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唐朝历史大事详解(6)

唐分西突厥地置昆陵、廻池二都护府。昆陵都护府居碎叶川东,任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率五咄陆部。迪池都护府居碎叶川西,任阿史那步真为迪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率五弩失毕部。各部落酋长,按其部落大小,资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西突厥领土全部归唐所有。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率昆陵、漾池两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两路。北庭都护府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

注释

①《旧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

②《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二年。

③《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三年。

唐控西域

唐初西域处于西突厥控制之下,唐朝要战胜西突厥,解除西北边区的威胁,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必须取得西域,即所谓“断匈奴右臂”。贞观二年(628)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引起内乱,西域震动。

贞观四年(630)西突厥属地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举所属七城内附,并亲自入朝长安。唐太宗于其地置西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第一个据点。

第二步是灭高昌。隋唐之际,西域主要有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五个王国,天山以北是西突厥人生活地区。高昌国(今新疆鄯善、吐鲁番两县地)是中原王朝通向天山南北路的出口,古代中西交通的要道。国王麴氏原为兰州汉人,北魏景明元年(500)被推为王,故高昌在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模仿和学习中原王朝,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厥(其)土良沃,谷麦岁再熟,有葡萄酒,宜五果,有草名白叠(棉花),国人采其花,织以为布。有文字,知书计”①。人口三万七千余,有兵一万余人。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高昌王麴伯雅遣使人贡,贞观四年(630)高昌王麴文泰入朝长安,太宗对他赠赐甚厚。高昌除贡献拂蒜狗、玄狐裘等方物外,“西域诸国所有动静,辄以奏闻”,双方关系协洽。时西域通内地之碛路已于隋末闭塞,西域商贾皆道经高昌,贞观六年(632)焉耆王突骑支请复开碛路以便往来,太宗许之。高昌王麴文泰闻之大怒,遣兵大掠焉酋,与西突厥乙毗陆可汗结盟,共同“遏绝西域商贾”,阻隔西域诸国与唐通商,对途经高昌的西域入唐贡使,任意拘留,抢掠贡品。并侵扰唐的伊州,扣留逃出西突厥取道高昌南返的汉人,傲慢唐使,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

贞观十三年(639),太宗征麴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于是决定出兵平定高昌。“时公卿近臣,皆以行经沙碛,万里用兵,恐难得志,又界居绝域,纵得之,不可以守,竞以为谏”②。太宗力排众议,十二月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薛万均及契芯何力部步骑数万以击高昌。贞观十四年(640)麴文泰闻唐出兵,谓其国人曰:“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得有隋之比。今来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三万以下吾力能制之。当以逸待劳,坐收其弊。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然后从而虏之。何足忧也!”但出其意料,唐军很快兵临碛口,麴文泰忧惧不知所为,随即惊吓发病而死,子麴智盛继位。时高昌童谣云:“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首自消灭。”③八月唐军至田城(即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晓谕不下,攻半日而克,虏男女七千余口。大军直趋其都城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哈拉和卓堡西南),击败高昌军,直抵其城下。麴智盛力图固守,侯君集命填堑攻城,以撞车毁其城堞,炮车(《旧唐书·西戎传》作抛车,四轮,可抛石)抛石,飞石如雨,又作巢车,高十丈,可俯瞰城中。城中大惧。初,麴文泰与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相约,有急相助,如唐兵至,“共为表里”。侯君集出兵,乙毗咄陆遣其叶护屯兵可汁浮图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声援高昌。及唐军至,可汗畏惧,西走千余里,叶护以城降唐。麴智盛援绝计穷,开门出降。侯君集分兵略地,全部收回三州五县二十二城,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户八千四十六,口三万七千七百。

平定高昌以后,唐太宗欲将其地置为州县。魏征等认为若置为州县,则常需千人镇守,遣兵远戍,轮番更代,往来奔走,徒耗钱财,不能从中得“撮粟尺帛”之利。应援东突厥之例,抚其百姓,存其社稷,立其子孙,长为藩翰。太宗不从,以其地置西州(治所在高昌城),并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留兵镇守,以可汗浮图城置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侯君集虏高昌王及其群臣而还。“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④。

第三步是灭焉耆。焉耆国(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东接高昌,西邻龟兹……典王姓龙氏,名突骑支,胜兵二千余人,常役属于西突厥。其地良沃,多葡萄,颇有鱼盐之利”⑤。有户四千余,从事农牧,贞观初年焉耆王突骑支曾遣使于唐,贡献方物,并获准开通大碛商路,因而遭高昌袭掠。侯君集进攻高昌时,焉耆请为声援,高昌灭后,唐太宗诏以高昌所掠焉耆七百人还焉耆王。高昌既灭,西突厥笼络焉耆,其大臣屈利啜为其弟娶焉耆王突骑支女,与焉耆结为姻亲,互为唇齿,抗拒唐朝。贞观十八年(644)唐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击焉耆。焉耆城四周环水,恃险而不设备,唐军倍道兼行,夜至城下,将士浮水而渡,至晓登城,俘其王突骑支,留王弟粟婆准摄国事而还。不久于其地置焉耆都督府。郭孝恪锁突骑支至洛阳,赦其罪,后太宗葬昭陵,刻突骑支石像列于陵前。

第四步是灭龟兹。龟兹国(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在焉耆之西,“有城郭屋宇,耕田畜牧为业”,“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有良马、封牛(一种高背的大牛),饶葡萄酒”。矿产丰富,是我国最早用煤冶铁的地区之一。

古代龙船唐高祖即位,龟兹遣使来朝,贞观四年(630)又遣使献马,太宗赠赐甚厚,自此每岁朝贡不绝。后臣服于西突厥,唐灭焉耆时,龟兹曾遣兵援焉耆王突骑支,至诃黎布失毕即位,断绝朝贡侵扰邻国,在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控制下,与唐为敌。贞观二十一年(647)十二月以阿史那社尔为昆丘行军大总管,契芯何力为副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唐兵及铁勒、突厥等兵合十余万击龟兹。贞观二十二年(648)九月,阿史那社尔率军先破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十月,引兵自焉耆之西趋龟兹北境,五道进军。龟兹大震,守将多弃城逃走。龟兹王诃利布失毕与其相那利率兵五万拒战,大败,逐北八十里。布失毕走保都城,阿史那社尔攻克之,由安西都护郭孝恪驻守。布失毕轻骑西走,保拨换城(故址即今新疆阿克苏),社尔攻四十日,拔拨换城,擒布失毕。其相那利逃走,引西突厥兵反扑袭都城,郭孝恪守备不严,于激战中阵亡,唐军力战,那利兵败被俘。阿史那社尔乘胜连下五大城,遣使前往各城晓示祸福,“降者七十余城,宣谕威信,莫不欢服”⑥。唐灭龟兹,西域大震,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的统治,服属于唐,贡使往还,通商不绝。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王伏阁信闻阿史那社尔灭龟兹,遣使送骆驼三百峰以劳军。西突厥慑于唐军威力,亦“争馈驼马军粮”。阿史那社尔立龟兹王布失比之弟叶护为龟兹王,勒石记功而还。

唐政府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设置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镇,统属于安西都护府,称为“安西四镇”。高宗显庆三年(658)正月,龟兹大将羯猎颠,抗拒唐朝,遣杨胄率兵大破之,擒羯猎颠及其党与,尽诛之。以其地为龟兹都督府,立布失毕之子素稽为龟兹王兼都督。五月,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⑦。

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陷龟兹拨换城,高宗下令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勘四镇⑧。

高宗调露元年(679),西突厥连合吐蕃侵逼安西,吏部侍郎裴行俭乘送波斯质子归国之便,途经西州,“召四镇诸胡酋长”⑨以畋猎为名倍道西进,猝至西突厥部落,擒其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而归,留副使王方翼于安西,使筑碎叶城(故址在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乃以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为四镇(元龟九六七)。此为四镇再置之颠未。与前异者用碎叶代焉耆”⑩。至此,碎叶始为四镇之一。高宗永隆元年(680)七月,吐蕃陷龟兹、疏勒等四镇,“会东突厥离唐独立,北方多难,无暇西顾,武后垂拱二年(686)又弃安西(全唐文一六五员半千文)。武后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命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兵击吐番,大败之,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是为四镇之三置。是时四镇仍有碎叶而无焉耆。武后圣历二年(699),西突厥突骑施(突骑施为西突厥十箭之一)首领乌质勒移衙碎叶,其子娑葛继立,攻陷安西,四镇路绝。唐赦其罪,册为十四姓可汗,赐名守忠。守忠死,部将苏禄为酋长。玄宗开元七年(719),册拜突骑施苏禄为忠顺可汗。忠顺可汗“请居碎叶,因改以焉耆备四镇(新书二二一上),此为四镇最末次之改制”,已有焉耆而无碎叶。玄宗天宝元年(742)时,“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显然其时四镇仍有焉耆而无碎叶。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时,安西北庭为吐蕃所隔,皆假道回鹘始能入奏长安。五月,吐蕃急攻北庭,北庭人苦于回鹘需索无厌,与西突厥别部沙陀酋长朱邪尽忠皆降于吐蕃,节度使杨袭古率二千人奔西州,为回鹘所杀。北庭既陷,安西路绝,莫知存亡,四镇遂废。

注释

①②《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

③《册府元龟》卷一○○○《外臣部》《灭亡》。

④《资殆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⑤《旧唐书》卷一九八《焉耆国传》。

⑥《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资治通鉴》作七百余城,今从《新唐书》。

⑦《资治通鉴》唐高宗显庆三年。

⑧《资治通鉴》唐高宗成亨元年。

⑨《资治通鉴》唐高宗调露元年原注:四镇: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都督府也。

⑩岑仲勉《隋唐史》上册254页,中华书局1982年新版。

《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寿元年。

逗涔仲勉《隋唐史》上册259页。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唐复辽东

唐初,朝鲜半岛仍为高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北部为高丽,南部东为新罗,西为百济。三国皆遣使与唐往来,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赐书高丽王高建武,使其遣还隋末战士流亡于高丽者;亦令各州县索流亡之高丽人,遣其归国。高丽遣还中国流亡人口近万人。武德七年(624),唐遣使册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以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三国互相攻击,唐遣使谕止。时唐朝正巩固内部,无暇他顾,唐高祖无意用兵朝鲜半岛,故说:“何必令其称臣以自尊大。”①贞观五年(631),唐太宗遣使去高丽,毁高丽用隋战亡士卒尸骸所筑的京观,收葬战亡骸骨并致祭奠。高丽惧,自扶余城(故址在今吉林四平)西南行至海修筑长城一千余里,以资防御。贞观十六年(642)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②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立建武弟之子高藏为王,自任莫离支(犹唐之兵部尚书兼中书令),专擅国政。唐遣使册高丽主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贞观十七年(643)百济攻取新罗四十余城,又与高丽连兵,谋断绝新罗入朝之路。新罗遣使求援,唐太宗遣相里玄奖出使高丽,谕以各自收兵,勿攻新罗,否则唐将出兵攻讨。泉盖苏文却说:“高丽、新罗,怨隙已久。往者隋室相侵,新罗乘衅夺高丽五百里之地,城邑新罗皆据有之。自非反地还城,此兵恐未能已。”③玄奖说:“既往之事,焉可追论。至于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辽东,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今辽宁大凌河以东,汉魏皆为郡县,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勾丽,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④泉盖苏文不听,唐太宗闻之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⑤时唐已灭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等亦相继内属,西突厥在西域势力也已大为衰落,西北边疆渐趋稳定,国内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解决辽东问题,转而东向进攻高丽。泉盖苏文违命与新罗求援,使其获得出兵的时机与借口。贞观十八年(644),决定亲征高丽。群臣多上书劝阻,褚遂良建议派二、三猛将率兵四、五万,即可成事,不必亲征。太宗不听,并对侍臣说:“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师而不能得。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高丽雪君父之耻耳。且方隅大定,惟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余力以取之。”⑥是年七月遣将作大匠阎立德等往洪州(治今江西南昌)、饶州(治今江西波阳)、江州(治今江西九江)造船四百艘,以供运输军粮。以太常卿韦挺为馈运使,转运粮饷,自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度。命太仆少卿肖锐运河南诸州粮入海,作进攻辽东的准备。前宜州刺史郑元惠,已年老致仕,太宗以其曾从隋炀帝攻高丽,特召而问之。对日:“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东夷善守城,攻之不可猝下。”简短数语,道出双方的长短和战争的前途。惜太宗对此未作认真考虑,只说是今非昔比,仍然大举出兵。十一月以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等地劲旅四万,长安、洛阳募士三千,战舰五百艘自莱州(今山东掖县)渡海趋平壤;以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部分西北胡兵趋辽东,水陆两军并进合击。又令新罗、百济、奚、契丹配合唐军分路击高丽。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太宗亲率诸军自洛阳出发至前线督战。四月李世勣军渡辽水,高丽大骇,城邑皆闭门自守。李世勣、李道宗攻克盖牟城(在辽东城,即今辽宁辽阳东北)⑦俘获两万余人,粮十余万石。以其地为盖州。五月,张亮率舟师拔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获男女八千口,兵抵鸭绿水。唐水陆两军皆获战果。李世勣军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下,高丽步骑四万救辽东,李世勣、李道宗,引兵大败之,斩首千余级。时太宗率兵渡辽水,撤桥以示决心。李世勣攻辽东城,昼夜不息,太宗引精兵与其会师城下,围城数百重,喊声震天地。唐军因风纵火。焚其城楼,火延城中。将士登城,守军力战不敌,辽东遂下。杀万余人,得降兵万余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继而进军自岩城(在今辽宁辽阳东北),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太宗亲为吮血,将军契苾何力中槊,裹伤力战大破高丽兵。六月,白岩城降,得男女万余口,以其城为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