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识人篇(7)
当时参加应试对策的有一百多人,主持测试的太常因公孙弘出身平民而奏请公孙弘的对策应为下等。报上去后,汉武帝却不分三六九等一律仔细考察,发现公孙弘的对策言辞中肯,语言犀利,切实可行,于是汉武帝为此下特诏书:“我喜欢先圣之道,广开门路,宣召四方之士。古时候任用贤人而给予一定的爵位,根据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功劳大的给的俸禄就丰厚,品德好的获得的爵位也尊贵。所以武功显赫就受重视,德行高洁就受表扬……”随即将公孙弘的成绩擢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
公孙弘得此龙恩,乘此际遇,加之本身能力卓越,随即一年数迁,从一个曾在海边放猪的平民百姓被提拔为博士,当年就升为左内史,几年之后又提拔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列,之后再任命为丞相。公孙弘从地方被推荐到中央,到被任命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只有短短的六年时间。无论以他的出身,还是以他为官任职的资历,都是闻所未闻的奇迹,而这样的奇迹,也只有汉武帝能够并敢于创造。
依照西汉朝廷历来的规定,担任丞相的人选必须在具备列侯爵位的人选中选拔,如果没有汉武帝的赏识,平民出身的公孙弘哪来的爵位。即使是明珠也要掩埋在尘土之中了。为此,汉武帝以其非凡的气概,冲破陈旧的束缚,先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后封爵位,从此开创了平民担任丞相的先河。
用人点拨
事实证明,公孙弘确实能胜任丞相之位。从这里更能看出汉武帝不以偏见取人,既不嫌他出身低微,更不以他曾经不堪出身就草率定论,而是审其究竟有无真才实学,是否有博学多艺的才能和杰出的管理能力。这是人才思想中最关键的核心。
尹夫人凭仪态知真假
汉武帝后宫有两位宠爱万分的缤妃,一名是尹夫人,另一名是邢夫人,尹夫人聪敏善良,邢夫人雍容大方,两人都是难得一见的美人。汉武帝既宠尹夫人,又幸爱邢夫人。但汉武帝考虑到两位夫人虽然都是美女,然而一旦相见也不免会互相产生妒忌,无端生出很多是非来。“美女入室,恶女之仇,于是汉武帝诏令二夫人不得相见。
尹夫人却想目睹一下邢夫人的美貌,多次恳请武帝让她二人见一面,汉武帝一直都没有准许。经多次请求后,汉武帝经不住尹夫人的软磨硬泡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汉武帝就吩咐数十宫女拥着一位夫人款款行到,汉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说:“这就是你久闻大名而一直不能得偿一见得邢夫人。
尹夫人看了之后幽怨地说:“她不是邢夫人,皇上不想让臣妾见,又何必答应臣妾的要求呢!
汉武帝奇怪地问道:“爱妾怎知她不是邢夫人呢,你没看她左簇右拥,衣着华丽么?
尹夫人答道:“臣妾看她的仪态,不足以当夫人,更配不上皇上的宠爱。
汉武帝听之万分惊讶,于是又诏来一位穿旧衣的女人,且没有宫女拥护。尹夫人即说:“这才是邢夫人。在一个高贵的环境中待久了,人自然而然会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邢夫人在后宫中冠压群芳,博得了武帝的宠幸,左右有那么多的佣人,举止必定文雅大方,从容不迫,这又怎么会是一个终日被人呼来唤去的宫女所具有的呢?
说完之后,尹夫人便低头哭起来,伤怜自己不如邢夫人美丽有质。刑夫人连忙安慰她说:“妹妹何必难过,我也惊艳于妹妹的美貌聪敏呢,我们各有所长,又何必计较这些外在的表象呢?这时,汉武帝才说出先前那位夫人是一名宫女装扮的。
从此以后尹夫人和邢夫人成为了宫中密友,常常一起游玩戏耍,为汉武帝后宫的安定起了不少作用。
用人点拨
尹夫人能一眼便看出谁是真正的邢夫人,就在于她通过了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而不是简单的衣着随从等外在现象来看。
观察一个人的“仪,能发现他的素质好坏,修养高低。仪态端庄大方的,修养深厚、素质高;仪态邪顽、畏缩卑琐的,修养浅薄、素质差。这是“仪的一种表现。高贵环境中的人自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这可作为识别人物的一个外部根据。
朱买臣受荐于贫困之中
朱买臣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他不善治产,只好以打柴为生。常常一面挑着柴担,一面诵书。结果,常常别人的柴都买的一干二净,他的柴还无人问津。而且其他打柴之人也都看不起他,嘲笑他的不识时务。他的妻子听了别人的笑话,劝他不要诵读,他倒反而提高嗓门。妻子忍受不了这种羞辱,就主动提出分手。朱买臣挽留不成,只好同意。
过了几年,朱买臣替上计吏驾车,到了长安。他也像当时许多士人一样,向汉武帝上书,等了许久时日,却没有回音。后来幸亏同乡严助的引荐,才为汉武帝召见,讲论《春秋》、《楚辞》,得到武帝的赏识,于是拜为中大夫,侍奉皇帝左右。汉武帝选召文学之士侍奉宫中,组成内朝,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就相应成为外朝,每当国家有重要政事,汉武帝就让内朝之士秉承他的意旨与外朝官员辩论。朱买臣以中大夫侍中,自然跻身于内朝之列。一次在辩论置朔方郡的必要性时,他据理辩驳,力拙丞相公孙弘,以此崭露头角。
当时,因为东越经常发生叛乱,朱买臣建议发兵浮海破灭东越。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并特地任命朱买臣为会稽太守,让他富贵还故乡。朱买臣乘着4匹马拉的车,来到会稽,官府组织民众修整官道,沿途的官员都远远迎接而恭恭敬敬地送他出境,朱买臣一行从车百余乘,浩浩荡荡地回到家乡。刚到家乡的境内朱买臣看到前妻和她的丈夫都在修整道路,于是就停车让两人坐在车后面一起到太守府邸,让他们住下同时供给饮食。一个月后,前妻羞愤得自杀身死。朱买臣给她丈夫一笔钱,让他妥为安葬。又召见故人和以前照顾过他的人,都予以报答。一年后,朱买臣率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破击东越,因有功,征入为主爵都尉。
用人点拨
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朱买臣也是名载史册的一位。他出身贫寒,之所以能脱颖而出,自然得之于武帝慧眼识金的用人政策。
一个管理者要有聚才之力。能否千方百计地吸引人才,组成了一个“聚才磁场“,并通过这个磁场的“辐射“,打造一个多层次的聚才圈,这是管理者能力强弱、水平高低的集中体现。
汉武帝识颜驷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汉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以及德行、学术等科。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汉武帝未曾在战场里实际指挥作战,但是他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创立不世军功。霍光与霍去病为异母兄弟,兹后更成为汉朝宫廷里的中枢人物。
一次汉武帝到朝中各部门视察,当他来到郎署时,见到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的老翁。武帝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这个人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汉武帝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做郎官呢?”
老翁回答说:“臣叫颜驷,是江都人也,从文帝时就在此做郎官了。”汉武帝又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颜驷回答说:“文帝喜好文而臣喜好武;景帝喜欢年纪大的成熟稳重者,可是臣那时很年轻;陛下您喜欢年轻有为者而臣却已经老态龙钟了。因此三世没有得到帝王的恩遇,一直老于郎署。”
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碰不上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的机遇和命运一定大不一样。看来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真实造化弄人啊!
于是武帝命人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发现颜驷确实是一个有才能得官吏,因种种原因而一直未得到提升,现在虽然年龄偏大,但依然胸怀大志,不忘报效国家,是可用之才。汉武帝了解到考察结果后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而颜驷也果然不负众望,把会稽郡治理得有声有色。
用人点拨
以己观人的一个缺点就是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这样的后果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危害出现后才后悔和抱怨。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往往会拔高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大所厌恶人的缺点,或是在喜欢时把他的缺点也当优点,一旦讨厌就贬低得一无是处。这样识人自然就会亲小人,远贤臣,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错用人才。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观,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谦卑待人的刘宽
东汉时刘宽,华阴人,汉桓帝时,由一个小小的内史迁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
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要上朝,由于时辰已到,时间很紧,刘宽就先把衣服穿好,但饭还没有吃,于是夫人就让丫环端着肉汤给他,同时暗暗吩咐丫环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丫环赶紧收拾盘子,说:“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刘宽却连表情都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丫环:“肉汤挺热,烫伤了你的手没有?”
夫人见他如此,故意提高嗓门说:“该死的丫头,越忙你越添乱。耽误了老爷入朝,可是闯了大祸啊!来人啊……”
刘宽很谦和地对夫人说:“你看汤已经洒在了我的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使是把失手洒汤的下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不会夺回来,急又有什么用处呢?当务之急,就是我再换件朝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然后他又对丫头说:“没事了,你赶紧给我再准备一身朝服吧。”
丫头本想肯定会遭到刘宽的一顿责骂,结果就这样轻松过关,一时傻了眼,不知道还如何做才好。这时夫人忍不住笑了,说:“我是有意试探试探老爷啊,看来我家老爷真的是大人有大量,还不快快谢过老爷。”
丫头顿时才醒悟过来,谢过老爷和夫人,赶紧下去为老爷更换朝服去了。刘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没有责怪夫人,而是感慨地说:“大丈夫做大事,岂能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容不得别人一点过错呢?”
用人点拨
所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指观察一个人情绪的动静、变化,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短处。这种人性情温和,慈忍善良,亲切和蔼,不摆架子,处世平和稳重,能够照顾到各个方面,待人仁厚忠恕,有宽容之德。如果太过柔顺,则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犹豫观望,常因优柔寡断而痛失良机。如果能够果决刚断一些,正确的能极力坚持或争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则,以仁为主又不失策略,则能团结天下人才共成大事。
曹操错用王必,曹睿错任夏侯
公元218年正月,曹操得知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兵犯汉中的消息,即令曹洪率5万精兵去援助夏侯渊、。同时又派夏侯率领3万兵,在周围巡警。令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加强内外的防御。
主簿司马懿进谏说:“王必这个人嗜酒成性,大大咧咧,恐怕不堪此任。”曹操说:“王必是我披荆斩棘,数历艰难的随从将士,他忠心耿耿,诸事勤恳,心如铁石,足当此任,你为什么要嫉妒他呢?”司马懿见曹操居然说出这种话来,就不好再往下讲了,只好告退。
正月十五这天,暗中欲聚众造反的金炜对王必说:“现在海宁稍平,今天是元宵佳节,是不是应该大放灯火,以展示太平景象?”王必听后,也没有多加考虑,便告谕城内的居民,张灯结彩,庆赏佳节。
这天夜里,夜色晴朗,星月交辉,大街三市,竞相放花展灯。百姓们尽情游玩,禁军们也取消了夜禁令,王必和他的御林军们在大营中尽情宴饮,也不出动巡逻。金炜等人见御林军疏于防范,而更左右便在城内放火制造混乱,欲乘乱劫天子讨曹操。
幸亏城外的夏侯所率的巡警及时赶到,才平息了这场叛乱。事后,曹操才信服了司马懿劝他勿用王必的先见之明,他叹息道:“看来知将与否,还是旁观者清啊。”
无独有偶。数十年后,刚刚继承帝位的曹睿听到诸葛亮率30万大军进军中原的消息,十分震惊。急召群臣问谁肯挂帅前往御蜀。
这时,驸马夏侯主动上前请命,口称:“愿率本部军马,再乞调关西之兵前往破蜀,上为国效力、下为父报仇,死而无怨!”这个夏侯是夏侯渊的儿子。他从小过继给夏侯为子。夏侯渊死于汉中后,曹操体恤夏侯的境遇,把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他。这个人性子急,为人自私狭隘,朝中众人都敬而远之。曹睿见他愿意前往,便命他为大都督,调关西诸侯兵马前往迎敌。夏侯刚要领命,司徒王朗上前对魏帝说:“陛下不可如此草率行事,夏侯驸马素未经战,今却付之以大任,恐于国于军不利。诸葛亮足智多谋,雏将怎么是他的对手。”
未等曹睿出言,夏侯怒责王郎:“司徒难道是要联结诸葛亮做内应吗?
父亲学习韬略,深通兵法,你为什么欺我年幼,阻止我去擒孔明?”王郎见夏侯自负,也就只好不言语了。
结果,事态发展一如王郎所料,夏侯与蜀军一交锋便大败而逃,最后竟在南安被蜀军生擒。
由于夏侯本人的不自量和曹睿的任将草率,蜀军先锋长驱直入,给中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用人点拨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刘邵曾说:“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善。”意思是讲,能不能发现人才,发现什么层次的人才,与人才发现者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领导者在识人的过程中,要善于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不可固执己见。
欲知人性而不察,欲知人格而不行,则后果严重。从反面说明了用人必须经过再三的审思与考察。
魏勃扫门求见
魏勃年少的时候,曾经十分崇拜齐国宰相曹参,非常想见他一面,无奈家境贫寒,没有地位显赫的亲朋好友帮忙引荐。于是聪明的小魏勃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独自在天不亮的时候就悄悄起身,来到宰相侍从的家门前,轻轻打扫门前的庭院。
一连好几日,侍从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发现街道干净整洁,一尘不染,完全没有打扫的必要,这使他感到非常纳闷。当他有意远看门前的街道时,发现也被打扫得洁净如洗。
于是,有一天,鸡还没有打鸣,侍从就早早地爬起来,躲在自己家的门口偷偷往外看,准备一探究竟,看到底是什么人在帮他打扫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