆。七月湖北行省的参知政事攻陷了武昌及汉阳。之后,江西的左丞攻陷了蕲水正南方的瑞州。元军从四面八方进逼,终于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元朝政府会和军队,攻陷了蕲水。起义军遭到了失败之后,退避到了新的地区,坚持斗争。
元军对蕲黄红巾军的围剿,到至元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攻陷蕲水为顶点,以后元军没有能组织更大的军事力量来消灭他们。这是因为当时在高邮的张士诚,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自称为诚王,国号大周。在这个时候汝颖的红巾军也在同年五月进攻庐州。这两处起义部队的行动,支援了蕲黄红巾军,使元朝政府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两淮地区。元朝政府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进攻高邮。又把答失八都鲁、阿儿灰等部军队调来汝宁和庐州。到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张士诚在高邮城下打败元军。徐寿辉领导的蕲黄红巾军在这一胜利形势的鼓舞下,再次兴起,大举出击。后来徐寿辉的部将又攻下了襄阳、中兴路、武昌、汉阳、饶州等地。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时候,又攻下了巴蜀地区。天完政权又重新壮大了起来,在中央设有丞相、平章等官职,以倪文俊为丞相,并且设有中书省和六部。在军制方面,设立统军元帅府管理军队,在地方设有行省等等,一系列管理的措施都实行了。
(三)李二、赵均用、彭大红巾军起义
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后,各地人民群众都深受鼓舞,纷纷起兵响应。北方地区主要有“芝麻李”在徐州起义,声势较为浩大。
芝麻李原名李二,是邳州(现属江苏省)人。黄河泛滥之后,他的家乡发生了饥荒,他虽然财产不多,但也慷慨地把仅有的一仓芝麻拿出来救济饥民,因此名声很大,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芝麻李”。刘福通起义后,芝麻李认为元朝不久就要灭亡,于是便和邻居赵均用商量说:“如今朝廷不顾百姓的死活,强迫修治黄河,弄得大家贫困不堪,没有活路。我听说颍州有个香军起义,官府拿他没有办法。作为一个男子汉大丈夫,生在当今,就应该有一番作为。”赵均用同意他的看法。赵均用是当地的一个社长,人们都比较熟悉,说:“据我所知,樵夫彭大,勇悍而有胆略,没有他,是不能起兵的。我愿意替你去请他。”说完,赵均用便去找彭大,一进他家门,只看见彭大正在磨斧。赵均用问:“你磨斧做什么?”彭大说:“我天天等待官府的救济,到如今一点也没有,只好磨斧去砍柴,进城换点米渡过饥荒。”说完叹气道:“官府实在信不得!”赵均用一听,马上接着说:“你如果能够和我一起起义,我们就不再受官府的压迫,就能够过上好生活。”于是,芝麻李、赵均用、彭大等八个人,歃血为盟,并仔细商量了起义的计划。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十日,他们八个人分成了两组:一组四个人化装成治河的民工,进入了徐州城;另一组四个人留在了城外。到半夜四更的时候,城里面的四个人点起火,呐喊起来,城外的四人也点起四把火,大声呼喊。静悄悄的城里立刻大乱,城里的四人乘乱夺取了守城官兵的武器,乱杀乱砍,并打开了城门,让城外四人进来。城里的元军受到这个突然的袭击,各个都手足无措,只好乖乖地从命。芝麻李等只用八个人,就夺取了徐州城。第二日天亮之后,他们招募百姓参加起义军。队伍很快就发展到十万人,连续攻下徐州附近的州县和安徽境内不少地方。
同时起义的还有布王三,他原名王权,是一个布贩子,所以人们叫他“布王三”。他联合张椿等人占领了邓州、南阳,叫做“北锁红军”。孟海马,叫做“南锁红军”,攻陷了房、归、均、峡、荆门等州。
当时,元朝几次派兵镇压刘福通都遭到惨败,以后就改变策略,重点进攻刘福通的两侧,就是芝麻李和布王三、孟海马领导的红巾军。
元朝派逯鲁曾到徐州镇压芝麻李,由于兵力不足,他招募了两淮的三万盐丁,组成了一支“黄军”,包围了徐州城。这时脱脱看到徐州唾手可得,为了争得战功,也亲自率兵攻打徐州。后来徐州城破,元军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芝麻李”不幸被捕,光荣牺牲。他领导的红巾军虽然受到挫折,但其他各支起义军仍如火如荼地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