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每天掌握一点创意思维的能力(2)
不妨以画画的方式,把问题“记”在纸上。画画和右半脑的活动有关,它能触发影像、观念及直觉;写字则和主控知识、数字、逻辑的左半脑息息相关。让思绪随着信手乱画而飞扬,画出你所想的问题,并从各种角度来描述它,进一步在脑中将它转变成动画。逐步习惯以视觉和脑部知觉来处理问题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激发灵感是这么容易。
第五,创意是一项事业而不只是一项生意。在“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做一项事业,切实感受到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正在作出贡献,从而内心充满自豪感。正如伟大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成功就像幸福,是不可被追求的,它必须是一个人献身于一项比自身更伟大的事业时接踵而来的、非故意的副效应。”
第六,思考多种方案。平常我们多养成“只找一种答案”的习惯。很多商界人士只要发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马上就会松口气,说:“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就这么做。”但是更富创意的主管却会说:“方法是不错,不过再想想,看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找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需靠不断的思考,一有难题,便将它记录在备忘录上,并写出所有你能想到的相关事件及解决方法,然后再向那些你认为可能会提供好建议的人询问解决之道.
第七,经常诘问自己。这种定期反省的方法,可以帮你确信自己的创意构思。问问自己:“不提出工作计划对我有什么好处?我非得在下属面前扮演指挥者的角色吗?”常常诘问自己,能使你更肯定(或矫正、或全然放弃)原先的构思。不论使用何种诘问的方法,你都在启开着新点子的大门。
第八,相信自己有可行之道。这种想法可以使你摆脱压力,让思潮自然涌现。如果遇到问题时,老是问自己:“我做得来吗?这点子行得通吗?”因担心做不好、做不成而畏缩不前,反而会阻碍创意力。坦然接受自己,相信自己采取的每种方法、每个步骤,能激发自己找到答案。
第九,组织“脑力激荡”小组。“脑力激荡”是一群人(最好5~8人),针对一个问题,各尽所能地提出任何可以想到的解决方案。组成这个小组的关键,在于必须暂时抛却批评争辩,不论别人提出多么离奇古怪的点子都要认同,使每位成员的思绪在完全无忧无虑的状态下,尽情发挥想象力。当大家的点子都掏空时,小组便可以就记录开始讨论了,但为了节省集体讨论的时间,必须先让每位成员把记录内容过目一遍,再进行辩论。
这个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动员更多的脑袋来构思寻找解决之道。
最后,化创意为行动。所有的构思都必须付诸实行,才能真正具有价值。不要吝于将创意付诸行动。试试看哪些点子行得通,哪些行不通,然后你就会自己想象出点子,而且对这个世界很有帮助。肯定自己的创意能力,并付诸实践,你也能成为创意天才。
创意意识能够培养
创意意识是创意的基础,它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动机,并在创造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创意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展和维持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意活动的成功,是促进人们积极寻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克制性。
创意意识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起点是创意意识的培养和开发。要求我们具有创意意识,实际上是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便拥有了最新的知识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不是有句话吗,“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新的时代,由于新旧事物更替速度倍增,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顺应形势的需要,对各种事物多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创造的机制是:由于知识的继承性,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一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就会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摆脱“惊奇”和消除疑问的愿望便构成了创意的最初冲动,因此,“提出问题”是创意的前提。而恰恰是这个“提出问题”的环节对我们来说可能非常困难。也许你认为个人的观念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容易随各种环境、形势、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相反的是,一旦某种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要改变甚至放弃这种观念将是异常艰难的,但是我们又必须克服这种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时代,新事物、新观点、新概念的出现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快,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受到“更新”的剧烈冲击。我们要接受别人的更新,就必须更新自己旧有的东西;我们要挑战、要竞争、要胜利,就更需要更新自己旧的东西和属于他人的东西。如何更新?关键是要学会与众不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想在科学上还是想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项事业中获得成功,都必须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学会用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而这首先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创意的意识。意识是起点,是内在动力。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为什么会从极度的辉煌中跌落呢?虽然这其中有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原因,但是没有创意的意识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同样出现在电脑业,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早些时候为了保护好其所建立的电脑王国,奋战、周旋于DOS系统的个人电脑、开放式作业系统以及主从式的电脑结构之间。但他们的目标不是去淘汰,也不是去创意,而是去保存,并且反对他人更新的产品。他们不愿意报废、改进、完善自己的产品,结果他们的竞争者替他们做了这件事,而且,整个结果已在商场上毫不留情地展示了出来。那些著名的产品之所以在更新换代如此频繁、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屹立不倒,就在于其领导者有不断创意的意识,他们明白自己今天的畅销品实际上正是明天的淘汰品,因此,他们才有创意的动力。
创意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长期培养。按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说法,创意的核心含义是“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他认为创意要求向原有的框架中引入新要素,因而必然包含着对旧有要素的“创造性破坏”。这对于我们开发和培养创意意识是有启迪的。我们在接触一个事物、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养成敢于打破常规的习惯,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大胆引进新的东西。另有人指出:观念的创意实际上是“旧的成分的组合”。这也提醒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进行组合、激发出新的设想。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按照上述的办法来锻炼自己从多角度、多维度、多种类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意意识就会逐渐地扎根于我们的头脑之中,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创意的眼光安排、设计我们的一切。
每天突破一点创意障碍
拆掉思维的墙
思维定势是指当人们思考问题时,总会存在一种思维的惯性,会习惯地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这种习惯性的思维程序使得人们一面对问题就会按照熟悉的方向和路径去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思维定势对于人们解决一般的问题,可以起到“轻车熟路”的积极作用,使人们熟练地解决问题。但是,当人们需要开创性的解决问题时,思维定势往往会成为一种障碍和束缚。它将人们局限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内,打不开思路;不能形成创意的新观念、新意识。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因此,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当我们的思考陷入困境、无法进展时,就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被定势思维捆住了手脚,并努力想办法跳出这个思维定势的怪圈子。
有一次,邻居盗走了华盛顿的马。华盛顿和警察一起在邻居的农场里找到了马,可是邻居一口咬定这匹马是自己的。华盛顿想了一下,用双手将马的双眼捂住说:“既然这是你的马,那么你说它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邻居说。华盛顿把手从马的右眼拿开,马的右眼光彩照人。“啊,我弄错了,”邻居纠正说,“是左眼!”华盛顿把左手也移开,马的左眼也是亮闪闪的。邻居的谎言为什么会被识破?这是因为华盛顿利用思维定式的原理,先使邻居在心理上认定马的眼睛有一只是瞎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沉锚效应”。邻居受一句“它的哪只眼睛是瞎的”暗示,认定了“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所以,他猜来猜去,就是没有想到马的眼睛根本没有瞎,使自己的谎言不攻自破。
思维定势是人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方式作出的反应。在遇到新问题时,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意思考;在创意思维时,也会成为一种障碍。因为思维定势是处理问题的自动程序系统,具有很强的形式结构化特征和惯性特征。一旦落入到思维定势中,思维就会不自觉地沿着固定的模式运行,并且很难改变。思维定势可以阻碍我们思路的打开,容易使思路进入岔道,想不到那个本应该想到的问题,或者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有些问题,从常理看来,似乎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解决才好,但是如果你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以发现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如今我们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科技知识和信息迅猛增加。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就要使自己有竞争力,而具有创意的能力无疑会给你带来更大的自身优势。所以,我们要想创意,就要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培养创意思维,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