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素质决定事业的成败
自信坚强应是领导者必备的素质
领导者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以及气质、性格,一般说来直接表现于外,使人能马上看到和体会到,具有明显性的特点。然而还有一些心理素质是深藏于内的,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他形式婉转地表达出来,使人不易察觉,但却对领导工作有着深远影响力,比如领导的信心与意志力等等。因此作为领导者应当学会培养自己这些心理素质,使之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心和意志力是行动的基础,是人走向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一个领导者只有心里充满必胜的信念,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确信无疑,并且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他才可能迈出坚定的步伐,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技巧和精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最后才能达到为之奋斗的终点。
首先,信心和信念是成功者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心态,是领导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一个乐观自信、深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会成功的人,必定会走上成功之路。相反,一个怀疑自己的能力、对未来失去信心的领导者,必然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就、走向成功之路。
信心和信念能够激发人的情绪和力量,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坚定人的意志,去完成任务、实现理想,甚至成就伟大的使命。
相反,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必定成功的信心,对所进行的工作充满怀疑。那么,他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遇到困难马上就会停止不前,使事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中国著名的民族工业家荣敬宗、荣德生兄弟曾对他们的成功作出这样的表述,“非持有充实之资本,乃持有充实之精神。”在他们的奋斗史中,当其他人对前途失去信心、发生动摇和撤退时,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心、必胜的信念,艰难地走出困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荣氏兄弟事业的开端是与人合伙办的保兴面粉厂,因规模小、设备简陋,受外国面粉的压力及地方势力的恶意中伤,面粉销路不畅,获利微薄。大股东朱仲甫觉得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而撤股退出。在散伙的威胁面前,荣氏兄弟办厂的坚定信念不改,他们扩充了资本,改进了设备,使保兴面粉厂改组为茂新面粉厂。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明显提高,既赢得了市场信誉,又渡过了难关。但事情的发展并未就此开始顺利。茂新面粉厂以后又连年遇到大量倾销的外国面粉的挤压,再加上许多新建的民族面粉厂纷纷开工,市场竞争激烈,面粉价格下跌,使茂新面粉厂连续三年出现严重亏损。这时,有些股东又对企业失去了信心,纷纷将股份廉价售出。但是荣氏兄弟认为,面粉工厂是关系民生的行业,只要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就大有可为。他们依然信念坚定,信心十足,不改初衷。他们一面收买了一部分股份,一面大量借款进行设备的更新,严把质量关,生产出价廉物美的新产品。结果,在大多数面粉厂产品滞销的情况下,他们的产品独树一帜,畅销市场,大量盈利,一年就还清了各项欠款。他们以此为起点,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面粉大王”,并先后创建了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面粉公司等三个企业系统及其附属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企业集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果他们在面临困难时,失去信心,信念不坚定,也像其他合伙人或股东一样撤退,企业早就倒闭了,决不会有日后的辉煌。
其次,一个领导者一旦拥有了信心和信念,就会马上付诸行动,着手实施已定的方案和计划,但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是意想不到的各种阻力,可能会遭受一次次失败的打击。这时,作为领导者,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到底,美好的理想、远大的目标就会付之东流,已建立起来的信心和信念也会顷刻间被推翻。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往往由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人们为了实现某种预想的目的,根据自己对客观实在的认识,能动地、坚决地克服困难,去变革客观实在的活动叫做意志活动。在意志活动中,个人形成的意志特点,就是个人的意志品质。作为一名领导者,如果意志不坚强、没有主见,只会造成事业的失败,带来人心的涣散。
培养良好的自控能力
自控是抑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以最合理的方式行动。自控的反面是失控,如感情冲动、表情异常、言行出格,以及平时人们所说的魂不守舍等。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
自控不等于凡事都无动于衷。该喜不喜,该悲不悲,该怒不怒,没有脾气个性,“一锥子扎不出血来”,那是麻木不仁。人正常的喜怒哀乐的反映都是理所当然的。领导者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对于被领导者的情感、行为能够产生较强的导向作用,这也是一种感染力和驱动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喜怒哀乐要围绕和服从于组织目标,并且适度,即程度相当,不因此而丧失理性。
良好的自控能力是领导者重要的意志品质,也是衡量领导者的涵养气度的尺度。领导者的自控能力包括很多方面。
首先,危机时保持冷静。危机可以锻炼人,也可以毁灭人。工作中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都是对领导者的考验。而且,越是在危机中,“政敌”也就越容易出现。领导者在此时更是慌乱不得。尽晓危难于心,袒露镇静于态,这是危机中需要的领导品格。在生活中常见有两种人,一种是遭遇一点不幸,就捶胸顿足,呼天喊地。另一种是对于面临的横逆,尽管也不免感到痛苦,但决不会因此而失态,更不会一蹶不振。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克制自己,势将招致更大的不幸。即使在面临不可逆转的命运时,也能泰然自若,保持豁达的心境。领导者在部属面前,理应如此。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从一定意义上说,危机正是给领导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危机中常常包含着转机。在困境和逆境中,领导者只有镇定自若、沉着应对,稳健地处理问题,才能稳住阵脚,掌握时机,保持主动,适时化劣势为优势,如果领导者在此时显露出的惊慌失措或悲观失望情绪,就会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染他人,使局面愈发不可收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在法西斯侵略者兵临城下时,仍照样举行节日庆典和阅兵典礼,不愧为雄才大略的军事统帅。历史上还有许多失败的英雄,他们的镇静和自尊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后人钦佩、景仰。
其次,不为内耗所干扰。领导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之一是内耗。当人际群体处于某种无序或不协调状态时,其系统内各种力量之间相互抑制和冲突,从而使有用力量被减损和抵消。换言之,内耗是一种无组织力量,它瓦解群体的内部结构并削弱群体的外部功能。群体内的争权夺利,争斗不休,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树欲静而风不止”。有的领导者不得不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虑如何应付复杂的派系关系。有的被闲言碎语所缚,被他人捉掇和左右,被内耗“耗”得心灰意冷,难以施其才,达其志,失去了工作的进取心和锐气,失去了自我。内耗是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其中可能有原则性争论不能回避。但既为内耗,大都是无关大局、摆不到桌面上的无原则纠纷,或兼有上述两方面因素。因处置不当,才演变为内耗,乃至把领导者自身也牵卷进去。因此,对这类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正常的组织途径来解决,另一方面要善于自控。领导者要学会正确对待围绕在身边的流言蜚语、成见,不负责任的、自由主义的小动作甚至于背后的挑拨离间、恶语中伤、人身攻击等等。
大家熟知一句话: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作为政治谋略,很多人对此给以贬义的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从修养的角度,也可以褒义地理解为,应在小事上谦让忍耐,不要因计较鸡毛蒜皮而影响大局。
再次,尽快摆脱坏情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吉凶祸福,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好和坏的时候。专家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景,短则几小时、几天,长则几周、几个月。好情绪一般对人是大有帮助的,如乐观和自信使人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心境像磁石一样吸引人,把人引向成功。而悲伤、焦虑、气愤、冷漠、失望、内疚或者还有没情绪等坏情绪,其影响就是消极负面的了。它消耗人的精力,使人陷入泥潭,裹足不前。领导者要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快摆脱坏情绪,不要被坏情绪支配。
最后,发怒得当,善于制怒。这是领导工作中最普通和常见的问题。在一些关于领导者修养的书籍中,人们囿于固有的思维定势,总是认为凡是领导者,其待人接物永远应该端庄稳重,平易和蔼。发怒与领导者角色的行为规范不符,会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有的领导者在工作中即使碰到怒不可遏之事,也强迫自己抑而不发,似乎这样才够修养。其实,不发怒与动辄发怒一样,都会贻误工作,损害领导者的形象。“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不应当凭个人意气发火,但为真理、正义动怒却是理所当然、必不可少的。在原则问题上、事关重大的紧迫问题上、部属失职渎职等问题上,领导者发怒对当事人具有刺激性和震撼力,对旁观者也有警戒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推动工作的进展。这类动怒是领导者忠于职守的表现。适当渲泄自己的感情,也不能算是失控。在很多部门和工作岗位上,如果领导者没脾气,“虎气”不足,“猴气”有余,文文静静得像个小媳妇,不会发怒,反而成不了好领导。
制怒的有效方式是预防。从心理上说,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有客观的认识,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希望。只要去掉这些幻想和希望,愤怒便不易产生。作为一位领导者,要明白你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赞许,任何时候都会有人反对你。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工作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波折,凡事都按预想的那样发展是不可能的。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就能应付不如意的、预料不到的事情,不会轻易发怒。如果意识到自己要发脾气,就要努力推迟愤怒,比如推迟15秒后再发作。等到下一次又要发脾气时,推迟30秒。这样多次的推迟就是最好的控制,逐渐把不必要的脾气减少到最低限度。
勇敢地面对恐惧
著名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说过,恐惧是对危险的自然厌恶,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和无法放弃的组成部分。恐惧是很多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征兆。与它类似的灰心和抑郁不仅渗透到医疗诊断活动中,还涉及到社会、职业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致每个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碰到。从长远来看,有意识地与自身的恐惧和抑郁作斗争才是彻底战胜疾病、战胜生活的唯一选择,特别是面对长期的、日益加重的痛苦时尤显突出。
直面恐惧,勇敢地面对危险更是作为领导的一种基本素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是美国著名将领巴顿用以激励自己的格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顿将军在北非、地中海和欧洲战场上屡建奇功,威震敌胆,被誉为“血胆将军”。
一个将领,要统帅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必须具有勇冠三军的胆量。巴顿将军在青少年时期就雄心勃勃,心存大志,并努力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恐惧心理,发誓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勇猛无畏的人。
巴顿将军小时候发现自己虽然勇敢,但在危险面前并非毫无顾虑。于是他决定锻炼胆量和勇气,改变自己,努力去克服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并时刻以“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自勉。
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他有意锻炼自己的勇气。在骑术练习和比赛中,他总是挑最难越过的障碍和最高的跨栏。在西点军校的最后一年里,有几次狙击训练,他突然站起来把头伸进火线区内,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为此他受到父亲的责备,而巴顿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只是想看看我会多么害怕,我想锻炼自己,使自己不胆怯。”
巴顿的锻炼,使他的性格变得异常刚毅果断,这种性格自始至终贯穿其整个的军事生涯。
巴顿在作战中,总结出两条座右铭,那就是“果断,果断,永远果断。”和“攻击,攻击,再攻击。”在进攻德军并取得胜利的布列塔尼战役中,他的这种指挥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身为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第8军冒着两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进攻。那些参谋们都认为这是铤而走险的做法。但巴顿却认为,战机稍纵即逝,目前德空军已被逐出诺曼底地区,德军大部分装甲部队也被牵制于其他战场而无法脱身,故正面之敌实不堪一击,因而要果断出击,而不能畏缩不前。
巴顿正是这样,抓住战机,果断地指挥部队快速挺进,使德军措手不及,从而把德军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取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
巴顿的勇猛果断,使他赢得了“血胆将军”的称号,并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而被授予四星上将。巴顿终于在“不让恐惧左右自己”这一格言的激励下,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每一位领导人都需要冒险精神。风险愈高,领导人的情绪就会愈接近恐惧。要训练自己在重要关头能够处理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情境下练习克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