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五种能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管理不了情绪,挽救不了婚姻

做婚恋咨询和培训工作的这些年,我们常遇到因为老公有外遇来求助的女人,她们当中有一些人是这样处理这件事情的:

她们很愤怒,觉得老公不负责,辜负了自己。有的跟老公吵架,有的去找老公父母告状,有的去老公单位找他领导为自己做主,有的去找老公的外遇对象发泄情绪。

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但都没有效果,最后来到我们这里。

根据我的经验,老公有了外遇,不是没有可能挽回的,尤其是还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像这样四处去闹、广而告之的,概率就变低了。

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男人比较爱面子,女人知道老公有外遇后,如果希望挽救婚姻的话,最好能够先适当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扩大知道这件事情的人的范围,更不到单位去闹。

因为知道的人越多,男人面子上越过不去,当他颜面扫地的时候,他可能会迁怒于女人,这也许就切断了最后的情感连接。更有可能的是,他为了保护自己在社会上和单位的脸面,也为了能够获得众多亲戚朋友、同事领导的支持,他会告诉大家他的老婆是如何不善解人意、无理取闹。

而女人到处闹的行为,是他言论最好的证据。结果,女人闹完之后,舆论可能会同情男人。他的离开,就合情又合理了。

即便是女人闹完后,他处于各种压力下,离开外遇对象、回归家庭了,可能也没有多少感情了。如果回来的是一个感情上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的男人,后边的路走起来也是很艰难的。

所以,当女人知道老公有了外遇,还希望挽回的话,最好先不要去闹。然后,好好思考一下两人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

男人有外遇,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应该的,但如果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可能是这个男人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存在一定的自恋问题,总渴望通过征服更多女人来证明自己的魅力,这也意味着不能把女人当成独立完整的人来看待,考虑不到女人的感受是什么,只是满足需求的工具而已;

再比如内心深处有某种无法承受的痛苦,需要类似热恋般的情感体验或强烈的性体验来逃避内心的痛苦;

再比如不能把性和爱整合到一起,一旦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慢慢对这个女人失去兴趣,而有兴趣的女人只能是那些没有感情的女人,等等。

但也可能是夫妻之间出现了问题,比如缺少沟通,经常吵架,男人觉得在家不被认可、情感上不被关心,性生活不顺利等。

在出轨这件事情上,不管出轨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常见的是出轨一方的问题与夫妻间出现问题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有时并不是婚外恋导致婚姻出问题

而是婚姻出问题导致婚外恋

应该说,不管出轨一方原本问题有多大,夫妻之间出现问题之后,出轨的概率都被增大了。

只是,关于出轨者本身存在的问题,另一方在短时间内很难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这些深层的心理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才能解决,但关于夫妻间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快速地做些调整并见到效果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情感可以快速挽回,而有些却不能的原因之一。

无论怎样,遇到老公出轨的情况,女人如果想要借助外力挽回的话,最好去寻求婚姻专家的帮助,先是疏导自己心中的情绪,然后快速地找出夫妻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对症下药,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老公回来的概率一定会更高些。(对于那些并没有任何一方出轨,只是因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争吵等,爱人就提出分手或离婚的,如果想要借助外力挽回和修复,最好也先这样处理。)

老公和外遇对象,也是一对“爱人”,他们也会像夫妻一样,待在一起时间久了也会出现问题。当两人出现了问题,而如果此时男人和老婆之间的问题刚好又变少了,那么可想而知,男人回来的概率自然更高。

即便女人想跟老公挑明这件事情,也最好就把范围控制在两人之间,可以给老公一段时间,让他好好思考自己到底要什么。

这段时间,女人应照样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老公感觉到女人离开他还是可以过得很好的。

通常这样处理,让男人在老婆和外遇之间做出选择,老婆成功的概率还是较高的。我接触过的男人出轨的案例中,有很多男人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结束婚姻,反而是因为出轨的事情之后双方发生的巨大冲突或闹得沸沸扬扬之后男人觉得颜面扫地,促使他们下定决心要结束婚姻。

会输给另一个女人的,常常是到处去闹,甚至把老公赶出家门的女人。老公在她这里感受到的是愤怒和羞耻,但在另一个女人那里感受到的是温柔和理解,他的心会更容易偏向哪里就显而易见了。

女人如果此时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任凭自己的情绪四处宣泄,往往会亲手把老公一步步地推向对方,在这场战争中彻底输掉。

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女人难以战胜情敌,一个管理不好情绪的人也难以让别人感受到爱。他们常常心中是爱对方的,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或做一些情绪化的事情,别人感受到的是被攻击,这样的人很难获得幸福。

容易起情绪显然是不利于经营感情的,想要拥有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首先就需要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感情的经营中,稳定的情绪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不会轻易地攻击对方、冷战、情绪低落,等等。

这样才可以让对方在亲密关系里放松地做自己,甚至发展自己。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与发展,不但能力会持续得到提升,内心也会逐渐变得强大,等等。但这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稳定而滋养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内心没有发展好的部分会再次启动发育过程,慢慢变得完整、强大。

通常而言,人们想要获得这样的环境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另一个就是拥有一份幸福而持久的亲密关系。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稳定之后会退行变得像孩子一样,在内心就是觉得环境稳定了,想要回到儿时心理发展受阻的阶段,获得重新的发展。

并且一个人在爱上另一个人时,也通常在潜意识里是有这样的动机的,即对方可以帮助他获得再次发展的机会,变得更加完整、圆融。

就像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会发芽一样,人的内心遇到合适的环境也会重新发展。所有的种子都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寻求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这股力量很强大。人也一样,爱上一个人时的力量那么强大,这之中要选择优秀的基因进行繁衍是一股力量,让自己变得完整也是其中一股重要的力量。

只不过,如果后续的亲密关系里可以允许、接纳他的这个过程,他就会获得新的发展,但如果后续的亲密关系里是不被允许、不被接纳的,这个新的发展就不会开始。如果再被批评、指责、打击,甚至抛弃,就不但是不会发展了,而是会被再次伤害。

而能够提供这种稳定而滋养的环境的爱人,一定要是一个情绪非常稳定的人,需要具有很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不过,情绪管理并不是控制情绪,情绪管理和情绪控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p01

控制情绪是当有了情绪后把它强压在心里,不去表达,也不释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忍”。但“忍”字头上一把刀,忍久了,要么伤害自己,身体生病,或心理出问题;要么,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受不了,爆发,对关系的伤害更大。

情绪管理的目标是使自己少起或不起情绪,整个人更加平和,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不情绪化,也不压抑。

简单来说,情绪控制得好的人并不一定是内心强大,还可能是委曲求全或压抑,内心感受是不好的,或者虽然感受不到情绪但其实情绪还在潜意识里,只是被隔离起来了,变得麻木而已;而情绪管理能力好的人,是内心强大的人,根本就不容易起那么多不必要的情绪。情绪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强大的过程。

管理好情绪,爱才不会变伤害

网上流传过一篇据说是某著名心理作家写的文章,题目叫《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文章对一个母亲打孩子时的内心情感描写得极其细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对于这篇文章,网上批评的居多,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评价:“此文有毒,请小心!”

也有心理专家评论说:“变态杀手都有类似逻辑:杀你虐待你只因太爱你。所以,此文是变态逻辑。”

有人甚至质疑这篇文章是否真的出自这位著名心理作家之手,对此,我没有去考证。但多年的工作中接触的诸多个案,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对孩子施暴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响,不少人成年后出现的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与儿时被父母施暴有关的。

这个道理很多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的,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情绪失控。

很多家长在打孩子时,想的并不是爱,而可能是什么都没想,因为他们已经被情绪控制了,打孩子是因为需要通过打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才是很多家长打孩子的真正理由。至于打孩子是因为爱孩子,多是意识上对自己失控行为的合理化,很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释放情绪。

一些人往往理性上知道如何做才能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但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处理不了因这件事情而激起的强烈的情绪,被情绪驱使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把事情做成自己不希望的状态。根本问题还是缺少管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这样的人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往往不只是在对孩子施暴上,也不只是在遭遇爱人有外遇时难以挽救婚姻,而是会因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比如:

因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同、家务分工上的分歧、个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问题,导致伤害式吵架,进而引发负面情绪强烈爆发,就有可能产生婚姻危机一发而不可收拾,直至离婚。

还比如有的人在恋爱中总是跟对方闹,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对恋爱关系的顺利发展不利,但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过后又后悔。一次又一次,最后对方实在受不了,就只能选择离开了。

情绪管理能力低的人,有时候的确可以称赞他们中的一些人是“真性情”,敢爱敢恨。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即便心中有爱,却因需要发泄情绪而常常伤害他人,难以真正地与别人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

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经营情感,也不利于对子女的教育。人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才能享受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

情绪的基本功能:提示和驱动

我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男人开车行驶在上班的路上,忽然发现右边的马路上走着一个身材超好的美女,他盯着美女的背影想看清她的长相,结果走到十字路口时没有看见红灯,撞上了正在横着通过的公交车。

红绿灯的作用是提示行人和车辆停或行,像是提示器,人们开车不看红绿灯的提示就可能会撞车。而情绪对于人类的作用,有时像红绿灯对于行人和司机的作用,它像是人类行为的信号灯、提示器。有时又像是人们内心的发动机,会驱动着人们去行动。所有的情绪都在提示人们、驱动人们,促使人们做出潜意识认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比如:

后悔是提示人们在过去的那个事情中我们做得不够好!

担心是提示人们未雨绸缪!

恶心是提示人们眼前的事物对我们可能是有害的!

愤怒驱使人们去攻击!

内疚驱使人们去弥补被自己伤害的人!

恐惧驱使人们远离危险!

伤心是提示人们有重要的丧失,并驱动人们珍惜所有!

从本质上来看,每种情绪对于人类,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并各不相同。有的情绪起保护的作用,比如恐惧、厌恶;有的情绪让人反思,比如后悔、自责;有的情绪,促使人们未雨绸缪,比如担心、焦虑;有的情绪让人进入安静、储备能量,比如失落、挫败;有的情绪让人想去攻击,比如愤怒、生气等。

进化赋予人类情绪的功能,使人类可以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很明显,人类适应得很好,也说明人类的情绪功能是良好有效的。

人会起情绪是正常而且必需的,人类因情绪而适应良好,也因情绪而使生活丰富多彩。没有情绪的人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情绪的人也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乐趣。

人类的一些情绪反应是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是进化的结果,比如诸多人天生就对蛇、蝙蝠、蜈蚣等毒物有所恐惧,使得人们可以远离这些毒物,得以自我保护。

小孩由于对于陌生环境的害怕,使得他们不敢离开父母,这样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保护和照顾。试想在原始社会,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独自走出家门进入原始森林,会是什么结果?

但人类会起情绪的情景,并不全都是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而是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创伤情景,会成为以后起情绪的重要原因。

比如:

一个小男孩在池塘边上玩耍的时候掉进了池塘差点淹死,他就可能会对水产生恐惧。以后再看见池塘、河流、湖泊的时候,他就会尽量不靠近,更不敢轻易下水。哪怕他长大之后,若不经过刻意的锻炼或疗愈,这种恐惧可能还会一直存在,伴其一生。并且这件事情发生得越早,给他带来的恐惧越大,对他情绪功能和整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影响也越大。

他的潜意识通过一次事件,就学会了保护他,避免再次发生掉进水里的情况。

这就是潜意识了不起的地方,它会自动学习,把人们遇到的可能会受伤害的情景,统统记录下来。以后遇到类似场景,潜意识就会及时用情绪来提示或驱动人们保护自己。

如果没有了情绪,人们不会从危险中学会保护自己,也不会提前计划预防危险,而是会一次次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还比如:

一个孩子有需要时总是不能得到满足,他会非常痛苦,如果这种痛苦他无法承受,他就可能会尽量避免对大人的需要,成为一个能够自己满足自己的人。

这样就避免了他再次承受那种无法承受的痛苦,这是一个保护机制,但这也会严重影响他的人格的健康发展,他长大后可能会成为一个严重自恋的人,总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根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这还可能让他成为一个与人关系疏远的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甚至难以建立普通的人际关系。

再比如:

一个人深深地爱上了另一个人,对其百分百地信任和无条件地付出。有一天他所爱的人离他而去,他可能会非常地伤心和绝望,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从这种极度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

如果每次爱情最后受的伤都足够深,感受也足够痛苦,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后,他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轻易爱上并信任另一个人,在感情关系里也不会再轻易付出了。

潜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厚厚的防火墙来保护人们,避免人们再次受到伤害。但这也是人们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因为过去经历过一些危险、入侵或需要未被满足,即便环境和人已经改变,可能完全不再需要潜意识那么细致和精心的保护,但潜意识还是会用保护那时的人们的方式来保护人们。

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也是人们会有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避免了痛苦再现,但对于有些人而言,也打断了人格的健康发展或情绪发展成熟的过程。

可以说如果没有了情绪,我们是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就像没有信号灯指挥的车辆一样,会乱七八糟地在马路上横冲直撞。那样的话,车就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了,而是一个个冷血的马路杀手。没有情绪的人也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个机器般的行尸走肉,更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健康而幸福地生活。

在不伤害人的前提下:遵循心的指引

情绪是潜意识对我们的提示和驱动,不同的情绪就像不同的信号,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以及接下来该做什么。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并遵循心的指引有所思考或行动,情绪的作用就完成了。

拿“焦虑”这个情绪来举个例子。

“焦虑”是潜意识在提示人们,如果现在不做一些准备和努力,未来可能会有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或者无法突破眼前的现状,焦虑的存在是提示或驱动人们现在需要做些努力,来突破现状或为未来未雨绸缪的。

比如:

一个未婚男人,没有房子,当下的房价也无力承受,而女朋友又不愿意跟他“裸婚”,他就可能会有“焦虑”这个情绪!

这是他的潜意识在提示或驱动他:要针对女朋友不愿意“裸婚”采取一些行动了。或再多挣一份工资,或向亲戚朋友借点,或赶快趁房价有一些下调时,出手贷款买一套小户型的,或在别的地方给女朋友安全感。

如果他对焦虑的提示和驱动不理不睬,并没有什么具体的行动和思考来应对“焦虑”,焦虑就不会消失,并可能加大提示和驱动的力度。他只会一直陷在“焦虑”这个情绪中,无法摆脱。

如果他遵循焦虑的提示和驱动,积极去想办法,或多挣点钱,或想办法提升女朋友对未来的安全感,等这些事情做完了,焦虑就会消失。

这就是情绪的特点,如果我们能懂得潜意识通过情绪在提示我们什么或向什么方向驱动我们,并遵循情绪的指引去行动或思考,它就会完成任务,然后消失。

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的高低、情商的高低,甚至幸福指数的高低,都跟自己能不能够懂得情绪的提示是有关系的,越是能够懂得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的,越是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高的人、情商高的人,他们也更加容易获得幸福。

并且,如果我们不能明白情绪在提示或驱动我们什么,情绪就会一直提示或驱动我们,还会不断地加大提示或驱动你的力度,因为我们没有让它们完成任务。就像提示你靠边停车的交警手里的“停”字牌,如果你不停车,交警就会把它挥得更厉害,甚至会把它横在你的车前。也像是在你身后有个人在推着你向前走,如果你不走,他会使出更大的力量来推动你。

根据情绪的提示去行动,顺着情绪的驱动去做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遵循心的指引”。能够遵循心的指引的人,往往也就是在“做自己”的人,他们根据心的指引,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也往往会更加美好。

比如:

通过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

通过担心,知道自己当下做什么未来就会更好。

通过后悔,向过去学习,知道可以怎么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因而更加智慧。

通过失落,开始反思,在下一次如何做会更好。

通过害羞,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进而完善自己。

他们一直感受着自己的内心,内心有任何的提示都会用心去觉察,并细心对待。他们呵护自己的心,他们的心也就更能把他们的人生呵护得更好。

应该说,只要不会伤害到他人和自己,人们就需要遵循心的指引做事,这样才会幸福快乐。

小练习:

1.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问自己,它在提示自己什么?

2.如果自己按照情绪的指引,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3.如果不会伤害人,那就去做情绪指引的事情。

例如:

一个女人去相亲,对方的言行令她很反感。

1.她觉察到自己很烦,问自己这个情绪在提示自己什么。

心烦是不喜欢相亲对象导致的,情绪提示自己要离开他。

2.如果离开会伤害人吗,包括伤害自己?

相亲的时候不喜欢就离开,只要语言委婉些,或者不是刚见面就走,一般不会伤害人,更不会伤害自己,反而是继续下去会令自己更难受。

3.既然一般不会伤害人,于是选择礼貌地离开。

至此就完成了一次跟随心的指引的行动。

一个人做事,在不会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情况下,跟随心的指引,就不会让自己压抑,不会委屈自己。这不但会让一个人活得洒脱自在,更是一个人爱自己的体现。

心是最好的引路者,懂得人的所有需求。只要心指引的方向没有问题,跟着心走,总能走到幸福的路上。

而那些不能遵循心的指引去做事情的人,有的是听不到内心的声音,因为也许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内心太痛苦而隔绝了与内心的联系,所以,他们往往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什么事往往都要问别人自己该怎么办。实际上人做事的标准,在不会伤害人的前提下,通常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样的人,先要做的是打破那些阻断内心声音的隔离层连接上自己的内心,这些隔离层通常是巨大的恐惧和羞耻感。因此,面对起来也会特别的痛苦,如果自己承受不了,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

而还有些人是可以听到内心声音的,只是内心声音太多,实在不知道该听哪个,所以,他们经常会选择困难,很难做出决定,或者今天做出了一个决定,明天又马上后悔了。一些人在情感关系里的犹犹豫豫,导致自己错失良机或在一段不适合的关系中出不来,往往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这些内心的声音,往往是需要面对的压力,比如:万一失败需要承受的挫败感,被人拒绝会产生的羞耻感,结束关系所带来的痛苦,等等。

如果一个人这些情绪太强烈,就会与内心的真实需要之间产生冲突,陷入矛盾与焦虑之中。

很多人的拖延,也与此有关,因为不去行动就不用承受这些可能产生的压力与痛苦。

这样的人,想要听从内心的指引,是需要去面对那些压力与痛苦的,当这些都被克服了,内心真正的声音才会被听到。

需要被管理的情绪:伤害人

情绪是潜意识对人的提示和驱动,是心对人的指引。如果有人心太麻木,他们的情绪在该提示的时候不进行提示,这个人就无法更好地适应生活,他会遇到一大堆的麻烦。

比如:

一个人没有恐惧,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不会恐惧,就总是处于危险场景下,更容易失去生命;

一个人不会后悔,他就不会从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中学习,就不能从自己的生命经验里得到智慧;

一个人不会担心,他就不会提前对未来做出安排,做事就没有前瞻性,总是事到临头了才开始去处理。

一个人的潜意识不会提示,就像坏了的红绿灯,失去了驱动力的船,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情绪如果过多地提示,或者提示的力度过大,反而也会影响人们享受幸福生活。

拿“担心”来做例子,一个人的潜意识,如果总是在提示一些实际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情,这个人也就会长期处于负面情绪当中。

比如:

总是担心食物是不是不卫生;

总是担心别人是不是会看不起自己;

总是担心爱人是不是会喜欢上别人……

我们可能会说这样的人疑心太重,整天疑神疑鬼的。是的,这就是因为潜意识对人的保护是最大程度的,即人们已经成年,但潜意识还像人们在儿时一样提供保护,这避免了痛苦再现,但也会给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使其难以幸福。

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等一些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潜意识的提示过多了。这样的人长期生活在各种痛苦的情绪当中,也是被情绪控制着,感受不到幸福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遵循情绪的指引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因为情绪就是心对自己的指引。但当遵循情绪的指引会伤害别人或自己时,人们就需要管理情绪了。

就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般人们是要遵循它的指引去走,但如果哪天你发现四面都是红灯并且一直不再变成绿灯时,就需要修理红绿灯,而不是遵循它的指引了。

所以,我们要对情绪进行管理,也要调整自己,让潜意识处于一种不太麻木也不太敏感的状态,更要通过情绪懂得潜意识在提示我们什么,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跟随心的指引来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而不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吃东西、购物、喝酒、打游戏、赌博、发生性行为等可以快速转换情绪,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但这不是情绪管理,而是逃避了负面情绪。当人静下来的时候,之前逃避的情绪又会出来。

也因此,一些人总是静不下来或闲不下来,总是需要到人多的地方,或需要找些事情做做。

后边我们会探讨情绪管理的方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练习,你的情绪管理能力就可以得到提升,很多人的经历已经证实这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以后,自己更加幸福了。也希望你能通过对自己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真正做情绪的主人,享受到爱情生活的美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幸福完美。

情绪并不都因看法而产生

曾经,在某卫视播出的一档节目中,已转型为主持人的某情感专家,与节目中的几位嘉宾一起探讨相亲中遇到的问题时,了解到现场不少人对有小孩的离婚异性有排斥心理以后,连称受伤,并大呼:“给我这样‘三婚’的男人一点人生的温暖。”此话一出,网上一片哗然。

有人在网上留下的表情,说:“怪不得他参与的相亲节目成功率低,原来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

有人留下的手势符号,说:“也许就是因为他有多段情感经历,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才成为情感专家。”

还有人说:“这不一定是真的,也许只是炒作。”

说这位情感专家自己情感本身就有问题的人,可能会对他有排斥的负面情绪;说他有丰富的经验所以才成为专家的人,可能会对他有钦佩的正向情绪。至于他是真的“三婚”还是只是一句玩笑话?还是炒作?我们不知道,但听到这句话,为什么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情绪感受?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来解释,并不是这位情感专家说的这句话引起了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看法、解释,导致了自己内在的情绪体验,更促使他们说了这些话。

情绪 ABC理论

这个理论中,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件;B(beliefs)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consequences)表示因为前面两者的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即情绪。

艾利斯认为:不同的人针对同样一件事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是因为B这个中介的不同而导致的。

根据艾利斯的理论,改变认知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比如:改变人们对于“情感专家”能不能离婚的看法,就可以改变人们对于这位情感专家“三婚”的情绪体验和网上留言的内容。艾利斯本人也因此被一些人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之父”。

自1955年艾利斯提出情绪ABC(合理情绪疗法),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心理学界的情绪理论上,情绪ABC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位置。直到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科学家约瑟夫·勒杜克斯发现了杏仁核在情绪脑神经中的关键作用之后,这个局面才被打破。

在这个发现之前,神经医学界认为感觉器官先将信息传到丘脑,转为脑的语言,再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处理区,形成认知和意义,再传到杏仁核,决定如何反应,再通知其他脑区和全身。

事实上某些情况确实如此,比如当我们觉得某人不应该做某件事而那人却做了时,我们可能会生气,这里的“应该或不应该”是由大脑皮层负责判断的,也就是价值判断。这意味着,杏仁核应该是依靠来自大脑皮层的指令来决定情绪反应的。

一般认为的信息加工流程

但是,行走在原始森林里的祖先们,在看到一个像是老虎的动物影子时,是要先把这个信号通过丘脑传到大脑视觉皮层,确定是不是真的老虎,然后再传递信号给杏仁核,产生恐惧的情绪,进而逃跑?还是先产生恐惧的情绪,跑了再说,会更能保护自己呢?

想想你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从后边拍了你一下,你被惊吓的情绪是经过大脑的认知加工之后产生的,还是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本能反应呢?毫无疑问,是本能反应,无须大脑加工。

情绪ABC理论在这里不适用了。被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人们在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没有经过B的加工,没有信念、看法、解释,人们会直接产生惊吓的情绪。看到老虎影子的祖先,他们的恐惧也不是经过B的加工而产生的,而是第一反应。出于本能,不自觉地就呼吸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启动快速逃跑机制。在这里,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体验C。

勒杜克斯革命性地发现,除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丘脑到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丘脑还有直达杏仁核的一小绺神经元。

在遇到感觉刺激时,丘脑在把感觉信号信息传到大脑皮层评估和分析的同时,会把与情绪有关的少部分原始信号以更快的速度,像抄小路似的直接传到杏仁核。杏仁核抢先于大脑皮层的处理过程,激发出情绪反应与相应的行为反应方式。

这就说明,情绪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脑皮层加工后产生的,本书中我们称之为“理性的情绪”;另一种是未经脑皮层加工,直接从丘脑传递信息到达杏仁核而产生的情绪,这种情绪几乎是本能的反应,本书中我们称之为“本能的情绪”。

“本能的情绪”由于未通过大脑皮层加工,由感觉器官感知到信息,到杏仁核开始反应,产生情绪,速度快于理性的情绪。对老鼠的研究发现,老鼠本能的情绪在12毫秒发生,而丘脑到脑皮层,再到杏仁核的通道反应时间是前者的两倍。尽管还没有对人类研究的数据,但两者反应的时间差异大体应该是类似的。

当然,“本能的情绪”和“理性的情绪”两种情绪的神经通道,在情绪发生时并非是单独起作用,而是会并行工作,只是本能的要快于理性的。

比如你在演讲,有人忽然向你扔来一只鞋,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紧张、害怕、羞耻,第一时间躲开,这是“本能的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之后你脑子里的理性情绪通道开始起作用,心想:即便我讲得不好,你也不能扔鞋啊?这是脑皮层在对对方的行为进行评价,经过了这样的评价、看法的加工,你心中就可能会有怒火,这愤怒的情绪就属于“理性的情绪”。

理性的情绪和本能的情绪有时是循环着相互作用的,即便都是在演讲时被人扔鞋子,即便都是在看法上觉得对方“不应该”,每个人的内心脆弱程度不一样,经过理性加工后,每个人的情绪也是不一样的。

内心脆弱的人容易产生羞耻感,可能会恼羞成怒,羞和怒的情绪更容易强化理性上觉得对方不应该的信念。内心相对强大的人,则更容易原谅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