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想,只比别人好一点的亿万富翁(2)
李想:我觉着关系不大。其实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是有一个梦想的,那就是毕业以后,去做一个杂志的编辑。我觉着杂志编辑能够做那么好的文章,去帮大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要当编辑,必须得大学毕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媒体,每天的访问量超过10万,跟大部分杂志的发行量差不多。还有一个比较可观的收入,而且有增长趋势。这也是我放弃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家人从来没给过你压力吗?
李想:不想上学背后的原因,不是因为我考不上,而是因为我有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做。我所有的收入,全放我妈妈那里。她拿的各种各样的汇款单那么厚一沓,她知道我在做什么。所以,当我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心里一定不太愿意,但还是选择支持我。而且,我父母都是大学生,他们不像很多其他的家长,让孩子背着自己的梦想。
李想说,互联网是个潜力无穷的增长市场,现在我不去占领,等我读完4年大学,早就被别人占领了。于是,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刚开始李想压根儿不懂管理,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主持人:泡泡网是在哪一年注册成立的?
李想:真正注册成立是在2002年。2002年,正式用了泡泡网这个名字,之前我们注册了一个英文域名,因为那时候觉着起英文域名比起中文名要酷得多。但后来觉得还是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中文名字。这些客户也喜欢把我们叫泡泡,我们就起名叫泡泡网。
主持人:你为什么要到北京来呢,你在石家庄,互联网的生意不是在哪儿都行吗?
李想:那也不是,当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我们那种营利模式不存在了,即靠广告联盟的这种营利模式不存在了,必须自己去找客户,去拉广告。我发现石家庄没有厂商,厂商最多的地方是北京。北京和深圳是最多的,深圳太远,我就先来北京吧。
主持人:来北京以后,遇到了创业过程当中的各种各样的艰难问题。
李想:当时我们总共不到20人,接近10个人就不来了。而且最夸张的是,带头不来的人是跟我住在一起的人。这个完全想象不到,完全想象不到。后来回想,觉着最根本的问题还在我自己。最开始的时候,公司只有七八个人,你喊一嗓子所有人都听得到。你在做什么,你怎么想,大家都知道。后来人多了,交流反而少了。当时完全不懂管理,只觉得这事,大家应该继续做下去。很多时候没什么沟通,更多的时候就是下达一个命令,我就认为他们应该明白,不明白是他们的问题。包括很多事情做得不好,我会说得很难听,会用一些很负面的形容词去说,说得大家很难受。
主持人:说到待遇问题,你给他们开多少钱,他们都嫌低?
李想:那时候就是两三千块钱。
主持人:你自己能拿多少呢?
李想:我自己拿得最少,一两千块钱。后来我才认为这很不正常。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你没有办法对自己好,你就没有办法去对别人好。因为你根本没有吃过糖,不知道糖是什么味道的,你怎么可能给别人甜头呢?我们开始有管理,开始沟通了,然后去讨论一些目标、方向。我们变成了这样一个状态。当时人走了,没什么退路,马上得招人。招来人以后,就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教,大概一周左右的时间,网站就正常了。当时,很多人都说这个网站完蛋了,但也有很多关系非常好的客户,给我们打电话,表示支持。后来招了一些人,有的成了团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我们做了那么多年,生活变得越来越好,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好。
创业的艰难是无可避免的,也是不能避免的。在困苦中锻炼心智,从艰难中探寻出路,这是磨难、历练,也是机遇,是茁壮成长的必然。走过这一段坎坷,李想除了在经济上获得了巨额财富,也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一个发烧友转变为一个拥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真正的企业家。
主持人:他在创业初期的这种阵痛,是你们二位所观察到的企业家普遍都会有的情况吗?
刘建华:我觉得比较普遍,这个非常正常。我觉得不光是在李想的公司,在任何刚刚起步、创业阶段的公司,这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只不过有的由于沟通、愿景包括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做得好一些,可能减缓一些。
陈婷:我觉得企业家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我拥有技术,在业务上比较出色,然后靠自己的技术创新来做事,像微软的比尔·盖茨。还有一类企业家,他是天生或者骨子里就具备某种管理的特质,像中国的老一代的企业家,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特点。李想的路径,跟我们所说的这些企业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是8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创业,首先就是在技术上要过关,然后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脉搏。如果这个小伙子,跟柳传志当年创业的模式是一样的,我想他可能不会成功。至于管理上,就是创业初期遇到的这些困难,几乎无一例外,这点我跟刘总是非常认可的,正是遇到这些困难,李想才上了管理的课程,在实践中上了管理这一课,才有了今天李想公司的壮大发展。
主持人:大家不能忽略的是这个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太强了。他能够很快地吸取教训。
陈婷:还有自省精神,我刚才注意到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他那屋里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好的哥们儿,第二天也不来了,但是他没有说朋友出卖他。他说的是什么,他说:“我觉得还是我的问题”。我觉得这种自省精神也是企业家所必需的。他的路还很长,这一路需要他不断地修正自己,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主持人:我们采访过很多企业家,我们发现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很少指责别人。
从赚到第一桶金到身家过亿,在我们看来他是成功的,但李想并不止于此。他觉得自己还处于创业阶段,他要创建一流的私营企业。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市场,他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
主持人:你的第一个100万,是什么时候挣的。
李想:第一个100万应该是在2003年做泡泡网的时候。
主持人:那时候你多大啊?
李想:22岁。那年我想挣100万,结果好像挣了将近400万。因为那年有一个特别特殊的机会。我们开始学管理,帮着团队进步。同时,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机会。当然这对大家而言不是什么好事,就是赶上非典了。非典的时候,那些杂志报纸不太好卖。厂商为了宣传,就往互联网投更多的钱,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主持人:什么时候你公司的规模,让你感觉到像是一家大公司了?
李想:我们还是一个小公司。我觉着一个真正有社会价值的优秀企业,标准就是20亿的营收。
主持人:所以你不再专注地只做PC的信息,你开始做汽车,是吧?你觉着汽车比PC的信息更有前景吗?
李想:我做IT网站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是第三,我想超越第二和第一,其实非常难,因为他们的资金规模和发展趋势已经很明晰,他们不比我们笨,而且跟我们一样努力。与此同时,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竞争对手都很成熟,而我只有20岁左右,压根不懂管理,所以最好的机会和阶段,我错失了。我们就想,哪个行业的这个地是可以去抢的,同时能够做到几十亿规模的市场,哪怕我不喜欢它,但我有本事能在这领域做第一。我们找了一圈,最后找到汽车。
主持人:机会来临了。当时行业里还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对手,是吧?
李想:其实有特强的了,已经有上市公司了,门户网站也在做这些东西。但我觉着还是有机会的,因为当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的时候,谁能真正站在用户的利益上,谁就成为未来最受益的团队。两年的时间,我们的用户量就领先了。当时很多汽车网站,你去查一个车的配置,它给你堆一堆字,我就问周围一圈人,你们希望怎么看?大家都说希望像4S店一样,拿着说明单。我说做成这样就可以了,没什么诀窍。
刘建华:我看过一段写李想的文字,说李想很狂。我的想法是,他当然要狂了,他年轻嘛。李想当时是20多岁,他若没有这狂劲,你很难想象企业能做起来。狂是应该的,对目标的狂热追求,这就是他的成功因素。
主持人:做企业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既要敢于冒险,又要能够控制这个风险,不让它出事。
李想:我其实没想那么多的事情。刚才讲冒险,从结果上来看是冒险,但从过程而言,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冒险,就跟我开始说的初衷一样,我就是想比别人好一点。我们更喜欢一点一滴地积累,看着自己的价值一点一点地增长。
李想的管理之道都是来自于实践,可是很多地方跟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不谋而合。比如他的团队观念,包括团队领袖的独特作用以及团队执行力建设。
主持人:你跟大家分享几条经营企业的心得吧,你觉得管理好一支团队,带好一支队伍,什么东西是重要的,有哪几条李想:做事要先向前看,积极一点,我们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缺胳膊少腿,既然要做这个事情,就要做得比别人好。好一点点每个人都能做到。而且要做的就是,团队里的每个人每一天都去做好一点点。假设你是20分,你变成30分就很好了,因为你涨了50%,这50%就是对企业的贡献。
陈婷:他讲这一段是有理论支持的。德鲁克在他《卓有成效》那本书里就写过这一段,当一个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每一天走进自己的公司,走进办公室,想我今天能为公司做一点什么贡献的时候,这个公司的文化,就会非常健康,我不知道李想是学来的,还是自己总结出来的。
李想:我原来是在这么做,也会看一些书,一旦印证我这么做是对的,我就会坚持下去。
主持人:好比分析营销的这个链条。整个营销链条上,你不要看某一个环节只加了2%,它连起来是一个不得了的变化。
李想:这是向前看,向后呢,我们不比别人聪明,也没有天才,我们要想赢别人,就必须形成一个团队。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一个人冲在前面的时候,如果有团队在后边撑着他,他就永远摔不下来,这样只会赢不会输。如果没有团队,前边人冲的时候,其他人在旁边看笑话,然后摔下来,全都闪开了,那这样很难赢。所以,我们就用了一帮非常普通的人凝聚成团队,虽然我们没有明星销售,没有明星编辑,也没有明星技术,但是我们每次都是赢。
主持人:你说的这一点是所有老板的愿景。可是怎么能做到他们都团结呢,毕竟人和人在一起,很难没有矛盾。
李想:当团队有这个愿景并为之努力的时候,我一定会鼓励。我会拿无数的结果来让他们验证,这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不难,去行动就行了。不用跟他讲太多道理,做几次之后,大家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主持人:你们两位都是久经场面的,像李想这样的人,你们觉得他潜力大不大,能走多远呢?
刘建华:他做了很多事情,都是无师自通,很多东西全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他可能没看过德鲁克的商业理论,但是他把大师提炼出来的商业理论,应用得非常好。
陈婷:他的路还非常长,他今天的成功只是冰山一角。我希望李想能够继续在实践中学习更深刻的管理之道。
主持人:作为80后的一个企业家代表,你觉得你应该做些什么呢?
李想:我能承担的责任,就是让我团队里的每一个员工,变得更好。我能解决更多就业,能让企业缴更多的税,这就可以了。于我而言,最可怕的是公司亏损,员工活得越来越差。这是很可耻的事情。
主持人:李想的一贯思维就是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一环,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放到社会来讲,他只要把自己那环做好就好。最后你想说什么?
李想:我觉得平常心太重要了。平常心是我做人的原则。我也希望我的团队、我身边的人能够接纳这个原则。我们不能左右什么,以平常的心态看待一切就好了。作为公司的总经理,我应该做我该做的事,拿我该有的薪水。如果我的薪水很低,开的车很差,员工就会觉得公司没希望。这就是平常心。还有,作为领导到了该休假的时候,我就必须休假,因为我休假了,才理解员工为什么要休假。当你理解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很多东西。
主持人:你才能够真正了解别人。
李想:对,而且你过得幸福,你也可以帮别人过得幸福。
他,29岁,PCPOP首席执行官,入选“全国十大创业新锐”人物,年营业额4个亿。
他,家境普通,高中学历,没有背景。
几乎没有人能够把前者的“他”与后者的“他”联系到一起,然而,李想,这位80后企业家新贵,却靠着他的梦想、激情、执着和坚毅,实现了从一位普通80后创业者到亿万富翁的华美蝶变。
很多人都在探寻这非凡之举背后的故事,我也不例外。我清晰地记得2007年采访他时,他质朴的表达中有少许的内向和害羞。时隔两年,当再次来到中关村鼎好大厦时,我不知道这位“京城四少”之首,会有哪些改变。
在坐下聊天的一刹那,我知道,他依然如此真实。
那种真实,源自他和着泥土气息的童年,源自他那并不殷实的家境,源自他对梦想近似疯狂的执着,更源自他依旧略带害羞的质朴。然而,他的真实掩饰不住他的肆意挥洒的梦想和激情。
作为80后创业企业家的代表,他赶上了中国高速发展的10年和互联网的黄金10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能够记录他和他的企业成长的足迹,分享给所有正在成长并走向成熟的80后,对我而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编导 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