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①则意怠②,常见③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注释

①备周:防范措施过于周密。

②意怠:放橙警惕。

③常见:看惯了。

释义

自认为军事防备非常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和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经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动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相互利用的道理。

典故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浪滔天,若瀚无垠,唐太宗内心害怕,不知怎样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居于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预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太宗大喜,连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没有人注意,这件神奇的房子已经慢慢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久经不思。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探,不禁愕然,所见之处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于大海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假如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生畏惧与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殆尽了。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新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营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兵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而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也竟然司空见惯,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隋军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陈谋作为,不能于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绝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剥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绝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然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欺骗性,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然不可以混为一谈。此计的兵法运用,常着眼于人们对世事的观察处理中,使敌人由于对某些事情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使我方乘虚而入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