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团队,你能怎么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凝聚力与执行力(2)

有些人在钩心斗角吗?--“团结度”是沟通的灵魂。

谁在图谋我的位置?--“权力核”是沟通的基础。瞎子和聋子的部门老大,一定会耗用大量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有时还老想不通,心里纠结,在云里雾里走不出来。当这种上下隔离、信息不通的情况频繁出现时,怎么去谈团队的共同目标?即便给你一个优质的团队,你也会茫然失措,空有领袖之表,实无强者之魂。

团队内部的沟通有四大原则,我在许多培训活动中都强调过它们。只要把握了这四大原则,你就是合格胜任的团队领袖。否则,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目前的位置,或者竞争一个部门经理的野心是否恰当。

第一原则:团队思维

总的来说,团队像一个人的大脑,它的整体思维是统一的,在做一项决策时,不存在多数战胜少数或少数超越多数的情况。这是最完美的境界,虽然执行的过程中并不现实,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著名的世界级企业,它们在具体的沟通和决策中,总在尽可能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见,以达成团队思维的统一。

谷歌在招聘时有一个很著名的环节,应聘的人必须经过四五名资深工程师的面试,最后大家开会讨论决定是否录用,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人反对,应聘者就不能通过。李开复在参与招聘时亲身经历了一件事,有一个人赢得了几乎所有考官的青睐,但还是有一名考官认为这名年轻人的身上有不符合公司文化的缺点,对于录用他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为此,大家争论了很长时间,尽管李开复本人也非常欣赏这名年轻人,但他并没有拍板说一定要录用。大家讨论的结果是,让这位表态反对的考官再去面试一次这位应聘者,专门就他所担心的缺点进行谈话,看看他有没有将缺点改掉的可能性。

9个人同意,只有1个人反对,并不意味着多数就要战胜少数。这就是团队思维在沟通中的体现。任何决策都将征求每一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他的最终同意,否则就不能得以执行。

十几年前,我刚做公司的管理人员时,率领一个小部门的6名员工,兢兢业业地做事。有一次我计划采购两张办公桌,以缓解办公拥挤的情况。但问题是,我们的办公空间很小,再加两张桌子,虽然解放了两名跟同事搭伙共用一桌的员工,但压缩了另外五名员工的活动空间。

我决定开会商议,征求每个人的意见。员工A和员工B(需要独立办公桌的两个人)踊跃地赞成我的决策,但另外的5人既不说同意,也不表示反对,都在强调客观困难。员工C对我说:“赵经理,我们这间屋子只有20平方米,坐了7个人,放了5张桌子,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才能不碰到别人的东西,再加两张桌子进来,我想就没办法出门了,只能从窗子跳出去。”他讲的确实是事实,其他4人在点头。

达不成一致,5个人战胜了2个人。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工作情绪,我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只购买一张办公桌,让A和B在一起办公。如此一来,A和B还是拥挤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他5人反而从中受益,每个人都拥有了一张独立办公桌。我深知这是一项“过分”的决定,继续伤害A和B,并让其他人得到意外的惊喜。当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知道事情会发生改变。

果然刚过了一周,其他5人就一起来找我了,他们说:“再多加一张桌子,也没什么,您看,只要这样摆放……走路和活动的空间就有了。”这5个人达成了统一,做出了让步,A和B的问题顺利地得到了解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可能觉得,作为部门的主管,尽管会伤害到一些人的利益,但为了公平起见,某种决定也应强势做出,说一不二,不容置疑。显然,部门的一把手有这样的权力,可是,如果我们能让部门的所有人都自动达成一致的思维,全体主动要求贯彻你的决定,岂不更好?这是团队内部沟通中非常重要的第一原则:强势的干预以达成某种结果,并不是最佳选择,统一协调思维,共用一个大脑思考和决定,才是最优的结果,哪怕反对者只是一个微足不道的人,也要以团队的关怀去理性说服,避免出现裂痕。

第二原则:团队语言

什么叫作团队语言?直白地说,在一个团队中,对于人与人沟通的语言和方式,有着极为特殊的要求,你在工作或部门环境中,沟通时要避免情绪化和个人中心主义,使用大家都理解及熟悉的语言。很多人都讨厌官话和套话,但在许多时候,它们起到的作用恰恰最大,比个性飞扬的语言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隐藏着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下面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团队沟通实例。有一次,我与某公司的三位负责人共进午餐,这是一家新成立的大型集团公司,很有实力。其中,胡女士与曹先生早就相识了,关系非同一般;另外的一位日本人古井先生,他的中国话不好,所以主要以听为主,不怎么开口。

胡女士心直口快,性格活泼,外向而感性。她最早做外贸出身,在这家新公司任高管的时间不长,但是早先她与这家公司的老板曹先生是熟人,不存在沟通障碍,因此说起话来比较放松。

吃兴正佳,她对我说:“赵老师,像我这样的性格,如果与我在一起工作还不开心的话,那肯定不是我的问题。”言外之意,她很自信,如果有工作沟通问题,责任肯定是别人的。

我当然能够理解她,人们大都这样想,觉得与同事的沟通出了麻烦,责任一定不是自己的,都是对方不好,因为自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苦衷,怎么能怪我呢?她的这个认知实在不妥,尤其是作为高管。如果你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哦,照您这样说,那我们这个团队出现了问题,都是我们的责任,与你无关喽?!”谁都不会淡定的。所以,她的话刚说完,曹先生与古井先生当时脸上就有点挂不住了。当然,他们没有说出来,只是表情有些尴尬。

过了一会儿,我打破了沉默:“胡女士,您有这样的想法,我完全能理解。可是要更客观一点地看团队沟通和协作问题的话,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问题的,想与您分享交流。”胡女士说:“赵老师,您讲。”这时曹先生和古井先生也都专注地倾听,看我怎么说她。他们肯定觉得我一定会大放厥词,将胡女士好好训导一番。

我并没有借机“教育”胡女士,而是告诉了她自己的思考,也就是团队沟通的第二原则:不管你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都要使用团队其他成员能接受的语言,不能唯我独尊,锋芒毕露,伸出刀子来就想扎人。团队中的人,性格各异,利益牵涉不清,不可能永远没有冲突或矛盾,各怀鬼胎是一定的。但这不意味着你要把责任讲到明面上,放到台前来,不是他死就是你亡,而应以团队化的沟通方式进行解决,照顾每个人的感受。

锋芒毕露,个性独显,责任外推,结果只能是你被孤立,不会有人买你的账,哪怕你在这家公司有很强大的背景,结局也不会太美妙。

大家都表示认同。在团队沟通中,说话时过分地“自以为是”是一个人最大的绊脚石。不但妨碍了这个人自身的进步,使他看不清自身问题,不能扬长避短,而且还限制了团队现在及将来的协作与发展。团队的管理者如果在这方面犯有错误,那就叫作“刚愎自用”,说话不加以注意,伤人伤己;不使用一种大家都遵守的团队语言,随和平等沟通,这个团队基本就完蛋了。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讲话做事特立独行的强势领导者,虽然暂时可以带领一支团队获得优秀的成绩,但是时间往往不长,就会迅速遇到瓶颈,使得自己的手下作鸟兽散。这样的管理者,常可以育人,却留不住人,空为他人做嫁衣。

第三原则:团队文化即团队Logo不管是优秀的还是糟糕的团队,都会存在明显的独属于它的Logo:一种类似于产品商标的团队符号。不管是工作方式、目标,还是在沟通中的表现,它都像一部经典电影的片头标志,醒目闪亮。

用管理学专家、我的朋友威廉·史密斯的话说,团队Logo近似于人的脸谱,亦是一支团队之所以区分于其他组织的DNA密码,这里有多数成员和谐共融的团队文化,绞杀并融合另类。

在团队Logo较为突出的部门或公司环境中工作的少数另类成员,他们的遭遇一般会比较“悲惨”。不能适应和融入团队的文化,就会被排斥在团队的边缘。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坎特曾经在他的书中专门提到此一问题,并以O命名那些少数成员,而多数成员则用X表示。

在书中,她写道:

O与X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在同一地点工作。除此之外,他们扮演的角色就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O看上去如此不同,只因为与X相比,他们的数量实在太少。如果你曾经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不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性别、种族、年龄、宗教、语言或职业专长--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此类的团队情景到处都是,残酷的现实让人们很难回避和无视。我在微软公司见过那些唯一会说中文的人,他的部门同事只要碰到与中文有关的问题就去找他,只要是与中国员工有关的问题就来向他讨主意,乃至于销售到中国去的产品出了问题也来找他请教。好像他是该部门的中国通专家,但实际上,这样的员工告诉我,他们感到的并非是尊重,而是大家对他在某种意义上的排挤,英语文化对中国人的边缘化。

我在总结这一现象时,用到了一个词:脸谱。团队脸谱是一张白人的脸,这个中国人要么将自己染白,要么离开。因为他们讲的笑话你听不懂,许多场合你会被故意冷落,以显示与他们的不同。重大决策时,你甭想让主管像征求他们的意见时的态度一样向你投来期待的目光,除非是有关于“中国”的问题。这一切的迹象都表明,你和他们不是一种团队文化的享益者,在这里,你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你都很特殊,孤立无援。

当一个人在团队中处于这种位置时,他的沟通就遇到了麻烦。管理者不能轻易忽视这种现象--如果你冷落这一现象,团队早晚出现裂痕。在同一团队“脸谱”下的平等交流,制定和建设使每一类成员受益的团队文化,是合格管理者的任务。

第四原则:团队协调

在团队框架内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于一家公司和一个部门来说都极为重要。沟通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工具,任何一个成员,做好自己能做到的,并在自己的事做完以后,积极地协助他人的工作;在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向他人请教,这就是最基本的团队协调能力。

“协调”体现了团队的团结、互助和凝聚力,但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事情。有时我们发现,团队的头儿是一个大好人,非常注意协调下属的利益与工作的分配互助。人们提起他,总会由衷地赞一声:“他真是一个好领导。”他的团队业绩却异常糟糕,各自为战,私心战胜公心,难以控制;还有些老板,他们本身是具有很强人格魅力的人,优秀、善良、有野心、有着极佳的品质,但他的公司不久却垮了。这是团队管理的一大死结,也是他们所想不通的。

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他们对于团队协调的认知错误。管理者的协调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于工作的分配和奖惩,其次才是做调解下属利益的“马大姐”。工作不是让你来发扬爱心和善心的地方,主次颠倒的结果就是你获得了一个好名声,却毁掉了自己的事业。

凡是协调工作做得好的团队,除了一号管理者的作用之外,团队的“二号人物”的价值更不可低估,他们在与下属的沟通方面,具有“一号”不可比拟的作用。他们能在生活上做到主动且亲切地关心下属,当下属在工作上遇到难点时,他们也可以想方设法协助妥善解决,为他们“挡驾”和排忧解难。这是部门的一号人物做不到的。

在西方公司的团队管理中,大多数并没有行政经理这一中式的职务,不过,多数团队却有专门管理公司行政事务、人事安排和员工考核培训的人事经理,他们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在一个团队中,人事经理就相当于二号人物,他负责建立公司的人事和利益分配制度,协助部门老大进行综合管理,是名副其实的团队润滑剂。

所以,如果你今天接手了一个团队,面临着一堆工作,不知从何做起,我对你的建议不是找每一名员工挨个谈话,而是先找负责人事的那个人,和他推心置腹。因为,只有他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你在这个团队中起到效果最好的协调作用。

统一的团队精神

一群人聚到一块,什么是最需要统一的?就像一个人去爬山,他的每块肌肉都要听从大脑的调度,集体发挥力量,配合得当。这叫听从指挥,服从命令,消除私我;他的方向必须是确定一致的,目标必须是唯一而且可见的,这叫统一的目标和凝聚力。这就是团队的核心,它有一个成形不散的团队精神,一只拳头打出去,是握着的,没有哪根手指可以例外。

团队没有私“我”,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枚脑细胞,服从中枢神经的调控,异见分子可能有容身之地,但绝不能反客为主。

一支团队,最重要的是凝聚力和共同目标。凝聚力保证了后者的实现,后者又使得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发挥其价值。

对管理者或一号人物而言,这是两句尤其需刻骨铭心的终生格言。若你不慎违逆,在管理中产生错误、疏忽,并使“我”的影子在团队中强力壮大,相信我,伴随这个组织垮掉的,还有你自身的目标、回报以及意志力,你经过卓绝的努力建立的成果都会瞬间付诸东流,放在篮子里的果实也会得而复失。

团队的凝聚力之所以威力无比,是因为人人为大家,由几人或几十人组成的团队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步调统一的人,共用一个组织之肺呼吸,一个组织之脑思考。没有比这更难击败的团队了,任何弱小的个体一旦加入了这样的组织,都会瞬间得到神奇的自信,迸发出超人的潜能,以至于完成他自己永远无法单独完成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约翰·怀特黑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金融天才,他接手高盛后,一再强调“在这里只有‘我们’,没有‘我’”。高盛的团队精神容不下任何特立独行的超级领袖,也不可能容忍哪一个人以自己的私利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知道,高盛从来都不缺乏金融怪才、超级专家和数一数二的天才级人物,像格斯·利维、罗伯特·鲁宾、马克·温克尔曼等人的能力与成就都可以比肩于华尔街的任何金融巨头,相比彼得·林奇或者罗杰斯,他们毫不逊色。但高盛并没有让他们的个性脱离严密的团队文化而独具一格,使得其个人精神控制集体命运,高盛也并没有因为这些人的离开就大伤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