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这年头没有人讲中文了,都讲CPI——每天学点金融学名词(2)
为什么这里重点说食品呢?要知道食品消费在CPI构成中占有34%的权重,近期的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民众的“菜篮子”。CPI上升一个百分点,与民众消费支出的增加有着直观的同向关系,而与民众生活质量的下降又有直观的反向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生活中的例子:
外出就餐:在2002年,100元足够在一个中档餐馆点6个菜,可以满足7个人的就餐要求;而在2010年100元只能在同样的餐馆点3个菜,满足两个人的就餐要求。
罐装液化气:2002年的时候,100元能灌2罐煤气;2010年只能灌1罐煤气。
大米:2002年1斤大米1块钱,100元能买100斤大米;而在2010年,大米已经2块多一斤,100元钱甚至连50斤大米也买不来。
啤酒:2002年时啤酒1.2元/瓶,100元钱能买83瓶;如今,啤酒2.5元/瓶,100元只能买到40瓶啤酒。
CPI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它牵动着社会民生的许多个环节,它的波动带来的影响无人可以估计。人总得要买米买菜吧?人总得要有房子住吧?人总得要使用水电气和其他公共服务吧?再说远一点,人总得要在基本的生活满足以后,有一个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吧?比如在节日能有休息,能和家人团聚,能在合理承担的范围里,旅游、锻炼、读书……但是在上涨的物价面前,很多和精神消费有关的项目已经被取消。而更多的人,已经开始对“水涨船高”的物价和“蜗牛爬行”的工资,失去了往日有多少收入就有多少消费的“安全感”。
当CPI不断上涨时,物价上涨的压力短期内可能无法减轻,对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对CPI上涨一定要做好长期打算,一方面要勤俭节约,合理调整家庭消费支出;另一方面还是要形成投资理财习惯,大财可以理,小财也可以理,良好的理财方法可以减轻目前的物价压力。
国家经济的“体温计”PPI
2007年PPI统计数字显示: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2%,生活资料价格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8.5%。
这一年某地农民张某种了约20亩棉花,由于夏天的雨灾,收成比上年下降了1/3,此前一年棉花价格的上涨让他笑逐颜开,但这一年棉价的下跌又让他有些失望。“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减少了,化肥、人工等成本却比去年提高不少,如果价格再上不去,估计明年棉花的种植面积还会下降。”
在这个故事中PPI跑赢CPI,说明生产者的成本增加速度明显超过了终端消费品的提价速度,这无疑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虽然每月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PPI。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PPI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PPI到底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呢?它与CPI又有什么关系呢?
PPI可以称得上是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体温计”。通过PPI的变化,我们就能大体判断国家经济的运行状况,并可由此预判未来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那么什么是PPI呢?PPI是生产者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来观察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物价指数,反映了生产环节价格水平,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PPI描述对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国内生产厂商长期获得的销售价格的平均变化的度量,这些商品大多消费者不会购买,而是从卖主的角度衡量价格的变化,由于补贴、税收和分销成本,卖主价格跟购买者价格不一定相同。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
而在我国,PPI一般指统计局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PPI的调查产品有4000多种,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涉及调查种类186个。其中,能源原材料价格在PPI构成中占较大比重。通常情况下,PPI走高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盈利增加;但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市场竞争激烈,走高的PPI则意味着众多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考验。
虽然PPI指数并不是直接度量消费者物价的指数,它仍然非常重要。由于它包括生产阶段之初的半成品,因此可以用来对通货膨胀进行初期预测。理由很简单,企业成本上升时,企业通常会提高价格。一般而言,当生产者物价指数增幅很大而且持续加速上升时,该国央行相应的反应是采取加息对策阻止通货膨胀快速上涨,则该国货币升值的可能性增大;反之亦然。
对于老百姓来说,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我们在报刊上常看到PPI与CPI被联系在一起,那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
相对于PPI,CPI是一个滞后指标。但PPI对CPI有一定的传导作用,这种传导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直接影响CPI的变化;二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成本的变化,间接影响CPI变化。例如,石油价格涨价,会导致石化品涨价,石化品涨价导致化纤价格提高,进而导致纺织品和服装成本上升,从而推高消费品价格。因此在多数情况下CPI和PPI走势方向是相同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看到CPI与PPI并不统一甚至是相悖,这是因为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但是CPI与PPI如果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总之,PPI上升即使对老百姓来说也不是好事,因为一旦生产者转移成本,终端消费品价格将上扬,继而会导致通胀上涨。如果不转移,企业利润就会下降,经济有下行风险,这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经济生活。
基尼系数:生活水平的衡量尺度
基尼系数由洛伦茨曲线而来,要计算基尼系数,必先了解洛伦茨曲线。该曲线是由统计学家洛伦茨于1905年提出的。画一个矩形,矩形的高衡量社会财富的百分比,将之分为5等份,每一等分为20%的社会总财富。在矩形的长上,将100个家庭从最贫者到最富者至左向右排列,也分为5等份,第一个等份代表收入最低的20个家庭。在这个矩形中,将每个家庭所有拥有的财富按百分比累计起来,并将相应的点画在图中,便得到了一条曲线,这就是洛伦茨曲线。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大约猜想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它是衡量贫富差距、反映生活质量的经济指标。那么基尼系数的平衡与否怎样判断?它的每一点变化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马克思所说,当大家都住茅草屋时,没有人感觉不公平,大家会相安无事地快乐生活;但有人在旁边盖了宫殿,人们的心理活动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导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这也就是基尼系数备受关注的原因,它是一个描述收入整体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基尼系数?说白了就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基尼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国际上通常认为,当它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但从现实来看,世界各国对基尼系数的运用并不完全一致。很多国家都是把它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收入差距。在不少国家,基尼系数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线。总的来说,基尼系数只可参考,不能绝对化。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专家建议:在单独衡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基尼系数反映的是生活质量的相对水平,它会影响你的心态,比如依据你财富的相对多寡使你有成就感或窘迫感。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呢?原因有二:一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中等收入人群太少;二是从产业结构上看,农业领域中很多的人分很少的“蛋糕”,平均收入太少,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发展也很不充分。
一些乐观者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但因存在城乡差距大问题,因此不能照搬国际统计口径。而且,中国经济处在发展上升阶段,从总体上看,贫困人口是逐步在下降和减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由于中国居民分布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中,再加上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居民很难体会到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无论是城镇内部还是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都仍处于合理区间内。
作为一种专门的计算指标,基尼系数有着自身的所能与难能。低值的基尼系数并不等同于分配的合理与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在基尼系数的扩大过程中,合理、合法的分配不均与非合理、合法的分配不公混在一起,这同样需要分辨清楚。
国家信用:国债热销的背后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唯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柱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柱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钱,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柱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移木立信”后,国家信用深深植根于社会,社会信用由此孕育发展,商鞅下令变法,秦国于是政行令通。
移木立信的故事我们都曾听说过,它其实就是国家信用的树立过程。那么,国家信用在金融市场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国债与国家信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外货币持有者手中借入货币资金,说白了,国家信用其实是一种国家负债。国家信用既是国家为弥补收支不平衡、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筹集资金方式,同时也是实施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措施与手段。
国家信用影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国家信用是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债券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大银行或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银行不仅可以从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政府发行的各种债券还为银行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大量虚拟资本和投机的重要对象。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加深,通过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弥补亏空的主要手段。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信用已不单纯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且已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信用甚至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即一国政府以国家名义向另一国政府或私人企业、个人借债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它既成为弥补一国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成为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对外贸易的有力杠杆。这种国家信用主要不是用于弥补经常性财政收支出现的赤字,而是聚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手段。特别是对国外发行政府债券,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对外贸易,调节国际收支。国家信用的财务基础是国家将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偿债能力源于属于国家(全体人民)的财务资源,它的现金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家的税收收入、政府有偿转让国有资产(包括土地)获得的收入以及国家发行货币的专享权力。
那么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都有哪些呢?
(1)公债,这是一种长期负债,一般在1年以上甚至10年或10年以上。通常用于国家大型项目投资或较大规模的建设。在发行公债时并不注明具体用途和投资项目。
(2)国库券,这是一种短期负债。以1年以下居多,一般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等。
(3)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如中国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4)财政透支或借款,在公债券、国库券、专项债券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余下的赤字即向银行透支和借款。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借款一般期限较长,一般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包括发行公债收入)才能偿还。有的国家(如中国)只将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算为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库券和专项债券则作为财政收入而不在赤字中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