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8章

太阳燃烧的日子,女人们弯腰弓背,挥洒汗珠,在广袤的原野里收割儿女,孩子们追逐着浪花在沙滩上戏耍,然后乘着贝壳去跟鱼儿对话。怀孕的鱼儿羞答答地对孩子们说,她想吃葡萄。孩子们用树叶遮挡住天的眼睛,纵容刺猬去跟看管葡萄园的孔雀对话,孔雀痴呆呆傻站着,聆听刺猬唱情歌,老鼠们把父皇的皇辇停放在葡萄架下孔雀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去偷葡萄。大家配合默契,为了繁衍在所不惜。

丁夫们身披铠甲去远征,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鱼儿们跃出水面,为远征的丈夫送行,数年后马革裹尸返回故里,女人脸上看不到忧伤,只有树叶在哭。

沙海孤舟,驼铃声声,商人们穿行在戈壁沙漠之中,梭梭草在风中摇头,驼背上的酒囊篆刻着雄鹰。风餐露宿,用脚步丈量生命,好像在追求一种信念,一种永恒。到家了,跟妻子温存一夜,抱一抱襁褓中的儿子,留下一句话:“快快长大,长大后就能远行。”好像生命的全部内容都在路上,直到有一天走不动了,倒在路旁,挖个坑,就地掩埋,儿子们经过时,看不到路标,只看见累累白骨裸露。

君王们颐指气使,君临天下,目光炯炯,纵马驰骋,剑头指向远方,好像打仗是他们的终身职业,生命中的唯一目标就是扩张。欲望是一口陷阱,刀尖上的血渍被太阳吸收,太阳的阴影里无数魍魉鬼怪在跳舞,用不着忏悔,没有人为君王的行为质疑。一大群崇拜者把为君王殉身视作效忠。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大家都在忙忙碌碌为君王攻城略池而贡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的时候,有一对夫妻却无所事事,天天搬条小板凳坐在戏台下看戏。白天看白场晚上看晚场,即使重复也百看不厌,看着看着看出一些门道,便著书立传,随意点评那些历史人物,目标不大野心不小,奉劝君王不要贪得无厌,以历史为镜子,对老百姓好点,大家都不容易,不要动辄大开杀戒。

其实不用猜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乃至全世界最知名的戏迷就叫做哲学家柴胡。

柴胡人微言轻,说话没人爱听,除过我们这些老熟人,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哲学家叫做柴胡,也没有人预见到几百年以后中国将会发生什么?米粒却说,柴胡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甚至我们中国的神仙界的二号人物伏羲也对柴胡做过比较中肯的评价,说柴胡敢于直言,但是常常信口开河,比如评价如来佛祖时说佛祖志大才疏。反正大家不是互相贬低就是互相恭维,谁也不愿意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不过柴胡有一句话却说得非常正确:“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在关于战争的问题上柴胡说过:“战争是两只公鸡斗架。”虽然观点失之偏颇,但是米粒非常赞赏这句话,说柴胡关于战争的评价揭示了战争的全部内涵,是对战争的最佳诠释。对比之下柴胡的老婆槡珠却显得沉稳许多,槡珠虽然是柴胡形象的最佳代言人,曾经把柴胡的言论编撰成书《资治通鉴》,但是槡珠从不张扬,女人把战争的目的改编成“二黄争骨”,这样一来更加通俗易懂。

不管怎么形容战争就是战争,战争年代遭受磨难的还是寻常百姓,好像神仙的经卷里说战争是万恶之源,可是神仙们却没有办法制止战争。累累白骨堆积成帝王的宝座,帝王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大臣们的顶礼膜拜,感觉一切都非常自然。

君王根本不理会神仙的忠告,认为他们的意志就代表神仙,君王看谁不顺眼就下令斩首,甚至为了两只桃子而杀了三个将军。忠心耿耿并不能代表什么,自古忠奸难辨,功高盖主,没有君王爱听逆耳忠言。所以而且但是,想当官当好官,你必须学会察言观色。

以上所有观点都是柴胡的心得体会,槡珠全部记录在案,比如《赵氏孤儿》、比如《忠报国》、比如《潘杨讼》、比如《满江红》。世上事,戏上事,看戏明理,用演绎的手段教会你做人的道理。历经几年春夏秋冬,在老婆槡珠的潜心编撰下,柴胡的第二本书《古道衷肠》正式脱稿,书稿完成以后首先交予伏羲审阅,柴胡知道伏羲这几年有钱,只要伏羲肯出资,这本书才有出版的可能。

伏羲很快就将书的内容看完,看完以后就打电话找柴胡约谈。可是柴胡已经老态龙钟,行动不便。伏羲便亲自乘坐麒麟来到关中书院约见柴胡,那天柴胡戴着礼帽穿着四个兜的中山装,挽着老婆槡珠的胳膊在关中书院的会客厅跟伏羲见面。

伏羲首先表态,你这本书文字功夫凝练,语言结构严谨,是近几年出现的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柴胡心里一阵暗喜,脸上却显得谦虚:“谢谢领导夸奖。”

伏羲紧接着说:“但是,就目前来说,这本书肯定无法出版。因为你所揭露的全是君王的阴暗心理,说不定还会引来杀身之祸。”

柴胡心里凉了半截,看看槡珠,问道:“那咋办?”

槡珠脸上面带微笑,对伏羲说:“学生明白老师的意思,咱们不妨现场修改。比如,把战争是‘二黄争骨’改成‘战争是君王意志和决心的体现’。”

伏羲拍手称赞:“极妙,现在流行一个新鲜名词叫做换位思考,用皇帝的心理来描写皇帝,就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在这一方面,胡三的人生理念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形式并不重要,效果才是唯一。”

用不了多长时间全书内容就全部修改完毕,只是把贬义词全部置换成褒义词就可以,只是在书名的定位上颇费心思,《古道衷肠》肯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大家苦思冥想,想不出合适的书名。还是槡珠才思敏捷,突然喊起来:“就叫《黄帝内经》!皇帝为我们讲经。”

伏羲又一次拍手,说:“这位女士你叫什么名字?你什么文化程度?我把你的名字记下,以后有机会向有关部门推荐。”

一直没有说话的柴胡总结了一句:“这就叫做三个诸葛亮,顶一个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