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企业文化建设及其发展演变(1)

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重组改良企业组织的基因,自主地让已经形成且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的基因发生裂变,重新构造出能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企业组织的基因。实现对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和元素的更新重组,构建一种能全面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势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组织“三个共同”的系统化、优良化。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

1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和元素的更新重组

我们先从潜规则入手作一个分析。潜规则,就是企业组织的基因的一个构成链片断。潜规则是企业组织成员在长期合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内容。只不过这种文化并不是由哪一个人主导把它构建出来的,而是组织成员在相互交往中不自主地沿袭已有的众人重复的行为选择方式而形成的。潜规则对于企业组织而言所起的作用就和基因一样,可能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推动促进的力量,也可能是只起破坏阻碍作用,妨碍企业发展的陋习。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所要是前者,所以他们也就必须在明确其本质的基础上,固化这种对企业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的潜规则,并且给予显化处理发扬光大。同时摒弃清除对企业发展只起破坏阻碍作用的潜规则,最终实现对企业组织潜规则的优化,把它导向能推动促进企业发展的轨道上来。这就是企业文化从“三个共同”的角度定义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就如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密码一样,是对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的元素进行更新重组的系统工程。实现了对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和元素的更新重组,并且更新重组工程的目标就是构建一种能全面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势企业文化。这也就通过企业组织的基因工程实现了对企业文化的优化和改良。

2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三个共同”的系统化、优良化

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重组改良企业组织的基因,自主地让已经形成且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组织的基因发生裂变,重新构造出能推动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企业组织的基因。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对企业组织的“三个共同”的系统化、优良化的过程。

系统化强调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把企业组织的“三个共同”的内容进行梳理、完善,让保障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所需的“三个共同”都“共”起来。

优良化强调把企业文化对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促进功能作用的形成放在首位,并让每一个“共同”都能起到这一作用。这也就要求在归纳、整理、提炼企业文化核心层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严格根据企业文化构成的四个层次、九个要素,一层一层地向外演绎构建出理论层、实体层和表象层。其过程不能有任何形式的投机取巧,否则,就不足以把企业文化这个管理工具打造出来。

3文化发展演变的三条途径

文化的发展演变实现的途径只有三条:消亡、发展和变革,但都与复制因子的更新汇集相关。

(1)文化集合构成元素——复制因子复制能力的消失,就导致文化的消亡。

(2)文化集合构成元素——复制因子因为特定历史的作用,提升了其复制能力,也就是其文化的发展壮大。

(3)文化集合构成元素——复制因子吐故纳新,也就是其文化的变革,演化为新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最终形成能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共同行事习惯,这就必须对企业组织所有成员的思想理论和意识观念进行清理。

因此,有破才有立。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清除掉,也就不可能形成可以推动和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思维方式。这种破不是像做大扫除那样简单,人的脑袋不能放到洗衣机里去洗。放到洗衣机里去洗,可能把脸皮磨破,甚至连五官也磨得血肉模糊,但脑颅里面的东西仍然改变不了。

现在很多企业通过所谓的拓展训练,军事化训练进行洗脑,真有把人脑放进洗衣机里清洗的感觉。其初衷可嘉,但效果甚微。

对于人的意识的改变,尤其是要清除他已有的某种意识观念,靠这种机械式的打磨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必须用心理意识发展调控的方法。借助拓展训练、军事化训练,让人们改变意识,也许会在短时期内产生效果,但离开了这个场景,这种训练的作用也就慢慢消失了。

“读书有如水渗石”,改变人的思想观点更是如此。它需要暴风骤雨,把水浇到石头上,但要让水渗透进石头里面去,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4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打造有效的管理工具

对于企业而言,文化作为和权力、组织并列的三大管理工具之一,有着不同于权力、组织这两个管理工具的作用,它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构筑长青基业的一个保障条件。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不免挣扎在起伏不定的波动之中,往往一个大的波动就会把它推向死亡,送进坟墓。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打造这样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规范员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避免企业发展波动,保证其持续快速发展。如果说权力和组织这两个管理工具的作用仅仅是保证企业组织的存在和延续,那么要实现企业发展的基业长青,也就必须有强势企业文化作为保障。

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自主地进行复制因子汇集,把相互关联,并且对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能起到推动促进作用的信息束汇集成一个集合,并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系统化处理,使这个集合中的复制因子发展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体。进而通过“三个共同”的形成,将员工个人的价值目标诱导到企业发展目标上来,把员工的行为活动引导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所要求的标准上来,把员工的行为步调统一到组织整体所要求的方式上来。

5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找到能形成共鸣的复制因子

对于企业或社会组织,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组织成员大脑里这个复制因子集合中的复制因子转换、演变的过程,并且这种转换、演变即使没有有意识的行为主导,它也会发生,只是转换、演变的方向不确定而已。任何人都会随着阅历和知识的积累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面对的是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的问题,他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事习惯都已由他长期积累的复制因子在大脑里沉淀形成了,并且具有超稳定特性。即他大脑里的复制因子已经结成糯米团子,掺入任何一个新的复制因子都不容易。如果在原有复制因子集合这个糯米团子中找不到能与之共鸣的复制因子,也就不可能构建出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相适配的企业文化。因为员工个人会抵制刻意灌输的复制因子。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寻找能在企业大多数员工大脑里形成共鸣的复制因子的过程,进而通过这种共鸣把新的复制因子嵌入到他们已有的复制因子集合中去,积沙成丘,把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要求相冲突对立的复制因子的统治地位打破后,逐渐让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要求相统一的复制因子上升为主导地位,实现员工大脑里的复制因子的转换,即实现人们常说的洗脑。

二、文化的发展演变就是其复制因子消散聚合的过程

1复制因子复制能力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亡

三星堆文化(即由三星堆遗址展现的中国古代文化。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市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约40公里,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在20世纪被发掘出来之前,历史记录几乎为零,这说明它就是一种消亡了的文化。从其内涵上看,1986年以前学术界都把它作为早期蜀文化看待,还没有认识到它是古代文明的一颗闪亮的明星。1986年两个“祭祀坑”被发现后,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象牙以及数千枚海贝,加上后来发现的三星堆古城遗址,才使学术界充分认识到三星堆文化所代表的古代灿烂文明。但三星堆祭祀坑内各种奇诡怪异的神像和形象,包括体型庞大,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极尽夸张,长大如兽耳,大嘴宽阔至耳根,让人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从未见诸历史文献的着录,没有现成的文献记载可资对照,至今学者们还不得不主要借助于有关中原文化典籍的知识来认识和探索三星堆所代表的文明的风貌与内涵。

为什么如此灿烂的文化消失了,除了从地下寻找记载之外,没有人文的记录,包括文字的和传说的。对于这一问题,有了前面的分析,答案就很简单了,这就是这种文化所包含的元素——复制因子丧失了复制能力。没有人关注,就没有人记录,也没有人传说。

春秋时期,在鲁国除了孔子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之外,墨子与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也很有名,在当时两者并称为“显学”,因而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意思是孔丘、墨翟四处讲学传道,到一个新地方座位还没有坐热、烟囱还没有烧黑,就又被邀请到另一个地方去了)之说。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尤其注重艰苦的社会生产实践。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墨者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墨家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代替那种有差等的爱),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明确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兼与别相对,即不加歧视的爱)。《墨子·兼爱中第十五》:“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交与伐相对,即加强交流,避免相互征伐)这种治国纲领,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坚持非攻的主张,并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为治国方针。在思想意识上主张非命(即人的生活不由命运掌控,而由自己创造)、天志(承认人世之外存在“天”的意志)、明鬼(相信“天”的意志会通过鬼神向人间传达并发挥作用)。除了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这类矛盾的学说之外,把这些思想放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分析,仍然极具合理性。

可是,到战国以后,墨家就很快衰微了。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管理政策的实施,加之墨家本身历练艰苦、行动严格等操行约束为世人所难以企及,在西汉中期之后就基本消失了。

其原因是,整个社会文化中与之负相关联的复制因子汇集得越来越多,苦行僧一样的墨家效法者越来越少,使其所包含的复制因子的复制能力不断下降。尤其是墨家文化中存在一些与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协调的复制因子,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而赞同其内涵的平民因为难以企及其操行约束不免造成追随积极性下降。另外,追随的平民又没有舆论和媒体掌控权,即使想维护也无法维护其基本的复制能力,体现其学说思想的复制因子的复制能力消减至很低就不可避免了。

2其复制因子的复制能力提升,就是文化的发展壮大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向新的繁荣,曾被当做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儒家文化开始走向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孔子学院跨出国门,甚至在开院典礼时当地国家的首脑也会出面捧场。在国内,能引用几句《四书》、《五经》中的原文也成了学问的象征,同时各类读经班也层出不穷。有针对企业老板的读经班,有大学开设的读经班,还有半合法的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传统私塾——针对学童的读经班。与此同时,诸子百家,尤其是与儒学相辅相成的道家、佛家,也都受到普遍的重视。与之相关的典故成了广为传播的复制因子。由诸子百家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至少可以说获得了新生。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子百家等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与中国改革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它又重新受到各级各界人士的关注,其复制能力很快提升了。同时诸子百家等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要求也相适应,诸子百家之中的兵家也不主张战争,它受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知识分子和领导人的推崇,因而由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关注,使其复制能力一下冲出了国门,横扫宇内。

3其复制因子的吐故纳新,就是文化的变革更新

文化要实现发展,就必须有复制因子的吐故纳新,否则只能是原地踏步。犹如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发展进步,因为当时我国的文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没有什么新的复制因子进入和汇集。到了19世纪中叶之后,又因为落后而闭关锁国,拒绝新的文化元素的进入和汇集。但我国的改革开放,30年时间就把一个经济陷于崩溃边沿的封闭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为现在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发展后劲仍然强劲的大国。这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打开了面向世界的窗子,各种新信息——复制因子大量传播到中国人的大脑里,打破了多年的封闭,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如此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因为自我封闭阻隔了新复制因子进入的通道。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民间与外部世界沟通信息,进行文化复制因子交流的唯一渠道——收音机也受到严格的管控,动不动就可能有收听敌台的罪名砸到头上,遭受牢狱之灾。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这是因为开放了信息沟通的渠道,中外人员交流成几何级增长。加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接受外部世界信息交流的监控难度增加了,同时在意识形态的管控上也松动了,新复制因子进入的通道被接通,大量的新复制因子汇集进入中国人的大脑,同时把旧有的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复制因子扫除出大脑,实现了复制因子的吐故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