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月
1月1日 生前“办妥”身后事
打架都不关我事,爸爸已为他们想得这么尽,一定有兄弟做。
——2012年,李嘉诚谈分家
背景分析
2012年5月25日,84岁高龄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披露了他亿万家产的分割方案:长实及和黄上市集团,将由长子李泽钜继承;而对于次子李泽楷,他将以巨额现金的方式支持他的个人事业。李嘉诚身体康健,思维敏捷,为何在生前就安置好一系列身后事?专业人士分析,李嘉诚提前公布分家方案正是他大战略思考的体现。
近年来,香港富豪家族企业接班和分产的问题连连上演,最终闹得亲人间势不两立,对簿公堂。2010年年底,90岁的“澳门赌王”何鸿燊病危告急,短短数日,他的17个子女就纷纷卷入战争,争夺家产的大战愈演愈烈。2008年10月15日,92岁的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心脏病突发辞世。王永庆尸骨未寒,曾被王永庆驱逐的二房之子王文洋就车马劳顿,漂洋过海重返王家以图钱财。此后又闹剧频现,无中生有的三个私生子如跳梁小丑纷纷要求认祖归宗,得财之心昭然若揭。
为什么不在生前就把家产安排妥当,而非要等到死后让后辈们对簿公堂?这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财富的贪婪?李嘉诚看穿世间的百态人生,所以他决定及早公布这个方案,给子女们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也给家族企业的分家和接班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
分家,这个敏感的话题,历来都是家族企业在处理家族传承时不得不经历的阵痛:分家就等同于蚕食企业,可能导致无端诞生诸多竞争对手,原本清晰的企业秩序可能会混乱不堪,原有的产业格局将因分家而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从来就很重视家族文化的李嘉诚显然明白个中利害,所以,他首先确立了长子李泽钜对家族传统产业的继承地位,另一方面也积极组织了巨额现金,随时给次子李泽楷的事业注入强大的助推剂。李嘉诚此举可谓一举三得:首先,李氏帝国没有因为分家而被削弱;其次,家庭成员也不会因李嘉诚的厚此薄彼而心生怨恨;第三,李嘉诚巨额资金支持李泽楷的事业将会是全新的业务。这和李泽钜继承的父亲的事业无关,因此两个兄弟的事业不会有业务重叠,也就不存在利益冲突,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日后“仍有兄弟做”!
嘉诚此举有如下三个亮点:
第一,早有准备,减少传承风险。就在李嘉诚当天对外公布分家方案的现场,就有一记者问他,是否是因为自己年岁渐高,或者有退休想法才作出如此安排。李嘉诚没有明确地回答是否要退休,而是巧妙地回答说自己身体健朗,目前还没有退休的打算,而且他还坦言即便自己现在离开公司去休假,公司也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受到影响。
第二,长期培养,今见成效。李嘉诚的分家计划虽然是近期提出的,但为了这一刻,李嘉诚足足做了20年的准备。每一时每一刻,他都在培养着儿子们的商业才能。20年过去了,儿子们已羽翼丰满,他相信他们能继续李氏王国的辉煌,这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第三,团队的顺利过渡,减少了企业的不确定风险。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靠企业领导人一个人成就的,而是靠众人的努力。李氏王国的缔造,是李嘉诚企业团队共同奋斗的结果,如今,李嘉诚虽然卸任,但团队还在,这是李嘉诚馈赠给接班人最好的礼物。李嘉诚的这种安排从另一方面来说对股民也是非常负责的,因为企业管理权的交班历来被视为企业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旦隐患爆发,将导致短期的市场波动,受损的还不是操劳的股民吗?
这就是李嘉诚的战略眼光,他防一切于未然之中,可谓用心良苦。另有人士认为,李嘉诚是在传统华人富豪的路子上,借鉴了西方企业传承的经验,长子继承衣钵,次子另辟新地,这是理想的交接班方式,究竟效果如何,可能还要等一二十年才能看到。
行动指南
家族企业的分家意识要尽可能地提前,及早安排好身后事是维系企业生命的最好办法,否则子孙后人都来分一杯羹,最终将毁掉整个企业。同室操戈、对簿公堂的情况也是迟早会发生的。
1月2日 正确的经营理念
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如果今年还能赚钱,那就太好了。
——《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背景分析
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言下之意就是好事不会一直光顾你。当你连连顺利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此时要戒骄戒躁,不要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有可能就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像尺蠖虫,此时已经完全伸直,已无法后退,死亡将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行动指南
要记住:事不过三,幸运之神不会一直光顾你。居安思危,不要被一时的成就冲昏了头脑,稳扎稳打,才是企业永续经营的不二法门。
1月3日 洞察市场发展趋势
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有相当丰富的资本,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
——《李嘉诚经商自白书》
背景分析
1972年,李嘉诚带领他的长江实业成功上市。在一次业务会议上,他的秘书洪小莲说:“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成最好的华资公司。”李嘉诚听后却说:“我们要做到能与置地较量的公司。”置地是当时香港实力最雄厚的英资地产商。面对一个“巨无霸”,李嘉诚口出狂言,好多人都暗自发笑,认为李嘉诚在说大话、吹牛皮。李嘉诚难道真是自不量力吗?事实恰恰相反,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江实业果然击败了置地,一举夺得位于中环的旧邮政局的地皮。截至1976年,长江实业拥有地产面积多达635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时局的变化。
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中国内地政治局势趋于稳定,那些曾离开香港的大亨纷纷重返家园。随后,中国政府宣布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一时间,商务活动从世界各地涌向香港。他们在香港建立商场,成立贸易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香港地皮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房地产价格也陡然上涨。李嘉诚洞察先机,果断地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渠道筹措资金,抓住了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这也是他朝地产业迈出的最早、也最为关键的一步。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可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因为成功更愿意亲近那些精明强干、善于捕捉事业发展机会的企业家。李嘉诚就是这样的人。
行动指南
要把企业置于当时、当地的大环境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利条件。要综合考虑当下的经营环境方能跟上时代的脉搏,而以前的那种靠计谋取胜的经商方式已经不适用了。
1月6日 兼并是形成巨型企业的必由之路
兼并是形成巨型企业的必由之路,要想成为跨国的国际集团,这是一道必然要迈过去的坎。
——《李嘉诚经商智慧全书》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企业并购成为商界的主题。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是迅猛发展,并购不再拘泥于同行业之间的兼并与重组,它突破了空间界限,无不波及,从飞机制造业到汽车制造业,从石油到电脑、娱乐业,并购浪潮愈演愈烈。作为商界的领军人物,李嘉诚此时也开始了自己公司的并购。他首先花巨资进入当时不被人看好的3G领域,而后取得了巴拿马运河航运的控制权,后来又进军台湾媒体,收购了印度电信的股份……桩桩成功的案例无不证明李嘉诚已将企业并购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他曾说过的,“兼并是形成巨型企业的必由之路,要想成为跨国的国际集团,这是一道必须要迈过去的坎”。
行动指南
并购作为企业重组的一个重要手段已是不容置疑的了,尽管在并购过程中某些个人利益会受到冲击,但从企业发展大局来看,这或许是条光明之路。所以,在重组时代,企业要借助并购手段积极谋求整合,才能在大浪淘沙中浴火重生。
1月7日 找到顺流与逆流的规律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间。对于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传》
背景分析
李嘉诚是一个善于找规律、抓规律的商人。他的理性战略思维是他的“财富大楼”得以建立的基础。特别是在股市上,他的理性战略思维表现得淋漓尽致。1972年,香港股市势头良好,股市大旺,李嘉诚看准了这个百年难遇的大好时机,果断地令长江实业“骑牛”上市。长江实业股票每股溢价1港元公开发售,上市不到一天,股票就升值1倍多。到了1973年,香港股市形势急转直下,出现了大股灾,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跌至最低150点的水平。1975年3月,股市开始回暖。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当时深受股灾之害的投资者仍有些发憷,视股票为洪水猛兽。危机往往与机会共存,李嘉诚在这个时候独辟蹊径,他依据当时低迷的市价,每股作价34港元,由长江实业发行2000万股新股,并宣布放弃两年的股息。此举既讨了股东的欢心,又为自己赢得了实利,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82年香港信心危机爆发。这段时间内,长江实业股价涨幅之大令人惊奇,李嘉诚也赢得了远胜于当年牺牲的股息的利益。
行动指南
股市中的低进高出无异于冒险游戏。在公司的成长中,要经历无数次的“高进低出”,其中保持不败的关键是要有战略思想,找准顺流逆流的规律。
1月8日 战略色彩的投机
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
——2006年,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
背景分析
取胜最好的方法就是敌退我进,只有这样才能避其锋芒,直指其要害。经商也一样,当遇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能否退一步想,市场已经白热化,即便冲进去又能分得几杯羹?正如淘金人都蜂拥金山,有智者想:金子有限,但趋之者众,能否开辟另外的相关行业,如造船。结果,淘金者大都空手而返,造船的人却赚了个盆满钵满。李嘉诚怎会不知此理,他始终信奉“低谷过后是高峰”的道理。在对手蜂拥而上的时候,他理智地退了下来,然后做一些别人舍弃的买卖,等那些淘金者挤得头破血流想要重操旧业时,李嘉诚已经夺得了最廉价的资源,然后再高价脱手。“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术被李嘉诚玩得炉火纯青,这也是他被誉为“超人”的原因之一。
以2000年李嘉诚出价69亿美元买到一张英国3G牌照为例,当时欧洲3G正处于低迷期,任何人都有理由相信,欧洲3G产业已进入了一个泡沫时代。和记黄埔在这种背景下介入3G,无疑是一场豪赌。但李嘉诚恰好把切入点选择在了竞争与机遇共存的欧洲,这种战略眼光本身没有错,错的只是表现得有些激进了。作为一名战略投机者,和记黄埔的3G业务符合任何技术行业的“新贵特征”。它没有基础投资的历史和既定业务模式的负担和羁绊,因此和记黄埔大胆采用了打破常规的新模式,这些都是那些老牌运营商要“思前想后”才敢采取的举措。“激进”和“投机”是这个新贵的杀手锏,李嘉诚把这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和记黄埔由此创造了许多第一。
行动指南
很多人只看到别人投机获胜的表象,而往往忽略那些真正有用的投机术中的风险防范之法。成功必有成功的道理,作为投资者要想钱生钱,就必须遵守起码的投机之道。
1月9日 机会与风险并存
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机,冒险也要全力抓住。
——《李嘉诚经商十戒》
背景分析
没有冒险就没有成功,这在李嘉诚身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印证。2003年11月初,李嘉诚承诺可于2~3周内在香港推出3G业务。李嘉诚是在冒险,还是在创造神话?其实,对李嘉诚这一承诺持怀疑态度的人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3G已进入泡沫时代,但李嘉诚还在疯狂收购全球3G牌照,推行3G运营服务。这种反常规的战略思维,是普通商家最为忌讳的,但李嘉诚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的战略。
李嘉诚往往在冷场时爆出惊人的举动。在3G业务整体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他坚持忍痛卖掉2G网络,角逐全球3G牌照,大张旗鼓地力推3G服务。机会与风险并存,先入市场者先发,和记黄埔3G很有可能成为未来3G的赢家。在为整个产业创造机会的同时,和记黄埔还为自己创造了新的机会。李嘉诚坚信,企业投资电信业,只要服务做好了,回报是迟早的事情。
行动指南
机会是市场预期、分析判断的产物,然而它又存在不确定性。机会与风险密切相关,有机会就会有风险。要想抓住机会获胜,就必须对机会背后隐藏的风险进行评估,然后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此方能在机会面前有所表现。
1月10日 用心思考未来
肯用心思去思考未来,抓住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
——2001年,接受美国《财富》杂志专访
背景分析
2001年,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曾对李嘉诚这位华人首富进行了专访。在那次专访中,李嘉诚毫无保留地吐露了他的成功秘密:肯用心思去思考,抓住重大趋势,赚得巨利,便成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