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大全集:一生必读的励志经典(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向你挑战》(1)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挑战:挑战你的能力,挑战你的思维,挑战你的社交……如何让自己在这些挑战中游刃有余,《向你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本书的作者是廉·丹佛,他是伟大的演讲家、作家和成功学导师,他的作品被无数人誉为“心灵的圣经”。《向你挑战》就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是一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所有处于不同环境、不同阶层的人都倾注了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他其实是想证实,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天分,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挑战:做自己的主人,收复灵魂、重塑意志;做世界的主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拥有财富与坚守情操。

推销:成功推销自己,助事业起步

不管是参加班干部竞选还是进行社会实践,要想脱颖而出,每个人都必须有自我推销的能力。

也许当你看到“推销”这个词时会觉得诧异,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推销似乎针对的只是商品,只是成人的“活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你想做班长,你就要列出你认为可以当班长的优势,你想参加社会实践,你就要表明你的诚意,你的责任心、学习能力等。如果你现在是学生,有一天总会走上社会,你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让它接纳承认你,首先就需要一种自我推销的能力。

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很多人的能力并不强,可是他却获得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有的人虽然满腹才学,却呆板木讷,碌碌无为。这并不难理解,前者之所以能获得不错的工作,往往是因为他善于推销自己。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推销自己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推销,掌握推销技巧。

1960年,美国大选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候,在两位主要候选人约翰·肯尼迪和查理·尼克松之间展开了一场非常关键而激烈的电视辩论。

辩论前,很多政治分析家都一致认为肯尼迪处于劣势,因为他年纪轻,名气比较小,而且是一位天主教徒,虽然非常富有,但是说话的时候操着浓重的波士顿口音。但实际上,美国观众在荧屏上看到的却是一个心平气和、说话很轻松又富有幽默感的肯尼迪先生,面孔十分讨人喜欢。坐在旁边的尼克松却显得饱经风霜,紧张而不自在。据说,就是通过这次电视辩论的对比,肯尼迪因为借机很好地推销了自己,从而赢得了美国大众的喜欢,最终打败了强劲对手尼克松。

那么,为了很好地推销自己,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

(1)要了解自己的具体情况。比如通过问自己一些“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我能满足他人什么需要”“我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来了解自己。

(2)要充满自信心。在推销自己的时候,只有充满自信,才具有感染力,才能让对方相信自己的优秀,让对方明白接受你的推销才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3)要有沟通表达能力。出众的口才和沟通能力更容易让别人相信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从而达到你的目的。平常你可以多和他人沟通,并通过辩论来提高自己的口才。

(4)注意外在形象。你不一定要拥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务必要给人以清爽的感觉。

(5)认识对方。一个人要想成功地推销自己,还要弄清楚对方是谁,判断对方的看法和观点。再根据具体情况见机行事,不能盲目乱来。

此外,还需要掌握推销的要领:

(1)要善于面对面推销自己,并注意遵守下面的规则:依据面谈的对象、内容做好准备工作;语言表达自如,要大胆说话,克服心理障碍;掌握适当的时机,包括摸清情况、观察表情、分析心理、随机应变等。

(2)要有灵活的指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这样。有时你虽然针对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去推销自己,仍然说服不了对方,没有被对方接受,那么你就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倘若期望值过高,就应适时将期望值降低一点;还可以到与自己专业技术相关或相通的行业去推销自己。美国咨询家奥尼尔这样说:“如果你有修理飞机引擎的技术,你可把他变成修理小汽车或大卡车的技术。”

(3)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4)应以对方为导向。要注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和感受说服对方,并被对方接受。

(5)要注意控制情绪。人的情绪有振奋、平静和低潮等三种表现形式。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个人良好自我形象的重要表现。情绪无常,很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为了控制自己开始亢奋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尤利斯提出三条忠告:低声、慢语、挺胸。

没有人天生就是自我推销的高手,也许你胆小害羞,也许你不善言谈,而自我推销无疑是对你自己的一个巨大挑战,勇敢地向自己挑战吧!

活用:活学活用,储备升值

蜜蜂采花粉是要酿蜜,燕子衔泥是要筑巢,人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如果一个人读书万卷,却不懂得如何运用,那么这些知识也就等于是死知识。死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学了又有何用?所以,每一个人不仅要懂得学习,还要懂得学以致用,唯有如此,才能使知识更富有意义。

我们应结合所学的知识,参与学以致用的活动,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我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创造价值的过程。

我们还应加强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使知识与能力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和作用。

曾有这样一个事例,讲的是近代化学家、兵工学家、翻译家徐寿与华蘅芳研制“黄鹄”号的事情,历来被作为学以致用的范例。徐寿在做这项工作时采取了十分慎重的循序渐进的科学态度。他首先试制了一个船用汽机模型,成功后又试制了一艘小型木质轮船。在此基础上,他精益求精,继续进行研究改进,最后成功制造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取得了成熟的经验后,徐寿又主持研制了“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多艘轮船,为我国近代早期的造船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样很容易产生一个结果,那就是生搬硬套地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理论与实际当中去,从而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而很难有所创新。

如《三国演义》里的马谡,他自称“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但在街亭之战中,只背得“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几句教条,而不听王平的再三相劝以及诸葛亮的叮咛告诫,将军营安扎在一个前无屏蔽、后无退路的山头之上,最后落得兵败失利、狼狈而逃、斩首示众的下场。

所以,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学以致用,否则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必然会给你所从事的事业带来损失。

19世纪末,制造飞机的热潮在全世界范围内一浪高过一浪。但一些知识丰富的大科学家却纷纷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抵制飞机的制造。比如,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认为,要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机械装置到天上去飞行是根本不可能的;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也发表了相似的见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又从物理学的角度,论证了机械装置是不可能飞上天的;美国天文学家做了大量计算,证明飞机根本不可能离开地面。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1903年,连大学校门都没进过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凭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将飞机送上了天,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

“尽信书,不如无书”;会学,更要会用。学习到的知识只有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

德国教育家第斯泰维克说:“学问不在于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充分地理解和熟练地运用你所知道的一切。”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所学到的全部知识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想要做到学以致用,其实并不困难,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将你的学习内容与目前和今后的生活、工作加以对比,以便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高能力、学习什么知识才有利于全面发展。

其次,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可以用实际操作的方式加以验证。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可以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等等。

最后,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综合地利用各门学科的知识。例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实际操作;或者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某种工具的改革,等等。

角度:不同视角里的不同世界

多少人一头钻进了思维的死胡同,最后被思维牢牢地束缚。在为难事一筹莫展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思维,这时你会发现眼前的困难会变得不值一提,心灵的天空也会瞬间变得明亮。曾经有两个同样生产皮鞋的公司,我们暂时称为A公司和B公司,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两个公司都往世界各地派了很多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搜集人们对鞋的各种需求信息,并不断把这些信息反馈回公司。

有一天,A公司听说在赤道附近有一个岛,岛上住着许多居民。A公司想在那里开拓市场,于是派销售人员到岛上了解情况。很快,B公司也听说了这件事情,他们唯恐A公司独占市场,赶紧也把销售人员派到了岛上。

两位销售人员几乎同时登上海岛,他们发现海岛相当封闭,岛上的人与大陆没有来往,他们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他们还发现岛上的人衣着简朴,几乎全是赤脚,只有那些在礁石上采拾海蛎子的人为了避免礁石硌脚,才在脚上绑上海草。

两位销售人员一到海岛,立即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他们注视着陌生的客人,议论纷纷。最让岛上人感到惊奇的就是客人脚上穿的鞋子。岛上人不知道鞋为何物,便把它叫做脚套。他们从心里感到纳闷:把一个“脚套”套在脚上,不难受吗?

A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凉了半截,他想,这里的人没有穿鞋的习惯,怎么可能建立鞋的市场?向不穿鞋的人销售鞋,不等于向盲人销售画册、向聋子销售收音机吗?他二话没说,立即乘船离开了海岛,返回了公司。他在写给公司的报告上说:“那里没有人穿鞋,根本不可能建立起鞋的市场。”

与A的态度相反,B看到这种状况时却心花怒放,他觉得这里是极好的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所以鞋的销售潜力一定很大。他留在岛上,与岛上人交上了朋友。

B在岛上住了很多天,他挨家挨户做宣传,告诉岛上人穿鞋的好处,并亲自示范,努力改变岛上人赤脚的习惯。同时,他还把带去的样品送给了部分居民。这些居民穿上鞋后感到松软舒适,走在路上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扎脚了。这些首次穿上了鞋的人也向同伴们宣传穿鞋的好处。

这位有心的销售人员还了解到,岛上居民由于长年不穿鞋的缘故,与普通人的脚型有一些区别,他还了解了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特点,然后向公司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公司根据这些报告,制作了一大批适合岛上人穿的皮鞋,这些皮鞋很快便销售一空。不久,公司又制作了第二批、第三批……B公司终于在岛上建立了皮鞋市场,狠狠赚了一笔。

同样面对赤脚的岛民,A公司的销售员认为没有市场,而B公司的销售员认为大有市场,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两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简单地看问题,的确会得出第一种结论,而后一位销售人员却能够及时换一种思维角度,从而从“不穿鞋”的现实中看到潜在市场,并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面对同一个市场,只要换一种思维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前景,只要换一种思维,不利的因素也会转换成有利的条件。两个秀才去赶考,路上遇到一口棺材。一个想:今年的赶考又完蛋了,遇到棺材多不吉利。另外一个却想:今年我时来运转了,路上遇到棺材,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整个考试过程中,两个人的头脑中都在想着棺材的事情。考试结束后,两个秀才都对自己的家人说:“那口棺材真灵。”

仅仅因为换一种思维方式,把问题倒过来看,就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只要留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类似的例子。在遇到难题时,换一种思维,往往就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以,当思维僵化时,给思维寻找另外一个方向吧! 这是对自己的一个大挑战。

魄力:做事当断则断

兵家常说:“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也。”实际上,日常做事也是如此。犹豫不决,当断不断的祸害,不仅仅表现在战场上,现代社会的商业战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商战之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犹豫不决,当断不断,那你在商场上只会一败涂地,无立身之处。因此,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已成为当代企业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当然,这里说的当机立断,首先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来潮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当机立断的另一方面,并非仅仅指进攻和发展。有时,按兵不动或必要的撤退也是一种果敢的行为,该等待观望时就应按兵不动,该撤退时就要撤退,这也是一种当机立断的行为。

最让人感慨的当是“夜长梦多”这一俗语了。夜长梦多指的是做某些事,如果历时太长,或拖得太久,就容易出问题。

“夜长”了,“噩梦”就多,睡觉的人会受到意外的惊吓,反而降低了睡眠的效果。同理,做事犹犹豫豫,久不决断,也会错失良机。

《史记》中有“兵为凶器”的说法。意思是说,不在万不得已时,不得出兵;但是,一旦出兵就得速战速决。“劳师远征”或“长期用兵”,每每带来的都是失败。

拿破仑穷兵黩武,征战欧洲,不可一世,但后来却有了“滑铁卢”之悲剧;希特勒疯狂侵略他国,得到的却是国破身亡,主权不保。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认清战争的害处;他们不懂得“夜长梦多”的真正外延。

中国人向来讲究不温不火,从容自若,慢条斯理的做事态度。即便是大难临头,“刀架脖子上”也能泰然处之。能够做到如此者,才算得上气宇大度的君子。然而,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喜欢做事拖拉,或不善于抓住战机。事头上,中国人在追求和谐、宁静、优雅的同时,无时不在潜心于捕捉机遇。

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也是优哉游哉的处世信条,但就其内涵,远非字面那么浅显。所谓“无为”并不是单纯的“不为”,而是“阴谋诡计”之极为,它无时不在宁静的外表下进行频繁的权谋术数的操作。

打个比方,一个车轮,以无限的速度旋转,似乎就看不到它在旋转了,抑或看到的是倒转, “无为”就是这种状态,“无为”才能“无不为”。因此,做事不能太犹豫不决,而应快速决断;不要再徘徊、踌躇,做事快而敏捷者才能够成就大事业。

健康:你的身体足够强健吗

拥有健康并不能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却会失去一切。健康不是别人的施舍,健康是你自己对你的身体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