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危机时代的中国式突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美国成功奥秘(1)

美国这两百多年历史,一直是坚定不移地走有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从来不盲目模仿别人。

美国是怎样炼成的?

第三次“美国衰落论”兴起

无论是用比较世俗的眼光,还是从国与国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得承认美国是比较成功的国家。两百多年前13个散落在大西洋沿岸的小渔村,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就成了世界上一流的大国。19世纪末,当它击败西班牙帝国,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已经是一个一流大国了。GDP世界第一,军事力量非常现代化。到了1945年,它已经成为世界首强了。那时,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两洋作战的国家;另外又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实际领导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地位达到巅峰。但自从1945年美国被公认为世界首强以来,美国国内不断出现对美国衰落的反思,到现在已经有三轮了。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6年苏联先发射了洲际导弹,1957年苏联卫星先上天,这两件事刺激了美国。当时美国国内有一场讨论,历史学家把这场讨论叫作“导弹差距讨论”。这场讨论在美国的知识界、决策界意义还是挺大的,其结果就是要发展美国的理工专业,有系统地加强数理化、工程学,加大投资,巩固它的领先地位。“阿波罗”登月工程实际上就是这次讨论的结果。

这次反思涉及的方面和人员很多,但事后看不是很准确。实际上,美国的整个科技基础、工程基础都是优越于苏联的,只不过一个国家再强,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投资方向和苏联不一样,苏联只是在一个非常有战略意义的领域里领先了。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一次讨论。其中有一个讨论的作品,也是现在中国人非常爱看的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这次谈论出发点有两个,一个是在美苏关系上出现了苏攻美守这样一种态势。70年代末,苏联在非洲之角、阿富汗发动了一些战略性的攻势,美国显得很被动。美国在卡特任上还遇到了伊朗的人质危机,对这些中小国家的挑战束手无策,另外越南战争也失败了,政治上的压力导致了这次反思。还有一个方面是经济层面。当时,欧、日经过50年代和60年代的努力,已经完全恢复了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日、欧成了发达国家的三根支柱。70年代,欧、日的竞争力已经很强了,美国在遇到苏联地缘压力的同时,还遇到了欧、日的经济挑战,所以当时又发生了“美国是否衰落”的争论。

当时欧洲国家也比较高兴,大谈莱茵模式,说美国是自由市场模式,欧洲是社会市场模式,欧洲模式比美国模式更平衡。这时美国的对外战略也跟着进行了创新,现在经常谈到的“多极化”,逻辑起点就是1969年尼克松关岛讲话里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说”。尼克松在讲话中提到,这世界不再是美、苏两大力量来决定,而是有五大力量在推动,包括苏联、美国、欧盟、中国、日本。美国人发现了五大力量,中国人最后意识到自己也有力量,是力量之一。中国后来提出“多极化”理论,现在看是赢了,起点就在关岛讲话。

美国摆脱了两极思想,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说”,依据此来拉拢中国,使得苏联在战略上非常被动,腹背受敌,东西两面被夹击。因为五大力量中欧洲、日本是美国的盟友,把中国拉过来,苏联就孤立了,所以从战略上讲,美国是有创新的,这一点比苏联强。然后对日本和欧洲,它主要的办法就是搞创新,先是技术创新,再把技术变成产业,成果就是90年代的IT。所谓的“新经济”,主要是IT产业。它通过科技和产业创新战胜了日本和欧洲,通过战略创新获得了对苏联的优势,这样就摆脱了获得霸权以后的第二次困境。到了90年代,“美国衰落论”的声音就消失了。

这两年来,又出现了一轮美国是否衰落的讨论,甚至弥漫着一股失败主义情绪。起因有三:一个是美国犯的外交错误,打伊拉克;一个是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经济内在的问题;再加上外部的一群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的群体性挑战。讨论的代表者很多,比如提出“中美国”概念的尼尔·弗尔森,他就认为美国现在已经陷入了债务危机,而且是一个帝国债务体系,很难化解的。另外像《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汤姆·弗里德曼,写了《世界是平的》,他也认为美国在很多关键领域落后于别的国家,特别是在能源领域,新能源领域,中国是领先于美国的,他对此感到非常担忧。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11年4月19日,Newsweek有一篇文章说美国正在重新复兴,基本观点是美国的创新能力是无与伦比的,别的国家都比不了。总之,最近是美国1945年获得霸权地位以后第三次比较集中的讨论。意见并不统一,这种意见也会蔓延到中国学术界,中国学术界对美国是否衰落也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讲,美国的未来非常值得关注,因为美国毕竟是现行体制的创立者和主要的维护者,它的走向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变动。

关注这场讨论,首先要承认美国在近代世界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国家。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它成功的动力能不能延续下去?我研究美国快三十年了,遇到了不少美国朋友。美国一流的高手,比如约瑟夫·奈、基辛格、基欧汉,这些一流高手其实最看重美国建构新制度、建构新产业、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和这套机制,而不是表面上已获得的地位、已有的财富、已有的机制。如果这套机制坏了的话,现在的成果也就停在那儿了,美国会衰败;如果这套机制还很完善,现在损失一点财富,还可以赚回来。当然大部分美国人也和一般中国人一样,对此认识很肤浅,绝大部分美国人的骄傲就是它表面上的成就,这很正常。所以看美国未来走向,只有把美国过去成功的经验、机制梳理得比较清楚,才能看得准确。

“资源优势说”

关于美国成功的原因一直有不同的解释。一直存在一种简单的解释,但简单并不代表不深刻。这种解释说美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从美国建国到现在,从没有面临过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基辛格在《大外交》这本书里提醒说,在这么短的美国历史里,美国人实际上不知道资源是多么重要,因为他们没有面临过这个问题,不知道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的苦难可以到什么程度,然后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时,喜悦又可以到什么程度,人性在这当中可以恶到什么程度。这是历史的事实。美国从建国一直到成为世界首强,或者具体一点,整个19世纪,美国自然资源丰富,但劳力短缺,它需要大量进口移民,而且它也能够进口移民,因为美国的工资始终比欧洲的工资要高上三分之一到一半,它有条件把你吸引过来。除了一般工人的待遇高,它还机会多,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壤,对那种野心勃勃、幻想很多的青年人很有吸引力。日常生活很快就可以有改变,还有无数的机会实现美国梦,从小牛棚到白宫都是可能的。说得简单一点,人均资源多是原因之一。

美国的优越首先就在地理上,有广袤的土地。全世界的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其中又除去57%不能用的陆地,真正有经济用途的只是其中的43%。中国的可用土地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2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美国是58%。就从这一点来讲,上帝是非常不公平的。美国的土地可用面积正好是我们的两倍,人口又比中国少很多,只有我们的2/9。它的水资源也特别丰富,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它的水利条件特别好,全国分四大水系,大西洋水系、墨西哥湾水系、五大湖北冰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来雨量相对均匀,地势平缓,水利很好利用,在1825年就实现了全国主要河流的运河化。从全国任何一个口进去,理论上都可以到达全国各个地方,这对它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总体地势是西高东低,所有的河流都是东西流向的,而且来雨量比较集中,往往七、八月来雨,水过多就造成洪涝灾害,平时不来雨就造成旱灾,旱涝交替,地势决定了中国水利的利用是比较困难的。这都是美国比较幸福的地方,地理资源太优越了。如果再细数下去,它的历史机遇比较多。它偏安于北美一隅,南北无强邻,东西有两洋,它不会卷入老欧洲残酷的地缘政治博弈,非常安全。不需要国家动员、国家干预,就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移民民族,一百年三代人干这个事,它一定就发展起来了。

同时,美国人文资源也很优越。印第安文化是比较弱的文化,主要集中在中美、南美、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北美这一块印第安人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所以欧洲移民在这里遇到的印第安人的抵抗较弱。把这地方定义为“无主土地”,在道德上肯定是不对的,但是美国人按照这个思维就把那块土地抢过来了。由于所谓的“自有土地”的存在,美国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特别多。俾斯麦在晚年还不断地唠叨,上帝不公平,就喜欢三种人:傻瓜、醉汉、美国佬,就是抱怨这方面。

现在情况有所不同,美国人口比较多了,大概有3.1亿人。1915年美国人口不到1亿的时候举国欢欣;到了1985年人口达到2亿的时候也非常高兴;2007年人口突破3亿的时候就一片寂静了,感觉到问题了,人均占有资源量萎缩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源方面是扩展了,主要靠它的全球化战略,以至于今天全世界63亿人口里面,美国占了4.6%。可是一般认为美国用掉了30%的资源,高峰时达40%,这就意味着美国一个人用掉了8个人份额的资源。今天美国人吃香的、喝辣的,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资源特别丰富。当然很多美国人成功地把资源优势解说成制度优势,这是一个相互印证的逻辑,这么说也没有问题。“资源优势说”无论对错,从技术上评价,这种观察相对简单。相比之下,可能中国的制度优势被低估了。按照食物消耗,中国现在有14亿?14.5亿人,占全世界人口比例应该是22%?23%,可是中国总体资源消耗占全世界的19%,人均是低于世界水平的,大概是0.9的份额,0.9的份额能治理成这个样子已经是不错的了。

“战略得当说”

第二个解释可以叫作“战略说”。无论是内外,战略都比较恰当,确保了这个国家以比较小的成本、比较快的速度崛起。一个是它在关键时刻都做了较好的战略抉择,比如说1783年“英美协议”,又叫“巴黎和约”,英国是宗主国,承认美国独立。这时候大陆军有一百多个上校给华盛顿写信,让他做国王。那个时候国王体制非常普遍,但被他拒绝了。华盛顿威望太高了,拒绝后就没有人敢做这个事了,于是大家考虑在共和制中找一个形式。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偶然性的选择,但这个选择在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建国后,国务卿华盛顿用了托马斯·杰斐逊,财政部长用了汉密尔顿。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由汉密尔顿主导,积极促进工业发展,搞工业化计划,国家银行计划;而在国家基本的立国精神方面,华盛顿又非常欣赏托马斯·杰斐逊,强调道德,强调基本的规则。在对外战略方面,华盛顿又选择了著名的“孤立主义”,把美国内部对英法态度的不同可能导致的分裂给控制起来。

当时美国国内有两派。英法本来是打了一千多年仗的世仇,法国大革命把英法矛盾突出了,对此,美国国内也是有不同看法的。托马斯·杰斐逊很同情法国大革命,而大部分保守派是比较痛恨法国大革命的,当时美国国内围绕着遥远的欧洲事务争吵起来,后来华盛顿在他著名的告别演说里,提出了著名的外交政治主张:Utilitarianism,“孤立主义”。这对当时年轻的美国来讲是一个好的选择。此后,每逢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美国都做出了比较正确的选择,比如说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美国政府就借机启动了工业化。原来美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工业很弱。英美战争以前,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形式主要是从西印度群岛弄一些黑奴过来种甘蔗榨糖、种棉花,再加上新英格兰地区的海产,美国所谓的西部地区就是现在伊利诺伊那个地方,频繁贸易,靠土特产换欧洲的工业品。英美战争一开始,工业品进不来,美国就积极发展自己的工业化。

再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时刻是南北战争,林肯坚决维护联邦统一,这对国家的命运是至关重要的。虽然起源是奴隶制的扩展问题,对于奴隶制能不能扩展到未来领土,自由州说不行,蓄奴州认为可以,但其实背后的利益争端是工业力量,是工业资本主义要一统南方,最后导致了战争。应该讲,林肯的决定是对的,以战争方式解决,如果没有这场内战,今天可能会看到好几个“美国”,北美可能跟今天的拉美一样,由多个国家组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是西奥多·罗斯福。自由资本主义凯歌高进,到19世纪后期美国贫富分化很严重,罗斯福做了一些工作,《反垄断法》、《专利法案》都是在他任内通过的,还有美国现在一系列的环保法案也都是他搞出来的。他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高潮时做了一点平衡动作。如果没有这些动作,美国会走得比较极端,对国家后来的发展不太有利。

接下来,威尔逊总统带领美国卷入“一战”,维持了欧洲的平衡。富兰克林·罗斯福带领美国介入“二战”,击败了法西斯阵营,维持了世界的平衡。总之美国在重要时期都做了比较正确的选择,这是它成功的原因。

顺带从外交学的角度讲一下。美国在走上世界大国的进程中,有四个很独特的外交政策品牌,一个就是孤立主义,它使美国避免因卷入外部矛盾而导致内部分裂。孤立主义是防守型的,主要是防御欧洲列强干预美洲大陆,防御欧洲内部矛盾转化成美国国内的矛盾。还有两个是进攻型的思维,一个是门罗主义,一个是门户开放政策。门罗主义是针对美洲的,门户开放是对亚太地区的。两者都是非常高级的外交手段,值得仿效学习。拉美国家兴起时,很需要美国帮助。拉美国家的宪法都是依据美国宪法写的,也模仿美国走上了共和主义的道路,没有走上国王主义。从道义上讲,美国是应该支持它们的,但在一段时间内美国的态度是暧昧的,直到1823年1月门罗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门罗主义”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