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幸福人生在于正确选择

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所以,幸福的人生在于自己播下了幸福的种子,过上美好的生活在于人在之前进行了诚恳的耕耘。

人生滋味源于人生选择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出身贫寒,自幼生活清苦,却能安贫乐道,不慕富贵;他性格恬静,聪明过人,长于深思。孔子所讲的许多高深道理,他能完全理解,且能“闻一知十”。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坚持不渝。不幸的是颜回早逝,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被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孔子在颜回逝世之后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身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贡也博学多才,洞察时势,能言善辩,在经商和社会活动方面都很有成就。《史记·货殖列传》共载17人,子贡列在第二。子贡善于掌握市场信息,并“与时转货赀”,在商业经营和国际贸易中取得巨大成功。他“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子贡经商是与政治目的相联系的。他经常“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正因为经商致富,他才有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你所作的每一次选择就是这路上的一个岔道口,它们不停地延伸,把你带向生命的终点。只有到了你要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瞬间,你才会知道自己归于何处。到了那个时候,你心中会或多或少地有着某种遗憾或是懊悔:“当初,如果我……就好了。”你却永远也无法再次回到当初的那个起点重新作出选择,面对人生的每一条路,你不能不选又不能全选。不选也是一种选择,不选和全选只在特定空间、时间和事件中存在。

总之,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要能够自得其乐,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并能为其后果负责。能够如此面对选择,面对人生,相信人生无憾。

积善之人,必有好事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敌军阵营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逼近秦穆公的军队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秦穆公一念之善,救人救己。《易经》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孟子在与邹穆公对话时,引用了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都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古今中外,一切事情都逃不开这个因果律。

其实,一个人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所走的每一步,都已为明天埋下了伏笔。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同我们撒下的一粒种子,在时光的滋润下,那些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抽枝、开花,最终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心如一张白纸

有一天,鬼谷子对孙膑和庞涓说:“从今天开始,我坐在屋里三天不动,谁能想办法把我请出去,谁就坐在我的位子上!”

庞涓说:“这还不好办?”他到外边转了一圈说:“老师,山下来了一伙强盗,要占山为王,快去看看吧。”

鬼谷子说:“这里是不毛之地,强盗来此何干?真如此,你就用兵法制伏他们吧!”

隔了一天,庞涓慌慌张张又找老师说:“老师,大事不好,咱们的柴草垛被人点着了,你看看吧!”

鬼谷子探身一看,果见大门外浓烟滚滚,便把桌子一拍说:“大胆顽徒,没有本事请我出去,竟将柴草点着,命你速去扑火!”无奈,庞涓只好前去救火。

又隔了一夜,庞涓手持一封信说:“老师,有人送信,说师爷去世,要你速回家奔丧,来人正在山下等你。”

鬼谷子喝道:“狂徒,老爷子早已去世,为何满嘴喷粪?”庞涓三次请师出门均未成功,垂头丧气走出宅院。

三日下午,天将黄昏,孙膑才睡意未消地来见老师,说:“老师,请你出屋难,把你请进屋可不难。”鬼谷子说:“一样难!”孙膑摇头:“我不信!”鬼谷子说:“走!”

说着师徒二人来到院中。孙膑跪拜说:“老师,我总算把你请出来了。”

自此,鬼谷子果然站着讲课,让孙膑坐在了老师的位置上。

这个故事中,孙膑和庞涓运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庞涓藏着机巧之心,一次又一次拙劣的伎俩让老师反感,从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而孙膑所讲的话自然而然,听不出半点欺诈的味道,所以,鬼谷子相信了他,他便请出了老师。

孔子在《论语》中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不思善,不思恶”。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平常心独善其身,智慧心兼济天下

有一位国王酷爱打猎。有一次,国王在追捕猎物时,不幸弄断了一截食指。国王剧痛之余,立刻招来智慧大臣,征询他们对意外断指的看法。智慧大臣轻松自在地对国王说,这是一件好事,并请国王往积极方面去想。

国王闻言大怒,以为智慧大臣幸灾乐祸,即命侍卫将他关进监狱。

待断指伤口愈合之后,国王又兴冲冲地忙着四处打猎,不料被丛林中的野人活捉。依照野人的惯例,必须将活捉的这队人马的首领献祭给他们的神。祭奠仪式刚刚开始,巫师发现国王断了一截食指,而按他们部族的律例,献祭不完整的祭品给天神,是会受天谴的。野人连忙将国王解下祭坛,驱逐他离开,另外抓了一位大臣献祭。

国王狼狈地回到朝中,庆幸大难不死。忽而想起智慧大臣的话,觉得断指确是一件好事,便立刻将他从牢中释放,并当面向他道歉。

智慧大臣还是保持他的积极态度,笑着说这一切都是好事。国王不服气地质问:“说我断指是好事,如今我能接受;但若说因我误会你,而将你关在牢中受苦也是好事,我就不懂了。”

智慧大臣微笑着回答:“臣在牢中,当然是好事。陛下不妨想想,如果臣不在牢中,那么,今天陪陛下打猎的大臣会是谁呢?”

孟子曾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说,得机会,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不得机会,则自己修身养性,一切处之泰然。孟子的这种姿态,正是平常心的最佳写照。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充满苦难,总是在得意与失意之间游走,患得患失就会永无宁日,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因此,面对人生的荣辱,何不以平常心处之?

平常心是尘世中的微笑,是对物欲的淡泊,是风浪中的平静,是困厄中的坦然,是平常事物中的朴素哲学,拥有平常心,就可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明心见性。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有一位医生在国内享有盛誉,一次,他给一位青年妇女看病。他检查后发现,病人子宫里有一个瘤,需要手术割除。手术当天一切就绪,手术室里都是最先进的医疗器材,对这位有过上千次手术经验的名医来说,这只是个小手术。

当他切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处观察,准备下刀时,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他看到了一件令他难以置信的事:子宫里的不是肿瘤,而是个胎儿!

他的手颤抖了,内心陷入矛盾的挣扎中。如果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涕零;相反,如果他承认自己看走眼了,那么,他将会声名扫地。经过几秒钟的犹豫,他终于下定决心,小心缝合刀口之后,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然后,他走到病人床前,对病人和病人家属说:“对不起!我看错了,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一定能生下个可爱的小宝宝!”

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隔了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名医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我要找你算账!”所幸后来,孩子果然安好,而且发育正常,名医却被告得差点破产。有朋友笑他,将错就错,只需一句话,就可让这一切免于发生。

医生淡淡一笑:“我骗不了自己的心。”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说过,做人一辈子都应该“战战兢兢”,好像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万丈深潭,一不小心,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初冬刚结薄冰,或早春要解冻时,走在河面上,要有功夫、有本事,一个疏忽,掉下去就没命。这就和人生一样,不可任意妄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凡事小心谨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在社会当中,人骗人是常事,人还常喜欢骗自己,可是到了自己要死的时候,仍骗不过自己,要想做到内心没有亏欠,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人应该战战兢兢地走完一生,因为你将面临无数对与错的抉择,有时一个点头、一句承诺就有可能让人生的冰面坍塌。生命走到终点的那一刻,回想自己无愧于心,终于可以圆满地为自己画上句号了,也是一种内心的幸福。

宜未雨绸缪,毋临渴掘井

一次,孟子觐见齐宣王,齐宣王谈到自己“君临天下,四海归心”的霸业理想,孟子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说他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意思是以齐宣王现在的做法,想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如爬到树上去捉鱼,根本不可能。

其实齐国也是战国时期的大国,经几代君主的治理,国力强大,百姓富足。为何孟子有此一说?借用苏秦对当时齐国的描写:“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户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孟子的意思是说,正因为经济繁荣、民间富庶,所以百姓沉浸于奢侈、玩乐的生活。由于人们都过得殷实而富裕,所以一个个都显得志得意满的样子,这就是一种弊害的源头。当一个国家经济安定,社会繁荣,国民收入增加之后,往往就流于浪费,生活方式多半骄奢淫逸,道德堕落,并且容易产生优越感,看轻别人。

因此,孟子说齐宣王想到“莅中国而抚四夷”,那是妄想,是“缘木求鱼”,不可能实现。

国君玩物丧国,天下人玩物丧天下,而普通人玩物则会丧志。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追求奢侈享受,挥霍浪费,不思进取。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已经被多次证明了的规律,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要提高精神素养,不能一味追求享受,而是应该崇尚勤俭生活,适度消费。愿我们每个人都能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古训,在日常生活中,“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听礼乐,静静心

颜征在是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千古流芳的孔圣人,所以世人称颜征在为“圣母”。

早在孔子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在就买来了很多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摆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在对人们解释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没有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所以用这些礼器能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这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子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都挟着乐器跑去奏乐。长大后,孔子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在齐国听《韶》乐,一连三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了。他说:“想不到音乐之美,竟能到如此境界啊!”

孔子对音乐有很强的感悟能力。有一次,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一支曲子他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弹奏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弹那首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看向远处,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地说:“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他不仅以音乐陶冶情操,还对音乐有了很深的研究,能从音乐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

音乐源自人类的精神,是人类灵魂的语言。辜鸿铭先生曾说过,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音乐无疑是中国人这种“心灵生活”的一个方面。确实,音乐是一种细腻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人的智力发育和情操陶冶都有很大的作用,也为人们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得以休憩的空间。

佛家经典故事