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范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文化建设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企业文化的内在作用机制(2)

九方皋就是上上的大智之人,他是由自我意识主导的聚焦,仅仅让必须全力关注的复制因子在大脑里跳舞,死死按住用不着关注的复制因子,让它休眠,以节省其大脑空间。

6习惯选择行为的关注点聚焦过程

习惯选择行为是通过多次重复而沉积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因为多次重复,行为主体把意识关注点聚焦在几个,甚至仅仅一个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上,是不自主地忽略其他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的存在。被忽略的这些复制因子处于一种休眠状态,行为主体对它们不视不见或视而不见。因此,行为主体在此仅仅被他所关注的几个复制因子左右,变得眼瞎耳聋,失去了应该有的聪明。

在楚汉战争后期,项羽围困荥阳,刘邦实行陈平的离间计,拿重金买通楚军将士,令其散布谣言,反间项羽和其谋臣之间的关系。流言首先指向钟离昧,说钟离昧战功赫赫,却不能被封为王,早已心怀不满,已决定投靠汉王云云。项羽历来不相信外人,听到谣言后,马上对劳苦功高的钟离昧等人产生了怀疑,不再重用他们。流言接着指向亚父范增。说因为项羽屡拒亚父的忠言,所以才害得大家背井离乡,疲于奔命。现在,众人欲举推亚父取代项王,与汉军联合起来消灭楚国。至于范增私通刘邦,项羽虽不信,但却存了疑心。为了弄清事实真相,项羽便派使臣前往汉营探个虚实。陈平趁这个机会,将计就计。刘邦派陈平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项羽的使者,礼貌有加,殷勤备至。正当陈平陪项羽的使者在推杯换盏时,刘邦过来了。见到项羽的使者,刘邦假装吃惊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臣,原来是项王的使臣!”说完这些,刘邦连一句辞别的话都没有,立即离开了现场。项羽的使者正纳闷时,几个仆人过来把猪牛羊肉等丰盛的菜肴端走,换上简简单单的菜汤。项羽的使者感到受了侮辱,肺都气炸了!回到楚营,一一向项羽禀报。生性多疑的项羽听完使者的汇报后,立即下令,削去范增兵权。当范增发现项羽对自己产生怀疑时决定辞职,范增离开荥阳孤零零一个人往家乡走去。可能是无端的怀疑和猜忌,让范增心中堆积了太多的怨恨和痛苦,怒火攻心,“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乾隆在《乾隆御批纲鉴》中谈道:“陈平此计,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为奇,而世传之可发一笑!”

项羽之所以让陈平“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的离间计能够成功,是因为项羽自我意识没有参与聚焦,对范增对项楚政权忠心耿耿、殚精竭虑的本质视而不见。

7情感情绪行为的关注点聚焦过程

按照理想状态分析,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有高度觉醒的意识,行为选择都会遵循完全意识的最优选择行事。但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少部分行为属于完全意识的最优选择行为。因为从意识的角度分析,人在任何情况下的行为选择都难以保证确定无误。

(1)因为总有一些他当时无法获得的信息。股市投资,选哪只股票,不选哪只股票,谁也不可能把所有上市公司的所有信息都准确完整地收集起来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和评估计算后再决定。因为上市公司太多,不可能一个一个地调研,更不可能把这些信息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计算最优,况且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是根本无法获得的。

(2)完全意识行为对所有复制因子的分析处理是一个艰难费时的过程。围棋对弈双方,谁也算不清十步、二十步之后双方的落子和对策,更不可能把全盘一百多步棋都算透。聂卫平也不过算到十步、十多步。笔者曾经在他以一对十的表演赛中和他对弈过。十个对弈者围成一圈,他在中间,顺序走到每一个对弈者桌前,看一下落了子就走向下一桌。他根本就不算,也没有时间算,完全是凭直觉。

(3)这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人是一个受情感情绪驱动的动物,当他面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与他的价值需求形成特定关系时,总会形成一定的情感情绪,驱动他采取行动,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思考论证。

上述第三种原因的作用发生在一般人身上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1)当外部世界发展变化没有给他带来损失时,他会暗处庆幸而喜从中生。

(2)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没有顺应他的意志想法,甚至直接形成对立时,他会因心中不平而怒从中生。

(3)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他自身陷于孤立无援状态时,他会因无助而悲从中生。

(4)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使他的价值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会因意志目标达成的无碍而乐从中生。

(5)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对他不利,威胁到他的价值目标实现时,他会因不安而忧从中生。

(6)当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方向性质不确定,不知是否会有灾祸降临时,他会因前景不明而惧从中生……

正是这些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加上情感的作用,让人把心理关注点聚集到了少数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指令上。从行为选择的角度分析,它的作用缩短了行为主体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信息处理和思考的过程。这具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消极作用就是让人顾此失彼。

从对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认知,到采取反馈应对的行为选择,人在行为选择时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情感情绪。情感情绪的丧失,也就是行为选择能力的丧失。在佛教徒中被认为定的一个最高境界——八风吹不动,任你赞美、嘲讽、毁谤、吹捧,或者给予利益、加害,或者提供满足,甚至折磨,都不为所动,这种定也就是心死。心死了,他也就不会对任何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留心和关注,也就不会有任何反应和动作。这也许就是小乘佛教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佛祖释迦牟尼所不齿的。

人的行为必须有行为驱动力开启,这种开启的力量也正是情感情绪。所以菩萨要普觉有情,以慈悲为怀,让这种慈悲之情驱动进入八风吹不动境界的小乘罗汉,使之有所作为。

8行为与行为选择的关系

行为选择与行为本来就是同一概念,是作为主体性存在的人在进行选择时就有了行为,除了专门的计划设计论证,行为选择这一过程是很难从行为过程中分离出来的。而笔者之所以要加以区分,是为了强调人的意识在行为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是人的意识主导人的行为,在行为之前有意识活动的参与,是意识活动推动了人的四肢和躯体的运动,并以此把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同时也把人的主体特征突显出来。

但行为却是外延广泛得多的一个概念,任何动物都会有躯体和四肢的活动,但它们的这种行为,就目前人所认知的水平分析,主要是由它的本能驱动的。高级一些的动物,在其行为中也加入了意识和情感情绪的因素,但这二者仅仅是一种辅助性驱动力,并且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哲人讲站在到两堆草料之间的驴子,会因为距离完全相等,草料完全相同而无法完成优化选择,只能饿死。这种事并没有发生,是因为它们的行为不作最优选择,仅仅是由动物的本能驱动的,所以蠢驴没有饿死。人之所以也不会在这种处境中因为无法做出最优选择受困而死,是因为人的行为选择过程中有情感情绪和习惯加入其中,是情感情绪和习惯让人的行为选择过程缩短、简化,人也因此变得不再完全理性了,因而使其行为过程中的意识作用打了折扣,变成了非完全意识行为。

人作为主体性存在,其行为既不是完全被决定的,也不是完全自主的。人之所以会有某个特定行为,是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现实和趋势以特定复制因子的方式进入了他的大脑,让他感知到自己价值需求的满足所处的状态。他为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考虑,必须对原有的价值需求达成的状况和前景对应重新进行估量,并在估量之后采取行动以应对外部世界的这种发展变化,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不被外部世界的这种发展变化冲击,同时又抓住达成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新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对原有价值需求达成的状况和前景重新进行估量。这种估量是在激活了大脑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复制因子后完成的,这就是完全意识行为,或叫最优选择。如果只是激活了部分或几个复制因子,这就是非完全意识行为。由运用大脑中的复制因子进行估量,到应对行为的开启,这个过程就是情感情绪发挥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情感情绪推动他开启某一应对行为,那么他就只能处于八风吹不动的定的境界。不过这种境界有助于他对外部世界的发展变化的方向、程度,以及对原有的价值需求达成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找到最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他对于外部世界发展变化的应对行为,不免会改变他与已经变化并还将继续变化的外部世界现实的关系,让他再次重新对原有的价值需求达成的状况和前景进行估量,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循环的行为选择过程。

三、非完全意识行为不是潜意识行为

笔者所定义的非完全意识行为与弗洛伊德定义的潜意识行为有所不同。弗洛伊德定义的潜意识行为仅仅是指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望,当意识约束变弱时,不可避免地会突显出现,驱动行为主体产生某种行为。

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经常骑自行车的人,当他发现前面有一个障碍物或者运动物,按原有方向前行会碰撞上时,就会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手把会自动转向可能碰撞上的障碍物存在的相反方向,并自动捏住刹车,身子同时与手把同向倾斜,脚跨到地面……这些反应所形成的行为都是由非完全意识驱动发生的,是他以往不断重复而沉淀形成的一种意识行为的模式化。这种行为不是行为主体综合当时大脑中所有与之相关的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指令而完成的一种行为选择,而是由过去不断重复的行为形成的为数很少的几个复制因子所承载信息指令驱动完成的行为选择,因而使行为主体感觉不到行为选择过程的存在,是严格意义的瞬时选择。

在直觉选择行为、习惯选择行为和情感情绪行为这三种非完全意识行为中,直觉选择行为、习惯选择行为二者很难区分,直觉往往也与习惯相关,只不过这种习惯并不一定得用四肢和身体行为重复形成,而可能是仅仅在大脑里通过烂熟于心的意识活动完成的。无论何种行为,往往都要借助情感情绪的作用来启动,使他在面对行为选择时,由一种特定的情感情绪主导完成选择而快速进入行为过程。因此,情感情绪行为与直觉选择行为和习惯选择行为又纠缠在一起了,让人难以明确分辨,画出各自的边界。

作为非完全意识行为的习惯选择行为无一不是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指令驱动形成的行为选择,只不过意识行为是由当下行为主体大脑中的所有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指令共同作用,并在优化分析基础上完成的优化选择行为。习惯选择行为,仅仅是由以往的不断重复的行为形成的几个复制因子驱动的行为选择,是他以往优化过的行为选择,仅仅是在当下没有通过优化选择而承袭的以往的模式化行为。没有哪个人没有练过骑自行车就能自如地处理紧急遇到的可能碰撞物。如果没有不断重复行为所形成的模式化行为复制因子,这种行为是不可能自动发生的。

这里的问题是不断重复行为形成的模式化行为复制因子,需要重复多少次才能集约形成这种复制因子?这没有统一的答案,是真正的因人而异。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有的练半小时就可以上街,有的要练一周。并且人的思维反应,也会形成这种行为习惯。如一个人长时间地反复回忆某一个故事,并把自己定位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当他在现实中遇到与故事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时,他也就会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进行行为选择。琼瑶小说读得太多的少男少女,往往就会把琼瑶小说中的情节套到现实中来,甚至闹出殉情的荒唐事,其道理就是如此。

四、无意识行为与意识行为的区别

无意识行为就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行为主体后天积累的复制因子都没有参与进来完成的一种行为。

福克尔·阿尔茨特和伊曼努尔·比尔梅林在《动物有意识吗》一书中讲到灰雁和啤酒瓶的故事。灰雁通常把巢筑在平地上,一般用草和树枝堆成一个小丘,在小丘中央筑成一个窝。孵卵期间,每隔一段时间,母雁就要逐个翻动雁蛋,以让它们通通风。在翻动过程中,有时会把雁蛋翻到巢外。当它重新趴到窝里孵卵时,它的目光会搜索巢边的东西,发现滚落到巢外的雁蛋后,它会把脖子伸得长长的,打量那个目标,然后走出去,小心翼翼地把它推回巢中。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意识行为,其实不是。有人通过试验证实了这一点。任何一个圆圆滚滚的东西,在它孵卵的巢边被发现,它都会费力地把它推入巢中。甚至不管那个东西的大小,只要是一个带有凸面的东西,包括乒乓球、高尔夫球,甚至啤酒瓶子,并且它的这种行为也仅仅发生在它生蛋之前到幼雏出壳之后两周的时间内。很显然它是按照一种特定的本能模式在行动,并且这种本能模式是由固定的体内激素激活的。

这种本能模式行为也是一个复制因子,只不过这个复制因子是存在于它基因中的一种特定行为反应方式,是由它的基因固化形成的一个行为模式,遇到与这种行为模式的复制因子所界定的相似情境,它都会依固化的模式行事。

据国际刑警组织统计,全世界性犯罪率的爆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低纬热带区全年的性犯罪率较为均衡,而中高纬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夏季高于其他三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夏天女性穿着暴露,会不由自主地引起男性的性冲动。这种性冲动就是女性身体暴露的情境让自控力差的男人本能固化的行为模式复制因子驱动他产生的行为。

无意识行为的最大特征是行为主体后天所积累的复制因子所承载的信息指令没有参与到行为选择过程中来,仅仅是由存在于动物本能中特定复制因子推动完成的行为。这种复制因子又是由先天的基因传递的一种固化的行为模式构成的信息指令。

意识首先是人关于他自己存在状况的一种认知,构成这种认知的具体内容就是他大脑中所积累起来的关于他的处境、前景的复制因子。意识行为强调的是他的行为选择是综合他的处境、前景信息束所包含指令而作出的最有利于他存在和发展的行为选择。这种处境、前景信息包括自身现状信息、环境已有变化和未来变化信息、环境变化方向和程度识别信息,以及变化应对方式方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